a7m3使用教程 学习笔记

《田本先生》婚礼摄像师

<p>一:hlg最好拍摄</p><p><br></p><p>二:slog2 高光还原比较好</p><p><br></p><p>三:slog3 暗部还原比较好,宽容度高</p><p> 适合场景:对天拍物体,屋檐、树、等背光场景</p><p><br></p><p>log模式向右曝光+1.5到2.0</p><p> iOS起跳800</p><p><br></p><p><br></p><p>四:cine4 在大光比宽容度没log和hlg好</p><p><br></p><p><font color="#ed2308"><b><i>什么是s-log?s-log要怎么用?</i></b></font><br></p><p>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宽容度的概念。宽容度是一个相机的传感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提供的最低亮度和最高亮度的差,我们通常会用Ev来表示。在这个宽容度中,相机的传感器会用模拟/数字转换器对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采样。采样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听到采样位数的概念。<br></p><p><br></p><p><br></p> 一般来说单反相机的采样位数为十四位。也就是红绿蓝三个点,所能包含的信息各为2的14次方。而一般普通的显示器能够显示的颜色位数为32位,即红绿蓝各为8位,以及一个透明的8位通道。因此显卡需要二次采样、补偿或窗位控制来完成图像对显示器的适配。<br><br><br><br>RAW的宽容度虽然高,在同样的只有8位的显示器中,RAW如同杀鸡用牛刀,在不调整的情况下的显示效果与JPEG基本相同,但是它的体积足足比JPEG文件大了一圈。而在拍摄时,如果不使用RAW,照片基本失去了调整的空间。<br><br><br><br>RAW极大的容量需求给了摄制器材极大的挑战。BMD的URSA Mini 4K一台就要五万人民币,RED的8K机器要5万美元。而这个数据吞吐速度和吞吐量也只有价格高昂的SSD支撑,同样的这对我们后期用的电脑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br><br><br><br>因此聪明的厂商想出了各种办法,可以让视频的可调整性提高的同时减少存储量的使用,对于亮度,就是Log。<br><br>Log一般有佳能的Clog,索尼的slog,松下有vlog,大疆也有dlog。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各厂商使用log的原因都是为了更好的保留更多的亮度信息。 通常a7、5D之类的单反、无反只可以以10位,共1024的宽容度级别、甚至8位录制,比起RAW的动辄14、15级亮度等级捉襟见肘。<br><br><br><br>此时可以通过log函数的重映射将低光部分的自然光记录到更多的亮度级别中,分的级越多,亮度分辨率就越高。而高光部分则随着几乎平坦的log函数记录下来,虽然亮度分辨率不如暗部,但至少保留了高光细节。这也就是slog拥有更好的宽容度的原因。而比起传统的ITU-R BT-709,log的宽容度超过了非常大的量。 而在我们实际拍摄的时候,只要控制好曝光参数,就可以最大程度利用slog的优势,并且最大化保留高光信息。这也就解答了为什么slog可以在8位、10位素材中记录超量的亮度信息的原因。<br><br><br><br>现在市面上的剪辑软件通常都已经集成了颜色校正工具,Premiere Pro的Lumetri、Davinci Resolve、Final Cut Pro X等等。在这些工具中,你都可以找到类似或相同的工具进行色彩校正。<br><br><br><br>实际使用中,s-log功能在索尼的图像配置文件选项中 我的相机最高支持s-log2,图像配置文件(PP)有七个,即为PP1到PP7。<br><br> 打开PP7的子菜单,可以看到PP7的伽马亮度曲线是S-Log2 这里色彩模式S-Gamut也是对色彩进行扩展的一种方式。<br><br><br><br>使用s-log可以极大地提升宽容度,我们可以看看不使用PP的情 在1/640时,天空曝光正确,但逆光的楼面欠曝光。 而在1/125时,楼面曝光正确,而天空已经完全溢出(看直方图)<br><br>在打开s-log2,PP7后: 查看直方图,楼面的阴影和天空的高光被压缩到直方图上可控的位置,没有出现过曝或欠曝的现象。经过后期的调色处理,s-log对宽容度的优势就会直接体现出来。<br><br><br><br>这就是s-log2的魅力。<div><br></div><div>--------------------------------------------------------------------</div> pp6 伽马 cine2 模仿电影胶片<div>pp10 </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白平衡: 自动白<div><br></div> 曝光模式: 光圈优先 or 手动曝光<div><br></div><div><br></div><h1><br></h1><div><br></div> <h1></h1><h1><font color="#ed2308"><u>图片配置文件设置</u></font></h1>pp10 --hlg3 <font color="#ed2308">cine4</font> 白天,阴天<div>不需要过爆拍摄<br><div>相对slog3 hlg3 宽容度小点,后期流程简单点</div><div>对应pp1 </div></div> LUT选择 <h1>slog3 hlg3 应对需要宽容度高,明暗反差大的场景<br><font color="#ed2308">slog3拍摄人物</font> 拍的比较灰,后期好调皮肤<br>需要过爆拍摄 EV1.7-2.0<br>对应pp8 保持默认设置就可以<div>调色步骤</div><div>1.先还原709</div></h1> 2.需要调试在套一个LUT预设 <h1><font color="#ed2308">hlg3 白天</font>,敏感度对比比较大,需要拍高光和阴影细节,</h1><h1>不需要过爆拍摄<br>对应pp10</h1> PP介绍<br>先介绍一下PP。图片配置文件,简称PP(Picture Profile),是索尼相机的一个独特的功能,原先常见于索尼的摄像机,可以让相机拍出电影般的特效。a7s之后的a7系列应该都有这个功能。<br>PP提供的调整选项十分丰富,运用得当,可以实现后期的前置。然而目前网上能查到的关于PP的教程,集中于模仿佳能、尼康或富士的直出效果,实在是大材小用。既然网上没有现成的,那我就自己研究一套!<br><br>pp1: Movie电影模式<br>pp2: Still照片或视频<br>pp3: ITU709 自然色调<br>pp4: ITU709 标准色调<br>pp5: Cine1 电影胶片<br>pp6: Cine2 电影胶片<br>pp7: slog2<br>pp8: slog3<br>pp9: slog3<br><br>黑色等级<br>——定义黑色。它类似于ACR里的阴影。<div>数值-15到+15,数值越大,阴影越亮。</div><div>正负15档调节:控制相机的黑电频,影响画面黑色的深浅。参数包含,正亮负暗<br><br>伽玛<br>——一种曲线,不同的伽马曲线输出的色彩不同。sony内置电影, 照片, Cine1-4, ITU709, ITU709 [800%], S-Log2、S-log3等多种伽马曲线。10种伽玛曲线:对光的反应曲线,不同灰阶与亮度的关系,决定了亮度细节层次</div> 黑伽玛<br>——控制伽马曲线的黑色部分。我理解它类似于ACR的黑色色阶。数值越大,黑色部分越灰,反之越黑。控制画面暗部的层次。<br>范围---宽中窄:影响暗部的范围大小<br>等级---正负7档调节:正值黑扩展,负值黑压缩,正亮负暗 膝点<br>——控制伽马曲线的白色部分。我觉得它控制的大概是ACR的白色色阶和高光。控制高光,通过<br>压缩高亮区域防止图像过爆。<br>点(手动):开始压缩高亮的起始点,最小75%最大105%<br>斜率(手动)---正负5档调节:膝点之后曲线的斜率,正值高光压的少,负值高光压得多 色彩模式<br>——与伽马曲线对应。应该是将伽马曲线转换为色彩信号的方法,一般是和伽马曲线一一对应。9种色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