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权利自命“超人”抡起斧子 ?——读《罪与罚》

秋叶飘零

<h3>(网络图片)</h3> <p class="ql-block">实不相瞒,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笔者敬而远之,不敢碰——深奥得令人眩晕。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将其视为鼻祖,二者予人相似的阅读感受——腾云驾雾,云山雾罩,一头雾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好,陀氏小说的故事情节大致明了,令人费解的是其笔下人物,神神道道,不大正常。试举一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对爱丝梅尔达是肉体占有欲:我爱你,你必须爱我,否则我叫你死。敲钟人喀西莫多是精神上的:我爱你,你不爱我,我依然可以为你而死。美丑善恶,泾渭分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陀氏四大名作中的《白痴》,罗果静对娜斯达莎是肉体的爱,梅思金公爵是精神的。罗~被女方一再忽悠,人财两空,愤激之余杀了对方。梅思金赶到罗家,尸体开始发臭,凶犯有点神经了。面对此状,患有癫痫症的公爵却没抽抽,还把凶手揽入怀中抚慰,俩人并排躺在女尸不远处,直到警察前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算怎么回事,哪有这样的情敌?所以,我仅对不太懵懂的,只言片语几句。</p> <h3>陀氏在灿若群星的19世纪俄罗斯作家里是个相当全面的“异类”。出身下层——有钱有闲的贵族才能玩艺术;历经磨难——因读进步刊物先受到沙皇政府假死刑的吓唬,继而发到西伯利亚服刑充军10年;生理特殊——时常发癫痫;心理也变态——一度陷入赌博不可自拔……有人称其为病态的天才。</h3><h3><br></h3><h3>陀氏小说情节有个引人注目的模式:犯罪者不但有知识,且懂法知法(《罪与罚》里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和《卡拉玛佐夫兄弟》里的伊凡,都是学法律的大学生),而唤醒其心灵良知的却是没啥文化的人,如《罪与罚》中的索尼娅。也就是说,知识多了更易发昏犯罪,少了反倒简单纯良。</h3><h3><br></h3> <p class="ql-block">小说开始,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反复盘算一个重大决定:是否把那个典当放贷的老太婆像虱子一样给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世界太不公道了,自己常常饿得眼冒金星,租个棺材大的小屋,被左催右逼讨要房钱。更不堪的是妹妹为解自己的燃眉之急,要嫁给一个鄙俗的商人。而那个该死的老太婆是个吸血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来想去,终于晕晕乎乎地用斧头照老太婆的脑壳砍下去了。回来把珠宝塞进墙角老鼠洞,躺下接着发高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杀人前,他内心振振有词审判社会的不公;杀人后,他惴惴不安审判自己的不仁。他觉得自己不是人了,母亲妹妹从外省来彼得堡躲着不见——没脸见。直到遇见索尼娅,一个比他更穷更不幸的姑娘(父亲酗酒,继母有病,为养活几个无血缘关系的弟妹卖淫),憋得快要发疯的凶手吐出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索尼娅听了直哭,不是吓得,而是深切同情:你这么善良(彼一向乐善好施,姑娘父亲死于车祸,掏出仅有的俩钱安葬),居然杀人,良心怎么受得了啊?(东正教对罪人不歧视反而同情)劝他自首。</p> <p class="ql-block">拉斯柯尔尼科夫不干,说了一大套之所以杀人的理论:世上无非两种人,一种“超人”,无视道德法律,踏着尸体和鲜血,成就一番伟业,比如拿破仑;一种“虱子”般卑微渺小,循规蹈矩,任人摆布,比如你。我要验证一下自己是哪类人,才干这事。现在知道了,我不是“超人”,不该干这事。但我的理论没错,它是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历史证明了的。(明眼人看得出,这是尼采的“超人”理论。陀氏此作,意在批驳此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索尼娅没啥文化,说不过他,只一股劲儿反问:人怎么是虱子?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忍受不了内心的分裂煎熬,还是自首了,被判流放西伯利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冒名顶替者。这老兄捡了凶手破衣袋漏出的珠宝,去典卖被警察盯上了。思前想后,这辈子作孽不少,趁这茬赎罪吧。捶胸顿足投案,瞎编一气,与现场勘察对不上号。看得懂吗?东正教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索尼娅陪同拉~前往冰天雪地的流放地,无微不至地送温暖送爱心。到了这步,他还是不服:杀掉一个该死的,拯救更多该活的,用那钱办一大堆义举还抵不上一桩罪?他只认错:我不是那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某个冬日的清晨,面对朝阳他突然流泪了,心底深处的无名柔情融化了冷硬的理论。他认罪了!</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在《罪与罚》中,知识与美德是对立的。这要追溯到“二希”文化传统差异,还有东正教文化特质等背景,才能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学者马修.阿诺德说:“希腊精神最为重要的理念是如何看清事物之本质(求真的知识性),希伯莱精神中最重要的是行为和服从(求善的伦理性),差异是无论如何抹杀不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伯莱民族就是犹太人。其实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从犹太教而来,俩兄弟现在你死我活。一直都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在中世纪东西罗马分裂之后,也一分为二。西罗马的天主教(又称大公教,简称公教)和东罗马君士坦丁堡(今之伊斯坦布尔)的东正教(简称正教)。后者15世纪被土耳其人攻陷后,中心转向俄罗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出现了重在心灵、仪式从简的新教。中国境内凡未表明天主、东正的教堂,均为新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国20世纪哲学家布尔加科夫说:西方基督教在同希腊哲学和近代思想的长期互动中,已习惯于给这条道路赋予知识形式。东正教则抗拒这种知识的中介,重东方的直觉之路。排斥西方的理性原则,强调民族传统的特殊性,形成了“斯拉夫”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的确,东正教到了俄罗斯,冒出好多新花样,比如对圣徒圣像的崇拜。去过克里姆林宫的都见识了,教堂里满墙圣像,各拜各的。谢尔盖耶夫小镇的教堂还供奉圣徒干尸,瘆人。</p> <p class="ql-block">“圣徒崇拜”中,最让别国人看不懂的是“圣愚现象”。中文译成这俩字,真是贴切。圣和愚,这不错位犯冲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学者汤普逊写了本书,《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圣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启示的尊崇和对知识的放弃,还有对极端行为的嗜好”。极端的苦修,想着法儿折磨自己,鞭打、睡钉床、头上顶铁帽、颈上坠秤砣……不一而足的自虐大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19世纪上叶,上流社会甚至沙皇宫廷还养着圣愚。莫斯科红场上那个五颜六色的洋葱头教堂,是为圣瓦西里修的,大名鼎鼎的圣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圣愚崇拜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对疯疯癫癫四处漂泊者不敢怠慢,吃喝款待,打发上路。非理性举止司空见惯,理性和肉体均被贬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奉二傻子?俄国人脑子进水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有一定实用性。相信圣愚有特异功能,先知先觉,向其请教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没有明确答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简短谶语,你就脑筋急转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汤普逊往根子上挖,认为这是萨满教(东北那疙瘩跳大神的)混杂于基督教的结果。不就迷信么?没那么简单,圣愚现象潜移默化渗入“俄罗斯思想”,连知识分子都受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评价:“朝圣是一种很特殊的俄罗斯现象,……始终不定居,也不对任何东西承担责任。朝圣者寻找真理,追求天国,向着远方”。</p> <p class="ql-block">“朝圣者”陀氏在小说里,通过人物对比否定理性知识,赞美宗教信仰的绝对虔诚和精神高洁。拉斯柯尔尼科夫(尼采)的“超人”理论有没有道出一点人类历史的残酷真相?有。那么,能不能瞧谁不顺眼就抡起斧子给灭了?绝对不能!世间给我以痛,我予人间以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情节发展和人物结局来看,作家对“超人哲学”无疑是否定的。然而,以宗教信仰的情感力量来象征,主人公的人性复苏笼统神秘,类似直觉、顿悟。而对人物预谋犯罪时尖刻犀利的社会历史真相洞察,没从思想义理上加以驳问和解构,保留了话语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的评论家巴赫金据此提出“复调”小说,多种声音共存,人性复杂多元,影响至今,甚至有人说:陀氏是被托尔斯泰遮住的一座更高的文学巅峰。</p> <p class="ql-block">拉斯柯尔尼科夫有知识,想出一套不无道理的歪理,陷入“有学问的无知”(神学家尼拉.库萨之语)。索尼娅没文化,持守着爱的宗教信念,哪怕落入水深火热的境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拉夫”派的偏颇,除了文化传统,还有特定的历史大语境。18世纪法国启蒙学派干嘛呢?编百科全书。中世纪民众受教会愚弄,无知呗。有知识会判断能思考,一切问题都好办。结果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理性知识,更不可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究其实,二者属于两个领域(康德的知识理性和道德理性),并不构成必然的对立(无知才有德)或统一(有知就有德),而是因人而异。有才无德、有德无才的实例,生活中多了去了,“知书”未必“达礼”。故而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德才兼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非要分个高下等级,我的看法:做人是第一位的。尤其当今社会,高科技犯罪比低智商盗抢对社会危害更大。一个人,没多少知识,没可观收入,没多大能力,有美德,同样可以赢得尊重和敬仰。比如白芳礼大爷,蹬三轮资助贫困学生,一如特蕾莎修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尔嘉耶夫有句话形象而深刻:“面包对于我是一个物质的问题,但是,我的邻人的面包却是一个精神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教学笔记十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