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与人约,晒每天所读文字,答应得挺爽快,且自己提出每周至少四次。我本想“恶作剧”一下,如果做不到呢?谁少一次罚跑五公里,可好?可人家说了,少一次阅读任务加倍罚。</p><p> 就这样,开始了我2020年的读书之旅。</p> <p>季羡林《民国的那些先生》:</p><p>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给季老先生的颁奖词一点不为过。</p><p> 而读罢此书,我对季老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是个孤独的人。此书是季先生写给他灿如群星的良师益友们,但在文中他多处表露自己的独立:</p><p> “我生平还有一个弱点,我曾多次提到过,这就是我不喜欢拜访人。这就产生了致命的后果,我同我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的关系,看上去有点若即若离了。”</p><p> “我同乔木相交六十年。在他生前,绝少主动同他接近。这是我的生性使然,无法改变。”</p><p> “我此时恍如遗世独立,苦欤?乐欤?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了。”</p><p> 非洲有句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从季老身上,我却相信精神思想往往偏爱孤独者。在精神领域里,一个人能比一群人走得更远。</p><p> 博尔赫斯说:“肥沃的土地,园丁的呵护,我却更愿,在无人的沼泽,静静地绽放。”思想者总爱逃离喧嚣的人群,而只给世人留下孤独的背影。人群中会产生时代的宠儿,却诞生不了思想的先驱。</p><p> 古人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独行者往往能走得更远,看到天地、人生之大美,但这需要个体能忍受长期的孤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p><p> 欧洲中世纪的沙龙,民国时诸如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上海滩弗里茨的“花厅夫人”,也能让思想走得更远,但其前提是既要志同道合,个人又不能苟合取容,必须具有鲜明的独立性。</p><p> 合上书,又听见季老在纸上“沙沙”地写着:”一个有天才的人,认准了一个问题,于是心无旁骛,精神专注,此时此刻,世界万有不存在了,芸芸众生不存在了……茫茫宇宙中,只有他眼前这一问题,这一件事物。”</p><p> </p> <p>王崧舟《美在此处》:</p><p> 在小语界,王崧舟老师一直是位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式的人物。听过他多节课,去年秋天又在他身边待了两周,对他的教学思想,才摸到一些皮毛。趁这寒假,如饥似渴捧读他的两本新著,渴望有进一步的收获。</p><p> 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语文课,不过如此”,但在《美在此处》一书中呈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全书共分五讲,即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如何发现文本秘妙,如何彰显语文意识,如何把握教材语境,如何落实语用实践。</p><p> 针对目前大部分教师依赖网络与教参,比如开学前,很多公众号纷纷搜集教学计划、课件、教案给一线教师的情况,王老师强调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第一是细读文本,第二是细读文本,第三还是细读文本。</p><p> 在如何发现文本秘妙一讲中,王老师以《长城》为例,具体分析了这篇课文的十六大秘妙。这样的“满汉全席”,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通吃,是会“吃不了兜着走”的。他从“语用特征、文本个性、统领功能、迁移价值”等方面告诉大家如何牵住牛鼻子,抓“关键之关键”,舍“十五”取“一”。</p><p> 对我个人来说,第四讲“如何把握教材语境”启发是最大的。我关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文辞语境,这两年对文化语境也有认识。听过一些专家的课与讲座,对他们提到的文体语境却当耳旁风过了。在书中,王老师写道:“语用教学应该确立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文体先行。”文体特征规范和决定了语用学习的方向、重点和定位。在解读、细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读的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就按小说的读法去读;如果是散文,就按散文的读法去读;如果是说明文,就按说明文的读法去读。这就叫文体先行。文体先行,不光决定读法,同时还决定教法。</p><p> 以上,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谈了一点粗浅的感受,此书的秘妙,有待于朋友们自己去发现。(1.19)</p> <h3>王崧舟《美其所美》:</h3><h3> 这本书中王老师为大家阐述的是“语文教学策略”的创生与运用。</h3><h3> 他认为语文课首先要规范,其次要有教学特色,第三要上出自己的风格。</h3><h3> 陌生化是彰显课堂教学特色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所谓陌生化,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创意性构想、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陌生化以课堂教学规范为前提,但不囿于规范,不落入规范的窠臼。在“语文教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节中,王老师从文本解读、教学线索、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帮助我们有效理解“陌生化”一词。</h3><h3> 作为一名诗歌写作者,我对这个词并不陌生,诗歌创作一定程度上讲究的就是“陌生化”。语文教学中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一直在注意,但毕竟还很欠缺。王老师说:“只有当一个人心灵自由、渴望超越时,他才会去追寻陌生化的教学模式。”我该多学习,多出去,少拘泥于束缚,走自己的路。</h3><h3> (1.25)</h3> <h3>彼得.渥雷本《森林的奇妙旅行》:</h3><h3> 我把此书定性为两个字:浪漫。未尝不可吧?</h3><h3> 先看封面。在卢梭的画笔下,充满幻想色彩的丛林风光,四溢着似梦非梦的神秘气息,很容易将你引向对大自然的憧憬。</h3><h3> 三十幅简洁可爱的漫画对每一章内容进行了深度概括,引导你去发现潜藏于文字间的大大小小的奇遇。</h3><h3> 至于像“每棵树都有它的味道”、“如果你也渴望围炉夜话的温暖场景”、“你可曾漫步森林,聆听树木、月光与微风合奏的交响乐”、“选一棵村,长眠于此”这样的标题本身就是一首浪漫的短诗。</h3><h3> 这是一部文艺版的荒野求生指南。所有森林知识与逸事,都在传递这样一种情怀:我们不仅仅是访客,更是森林的一部分。(1.31日)</h3> <h3>安若水《煤城里奔跑的童年》:</h3><h3> 城里,煤城里,儿时听到这些字眼是觉得高不可攀的。我的大舅公,外祖母姐弟三人中唯一有文化的人,每年从煤矿上回来,全家都像接待贵客一样。何况还给我带人参粉和豆腐花,我哪能不稀罕呢!的确,煤城里孩子的童年要比我小时候那群乡下伙伴的童年略略高个层次。(2.4)</h3> <p>黄瑞夷《粘连作文教学》:</p><p> 正在做一个有关作文教学的课程,本来早可以拿出第一个案例模板,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粘连作文与我的课程体系有相当的“粘连”,人家已做到成熟,有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在内的完整的理论建构。有时,书读多了,路反而不敢走下去,嘿嘿。</p><p> 书中写道:“教必须在有形的学中粘连出来,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形而教,而不是教师事先准备好,而后按部就班地教。”这正是我要做的作文课程的意义所在,但黄老师叫“粘连”,我叫“即时”。</p><p> 再思考,再改进吧,我做一个课程总是很慢。(2.13日)</p> <p>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p><p> 不经意间,约读变成了共读。两人都有这本书——《人类简史》,美好的巧合。</p><p> 此前曾向朋友们推荐过这本书,可他们认为看《世界通史》、《上下五千年》也是一样的。然而,这本书恰恰与普通的历史书大相径庭:超宏观的视角,异想天开的脑洞,像一部大片呈现在眼前,刷新了我的三观。</p><p> “历史从来就没有正义。”</p><p> “动物灭绝不是气候变迁的原因,是智人登陆一两千年后灭绝。”</p><p> 关于幸福感的问题,也是《人类简史》中反复提出的悖论,我们人类整体上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可是个人的痛苦也总是在随之增加。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但本质“却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如同农业革命的骗局一样,工业革命,科学革命之后的人类个体,似乎也没有变得更加幸福。所谓的“知足常乐”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p><p> 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独到的见地?</p><p> 我想,首先基于尤瓦尔.赫拉利观察历史的高度。他认为“想观察历史的方向,重点在于用哪种高度,普通的鸟瞰高度是不够的,必须拉高到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看的不是几世纪,而是几千年的跨度。”</p><p> 其次,受中国古代大历史学家的影响,总以为历史是冷静、公正地讲述别人的故事,自己不在其中,而尤瓦尔.赫拉利在解读历史的同时,也在述说自己的历史哲学。</p><p> 第三,尤为敬佩作者的是他还为中国版做了内容修改,加入了大量跟中国历史相关的资料来印证他的观点,据说他对每一个国家的版本都做过本地化修改,简直神人。所以无论译成哪国文字,都会为该国的读者接受</p><p> 这类书翻一遍是不够的,翻一本也是不够的。我只是雾里看花。(2月25日)</p> <p>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p><p> 诚如王老师自己所说,这本书是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诞生的,是多年文章的打包结集。</p> <p>黄厚江《作文课的味道》:</p><p> 该书收录了黄老师的15堂聊天式作文课。几乎每一堂课都是起步于平地,继而开一生面,忽又宕开一笔,让人脑洞大开。</p><p> 我所收获的不只是黄老师的共生教学理念。每一个案例中,他都强调了习作指导要贯穿学生习作的全过程。平时也在做,但几十号人一节课根本管不过来。读完书后第二天,小姐妹的孩子在我这写作文。我的眼睛刚好又瞄到另一本书——《小学整本书阅读笔记》,翻了翻,灵感来了,觉得可以运用图表分块介入指导过程。果然效果出奇得好,出现问题一目了然,孩子们也觉得这样比较清楚。由此我想到,图表式分块介入指导过程对基础差的孩子肯定效果不错的。可以按各类文体,如写人,叙事,状物,写景等等,创造性地制作或整合一些图表去运用。</p><p> 一本书结合另一本书,这应该是“书书共生”吧。</p> <p>罗树庚《小学生情趣作文教学》:</p><p> 这本书的到来源于偶然。</p><p> 校长知道我在做习作教学课程,虽然他不知道我做的是哪个方面,但还是很负责任地把自己在书上读到的有关习作教学方面的内容拍了照发给我。我习惯性地问了句:“有方案吗?”没有。我便上网去找,发现与此有关的书已下架。又追问,是哪个学校的课程。他说宁波的。我在宁波有两位导师级的朋友,打听一下,也许会有结果。</p><p> 第一个找的便是陈舒恩校长,她非常热心地帮我联系了书的作者罗树庚校长,并把他的名片推荐给我。一加微信,罗校就开门见山问我:“您是想了解一下作文教学方面的内容,是吗?”“您给我一个地址、收件人姓名、手机号码,今天我就快递一本给您。”我心头一热,更没想到第二天上午这本书就到了我的手里。疫情期间,这速度称得上传奇。</p><p> 拿到书,自然是马上读,但不敢读太快,怕自己的粗超辜负了三位校长的真诚。</p><p> 在这本书中,研究者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年段特点,拓展了许多习作教学情趣化的素材。向我们呈现出了四大类,几十个情趣作文的课例。如体育类的踩气球、扳手腕、瞎子坐凳、贴鼻子等。生活类的钉纽扣、削苹果、扎辫子等。知识类的看表演,猜俗语、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谜语会等等。</p><p> </p> <p>曾祥敏《言之有物方为贵》:</p><p> 曾老师认为,就“习作内容具体而言”,孩子们的生活积蓄足以支持,而我们要研究的是,用什么样的理念,指导怎样的实践,去激活并释放这些积蓄。</p> <p> 史沃普老师的创意写作教学,独辟蹊径,真正的在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写的欲望,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实现写作技巧的提升,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书中体现的教学智慧、教学手段,都离不开他的大量研究工作和对不同案例的各种琢磨。他让学生的写作不是单独成立的,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学生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因此,史沃普老师在每学年都有一个写作实践活动,比如三年级是盒子计划,他会让学生先去博物馆看盒子展,再做一个盒子,最后写一个与盒子有关的故事;四年级是小岛计划,在活动中,史沃普老师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五年级是大树计划,史沃普老师带着学生们去中央公园考察树木,观察树的样子,弄清树的名字,了解与树相关的知识……也是在开展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史沃普老师自己也学到了许多以前都不知道的知识,学生写出了非常多的作品,《树之书》也顺利出版了。</p><p> 在这本书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规划。我经常带孩子到校园里走走,认识种各样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体。我要跟孩子们一起写下一首首小诗,而这些小诗的主题就是“万物有灵”,它应该包括几个部分,如万物有感觉、万物有身体、万物有联系等等。 在上周的诗歌写作《你看你看秋的脸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诗歌写作热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了,接下来就看我如何引导。</p><p><br></p> <p> 管建刚、崔永元《儿童作文与实话实说》:</p><p> 每个儿童都有写不完的童年故事,但是儿童作文恰恰呈现出道德绑架下的“有意义”。</p><p> 左边是儿童写作,右边是实话实说,这样的相遇仿佛命中注定。</p> <p class="ql-block">沈苇《正午的诗神》:</p><p class="ql-block"> 从荷马到希尼,沈苇老师写了40位外国重要诗人,对西方诗歌传统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选择性的梳理。他力图勾画出那些站在人类巅峰的大师和天才们的精神肖像,传达他们旷世的空谷之音,将诗歌的灯盏递到我们这样的读者手中。</p> <p>邓彤《整本书阅读六项核心技术》</p><p> 在书中邓老师将20多年来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的过程、方法与内容和盘托出,并加以提炼、概括,形成了指导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构建阅读战略、分析阅读需求、提供策略支援、筹划阅读路径、设计阅读活动、深度比较导读。</p> <p class="ql-block">万伟《课程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作者强调,课程开发是学校由原来“追求正确地做事”转向追求“做正确的事”。其自我决策、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为什么很多教师的教学始终跳不出教材?因为除了教材,这些教师也无法给予学生高于他们的东西。教师想要行课程的改造与创生,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所以说教师的眼界决定的课程的边界,创新课程,从更新自己开始。(2020.8)</p> <p>李秀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p><p> 本书指出,教师应从教学视角向课程视角转变,从课程入手进行课堂教学,要理解和处理好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塞勒):隐喻一,课程是设计图纸,教学是具体施工。隐喻二,课程是球赛方案,教学是球赛进行过程。隐喻三,课程是乐谱,教学是演奏。</p><p> 同时他还提出课程开发的经典范式(R·W·泰勒):教育目标: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教育经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组织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评价计划: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p><p> 此外,我们要走向“课程理解”与“课程改进”的价值思考;学校课程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好,而在于我们的学校课程是否值得学生学习,还在于学校课程能否成为改进自我的支点。(8.25)</p> <p>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p><p> 此前就是把写作教学当作一种责任,而使我乐此不疲的是邓彤博士。读他的书,我明白写作如谱曲,要心怀整体。然后一小节,一小节,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去落实。这过程充满艺术,无比美妙。(9.15)</p> <p> 读童诗,不能不读金子美铃。很惭愧,我是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读她的诗。她短短26岁的一生,为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512首像金子一样明亮,像花溪一样清澈的童诗。她的诗歌世有点像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文学世界那么小,又那么大,纯真斑斓,清澈明丽,行至短小而气象宏大。美铃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朵白色的花,独自静静地开了,静静地凋谢了。(9.20)</p> <p> 扎家耶夫斯基:《永恒的敌人》、《无形之手》。</p><p> 友人推荐的这两部诗集,我利用国庆小长假,看完了。扎瓦耶夫斯基自称是一个拥有历史意识的诗人,这无疑是确切的。他也是一位有着极强现实感的人,也许正因此,他的诗是接地气的,并不虚幻,也很少晦涩,或者难以理解。但并不是说他的诗歌没有难度。他诗歌的难度不在字面,不在修辞,而在思想和情感的独特发现与深度。(10月3日)</p> <p class="ql-block">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p><p class="ql-block">吉尔伯特身上有一种明显的浪子情怀,不事世俗,但与“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式的浪子不同,吉尔伯特是别有所求——“我想要某种为我自己的东西”。他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甚至不愿为诗歌而改变自己。第一次读他的诗集,让我着迷。(10月15日)</p> <p>宗白华《美学散步》</p><p> 本学期初的师德培训上,邂逅这本书,爱不释手。</p><p> 宗白华先生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p><p>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p><p> 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境界最恰当的诠释。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一儒佛道三合而一了。</p><p> 每当夜深,慢慢合上《美学散步》,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清幽冲淡的境界。</p><p>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对教学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教学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语文教学的美中,芳香泗溢!</p> <p class="ql-block">德波顿《哲学的慰籍》:</p><p class="ql-block"> 读完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正如本书的推荐者周国平先生说的一句话:哲学不只是慰藉。</p><p class="ql-block"> 书中作者充当了“哲学弓导员”和“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为人们引见了六位哲学家,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药方,配出六剂良药。这只言片语,足以让我们窥视哲人的精妙智慧。</p><p class="ql-block"> 读完本书,正好是2020年岁末。尘世的路坎坷不平,最好的慰籍来于自身。</p><p class="ql-block"> 一年所读不止这些,朋友间的赠书未曾收入在内,但每一本都读过。感谢写书给我读的人,读我书的人,更感谢陪伴我读书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