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小学念了不到一年,“文革”开始了。“文革”时期过年讲究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还要进行忆苦思甜,告诫人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至于民间的扮玩等活动,统统取缔了,那是“四旧”!那时洪五的大喇叭整天播送“天上布满星”“白毛女”什么的,分贝值很高,诺大的洪五宿舍都听得见。好像记得“文革”第一年的初一,收音机上播送歌剧“白毛女”,是让人们知道旧社会喜儿是怎么过年的。</h1><p class="ql-block"><br></p> <h3>(网络图片)</h3> <h1>虽然要求过革命化春节,但年货还要办一些的,鸡鱼肉什么的,如果再搞上点猪头猪蹄就更圆满了。以后又学来一些花样,需要置办的年货就更多了。</h1><p class="ql-block"><br></p> <h3>(网络图片)</h3> <h1>计划经济年代的物资是相当匮乏的,我说的物资是各种物资。生活物资相对还要紧张,什么东西也要票。鱼肉油春节前有专门的票证供应。但是猪头猪蹄却没有,外边集市上的价格奇高,比平价高出许多。就业后,有了有利条件,有同学在冷藏厂工作,年年从那里买各种猪下水,价格极低,只可惜父亲做的不好吃。</h1><p class="ql-block"><br></p> <h1>洪五人办年货也是逐渐由简入繁的。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自然也开始讲究。我们家以及邻居家,先是从炸点豆腐页、肉,增加上鸡豆子和猪蹄冻。又增加上绿豆丸子和博山酥鱼锅。还有些美食人家搞些春卷香肠等花样,这就需要手艺了。至于家家户户都要炸的面叶,应该划归点心之类了。</h1><p class="ql-block"><br></p> <h3>(网络图片)</h3> <h1>说到绿豆丸子,我就秫头。不是不爱吃――还真喜欢吃。主要是加工绿豆糊子要推磨,一进磨房就闻着那味不对劲,更甭说围着转圈了。一般推一次绿豆糊子下来,恶心,头晕,就像长了一场病。</h1><p class="ql-block"><br></p> <h1>由于平时吃不到这些好东西,就集中到春节这段时间恶补。家家户户光炸货都是两三筢篮,造成的后果就是都出了正月了还吃不完。绿豆丸子和炸肉都硬成了石头蛋。我们家里一般最后剩下的,是父亲煮的猪头肉,后来知道,这不能怪父亲,做猪头肉是一项技术含量相当高的活,一般人做的就是不好吃。不过猪蹄冻会早早吃光的。</h1><p class="ql-block"><br></p> <h1>大大以后,过年就盼望着吃好东西。每到年前,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地打打牙祭,但是每当尝过家里油炸的各种菜,还有那个炸面叶,再挑点油炸的碎面糊吃吃,肚子就开始不舒服,跑茅房,真正到年下却不想吃了。现在想想可能是平时吃的油水太少,突然的大量油水入肚,身体受不了。这也是贫穷造成的毛病。</h1><p class="ql-block"><br></p> <h1>买爆竹放爆竹是男孩春节的重头戏。那时的“粉碎皮”是爆竹里的“重武器”,声音既响又脆,一串放下来满地白,很拿分!许多孩子鼓鼓不住,没到初一,爆竹就所剩无几了。</h1><p class="ql-block"><br></p> <h3>(网络图片)</h3> <h1>大年初一,孩子们一群一群的出现在洪五的大街小巷里。他们都穿着新衣,女孩子特别在乎小闺密的新衣,看了又看。而男孩的注意力则集中在对方手里的东西。</h1><p class="ql-block"><br></p> <h1>似乎要饭的生活水平也有提高。年初一讨饭的很多,有些人家打发干粮,要饭的竟不走,直到给了饺子。我们好奇地围着整理收获品的讨饭者,各色的饺子竟堆了一堆。那年代在洪五讨饭的很多,几乎天天都有。我还想这些要饭的从哪里来的?后来参加工作后,才听家是东山里的职工说,大部分是东山里的,青黄不接的季节,有些村子整村的人出来讨饭。</h1><p class="ql-block"><br></p> <h3>(网络图片)</h3> <h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各种物资逐渐丰富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吃上也更加讲究起来,人们发现食物还是现做的好吃。再者,现在无论是吃和穿平时和过年无异,年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越来越打折扣,年货越办越少。超市几乎是正常开业,随用随买。亲朋好友来了,酒店伺候。年味越来越淡,逐渐也就没有什么可记忆的了。</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