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 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h1><h3><br></h3><h1> 世界遗产中心称: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h1><h3></h3><h3></h3> <h3><br></h3><h1> “又见平遥”是一部情景剧。在炫目变幻的灯光,激越愁怨的音乐,乡土乡韵的缠绵,三晋风俗的演绎,市井瓦肆的尘嚣,身姿曼妙的舞蹈,慨当以慷的叙事中,导演说,我讲述了一个平遥晋商“义”字当先,血脉传承的悲壮故事。于是大家就说,我看到了一个血脉传承的故事,那是个讲述平遥的好看的故事,那就是平遥。</h1><h1> 用现代技术和思维,触动人心底善良与正义的神经,无疑是娱乐界的担当,但终归一部剧的力量太单薄,视界太狭窄,容量太局促,叙事太浮浅,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窥探漫漫历史,不过是大海里鞠起了一捧浪花,大地中亲吻了一缕清风,森林间闻到了一丝花香。</h1><h1> 一个城市并非提纲挈领就能描述,即便这种描述可以美得一塌糊涂,特别是在底蕴深厚的山西,在文明久远的古城,若要探究它的往生前世,了解它的发展脉落,窥视它的气血精髓,还是要坐下来,到书海中去寻觅,还是要动起来,到街巷阡陌里去观察,历史就在蛛丝马迹中沿续,文化就在言谈话语里渐行,习俗就在衣食住行间表露,孜孜不倦日积月累自会成就对古城的了解,对历史的清鉴,对信仰的尊崇,对文化的礼拜,对风俗的狂热。</h1><h3><br></h3><h3></h3><h1> 我是个懒人,偌大年纪早没了英姿勃发的鸿鹄之志,不求学问只要一知半解即可心满意足。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闲敲棋子落灯花,才是最松散最惬意的状态。因此,来到平遥最爱静坐街边,或茶摊或饭馆,或酒肆或旅舍,来壶香茗,要清要淡还要香,壶当然是紫砂,或汉方或西施,或秦权或石瓢,杯要粗坯或者就是白瓷青花,壶要素壶杯要花杯,赏着袅袅热气云绕,闻着若有若无的清馨入心,眯着惺忪双眼,观看人来人往鼎沸喧闹,心中似乎又明静清澄,不喜不悲随心所欲的欣赏,可以从早到晚。累了,就游荡街头,听土腔乡调的叫卖,与三两老者闲聊,尽兴了来碗醋酒小酌,叫个碗托充饥,也是心性也是自然。</h1> <br><h3><br></h3><h3><br></h3><div><br></div><h3><br></h3> <h3><br></h3><h1> ——古城——</h1><h1><br></h1><h1> 站在城墙之上倾情欣赏,最能抒发旷古幽思。如果在冬季,这必是一派轰轰烈烈慷慨凄凉的沧桑之美。城墙就应该是伟岸大丈夫,而只有如刃嘶叫的北风,朔雪冰封的隆冬,草蓬转轮风尘漫天才是它的舞台,城墙自古用于战争而不是欣赏,与生俱来就伴随着血流成河白骨皑皑,这是我第一次登上北京古城墙之后的印象。那也是个冬天,挺身昂首在为备战而被摧残得百孔千疮的断壁颓垣上迎风矗立,声音生生顶着窜入口腔的激烈凉风,声嘶力竭的嚎起,“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那时我们十五岁,而中苏之间的战争已接近一触即发。我们自认为生在国家危险之日,正是男儿金戈铁马之时,建功立业只在今朝,而生当为人杰,死亦成鬼雄,则是气血方刚我辈痴人的终结理想。</h1><h1> 所以至今认为,城墙者,外御强敌内护百姓,有宁死不屈的风格守卫苍生的志向,强壮如神只能在大漠孤烟萧瑟寒风里方能见其精神。</h1><h1> 而今站立在修复后平遥的城墙之上,却没有壮怀激烈的悸动,或许是老了,或许是血凉了,也或许脚下的城墙太规矩,太纤巧,太整洁,没有丝毫的粗犷豪气,只如一介书生般的羸弱与庄雅,只会令人生出赞美欣赏的感叹。</h1><h1> 站立城墙之上守望大墙内外,觉得很美,时间与空间掠过大墙的肩头如水流逝,也好这是个欣赏之地,赏天赏地赏人间。</h1><h1> 平遥古城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弯曲折巷构成。秦时置县平陶,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改平陶县为平遥县,属太原郡。平遥名沿用至今。现在这里的建筑太多为清代或清代式样,除了曲指可数的几座寺观尚存曲指可数的唐宋元珍品,再远的历史己无迹可循,但就这几粒硕果也足以令平遥这座县城挺胸抬头扬眉吐气了。就凭着这丝底蕴平遥古城在双林寺、镇国寺的挟护下终于以“一城两寺”的名头于一九九七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开啟了它浴火后的重生。如果说古城是平遥的筋骨,那么两寺则是平遥的魂魄。因为就考古学而言,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实例,而两寺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即便是零星散落,那也是珠玑,也是星辰。</h1><h3><br></h3> <h3> </h3><h1> 漫步城墙之上,指尖划过青砖箭垛,大墙不施粉黛清素若九秋之菊,它伟岸斑驳略带苍凉与孤寂,它佇立在世界默守着时光,它安宁存志蛰伏得阔大敦厚,它淡然得天高气清云散风流。远望伸延下去的城墙婉若游龙,就似乎感觉到了生命的悸动,看到了大墙的色彩,朦胧的思维就有了省悟。</h1><h1> 城墙的颜色是土黄,砖是蓝灰,垛沿青黛,檐顶绿琉,两侧就是草色漫漫。大墙苍桑,阅历过金戈铁马,亲为过硝烟弥漫,挣扎过枕戈待旦,哀叹过白骨露野,痛哭过马革裹尸。它羸弱的身驱曾负载过万千人的性命,它可血染长河,也可以与浓艳的残阳相伴静好。如同古城一样,古城墙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来自于这座城市人民的坚强,宁死不屈的信仰与祖先沿续的血脉传承。</h1><h3><br></h3><h3><br></h3><h3> </h3><h3> </h3> <h3>(城墙之上的魁星楼。俊美秀雅,亭亭玉立。)</h3> <h3><br></h3><h1> 市楼及街楼 ~</h1><h3><br></h3><h1> 市楼位于平遥古城中心,贯通南大街南北。昔日古陶中心,有“朝”“午”“夕”三市,市楼由此得名。市楼兴建年代己无可稽,唯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曾重修。</h1><h1> 市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歇山顶,上覆黄绿琉璃瓦,楼底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底层中间贯南北向通道,东西两边砖砌台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砖墙。东西两边台基上各有砖券拱门一道,以与南大街路面交汇成一个象征性的十字形通道。楼下四周置木栅栏围护,楼上斗拱全部外露,二层平座上筑廊,前后有隔扇门装制,传内设前后神龛,武圣关帝与观音大士相背而坐,更上一层,北向檐下悬有魁斗星君像。</h1><h1> 市楼之下的中央路面覆盖着当年的“金井”,故市楼又称“金井楼”。</h1><h3><br></h3> <h3>(市楼顶)</h3> <h3>(市楼夜景)</h3> <h3>(市楼石础)</h3> <h3><br></h3><h1> 市楼于古城而言不可或缺,它美得灵动神奇,美得梦幻隽雅。古人曾叹曰 : 登斯楼则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楼阁之高可穷极天地,往事翩跹却又寂静无言留韵深长。古人所叙之景已成追忆。然则年华中的市楼,在思念与美好中,己炼成了一首首清绝的诗香,柔软着流年里的凛冽;己镌刻下一字字锦绣珠玑,畅快着岁月中的妙音与酒香。</h1><h1> 说到酒就想起市楼下的酒旗摇荡。屋内炉火烧得升腾,新酿醋酒气香浓烈,一杯琥珀黄中透绿,一杯暗红醇厚馥郁,举杯邀友借着微醺趁着酒意渐浓,说说市楼的古今,聊聊市井的逸事,谈谈古城的过往。那些落去的金色岁月,明媚的光,那些落去的月华与潮水,那些曾经绕樑三日的玉笛琴韵,那些剑戟铿锵里高亢的胡号笳音,还有就是南行的镖车,东北的商行,八百里秦川上的车辙,水涛汹涌里、黄土飞扬中以命相博的欲望。</h1><h1> 总有一种场景让人难忘,出发于楼市前,车辘辘马嘶鸣,半晚时分或黎明初晓。</h1><h1> 总有一个画面令人唏嘘,屋内灯火微明,红薯的香气四溢,灯下缝衣的母亲,絮絮叨叨操碎了一地慈母的心。</h1><h1> 总有一个情景使人想起,看妻子迭衣的仔细,眼眸含着泪,却笑着叮嘱,一定要保重,一定要回来,还有家,还有妻,还要举案齐眉做白头伉俪。</h1><h1> 闲话扯得太多,古市楼闻了几百年的浓洌酒香,看了几百年的岁月蹉跎,醉了几百年的风花雪月,对欲解愁之人,对可解脱之人,对想洞悉事故之人,它也只会淡然的告诉你: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还是饮酒最好,人生就在酒中,历史就在酒中,古城自然更在酒中。</h1><h3><br></h3><h3><br></h3> <h3>(市楼的樑柱彩绘及木雕)</h3> <h3><br></h3><h1> 县衙东侧建有街楼一座。上悬两匾,东曰“听雨楼”,西曰“观风楼”。底层通路横贯东西,重檐歇山顶。二层砖砌花墙围栏,凭高眺望商肆鳞次栉枇,铺旗飒飒迎风,大红灯笼高挂生意通达四海,人群摩肩接踵源自五湖三江,古城的繁华喧嚣在此可见一斑。</h1><h1> 听雨、观风皆有意境,本是无聊时的闲意却在繁华中听到了禅的空透,观到了道的清高。大隐隐于世,想起了林徽因的一段话 : 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的闹市,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妙人妙言,参透了世界,所以才能脱俗,才能淡然,才能成大器,才能轻轻的拂去沾落在衣裙上的流言蜚语,静心静气心胸自寬,听雨观风安泰自若。</h1> <h3><br></h3><h1> ——官衙——</h1><h3> </h3><h1> 代表政权的存在形式。做为办公之地辖制一方土地,上达朝廷下治黎民。而做为官府则要求合乎礼制,这即是政治,也是文化。做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布局要求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獄房居南,结构规整,深邃森严。权威与庄正是官府的基本要求。</h1><h1> 平遥古城的代表为 :县衙,察院。</h1> <h3><br></h3><h1> 县衙据传始建于北魏,定型于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为元至正六年(1346年)的大仙楼。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对称布局。院落宽阔,功能齐全,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或今人重建。虽有重建时的不合规矩留有笑柄,但也算完整的重现了县衙格局,倘可一看。</h1><h3><br></h3> <h3> </h3><h1> 县衙内大仙楼~上层殿堂式供拜狐仙,下层窑洞式为知县餐厅。最妙的是廊柱上的对联,实在透彻直率,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上联: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下联: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看来为官一方,造福一地,也要先有粗茶淡饭养家糊口才能安身立命兼济天下。经济是基础为万古不变之圭臬,但如何去做?除去狐仙也唯有自知。</h1><h3></h3><h3><br></h3><h3><br></h3> <h3><br></h3><h1> 平遥古察院建于明代中叶,为明清时朝廷及省府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是山西巡按派驻署衙。现为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建筑为今人旧址重建。</h1> <h3><br></h3><h1> —— 宗教——</h1><h3><br></h3><h1> 文化的传承渗透于宗教的传播,而宗教的发展则要在文化的制约和溶合中兴盛,这一相辅相成的进程同样体现在平遥现存的历史古迹与人文生活中。</h1><h1> 宗教是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治、建筑、艺术、绘画、雕塑等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并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宗教是一种传承性的文化。在平遥这种传承也散布于城内各处。</h1><h3><br></h3><h3> </h3> <h3><br></h3><h1> 道教~发源于古代本土,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的原生宗教,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南北朝时道教的形式內容已制度化,魏太武帝时大盛,隋朝被抑,</h1><h1>唐为国教,北宋复兴,元期鼎盛,明代延续,清遵佛抑道开始式微,但此时己加速了三教溶合的进程。</h1><h1> 道教讲究清静无为、心灵虚寂、复返自然。所谓道法自然,亦是修为本心明悟自知,众人皆可修道,众人皆可成神,强调的是种修心之果,目标明确咒语清晰。如道教八大神咒之一的“净心神咒”~"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急急如律令。" 简单清楚,就是去除杂念安定心神之语。这不同于佛教偈语的空灵幻透奥妙费疑,须悟到极处才能茅塞顿开,或一声“喃无阿弥陀佛”就包览一切全生无敌。</h1><h1> 平遥古城的道观圣地以清虚观、城隍庙、二郎庙为代表。</h1> <h3>(清虚观)</h3> <h3> </h3><h1> 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h1><h1> 清虚观共有十座建筑,三进院落,依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宫、玉皇殿。院门牌楼上有乾隆三十六年题"清虚仙迹"匾额。龙虎殿、三清殿均为元建,明重修。</h1><h1> 龙虎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采用"悬梁吊柱"结构,东西廊分塑明代所制青龙、白虎神像,通高五米,体态雄健,怒目张扬,持戟剑,神勇猛,性狂傲,端坐于门两侧镇守观门。 </h1><h1> 三清殿明万历年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脊六兽歇山项,结构奇伟,殿宇壮观,殿内三清等泥塑已无存,仅西侧竖元代建殿蒙文碑一通。殿前高台上筑有抱厦接卷棚顶式献殿。</h1><h1> 纯阳宫重建于清光绪年间,装修颇精。观内现遗存宋、元、明、清碑碣近三十通。</h1><h3> <br></h3> <h3>(城隍庙)</h3><h3><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城隍庙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span><br></h3><h1> 城隍是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太祖 “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为本意,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并祭祀。</h1><h1> 自唐宋后,由民间俗神“八蜡”之第七神——“水庸”演化出的城隍爷,随着城池重要性的增强而越来越受到推崇。被道教奉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并兼领阴曹地府的诉讼。同样,官府亦尊其为城池隍壕的守护神。如此,县城有了“阴、阳”两所衙门。按照“天人合一,尊天为上”的礼制,元至正六年(1346年)起将县衙署建在城中线的西侧。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政权,从宗教信仰上强化军民将士的王者心理,大行封赏天下城隍,诰封京都、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之城隍为“王”,各地府衙所在地城隍为“公”,州衙所在地城隍为“侯”,县衙所在地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明史·礼三·城隍》)。并要求府、州、县官上任时,须先祭拜当地城隍,并设司拨银定期祭祀。自此以后城隍庙居于县衙之左,也就成了定规。</h1> <h3>(二郎庙)</h3><h3><br></h3><h1> 二郎神的信仰在我国由来已久。二郎神是道教正神,二郎庙供奉的主神是秦国蜀守李冰次子李二郎。</h1><h1> 秦时,成都平原岷江流域水患不绝,蜀守李冰全力治理,次子李二郎积极协助,经父子不懈努力,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奠定了四川赢得天府之国美誉的基础。二郎逝后,百姓视二郎为神,建二郎庙祭祀怀念。之后,受到《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的影响,神通广大的三眼二郎神杨戬成为二郎庙祭奠的主角。</h1><h1> 平遥二郎庙整座寺院坐西朝东,山门坐落于高台之上。山门殿面阔四柱,进深两间,阶前一对石质圆雕飞龙华表,两只立狮分列左右。檐廊墙面绘巨幅壁画,两侧有门神青龙、白虎画像。</h1><h1> 入门后,一座精美绝伦的二龙戏珠砖雕影壁迎面矗立,影壁前有石雕十二元辰图,图中间为太极八卦,周围十二位元辰神衹配以十二属相。两旁钟鼓楼,左右对峙,檐角飞天。</h1><h1> 二郎庙正殿,坐落于高高的月台之上,前接献殷,雕花护栏,琉璃殿顶,斗拱连绵,匾额“灵佑苍生”悬于献殷前檐之上。院中安置一尊鼎形天地炉与一对铁旗杆。正殿对面娱神的戏台及列宿殿、元辰殿拱卫左右,高低有序,错落有致。</h1><h1> 第三进院落。玉皇殿居中而建,殿檐悬匾“道统诸天”,院中北为元君殿,南为东岳殿,玉皇殿两侧建三星、财神耳殿。整体规整,肃穆庄严,雕刻繁复,巧夺天工。</h1><h3><br></h3> <h3><br></h3><h1> 对儒、释、道三家古人有如此评论 : 骚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尘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哉!</h1><h1> 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人们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能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入世出俗。</h1><h1> 道教让世人看淡,其实是将名利看淡。名利浮尘中众人在出世入世间作着艰难抉择,不断在“进取”与'“看淡”间徘徊,不断在“执着”与“放下”间纠结。而 :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与 "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 则将道家的无为、看淡、放下,描绘得悠闲散逸,在馋途凶险的官场之外给世人驾起一座通往世外桃园修道成仙的桥梁。</h1><h1><font color="#010101"> 看淡源于一种遇见。人生一世遇物万千,不可纠结不要困惑。你来,自是欢喜,你去,也不伤怀,不道别离,只许诺珍重,有缘再见。</font></h1><h1> 看淡是一种活法。在静谧的时光里,览几本闲书,泡一杯清茶,用内心的渴望,来丰盈自己。"心静即生淡,其间无古今。" 不问世事喧嚣,也不负累光阴。</h1><h1> 看淡是一种岁月。恬淡素雅,宁静安然。纵然冷暖交织,心中依然开花,纵然岁月清寒,依旧香软柔和。温良恭俭让,将曾经的暖香深深收藏,在老去中安然。</h1><h1> 看淡是一种信念。恬淡无为,一片冰心。即使炼丹修仙,憧憬也是生活,那怕对峙天命,曲折处也能柔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执念一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h1><h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在天,大道在心,大道之道,众妙之门。悟道在于已,成道在于天,即使终其一生难登大道,也要看淡放下,活的轻松、潇洒、寡欲,对得住自己。</h1> <h3><br></h3><h1> 儒教~发源于夏商时期,也称儒家思想或儒学,孔子创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h1><h1> 其实“儒学”、“儒家”、“儒教”这是三个概念。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相异。</h1><h1> 汉武帝时期,儒家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以儒家路线为基础,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的新儒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成为历代统治者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h1><h1> 儒教的发展是以祭祀礼为本源的,那么在儒教中一定少不了祭祀的规律条例,在儒教所规定的祭祀礼仪中,一般以上天、祖皇、社稷、山林、名川为祭祀对象,是日月星辰之类的自然神灵。所以在儒教中,神仙指的是大自然,并不是佛教及道教中那些由人演化而来的神祇。有人曾说不谈鬼神不称为宗教,而儒家对鬼神的态度一直是敬而远之,其实敬而远之本身就是孔子对鬼神的肯定,只有存在,才可有敬,才可有远。作为坚定的务实主义者,儒家有极高的自控力与心理能力,不过度关心缥缈之事,只过好俗世的精细生活。因此儒教的信仰与崇拜更多停留在人间世俗,更多的讲究亲善孝悌,尊卑廉耻,礼乐秩序,更注重人在社会中的地位。</h1><h1> 儒家本身也存有深刻的宗教情绪 : 慎终追远、崇功报德。均为一种细密的情感归宿。以文天祥《正气歌》为例 :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 正气之在人间,就是那些忠义节烈之士,他们将生命寄托于正气,为此持守牺牲生命而再所不惜。这就是一个宗教情怀!宇宙中具体存在可见的事物,如山岳和人体都只是一个载体,只有正气所代表的宇宙精神才是永恒和真实。如此面貌之下的儒家,虽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之名,实际上己具有了宗教之实。</h1><h1> 平遥古城中的儒教圣地为文庙。</h1><h3><br></h3><div><br></div><h3> </h3><h3><br></h3> <h3>(文庙)</h3><h3><br></h3><h1> </h1><h1> 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代重建,其余为新建。</h1><h1> 重修后的文庙规模宏大,规制齐全,建筑沿中轴线次序而立。大成殿古朴雄奇,朴素无华;魁星楼立于文庙外城墙之上,小巧玲珑,娇俏俊秀。登楼览盛平遥古城可尽收眼底。 </h1><h1> 据传,平遥人凡中状元者,偕要从东门城楼踏上云路,再登魁星楼、参文昌阁,经云路坊,跨棂星门,踩过拌桥,最终至大成殿祭拜孔子。风光招摇之后,为“一朝成名天下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h1><h3><br></h3> <h3><br></h3><h1> 佛教~纪元年前后由印度传入,经长期浸润发展吸收容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h1><h1> 中国佛教由三大体系构成,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云南地区的上座部佛教。也可以说是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公元八百年左右,佛教在印度走向衰落,而保留并发展了佛教的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h1><h3><br></h3><h3><br></h3><h1> 在中国历史中佛教几起几落,但内忧外患精于改革还是推动了佛教在国内的普及发展,并对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等产生着影响。</h1><h1> 佛教教义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宗教、道德方面。它既与其它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真相方面。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哲学、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其基本内容为 : 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h1><h1> 而做为般若思想基础的缘起论,至今仍证明着它朴素观点的正确性。本着“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或如一段偈语之言“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做如是说。”的观点,否定了宿命论,具有入世致用,戒惧谨慎的积极一面。</h1><h1> 而关于佛陀,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则精辟入理入木三分 : “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悟”,就是“佛”。</h1><h1> 平遥古城的佛教圣地当推双林寺,镇国寺。</h1> <h3>(镇国寺)</h3><h3><br></h3><h1> </h1><h1> 镇国寺位于古城之外十五公里,原名“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天会七年(963年),之后多次修缮。寺院分前后两进院落,中以砖砌圆拱门相通,整座寺院小巧规矩,布局严谨,庄重大气。</h1><h1> 山门亦做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山门左右钟鼓楼对峙分布。前院正中为万佛殿,东西两廊内有二十余通石碑。后院正中建三佛楼,左右有观音殿、地藏殿。除观音殿内空无一物外,各殿均有塑像。雕塑年代不同,但均各具特色,或大气豪放有汉唐遗风,或繁复艳丽尽华彩之美,或朴素宁静显铅华之秀,或轩昂威猛出強悍之姿,尽得中国雕塑之精华。</h1><h1> 三佛楼内两山墙上绘有释迦故事壁画,构思超凡脱俗,景物清晰简洁,人物传神入微,是明代壁画的上乘制作。</h1><h1> 镇国寺后篇单有记述。</h1><div><br></div><h3> </h3> <h3>(双林寺)</h3><h3><br></h3><h1> </h1><h1> 双林寺位于古城之外六公里,原名"中都寺",因地处中都故城所在,得名。</h1><h1> 双林寺创建年代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姑姑之碑”,因年代久远己字迹模糊,但其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双林寺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称双林寺为历久弥坚,鹤发童颜也毫不为过。</h1><h1> 双林寺以彩塑闻名于世。倘存大小彩塑2000余尊,年代从宋至清,堪称中国彩塑博物馆。</h1><h1> 双林寺后篇单有记述。</h1> <h3><br></h3><h1> 两座寺院游客落落,同古城内熙攘喧闹的气氛相比泾渭分明。也正因此,这里才是发呆遐想的上好之地。</h1><h1> 宁静中旷古之气笼罩着古刹,遥远的繁华于静寂里淡泊远逸,令人气定悠闲心旷神怡。正是日近秋分,想起了马戴的一首五言诗,“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湖闻。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原来,我们都曾渴望过命运的波澜激荡,而折腾得精疲力尽后才猛然醒悟,人生最妙的意境竟在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在于无所求。.</h1><h1> 时光掠着殿顶吻兽的唇边匆匆走过,默默而来,悄然遁去,没一点喧哗,也没一丝彷徨。带着薄薄的忧伤,似悟似禅,在几多人事中,只留下斑驳的情怀。</h1><h1> 多想做个高深的悟者呀,不慕精彩只取平淡。轻描淡书过往,随性而为,无憾于生,无怨于命,让清澈的灵魂总持着回眸一笑的宽容与洒脱。</h1><h1> 多想做个清风朗月之人,寄情山水无拘无束。晨掬清泉,晚拜朗月,水墨丹青,田垄锄禾。藐尽云淡风轻,饮醉日月精华,心在物外,神在天籁,无谓生命短长,只愿花开自在。</h1><h1>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所谓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其实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不动,心不变,万物不变。持无穷般若心,万法皆生,人世皆缘。</h1><h3><br></h3><h1> 我问佛 : 我们是否有缘。</h1><h1> 佛说: 春来花自放,秋过叶飘零,缘起即灭,缘生己空。</h1><h1> 我问佛 : 如何参禅。</h1><h1> 佛说 :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无所谓参与不参,禅与不禅。</h1><h1> 我问佛 : 怎样勘破、放下、自在。</h1><h1> 佛说 : 老子说道法自然。</h1><h1> 我问佛 : 今天我看到了你,是真身?是化身?是替身?</h1><h1> 佛说 : 你心中的我就是我。云会有万种形式,雨会有万点峥嵘,风会有万声呐喊,云还是云,雨还是雨,风还是风。</h1><h1> 我问佛 : 我还要再来吗?</h1><h1> 佛说 : 秋天就要过去,冬天就要来了。该来的就该来,该去的该去。</h1><h1> 深思于两寺的静谧里,胸宽阔,神安逸,心无物,体泰然。在与佛的对话中做了回清净之人。</h1><h3> </h3><h3><br></h3><h3><br></h3> <h3><br></h3><h3> </h3><h3><br></h3><h1> 外来宗教~具有同源的天主教及基督教。</h1><h3><br></h3><h1> 古城中建有天主教堂。天主教信奉三位(圣父圣子和圣神)一体的天主和耶稣基督,尊玛利亚为圣母。天主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天主。他独一无二,无所不能,是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古城中的天主教堂相对简陋,做为外来宗教的代表,深深镌刻在古城之中,算是什么呢,伤痕?印迹?</h1> <h3>(平遥天主堂)</h3> <h3><br></h3><h1> ------经济~晋商票号-------</h1><h3><br></h3><h1> 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代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h1><h1> 清康、雍、乾、嘉年间,本邑当铺、账局、钱庄、银楼等组织已初具规模。嘉庆十八年重修市楼碑记载,平遥商号达七百余家,庞大的商业基础及货物流通的需要使票号在平遥的创立成为现实。道光三年左右,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成立,意在如日东升,生意昌盛。之后,著称于世的平遥“蔚”字五联号成立。紧随其后,日升昌票号出资,成立日兴中票号,以增加与“蔚”字五联号的抗衡力量。至此,平遥票号发展到七家,初步形成了山西票号中最早的平遥帮,走过了平遥票号的初创阶段。</h1><h1> 民国三年日升昌票号北京分庄,因出于信誉举债担保,至使整个票号趋于衰落,并开始代动了平遥帮的整体性倒闭。</h1><h1> 平遥票号开创了中国汇兑业的先河,它不仅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中国官商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影响了中国经济金融业近一个世纪。</h1><h1> 日升昌票号是平遥票号帮的代表。</h1> <h3>(日昇昌票号)</h3> <h3><br></h3><h1> "曰昇昌记"票号创立于1823年前后, 其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随著要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 西裕成颜料庄遂改为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票号, 名“日昇昌记”。而作为汇兑制度和专营汇兑之信用的机构开始形成。</h1><h1> 在日昇昌的大门前高悬着“日昇昌记”金字牌匾, 名号中隐藏着四个“日”字,意喻旭日东升, 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牌匾相传为嘉庆末年状元陈沆亲笔所书。“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的对联,悬挂在日昇昌票号铺院过厅的门柱上,虽不乏自负和炫耀,但日昇昌当时的气魄和气概也展露无疑。日昇昌的创立结束了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其经营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而其经营网点遍布除东北、西北以外的整个中国,又可谓“一纸风行”。在票号盛行的百余年间,外患频频,内乱不断,日昇昌在风雨飘摇中,纵横捭阖,雄视商界,形成了一整套极具现代意义的管理制度。</h1><h1> 如今的日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院落虽小却依然可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受到锐意改革的精神,鼓闻时代进步的奏鸣,窥视到中国金融史的光辉一页。</h1><h3><br></h3><h3><br></h3> <h3>(蔚泰厚票号)</h3> <h3><br></h3><h1> 蔚泰厚票号~道光六年(1826年)由绸布庄改设为票号,是继日升昌票号后平遥产生的第二家票号。蔚泰厚是蔚字五联号(蔚丰厚、蔚盛长、新泰厚、天成享)实力最强的一家。</h1><h1> 蔚泰厚票号自成立始,率其它蔚字四个票号,长期与日升昌激烈竞争,虽互有损失,但也由此推动了平遥票号业的发展,并在平遥票号中占有重要地位。</h1><h1> 民国十年(1921年),蔚泰厚票号歇业。民国五年(1916年),蔚丰厚票号重新集股,成立蔚丰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史上,票号改银行唯此一家。</h1> <h3>(协同庆票号)兼(中国钱庄博物馆)</h3> <h3> </h3><h1> 题外话~</h1><h3><br></h3><h1> "经济是基础"是喜闻乐见的话题,没有经济作为依托,一切空谈都是扯淡,更谈不上文化与文明上的进步。美国人杜兰特在其所著的《东方的遗产》一书中,将此问题剖析的清清楚楚。之所以谈到此,源于一次几个朋友的八卦闲扯。一杯浓茶消遣着浓腻的饱嗝,半醉半醒中天马行空,从宗教到卵生动物,从燃烧的地心到史前人的足迹,从冰河时期到人类的殉葬,聊到了今世深圳很有名的一位地产商,低调的娶了个九线外的女演员,小女孩儿风光无限,在夫君的威名挟持下办了一所教授如何成为贵族的学校,据说学费近百万。如何看待此事?一个朋友说,一个装逼的人干了一件装逼的事儿。一个朋友说,接受了心灵鸡汤传承的人也开始传授心灵鸡汤了。我们都哈哈一笑,很少的意见统一没了纷挣。话糙理不糙,凭着区区百万就要造就一位贵族简直是天方夜谭。好象一个人只要有了钱,有了名望,有了地位,就可以标榜为贵族了,而且还是那种指手画脚的贵族。</h1><h1> 贵族离今天而言已经渐行渐远了,诚然作为一种文明的礼仪,它有可取之处。追溯历史,成为贵族的基础必须有经济基础,简言之必须有钱。但是有钱也只是具备了一个条件。钱多者也可是暴发户、老赖、流氓、巧取豪夺坑蒙拐骗。而成就贵族需要的是沉淀与积累,需要的是潜移默化、自身的修养与道德的高点,要有道的无为、佛的悟化、儒的内蕴。否则故作高深的品品酒,道貌岸然的跳支舞,口蜜腹剑的彬彬有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会遭人嘲讽遗笑大方。</h1><h1> 别再标榜清高了,人生苦短,有能力就尽力为比自己更苦的人,做些实在的事儿吧。</h1><h1> 在一日三餐与文明的关系中,杜兰特有几句有意思的话,他如此说 : "草莽初民有填饱肚子的机会,就把食物吃个精光。印第安人是较野性的部落,他们认为储备隔日之粮,是优柔寡断的事而不屑为止。南非洲的霍屯督人闲散成性。而布须曼人则不是大吃大喝,就是忍饥挨饿。------ 问爱斯基摩人 : 你在想些什么 ? 爱斯基摩人会回答说 : 我没有什么要想,因为我有足够的肉来食用。" 诚然这些都反映了各自文明的不同程度,或者是摆脱了饥饿状态下自给自足的混沌懵懂,但的确是一种食欲后的满足。我忽然想说,文明的进步应该是社会的进步,玩词藻,编花样,装清高,自誉为象牙塔中的贵族,还是歇菜去吧。否则,无异于行尸走肉,无异于那些得过且过只有口腹之欲的初民,甚至还不如他们。因为他们不必为自己所谓身份来小心谨慎装逼办样扭扭捏捏故作斯文,他们活的轻松、洒脱、自由、简单。</h1><h1> 再回到晋商的大义里,再回到古平遥的岁月中,再回到《又见平遥》的情景间,女为义而献身下嫁,男为义而赴汤蹈火,商为义而散落钱财,这才是真正的贵族,坚强、坚韧、坚毅,温文而雅之下是一腔古道热肠,侃侃话语之间有一番正道沧桑,有儒士之清雅,有侠士之忠肠,有道士之仙姿,有国士之经略,有才子之风采,坦然大度心口如一,此大义者,为贵族。</h1><h1> 还是相信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吧。做一个真实的人。能做就去做。不能做就拉倒。</h1> <h3>(街景)</h3> <h3>(晋商傢俬博物馆)</h3> <h3><br></h3><h1> 在平遥的几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闲坐发呆。一杯清酒,两碟小菜,三五句吆喝,四六声乐律,看窗外人来人往走过时光,虚了又幻,幻了又实,实了又淡。</h1><h1> 平遥跚跚而行己走了几百年,四季轮递中季节瘦了清寒又肥了今天,秋分已到,秋终是要远去,曾经丰满的色彩,也要变得素淡了质朴了无华了,人也简单了,学会了与时光相敬如宾。</h1><h1> 我喜欢"清静"这个词,有股仙仙的味道,有点旁若无人的淡然,有种远古的甜甜香气。似乎它与这个喧闹浮燥的世界隔离。如一朵僻静处开着的小花,洁白,芬芳,幽幽然。</h1><h1> 人生匆匆,呱呱落地就开始奔忙,奔着长高,奔着长胖,奔着出人头地,奔着争强好胜,奔着奔着就心虚体亏了,奔着奔着就黯然伤神了。一场喧嚣,一出闹剧,一许期冀,一世张狂,不过是纷纷杂杂的纠结,热热闹闹的困惑,全为人做了嫁衣裳。到了世事洞悉堪透红尘时,己是年老垂暮风前残烛,只道是天凉好个秋,只道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只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还是曹雪芹聪明,早就透彻了人世黑白,鉴定了俗间因果,一曲“好了歌”给人当头一棒,令人醍醐灌顶。</h1><h1> 眼见接踵而至川流不息的客人于花天锦地红飞翠舞间流连,在觥筹交错笙歌鼎沸中陶醉,在霓虹璀璨纷乱嘈杂里往返,更体会到清净的可贵。</h1><h1> 做个旁观者最好,隐于闹市之中渡自己的劫,修自己的行,悟自己的道,做自己的事。万般繁华终是南柯一梦,利禄功名只是过眼烟云。不烦不燥不悲不喜不贪不嗔不忿不怒,自然天高地远云淡风清锦绣花开。</h1><h1> 青砖黛瓦的院落中,曾经的郎才女貌神仙眷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檐牙高琢的古刹中,曾经的梵音呗唱木魚钟鸣,诵赞己逝杳杳无觅处;森严庄重的县衙里,曾经的明镜高悬百姓父母,过往己付街谈巷议间;千金万银的票号里,曾经的汇通四海商聚八方,俱以灰飞烟灭空悲切;纵橫八方的镖旗下,曾经的虎狼之威剽悍之势,只余车辙空寂无人声。</h1><h1> 还是清静的好,那怕是孤芳自赏。与世界互为远方,不惊不忧,把尘世种种化做内心的通透,无关风月,无关冷暖,无关情愫,唯心自知。还是只为自己写诗作画、酌酒品茶、抚琴博弈、东籬种花罢。</h1><h1> 人群晃动在面前,一片红红绿绿,总觉得乱,乱的烦。虽然路上依旧是人来人往,可有些风景已经被遗忘,就像平遥的过去,但有些念,却如秋菊一般发着幽香,就像一个“义”。</h1><h1> 闲坐在平遥的小街旁,凝望着茶气袅袅,对视着灯红酒绿下古平遥的灵魂,有些可怜它,也多多少少可怜自己。</h1><h3><br></h3><h3><br></h3> <h3><br></h3><h1> -------镖行(镖局)-------</h1><h3><br></h3><h1> 凭藉武功,专门保护财物或保障人身安全的机构称镖行。</h1><h1> 旧时交通不便,客旅艰辛,时有盜匪,保镖行业应运而生,镖局随之成立。镖局有镖旗、镖号。镖师上路武功要出类拔萃,心思要明见万里,经验要老谋深算,处理要措置裕如,且八面玲珑参人观物入目三分,除此还须懂得江湖上的唇典(行话),以便同劫镖的绿林人物打交道。走镖时,如若发现路间摆有荆条,就须作好与劫路人见面,攀上交情渊源,便是大路通天,否则就凭刀剑说话武功问道。</h1><h1> 镖局是个特殊的行业,在武侠小说中往往归类为江湖武林一脉,其实镖局既同绿林相交,也同官府有染,利益决定了它的性质。</h1><h1> 据《武术汇宗》所载,号称神拳无敌的山西人张黑五于乾隆年间,领銜在北京前门外首创“兴隆”镖局,成中国镖局开山之祖。</h1><h1> 在平遥,华北第一镖局指道光年间成立于平遥、祁县等地的“同兴公”、“太汾”、“昌隆”三大镖局。因创立者武德昭著名震上下,加之武艺高强冠绝一时,一度名动天下通达四海声誉籍甚。</h1><h3><br></h3> <h3>(同兴公镖局)</h3> <h3><br></h3><h1> 同兴公镖局由名扬京城、威震全国的王正清武林大师创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h1><h1> 镖局最为闻名之事为1900年八国联军攻战天津打入北京,慈禧太后挟裹光绪帝逃往西安,西逃旅途难免花销,八月初九,二宫到达平遥,盘点现银九十三万两,偌大的数目,无人敢当此皇银的保镖,此时平遥王家挺身而出。适逢乱世,王家镖队一路风餐露宿、征尘扑扑、千里迢迢、日夜兼程,只半月余就将银两送抵西安且分毫无差。慈禧大喜,赐匾“奉旨议叙”。匾至今悬于镖局旧址,以上扬皇威下达威名。</h1> <h3><br></h3><h1> 从小就向往仗剑天下,啸松吟月的游侠,无奈时光穿越,让“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只成了梦境中的叱咤与酒后的狂荡。</h1><h1> 梦总会醒,在平遥意外找到了惊觉之地,镖师可称是另类意义上的游侠。</h1><h1> 所谓游侠者,孤身一人潇洒天地,神州留迹四海为家,朝饮霞露夕餐落英,天山赏雪莲南海观风涛,杀富济贫匡正扶危,快意恩仇,路见不平血溅三尺而不愧,民族之困挺身而出行大义。</h1><h1> 红尘纷乱江湖云涌,镖师与游侠不同,除身怀技艺则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深思缜密考虑周全,接镖量力而行,行镖无所畏惧,遇事以绿林规矩能过且过不结仇敌,以保镖为重以信诺为重,否則,以身相博血剑刀光,大有“徒歌易水寒"的悲壮与日月入剑端的豪迈。</h1><h1> 行镖有行镖的规矩,乱世之时开镖局者均非等闲之辈,总镖头要有三硬: 官府的关系硬,绿林的名头硬,本身的武功硬。镖师保护钱财物帛上路,也有保护人的称为肉镖。旧时江湖把携重要物品行路分为轻重二种走法,轻指秘密上路,重走便是请镖师护持上路。</h1><h1> 走镖方式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偷镖。威武镖是在镖车上长插一杆大纛旗,旗上写明镖师名字,走镖时将镖旗拉至杆顶,叫做拉贯顶旗,举起长槌敲响铜锣,一众镖手亮起噪门喊起号子声振云霄,或者声如洪钟亮出镖局江湖名号,这叫亮镖威。走仁义镖,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长槌锣、五星锣或七星锣。如果碰上个厉害关卡,不让镖车经停,又艺不如人,那就只有悄不做声,马摘铃,车打油,收镖旗,蹑手蹑脚无声无息偷摸过去,此谓偷镖。</h1><h1> 走镖其实不容易,吃江湖饭不但要有江湖胆,也要有江湖的口,这个口既能吃也要灵。招路(行路)得会把簧(眼睛得会瞧事),要一路行一路喊,村庄集市喊,拐弯抹角喊,遇孤坟孤庙喊,遇荒郊野店喊。旧时来说,孤坟常是贼人藏身之处,孤庙又大多是“里腥化把”(假和尚),野店更是“三应跺齿窑儿”(贼人藏身处)。</h1><h1> 江湖人自称老合。遇到截镖者,要用江湖行话问答,问答完毕,护镖师会说 “ 祖师爷留下了饭,朋友你能吃遍,兄弟我才吃一线(指大路),还请朋友留下这一线兄弟走吧”。此时,有意者放行,无意者绝情,止此就只有放手一搏凭功夫论强弱,逞身手争短长了。</h1><h1> 平遥的镖局能在一段时间内大行其道,离不开镖师们的功夫过硬,更得益于一字千金一言九鼎,言出必信言出必行的江湖义气。江湖风云多,江湖也自有英雄在。</h1><h3><br></h3> <h3>(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h3> <h3><br></h3><h1> 华北第一镖局,系指道光年间由王正清、戴二闾、左二把成立于平遥、祁县、文水等地的“同兴公”、“太汾”、“昌隆”三大镖局。此三人一则武德昭著名振天下,二则武艺高强从未失镖,或现银运送,或货物转运,一度兴旺发达,成为当时镖局之首。</h1><h1> 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全面展示镖局历史文化的地方。共三进院落,前院包括东西柜房、金库及柜头房,是镖局的业务场所,中院由信房、账房及中厅三组建筑组成,是镖局的办公场所,后院包括祖师堂,厨房及练武场,是镖师日常生活及练拳习武的地方。</h1><h1> 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镖局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为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h1> <h3><br></h3><h1> ------- 建筑~民居 -------</h1><h3><br></h3><h1>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重点民居大都建于1840年~1911年间。整座古城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清晰、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城墙围耸、院落迭迭,街巷棋布。在商肆民居中精巧灵动的木雕,细腻入微的砖雕,鬼斧神工的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轻重有序,里外呼应,色浓香艳且又质朴豪放,构成了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以砖墙瓦顶与木结构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大成。</h1><h1> 民居院内格局大同小异。进门处常建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等装饰,且院內空闲处多植绿色,配以微小水景,更有曲廊连缀大有移步換境之意。最次者也是楼起叠层,周围成院,自成一体。而院落紧凑有序的布局则显示了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h1><h3> </h3><h3> </h3> <h3>(平遥民建)</h3> <h3><br></h3><h1> 时光是一本经典的书,面前洛绎不绝层层叠叠的古建就是书中精美的插图。凉风袭过,吹皱了温润古老的朦胧;轻尘舞蹈,掩映了过往的雕樑画栋,阳光笼盖起朦胧的光晕,绿树装扮出斑驳的图案。光阴轻轻的挥一挥手,年代就成了旧韵古风。</h1><h1> 默然行走,没有一丝彷徨,也沒有一丝忧伤,一切都如幻如梦,梦里梦外都成了今年的故事与往年的歌唱。</h1><h1> 我想象着,这样的院落人家,住着一位儒者,人品似梅,高洁脱俗,性情若菊,清逸自持;我窥探到,这样的院落人家,住着一位佳人,面容似桃,气韵若兰,明眸皓齿,亭亭玉立;我倾慕着,这样的院落人家,住着一位才俊,目若朗星,眉如墨画,丰盈俊朗,神采英拔;我远眺看,这样的院落人家,住着一位老丈,雪鬓霜鬟,慈眉善目,精神矍铄,童心勃发;我赞叹着,这样的院落人家,住着一位商賈,满腹经伦,谈吐优雅,以德报德,抱诚守真;我观望到,这样的院落人家,住着一位武者,演武修文,驰马试剑,锄强扶弱,义走天下,------ 我忽悠间一瞥看到了自己,院落简陋,窗明几净,两棵石榴,一盆金鱼,每日晨起焚香,生火煮粥,而后一蒲团一本书,一壶茶一杯酒,选屋后树下,任阳光抚慰,凭思绪神游,懵懵懂不分南北,昏昏然难辨西东,不羡飞翔之鸟,不妒四季花开,只图个心静、神静、人静。看着自己的悠闲我忽然恨起了自己,什么梦不好做,偏要做个南柯一梦。</h1><h1> 尚许这里院落中的梦太多,附着在灰灰的黛瓦里;沉默在规整的青砖中;嵌进在光滑的石径里;镌刻在精巧的石雕中;缠绵在浓冽的老醋里;弥漫在缱绻的窗棂中;--------</h1><h1> 有梦真好,身在何处就梦入其境,也能过一段惬意时光,也能让自己陶陶然做个世外之人。</h1><h3><br></h3> <h3>(平遥民建)</h3> <h3><br></h3><h1> 晃荡在平遥的街头巷尾院落老宅,聆听古街古巷的呢喃自语,也倾听着心灵深处的节拍,即使是孤独,也享受着其中跃动的快乐,感受到色彩的华丽与浓艳。</h1><h1> 走过倾颓的院门,走过一段历史;走过正在畅快酣笑聊着家长理短的妇妪,看着她们额头堆积的绉纹里都能溢出幸福的粗糙脸庞,也凝固成了历史;走过嬉戏打闹的孩童,他们被阳光抚摸蹂躏的双颊似红透的苹果,光光的、润润的、红的透亮,他们也在走进历史,也许还会创造历史。历史就是时光走过的脚印,历史就是人们身后的沧桑,历史就是鸟儿划过古城墙的欢唱,历史就是你我在衰老,而古迹却在青春蓬勃。</h1><h1> 走在古城小巷斑驳的柏油路上,远离喧闹的市楼中心,历史更真实也更寂寞。但心情却更纯净,精神更淡然,有种在喧哗中寻觅不到的踏实放松的感觉。 悠哉悠哉,生活的本真就当这样,放松自己,放空自己。</h1> <h3><br></h3><h1> 在茶香中品味着来来往往的人,人动室静,而茶味儿就更显得桂馥兰馨让人意犹未尽。</h1><h1> 几日停停歇歇的游走,也一直在聆听着平遥古城铿锵有力的脉博跳动,感同身受着浓厚历史的锤炼熏陶,耳闻目睹了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从故纸堆中到典籍史册,从口诵传唱到笔耕字印,从四衢八街到深宅高院,从古观佛院到市井酒肆,文化荟汇无处不在,文化精美无处不在,文化久远无处不在。</h1><h1> 忽然觉得,古人都是在认认真真的过日子。往事流云,眉间清风,心上落花,赴约四季,都涌动着睿智的颖悟和意会,刻画在古老的街道,残旧的砖瓦,传承的手艺与浮飘的气味里。</h1><h1> 而今,一些美好的趣味离我们越来越远,焦虑、浮躁、快节奏、高压力,让人变得麻木、机械、迟钝,变得乏味,变得物质,自然的快乐成了一种可以炫耀的奢侈品。</h1><h1> 好醉心那种粗茶淡饭琴瑟和鸣的平凡时光,好憧憬那种宜室宜家和睦相处的天伦之乐,好钦慕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循规蹈矩,好渴求采菊东籬赏竹南山的无拘无束,好神驰香茗一盏浊酒一杯的惬意轻松。只想过不累的生活,形骇可累,但心不累,精神不累,最好。</h1> <h3><br></h3><h1>夜色中的古城街景</h1> <h3><br></h3><h1> 如今太多的旅行,不过是带着一堆肉,穿过一个物理空间,由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到此一游。人生太短时间太短,总想留住更多憧憬是欲望的本能。</h1><h1> 淡泊的人生要从容,好的旅行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取之所爱,爱山川就攀高揽胜,爱大水就临渊吟唱,爱古迹就穿村串巷,爱历史就上下求索,爱雪,就在最冷的季节到最北的地方欣赏白雪皑皑浓妆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爱花,就在心动的时候到南边去看穿花蛱蝶、赏杏花带雨、观金枝玉叶、叹桃明柳媚、闻暗香浮动、说粲花之论。</h1><h1> 人生的旅途是一场宿命的安排,或精彩或平淡,都是一样的尽头。而人生的旅行却把握在自己手中,任凭潇洒挥斥方遒,随心声而走,逐性情而动,只欣赏让自己心动的东西。</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1> 艺术之美在于令人心动,激情澎湃不能自己。</h1><h1> 原始社会当衣食自给自足,装扮美丽自然而然就提上了日程。尽管简陋但是自然,尽管粗糙但是睿智,萌芽开花结果,造就了今日的金镶玉嵌、雕廊画栋、五彩织锦、细缕精雕,造就了今日的妆眉霓裳、流派纷呈,这些暂且称为大雅,是阳春白雪,但同样的小雅,民俗民风、建筑装饰、手工技艺,依然也光辉夺目动人心弦,譬如平遥的财神赐福、闰阁走秀、中路梆子、纱阁戏人,即使是下里巴人也美不胜收让人赞叹。</h1><h3></h3><h1> 徘徊于古城石道,目光划过门廊垂柱,雀替窗棂,不管是浓抹重彩,还是朴素无华,都在娓娓讲述着它们过往的时光。岁月褪去了彩绘,摧残着它们的容貌,可在薄香里,它们宁静又坚强的不甘寂寞与时光争辉,带给游人无限的遐想和钦佩。</h1><h1> 静静的欣赏,想象着,依稀就回到了古代。我拥有这样一间杏花院落,绿藤攀墙,花枝蔓蒂,山石叠落,黄莺啁啾,窗棂做成不同的形状,廊柱绘上不同的色彩,长榭参差,庭院错落,如同住到一只花朵里,一粒露珠里,一段过往里。听到的是梆子的高吭,交往的是乡里乡亲,闻惯了佳酿老醋。在几百年的老房子里,渐次就住得心底风光。粗茶淡饭、土坑木几、粗砺的房柁,熏黄的灶王神像,一缕斜阳,几笔淡墨,都成了画,有赏不尽的美。</h1><h1> 古城的美要从细微处去体味、去想象、去对比。就会觉悟,这才是家的味道,这才是民间艺术的味道,这才是过往的味道。</h1><h3><br></h3> <h3>(古城院门)</h3> <h3><br></h3><h1>窗棂窗花~</h1><h1> 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潜移默化的浸渗与春雨润物般的浇灌,那是一木一石的传承,是一韵一色的沿续,是一砖一瓦的流传,是一斧一刀的包容。细微之处用另样的眼光在享受传统文化的时候,也会用另样的眼光挖掘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传统如线连接起过往,牵动着今天,它有人情味、生活味、艺术味,让人心喜,更令人自豪。</h1> <h3>(古城窗棂)</h3> <h3>(古城石刻)</h3> <h3> </h3><h1> 平遥的几天过得神爽气清,在浑浑噩噩中醒悟了许多。"平静的心,不在于远离车马喧嚣的闹世,而要在心里修篱种菊。" 我欣赏林徽因的做人,更羡慕她洒脱的生活。想不到一位弱女子的心胸竞如此宽广博大,海阔天空,跳跃着一簇无为而治顿悟禅定的入世火炬。不同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绝世弃尘独善其身,同样的淡然,她潇洒得大度,同样的觅静,她只在心中拓荒,超凡脱俗得大彻大悟里,荡漾着信心坚定的执着与万物为我的清音。</h1><h3><br></h3><h1> 目光最后扫过灰砖黛瓦的素洁之美,手指划过斑驳墙壁的陆离苍桑,脚步丈量着青石路上的凹凹凸凸,最后嗅一次老城的苦辣酸甜,人声鼎沸里涌动的热情,落霞辉映下翻飞的鸽盘,气蕴蒸腾中半真半幻的街楼,黄的墙,灰的瓦,古的韵,今天的潮,这就是平遥古城。</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