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说起课标,最初的认识非常浅显,清晰的记得我真正的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的解读课标,是在2019年的上半年,因为杨校长给了解读课程标准统筹实施自我诊断的“任务”,感谢这次“任务”,不仅让我知道航行的方向,更让我握住了控制方向的舵。</p><p> 《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最终的目标------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还指明了达此目标所要走的具体道路-------强调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中心环节。当然,也同样提出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p> <p> 接下来我将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为例,这节课需要前面几节课的集合与奠基,更容易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首先以“溶解”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课的问题是由上一课“杯底还有一些盐未被溶解”而得到一个新的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底的盐溶解?”在这里我选择了让他们根据小组内探讨后的办法进行实验证明。这样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深入的探究活动中,也会提高学生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根据他们的实验探究,他们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向烧杯中加水。这个处理好像在和本堂课的内容“背道而驰”,但显然是“欲擒故纵”。学生只要理解了多余的水可以溶解多余的食盐,通过引导就能进行逆向思维发现:水少了,食盐也就析出来了。如果生硬地向学生讲述蒸发一部分水可以使食盐析出来,这样效果肯定不怎么理想。</p> <p> “利用酒精灯分离盐和水”是本堂课的重头戏,前面的铺垫只为请出这位“真佛”。用蒸发皿做实验的话,为了即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还能节省很多的时间,实验之前要提到蒸发皿里的食盐溶液只需倒入5ml即可。</p> <p> 课堂最后是“比较食盐颗粒和蒸发得到的颗粒”,这是充分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环节。在这里并没有给学生指明从哪几个方面去比较这两种物质,而是选择让他们分小组讨论。的确,在最后,学生们给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透过实验与生活明白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p> <p>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使用酒精灯做此类的实验,在这里我发现学生确实有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规范实验进行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的习惯。</p> <p>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应该让我们的“一节课”成为“一门课”,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保持学段、学期、单元、课时的一致性。在以后继续深入学习课标,将科学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会运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