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响心灵的弦歌——听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有感

张星

<p><br></p> <p>拨响心灵的弦歌</p><p>——听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有感</p><p><br></p><p>作者 张星</p><p><br></p><p>为什么我们要走进剧场去聆听一场名为《但愿人长久》的唐宋名篇诗词音乐朗诵会?为什么我们会被那遥远岁月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所深深打动?</p> <p>这是一个怀旧却新鲜的夜晚,这是一种空灵却充实的感受。这场集古典诗词、朗诵、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堂的演出,让我们从浮躁纷扰的现实生活中暂时脱离开来,享受一次短暂的心灵洗礼,度过一段美妙的宁静时光。</p> <p>古乐,古词,古诗,古画。</p><p>问春,邀月,相思,记梦……</p><p>当舞台上以视觉、听觉的强烈效果把你带回到一个仿佛陌生却又似乎熟悉的情境当中时,你是不是有一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心灵悸动?</p><p>当伴着时而雄浑激昂、时而曼妙空灵的旋律,朗诵者或激情勃发、或深情凝重地诵出一串串千古绝句时,你的胸中是不是也奔涌着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思古之幽情?</p><p>当你走出剧场,望夜空新月清辉,感夜风寒凉之时,你是不是也怀有一种“不思量,自难忘”的不尽回味……</p> <p>其实,古典诗词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那是我们童年岁月中最为鲜灵的记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有,还有许多。从小学到中学,古典诗词早已成为我们学业中的必修课,丝丝入扣地注入我们的心田,滋养我们的灵魂和心志,陶冶我们的情操。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告别了童年,便也告别了梦想,于滚滚红尘中早把诗词歌赋丢弃得无影无踪了。</p><p>在为了生存而拼搏厮杀的旅途上,在纸醉金迷充满诱惑的现实中,什么离愁别恨,什么伤春悲秋,什么咏史抒怀,统统丢入一江春水,让它们见鬼去吧。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在高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网络把世界变得很小,可为什么连地球都能是平的,却不能同时把我们的心拢得很近?在房价飞涨、物欲横流的当下,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却为什么舍不得花一点时间给我们的心灵以应有的滋养和抚慰?</p> <p>记得我在采访世界知名汉学家叶嘉莹教授时,她对“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学习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的回答是:“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p><p>心灵不死?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回答!作为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华裔院士叶嘉莹女士,九十多载的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生死苦难,少年丧母,青年丈夫遭遇祸患入狱,人到中年又痛失爱女……可是,千曲百折之后,为什么在她的脸上竟然找不到一丝沧桑的影子?为什么在经历了那么多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之后,她却依然初衷不改,爱诗如命?正如她自己在一首诗中所写:“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历尽冰霜偏未死。”是早已成为她生命中一部分的古典诗词支撑着她的心灵,抚慰她的伤口,坚强地渡过一个个人生的关口……</p> <p>诗词、音乐、文学、艺术,这一切都是我们心灵需要的雨露阳光,是我们高于物质需求的精神食粮。也许,它没有物质享受来得那么实惠和具体,但它所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抚慰却是任何物质享受所无法达到的。</p><p>诗词本身有一种奇妙的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被它感动了。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诗词表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由诗词概括的境界后来成为许多大企业家、大富豪事业成功的人生总结。可见,古典诗词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仅仅局限于相思怀念、伤春怨别的小女子境界。</p> <p>中国古典诗词,是蕴含着我们民族文化、我们历史上那些英雄俊杰美好情操的一座精神宝库。它之所以能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让诵者与听者仍心怀感触,一唱三叹,这种能穿越心灵的强大生命力正是它经久不衰的源泉所在。</p><p>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心灵的旅途上,有古典诗词相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曲折,你都会一路上花香满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