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几只明星鸟

天高R鸟飞

<h3>  江西的几只明星鸟,在全国鸟友眼里是不可替代的,首先是稀缺性,然后是保护等级高,加之出现几率大,基本去了可以拍到,是全国鸟友拍鸟集聚地。我从2017年拍了黄喉噪鹛和白腿小隼到去年(2019年)拍了白鹇和白颈长尾雉,年底拍了中华秋沙鸭和白鹤。每一种鸟的背后都有故事。我终于拍齐了这些精灵!</h3> <h1><b>黄喉噪鹛&nbsp; &nbsp; </b>拍摄地江西婺源曹门</h1><h3> 别名:中国黄喉噪鹛</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蓝冠噪鹛</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婺源黄喉噪鹛</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极其珍贵罕见迷一样的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国各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几十种噪鹛,但靛冠噪鹛绝对是最稀有的一种。靛冠噪鹛只分布在中国,分布地区也仅局限在江西婺源一些小小的山村,仅存150余只,物种的受胁状况为“极危”,是比大熊猫还要稀有的动物。</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靛冠噪鹛美丽的身影在这漫长的一世纪里总是神秘地消失又复出现,给人一悬念。当这些精灵在婺源繁殖完成以后,举家迁走,迁徙路线,迁徙地,至今任然是个迷,在其他地方完全看不到他们的踪影,消失的无影无踪。</h3><div>&nbsp; &nbsp; &nbsp; &nbsp;从1919发现黄喉噪鹛到1956中苏联合科考队在云南思茅再次发现黄喉噪鹛,时间已经过去了37年。此后,在思茅地区这一鸟种至今再未复现。直到1993年,英国鸟类保护协会一位会员在香港鸟市意外发现混在内地出口画眉中的一只黄喉噪鹛,经认定确认这只黄喉噪鹛是婺源亚种。随后,在国际组织资助下,寻找黄喉噪鹛的科研工作启动,直到2000年这一物种在婺源重新被科研人员找到,其时种群数量大约150只左右。</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靛冠噪鹛(学名:Garrulax courtoisi):原名黄喉噪鹛华南亚种(学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自2007年已被提升为一独立物种,分布于中国江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西婺源。</div> <h1><b>白腿小隼&nbsp; </b>&nbsp;拍摄地婺源晓起村</h1><h3> 白腿小隼是最小猛禽</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物走2极为贵,或大或小,或丑或美,白腿小隼走了2极的小和美。是猛禽,就是生物链的顶层,平时也就吃个蝴蝶,蜻蜓,发威时也要弄只鸟儿吃吃,自然界赋予了它与生俱来珍贵!</h3><h3> 白腿小隼(拉丁学名:Microhierax melanoleucos),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该物种体型微小(15厘米)的黑白色隼。上体黑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点斑。</h3><h3> 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各地均为留鸟,但极为罕见,数量极少。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h3> <h1><b>  白鹇&nbsp; </b>拍摄地武宁伊山源</h1><h3> 白鹇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所以称为“哑瑞”;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为为五品文官服的图案。<br></h3><div>&nbsp; &nbsp; &nbsp; 江西武宁拍摄白鹇和白颈长尾雉是完全的野拍,非饲养,每天鸟来于不来听天由命,看人品。</div> <h1><b>白颈长尾雉&nbsp;&nbsp;</b>拍摄地武宁伊山源</h1><h3> 白颈长尾雉是中国特产鸟类,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白颈长尾雉是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民间被称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仙鸟”。</h3><h3> 保护级别</h3><h3> 编辑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nbsp;[3]&nbsp;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h3> <h1><b>中华秋沙鸭</b>&nbsp; &nbsp; 拍摄地江西婺源石枧</h1><h3>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数量极其稀少,中华秋沙鸭属于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是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宝。</h3><h3>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h3><h3>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Ⅰ级保育类。</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h3> <h1><b>白鹤&nbsp; &nbsp;</b>拍摄地江西南昌五星垦殖场</h1><h3><b> </b>这里是人类拍摄白鹤最近的地方,白鹤是候鸟,到秋天和春天时集成大群迁徙。迁移过程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移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风雨过后,总有白鹤受伤,特别是未成年的白鹤。刚出生的小白鹤,它们能飞起来要85天。在这期间,小鹤受到一点伤飞不起来就参加不了大迁徙,那就意味着它熬不过寒冷的冬天。</h3><h3> 保护级别</h3><h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5]</h3><h3>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Ⅰ,生效年代:1997年。</h3><h3>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年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