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印象1-梦里故乡

深海小虾

<h3>  1985年11月11日,一群幼嫩的孩子里有个我,经过海上36小时的航行,靠上了青岛港,好几辆大卡车在海港等着,我们被懵懵懂懂地推上车。来到了世界唯一的潜艇学院。开始了我们新的人生旅程。未来或许在自己,亦或许不是……</h3><h3>&nbsp; &nbsp; 图片里的山是青岛的崂山。有人喝过崂山啤酒,但可能没有见过崂山。新兵的时候,连队旅游走崂山东方,有上清宫、下清宫,讲述道士与神树……后来有机会再去,游的是崂山的西方,那里有九曲神水,有水,就多了种自然之味。</h3> <h3>  你看到这个大教堂,你一定相信我说的这座城市的名字是青岛。她本是天主教青岛教区,或者称呼青岛教区浙江路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德国资本外流受控,该教堂不得不修方案,即建成今天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也是今天青岛除栈桥之外的第二标志。</h3><h3>&nbsp; &nbsp;幼嫩的我,那时根本看不懂这个建筑的含义,今天看她却意义非凡,感叹无限,最多的是看到了我们的不足,而不是自满……</h3><h3> 我们更需要的是虚心!</h3> <h3>  你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潜艇学院原来的院区,学院的原教学楼、操场、实验楼、图书馆、学兵楼、医院、招待所等都乖乖地让位于这些高楼,我不知道这些高楼用什么劳动方式产生GDP。哪怕原来的实验楼留着……</h3> <h3>  1985年刚刚到这里时,楼区还是一片荒芜,有菜地,有木料堆放场,有海边林立的礁石,有我可以听潮闻涛的回澜,我周末赖于其间,听太平洋的声音……</h3> <h3>  当然,我们的幼嫩是读不懂这高楼大厦的含义的。就像我们当初也读不懂教堂建筑里写着的历史、艺术、殖民、宗教一样,需要我们慢慢去理解。我只能把也歪拍,表达我的不解与待解!</h3> <h3>  新兵的时候,这里唯一一座高楼是北海宾馆,那里成了我们拍照片留念的首选,哪怕是杭州来的战友,也为这高楼自豪,自然是要拍的。北海宾馆前的汽车也成了拍照的神奇背景,战友们像今天的车模一样,懒着车摆各种姿势……想想时代的进步都是在和平时期创造的,这也是中国特色——因为有许多的历史学家在提到日本与德国,包括今天的美国的发展都在盛赞战争的进步一面,真的是胡扯,真的不适合东方中国。</h3> <h3>  这里是五四广场,那个主体雕塑是《五月的风》。青岛的主权问题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1919年1月青岛、巴黎和会、在学生运动的强烈要求声中,北洋政府拒绝签字,1922年12月12日正式收回青岛主权,日本帝国主义勾结西方英法美势力图谋长期霸占青岛宣告破灭。有了这段历史渊缘,这片新开发的区域,称作五四广场。人们在此可以看到觉悟了的学生唤醒民众的力量,看到醒来的民众开辟时代的力量……</h3> <h3>  有了五四广场后,这位大哥就在这里给旅客拍照片,已经20多年了,而他的尼康相机从未坏过,这相机就成了他的职业,他的生活来源。我特地为他拍了一张。</h3> <h3>  1985年,这里是一片无人的海滩,大量的海洋漂浮物积在乱石丛中,海边黑黑的,排和海里的污物臭臭的,随着风一阵阵飘来。找一处干净处听涛声要看运气。如今整治成这样,我感谢改革开放,也要感谢一下资本的力量——让资本做好事,做善事、做美事,做对国家民族有益的事,才是我们的中国特色。</h3> <h3>  顺着五四广场一直步行到了花石楼。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青岛定居,这些俄国人中有的颇为富有。1932年,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 。</h3>&nbsp; &nbsp; &nbsp;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花石楼"。而我叫她石头楼,来过多次都 看到有人在这里拍婚纱照,可能是因为蒋公与宋夫人曾经居住吧?她是青岛颇具特色的著名建筑之一 。<br>&nbsp; &nbsp; 史载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div>&nbsp; &nbsp; 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里面有陈毅写的诗。</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石头楼的石头与我们今天 的贴的石片,看上去像石头楼的不一样,这里是石头砌的,不是石片贴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这里的工匠与艺术,现代建筑 不容易见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我喜欢这里的窗花,每个窗花似乎都想给你讲一段她曾经见证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青岛第一海水浴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爸爸曾经在青岛当兵,这是她第一次有机会来青岛,我给她在这里摆拍了一张美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离开流亭机场时拍了一张照片,告诉女儿,爸爸正在登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在青岛的一天时间,我想去的地方很多,但步行只能看到这一点点,每一座房子都想找个角度拍一拍。像这样带小院的房子青岛有很多,矮矮的墙,小小的门,只有青岛才能看到,我喜欢,青岛人也喜欢这样一种安逸,小门锁上了,主人出门了,小门开着,主人在家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不过也有这样的大门,可能不是私宅,才把门搞这样大气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女儿在这里住了几天,这里是什么 路已经 很清楚了,我却不记得了,但一出门,这里的信号山也是青岛特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门、砖、铁、石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如果他们知道对与错并教给人类正确的道路就好了。</font></h3> <h3>  从青岛的历史看,她是座足够现代化的城市,但早上在大学路上还是看到了黄表纸。快过年了,中国人不忘准备纸,不忘烧纸祭祖,也许是在说,自从有了纸中国所有先祖的智慧都可以传承,感谢这种文明的延续吧。哪怕是在无限现代化的纽约华人,也许也会在过年烧纸吧?</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这是梁实秋故居。他在这里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他只是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他就这样出名,让我知道他了,可我们往后许多的文人参与了更伟大的事业,有更伟大的作品,我怎么一点也不记得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呢?这有点怪怪。文人与知识没有了社会的价值与份量之后,社会必然会迷失方向,哪怕你有金山银山,哪怕你有高楼大厦!人的思想失去了人文的指引,社会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翁将军一定要在这里留影的,这是他的“癖好”。哈哈。一切伟大的人他都崇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上面这些房子都有名人曾经居住过,说明青岛是个名人聚集的地方,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德国曾经的统治正好与这些人的需求相吻?殖民时期是不是给了学者文人以文化思想启示?我不知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青岛市美术馆隶属于青岛市人民政府, 位于青岛市大学路,始建于1934年至1940年,原为"万字会"旧址,我在青岛一直记得这里是青岛市图书馆,现为青岛市美术馆。其建筑将罗马柱廊式、中国宫殿式、阿拉伯式三种不同风格集于一身,非常好看,我们今天的建筑质量可能永远也达不到那个历史高度。因为我们的多数建筑,有力量、有高度、有体积,唯独失去了艺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所以,我拍一些照片,是为了艺术的启示与灵感,不是为了摄影,更不是好奇。</font></h3> &nbsp; &nbsp; &nbsp;这是一组德式建筑群……<div>&nbsp; &nbsp; 我们今天连这样的工匠都消失了,因为我们不需要艺术,所以工匠们就没有饭吃了,时代的进步,工匠们也就没有了接班人。</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回澜阁前跳水的冬泳爱好者。老哥哥身体可好了。我看了他跳水,姿态优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该建筑为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一个俱乐部,作为德国上层人士的社交场所。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作采用会员制的国际俱乐部(亦译青岛总会),成员范围也逐渐扩大。1949年后俱乐部停办,建筑先后作为中苏友好协会和青岛市科技协会办公楼,目前办公单位已迁出,是吃饭的地方。我不在这里吃饭,门卫是一老头,像退休干部,不让我拍照片,只能拍到此,想进一步,除非吃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我喜欢拍这些小窗,建筑的门与窗,就像是衣服的领与袖。如果,建筑是城市的装束,那么这些欧式风格的建筑,就是城市的衣裳。</font></h3> &nbsp; &nbsp; 等我有时间,这些建筑的历史渊源,一个一个地摸清楚,因为建筑的历史不仅仅是艺术史,更是思想史、文化史、人类进步史,不是吗?<div>2020年1月3日于青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