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往事、贵州安顺老家

田雨

<h1><b style=""><i style=""><font color="#333333">前言</font></i></b></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很长时间来,想回忆老家安顺,头绪万千,什么都想记,反倒没有了主线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文</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简述安顺,唤起读者对安顺的记忆,回忆起安顺人文地理环境。</span></p> <h5>安顺紫云一带梯田风光</h5> <h1><b><i><font color="#333333">一、安顺简况</font></i></b></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于1970年18岁离开安顺,真正说来,对安顺并无太多了解,这次因为编撰这篇文章,查阅资料,将幼时零碎的记忆编串起来,与历史事实比较,肯定不准确。</span><br></p> <h5>贵州黔东南一带苗寨,典型的穿隼吊角楼木质结构房屋</h5><p><br></p> <h1><b><i>1、自然简况</i></b></h1> <h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inherit;"> 安顺,贵州省地级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距贵州省会贵阳90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安顺是外省通往云南可通行的便捷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修建,著名的“滇缅公路”就是经过晴隆“十八盘”通往四川(抗战时,我岳父冯绍周为了不上日本的“伪大学”,六同学结伴从上海途经这里去重庆考的上海交大,在那里参加了地下党的组织,造就一生刚正不阿的性格)。</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有“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的称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春秋时属牂牁(zang ke)国、战国时属夜郎国、秦属象郡之夜郎县和且兰县属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设普定土府,辖安顺州、镇宁州、永宁州、习安州和普定县。治辖府在今安顺西秀区杨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定名为安顺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11月,贵州省政府将安顺划为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辖有安顺、兴义、安龙、盘县、郎岱、关岭、镇宁、紫云、普定、贞丰、兴仁、安南、普安、册亨等14个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11月18日安顺解放,成立安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安顺、平坝、紫云、镇宁、郎岱、普定等6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安顺市,辖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span></p><p><br></p></h3> <h5>安顺平坝一带农田景观</h5>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末人口232.86万人,安顺市是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第三位,还有回族、侗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有黄果树、龙宫、夜郎洞、格凸河、红枫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九龙山森林国家公园;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关岭花江大峡谷、普定梭筛、平坝天台山——斯拉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顺屯堡、安顺宁谷天落湾、镇宁普里山3个市级风景名胜区。</span></p> <h5>安顺黄果树瀑布</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黄果树瀑布,七十年代我们也是满怀梦想风华正茂</span></p> <h5>六十年代我们朝气蓬勃</h5> <h1><b><i><font color="#333333">2、安顺的古文化</font></i></b></h1> <h1><i><b>1)安顺三种古文化</b></i></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穿洞文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普定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小孤山上的古遗址代表,据测约16000年左右。</span><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牂牁文化(</span>夜郎古国牂牁zang ke郡<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span>夜郎文化:</h1><h3>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50年),牂牁灭亡后,在安顺城南七公里处之宁谷镇发现其遗址。</h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夜郎文化(约公元前300年),在镇宁、紫云、西秀区交界处,以镇宁革利乡为中心,方圆600平方公里居住着一支2.3万余人礼仪风俗独特的苗族,自称为“蒙正苗族”,是以“竹王”为图腾的苗族,坚信自己就是夜郎竹王的后裔。</span></p> <h5>普定县城西南约5公里夜郎文化穿洞寨小孤山遗址,约16000年前</h5> <h5>传承的夜郎文化</h5> <h1><i><b>2)安顺的屯堡</b></i></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当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00年过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著名屯堡的代表有天龙镇、云峰八寨(云山屯、本寨等)。在这里可以看到六百多年前明代汉族的大明遗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为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h5>明朝云山屯堡(1381年,明朝30万大军进攻西南元朝残敌,事后屯军)</h5><p><br></p> <h5>天龙屯堡,1381年,明朝30万大军屯军处</h5>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i style=""><b>3)安顺民居建房特点</b></i></span></h1><p><b style="font-size: 20px;"><br></b></p> <h5>安顺民居特点-距安顺市约20公里石板哨一带用石板盖的房顶</h5> <h5>安顺民居特点-穿隼结构木头房屋的顶层结构</h5> <h1><i><b>3、当年的红军在安顺</b></i></h1> <h1> 看了贵州省宣传部主拍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才知道红军1935年长征时在镇宁一带有那么多的活动。</h1><h1> 据五哥雷国刚说,镇宁染寨首领陆瑞光为红军过境提供物资、收留伤员,与红军签订反蒋协议。后来,陆被国民党二十军杨森杀害于1937年。<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贵州省宣传部将红军四渡赤水历史的起伏、环境的艰巨、战略战术的微妙、部队的英勇拍得那么细腻与壮烈,让人真真正正体会到伟大与转折的内容与内涵。</span></p> <h1><b><i>二、建筑与历史</i></b></h1> <h1><i><b>1、安顺大十字与钟鼓楼</b></i></h1> <h5>1904年法国传教士威廉(welle)拍摄的安顺南街至大十字</h5>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钟鼓楼所在现在的老大十字中心。</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建制早于贵州建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霞客也曾游历至此,留下了“有层楼跨街,市集甚盛”的记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旧时安顺的文化地标,是城中央的钟鼓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层飞檐,塔形,宝顶,一层比一层大,底下是几丈高的石门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钟鼓楼当时所处的位置叫阿达卜寨。明朝建城就以钟鼓楼为中心,划定了安顺城四条街的方位走向,使钟鼓楼成为老大十字的标志性建筑。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安顺府志》记载,此楼元时建,明末毁,乾隆三十三年知府吕正清重建。道光元年副榜杨春发等补修。光绪年间,知府汪仙圃更名为“鼎甲楼”,楼上中间两层祀文昌、魁星像。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初名士陈法之子——陈庆升,受当时安顺知府吕正青的殷切邀请撰写了《钟鼓楼记》,诗词名句里盛赞了此次重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陈庆升的《钟鼓楼记》说:</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夫人之所聚,神之在焉,精气所凝,息息与上帝相通,气之舒敛,实地方盛衰之所关;夫人之所聚,五星聚会,人杰地灵,自此郡之人文蔚起,时和年丰,物阜民康,皆兹楼之所助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翻译出来就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夫所聚集的地方,是神的存在,精气所吸引,息息与上天相通,这实在是与地方的兴旺衰败相关;夫所聚集的地方,五星聚会,人杰地灵,使这个郡的人文蔚起,时和丰收,物产丰饶,百姓安康,皆是这座楼存在所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钟鼓楼记》的“五星聚会、人杰地灵”的预言,安顺后来真真正正出了王若飞这样名扬四海的革命家,又出了“一门三中委”的国民党名人谷家正刚三兄弟,科学界的地质学家肖序常等等名扬四海的名人。</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钟鼓楼成为“城郡八景”之一。</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插一段小插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肖序常的弟弟</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肖序纲是北大教授,后到的东北大学,他是晶体学与金属材料学方面杰出人士,很早就著有“晶体结构学”专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报考研究生时报了肖序纲老师研究生,赶到西安分片集中点面试时,学校让改成其它老师带的研究生,我同意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东大上学时,在教研室碰到肖老师,问我是谁,我报姓名后,他说名字早知道,现在对上了。再问到哪里人时,他家住顾府街,我们二家解放前在一个院子住过,我父亲名字他依然记得,真叫一个惊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肖老师不时叫我去他家,当然是地道家乡菜招待我这个小老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得知,顶我读肖老师研究生的是材料系的张冰,由此我们认识往来。我也得亏没有念肖老师的研究生,他的研究往往用数论等,据说他在北大教数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逐渐知道,肖序纲先生是个特别特别的人,抗日战争时期就是中共地下党的人士,北大迁往西南时,他在家乡发展了不少人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张冰毕业去了米国,可能为了获得绿卡,做了许多反面宣布,包括脱离举过手宣誓的。把肖老师气得头上青筋爆涨,正式发表声明,脱离师生关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肖老师这一代人是经历旧社会中国的贫瘠,老百姓的贫困,为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用尽了毕生,才找到教员领导的这条康庄大道的。</span></p> <h5>安顺大十字钟鼓楼(老照片)</h5> <h5></h5><h5>民国时期的安顺钟鼓楼</h5> <p><b style="font-size: 20px;">安顺大十字</b></p><p><b style="font-size: 20px;"><br></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旧时的钟鼓楼,它是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什么交易都在鼓楼脚下。楼上住有國民党保安和警察、警戒森严、为了惩治犯罪者、砍下的头掛在楼上石栏杆上示众、以警示世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前生活困难,我家二哥国强小小年纪就在这一带讨生活,一次被一个人用假钱骗了,发现后,硬是追了几条街,那人看到小孩一副气急败坏不要命的样子,不知出于什么心,将钱换了回来。日子就是这样的不容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交通便利,钟鼓楼解放后柝除,换了上海产的四面看得到大钟,摆放在大十字中央很壮观,展现新气象。</span></p> <h5>民国初期的东大街与钟鼓楼(老照片)</h5>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修后的大十字,有小贩摆摊经营,算命、测字的也在这里,每天都是车水马龙,行人熙攘,热闹非常。</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大十字的位置绝佳,是滇黔蜀粵经商人的必经之道,故这附近旅店最多,过往者都喜欢投宿在这里。</span></p> <h5>七十年代后在大十字修建的国营民族贸易公司大楼,楼上办公,楼下是民族商店(当年能到那里上班,非常让人羡慕)。</h5><h5>那时这个公司非常“牛”,大十字让出地方让它盖楼。</h5> <h5>二千年后改建的大十字,展现现在中国的建筑能力</h5><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画家(洪幅远)笔下六十年代的大十字,右边楼房是东北角的邮电大楼,左边是个百货商店,眼前这片空地在那个年代是自由市场,卖水果,粮食食品。那时候粮食紧张,买卖粮食可是大买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六十年代我在那里曾见到过二位商贩斗气,其中一人拿出一捆十元钱的钞票,那捆钞票大到他的大手都快抓不住了。这是我生平见到最多的钱,第一次感到“投机倒把”赚钱的能量和可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还有一件事,文革武斗,安顺的老者们喜欢在大十字看热闹。那天保皇派(主要是中央在黔单位)从西街追造反派(主要是安运司)到大十字,看热闹的老者们躲到北西角报栏后面(这些人不明白子弹是可以穿过报栏的)。</span><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达达达”枪声响起,我和南街杨国栋及二个朋友来到大十字,看到西北角人山人海,知道有人中枪了,挤不进去。杨的一位朋友有些结巴。为了看热闹,大声随意喊“让开,死者的的..家属来了”,人们自然让开,他出来说到,“死的人是我的三姨夫”,你说巧不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种人间难有的巧合事,算是对文化大革命一段特别的回忆。</span></p> <h1><b><i>2、安顺主要街道</i></b></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大十字西街(小十字</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大十字再到西门坡是上坡路 )离大十字约800米有个京剧院(我曾经和大姐夫一同在此看过京剧,我太小听不懂、看不懂,仅感觉武生拿着彩旗翻筋斗发出“仆仆”声音。大姐夫看得津津有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姐夫还有件搞笑的事,五十年代,他在公安局工作,骑了辆摩托车从东门坡下来,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冲进坡侧一户人家,路边房屋门二扇都开着的,那一家人正在吃饭,突然摩托车停在了饭桌前,主人更逗,说跟我们一起吃点吗?!那时人的关系就那么简单和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这个电影院就是当年京剧院位置。80年代改革开放,京剧被遗弃,外国、港台电影涌进,京剧院改建电影院,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安顺原京剧团现在改成电影院</span></p> <h5>进入二十一世纪西街开发了房地产,在京剧院旁,商品房拔地而起</h5> <h1> 安顺炮台街(老照片)炮台街、位于北街邮电局旁、连接铜匠街。<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炮台街民國时期靠北街口建有小型火力發电厂、供市民使用、但不明亮、有时还会停电、费用很高、用得起人家很少、大多都用莱油灯和后来的煤油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很小时是点过莱油灯和媒油灯,大概在记事时东门外建设了发电厂,我目睹了我家的电灯从安装到点亮的过程,现在看来那时的电灯是很昏暗的。但是,当时电灯通电时,感觉好像半个太阳一下子出来了一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炮台街(老照片)</span></p> <h5>安顺东街(法国传教士威廉(welle)拍摄)</h5><p><br></p> <h1><b><i>3、安顺白塔</i></b></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安顺白塔位于安顺城中心的西秀山上,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元代安顺三大建筑之一,至今保存完好。</span><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塔为等六边锥状体封闭楼式实心塔,以白石镶砌,塔身雕刻简洁、明快,旧时为安顺城八景之首,称“笔峰耸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塔共有八层,实心,既无门,也无窗。塔基座是古建筑中所称的“须弥座”,平面为等六边形,每边为3米,周长18米,基座高1.9米,每个角的角楞上雕有龙、凤、负塔力士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塔身愈往上则逐层收缩,成为宝塔形状,在塔身外壁的六个面上,从下至上刻有六尊佛名,即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清静法身毗卢遮那佛、南无弥勒真佛、地藏王菩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尊佛名下方,分别雕有一尺见方的佛像,其下是同等大小的护法神雕像,整座石塔雕刻形制简洁明快,石料镶嵌密实无间,工艺十分精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白塔被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收录在《中国古塔》一书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塔山下,有座圆通寺。圆通寺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2 年),由弘泽老和尚开山创建。</span></p> <h5>南门白塔(过去照片)</h5> <h5>安顺白塔(现代照片)</h5> <h5>六十年代白塔下城市景观</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六十年代南街水彩画(洪幅远画)</span></p> <h5>九十年代安顺白塔下修建南门大十字</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在的新大十字</span></p> <h1><b><font color="#333333" style=""><i>4、安顺的文庙与武庙</i></font></b> </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安顺武庙有600余年历史,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区内城老大十字东北角,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名寿亭侯祠,后改称关帝庙。</span><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改建为武庙。在民国八年(1919年)因将关羽、岳飞合祀,又称关岳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关岳庙,小时候关岳庙曾经是医院,叫安顺地区人民医院,东门外的新医院修建完工后才搬走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很小时候,是个黄昏,母亲带上我来给她自己看病,我在院子里玩,不知道多久,发现天已经黑了,电灯早亮了,但是没有母亲踪影,到处喊叫没有回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岳庙很空旷,路灯昏暗,可能是想起大人讲的鬼的故事,越想越害怕,越觉得周围都是鬼影,开始哭起来,不知多久,居然没有一个人路过。后来母亲来了,原来她看了病又去打针,还碰到二姨妈的孩子小二姐(地区医院护士长)聊了半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觉得东岳庙里有鬼,老避开去那里。这就是我记得东岳庙的原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武庙呈长方形,为石墙围护三进四合院式石木结构建筑群。武庙大殿内有36根整料石柱构成了主架,最高石柱达14米,取材难度之大、建筑工艺之精,为古代前人巧夺天工之精华所在。</span></h1><p><br></p> <h5>安顺武庙</h5> <h5>安顺武庙</h5> <h5>武庙</h5>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文庙又名“府学宫”,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经明、清两朝累次复建增修,遂臻完备。安顺文庙的修建,开启了黔中六百年的兴学历程。有“黔中儒学圣殿”、“中国现存最精致的文庙”、“石雕艺术的殿堂”之美誉。</span><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庙的布局结构素描图</span></p> <h5>文庙的水池</h5> <h5> 安顺文庙著名的龙柱,柱是镂空的,小时候龙柱什么保护都没有,光着身子。当时曾想,会不会有坏人发泄把龙柱敲坏?!几百年了,坏人一直没有出现。</h5><h5> 佛教道教传输,做了这样的坏事,菩萨会惩罚,人会遭报应。</h5><h5> 我曾经在龙柱前学习打长拳,记得当时的武术教师名字叫封培德(名字不一定准确,个头矮),他在贵州武术比赛中是拿过前名次。</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镂空的龙柱</span></p> <h5>文庙庭院</h5> <h1><b><i>5、大龙井</i></b></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大龙井在城内北隅西门河旁,“源远流长,味极甘美,城中泉品此为第一”。道光十二年,武举倪北雄倡修石栏设门,井后石碑坊留有胡寿松先生“井养不穷”碑文。</span><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旧时,有人将此泉与西湖龙井媲美,留下“抛得杭州未能去,桔肠恬触井眉名”的佳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井安顺人都知道。</span></p> <h5>安顺大龙井</h5> <h1><b>6、安顺城的三湾十八巷</b></h1> <h3></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湾有,碧漾湾、三台湾、鬼家湾<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八巷有,杀猪巷、叶家巷、潘家巷、斜阳巷、同知巷、陈家巷、晏家巷、小井巷、温家巷、陈家巷、白家巷、万家巷、孙家巷、龙井巷、宋官巷、沈家巷、大巷(口)、小巷(口)<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为顾府街(解放后改名叫民主路。我母亲杜绍华曾在此任街道委员、兼职会计,那时识文断字的人没有几个,尤其是妇女),北连小十字,南往火车站,东去碧漾湾。</span></h3> <h5>安顺顾府街(过府街曾叫民主路,通小十字,电影院在街面上)</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提起“三湾”,风景最美的便是碧漾湾,这里曾是碧波荡漾,还建有吊脚楼,这里也被老安顺人习惯性地读为“皮匠湾”,而碧漾湾的另一侧,便是有名的落虹台。</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这条路通碧漾湾水域,路本身叫碧漾湾路,一段时间改叫红旗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此进去到雷家老房,路口进去不远,左边便是顾家四眼井,红旗粮店便是原来的罗光秀家,小巷进去不远便是红旗路20号我家住的大院。</span></p> <h5>碧漾湾(粮店是原来罗家,右边住个苗族,小巷通往雷家)</h5> <h1><b></b><b>7、安顺著名谷氏故居</b></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谷家居住在安顺小十字北面科学路(曾经叫大箭道、儒林路),科学路北抵有名的安顺一中(我们家四哥国良在此高中毕业考的大学)。</span><br></p><p><br></p> <h5>记得的谷氏旧居门前空旷开阔,门前有一对石头狮子,是几进院的大宅子,占了很长的路段(安顺市针织厂曾经占用部分房子作工厂)。</h5><h5>我70年代离开安顺时,谷氏旧居基本还保持原有轮廓</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谷氏家谱》,谷家原籍湖南常德,明末清初,时遭兵乱,生计维艰,其祖先国柱公迁入安顺旧州,经营商贩。</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入黔后的第四世霍公,迁安顺府地,住北街四官桥畔,以作坊制作豆腐,后来开商店经营土布,再迁住儒林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谷氏三兄弟之父用迁字兰皋,生有正伦、正楷、正纲、正鼎兄弟四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谷氏四弟兄中,老二正楷在家伺奉双亲,其余三个皆读书进入仕途,平步青云,官居显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伦(1889—1953年),字纪常。曾留学日本,在民国称“宪兵之父”。历任少校副官、旅长、师长,南京卫戍区司令、宪兵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甘肃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粮食部长,贵州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53年在台北逝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h5>这是谷氏旧居部分房屋</h5>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纲(1902—1993年),字叔常。曾留学德国、苏联,历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学校训育主任,训政时期立法委员,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实业部常务次长,军事委员会第五部副部长、主管社会工作,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行政院社会部部长,浙江省党部主任委员,农林部长,内政部长等职,1993年12月在台北去世。</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鼎(1903—1974年),字铭枢,曾留学德国、日本、苏联。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中央委员会设计委员,北平市党部指导委员兼常委,行政院参事,铁道部参事、铁道部总务司长,监察院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1974年11月在台湾病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谷氏三兄弟分别在国民党“五大”、“六大”、“七大”会议上,都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一门三兄弟同时选进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国民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蒋曾给谷氏写了这样一副对联,</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一门三中委,天下第一家”</b><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 <h5>大箭道(现在称科学路),小十字至新桥段称“铜匠街”,新桥至水洞街(安顺一中)称大箭道,谷氏家族居住在铜匠街一段。</h5><h5>大箭道在清初时为提督绿营兵演武之地,后来郡人在此择居建房,成了街道,又称儒林路,儒林路的14号、20号、26号、28号是几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四合院</h5><p><br></p> <h5>民国时期的新桥(也叫三元桥,三个孔)连接铜匠街与大箭道(敦实能过汽车),我小时候,这里是买卖粮票布票的地方,这种交易称为黑市</h5><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六十年代安顺洪幅远先生画的三元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六十年代安顺洪幅远先生画的三元桥</span></p> <h5>九十年代重修后的新桥附近(过人桥)</h5> <h5>大箭道也叫过儒林路</h5> <h5>90年代的大箭道,这条老街的北头是安顺知名学校安顺一中。</h5><h5>赵薇导演的电影《致青春》在这里拍摄过街景</h5><p><br></p> <h5>《致青春》镜头</h5><h5> 陈孝正(赵又廷 饰), 郑微(杨子姗 饰)</h5><p><br></p> <h1><i><b style="">8、安顺一中</b></i></h1> <h5>解放后,安顺一中的学子,都是踏着大箭道这条石板街上学。</h5><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千军万马的高考中,挥洒追逐青春梦想的汗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对毕业于安顺一中学子们里程的写照</span></p><h5>在日后的铮铮岁月里,这条老街带给安顺一中学子们无尽的记忆</h5> <h5>安顺一中的老树,学子应该记得</h5>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一中由黄元操创办(安顺人,在曹锟竞选行贿议员案中,因为拒收行贿的5000大洋而出名),民国政府参议员,回乡办教育,建安顺一中。</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有个乒乓球队队友龙超云是一中的。据说她父亲是一中校长,解放前的游击队、老革命。队友后来做到付省长职位,算是安顺一中的佼佼者了。</span></p> <h5>安顺一中民国时期学生(黄元操中)</h5> <h5>民国时期安顺一中穿长袍马褂校董与教师</h5> <h5>扩大招生后的学生,向日本学习,学生穿日本学生服</h5><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9、安顺二中及记忆中的二件事</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上的是安顺二中,它是解放后建立的,位置在东门坡,从老城有台阶的街道上去(街道叫友爱路)它有高大的石头牌坊与其它的建筑、石头狮子等,那里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县学宫,八十年代保护为文物古迹。</span><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顺县学宫由康熙年间巡抚王燕题设立县学,1702年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二中,我记得清楚的有二件事情,初中开始学习代数课程,由于我们学的是俄语,数学师老师(戴眼镜)教认识英语字母,这一群小男孩、女孩听到念“b”,全嬉笑起来,还不好意思念,老师一本正经地讲,英语的26个字母是基本的,每个同学不管男女都要认真念。可见 那时多么的闭塞而不开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是我们班排演话剧“王二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我演日本猪头小队长,班长陈演村长,何朝文同学演王二小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学校礼堂(大庙改的)全校比赛性演出,剧情发展到王二小牺牲后,村长抱起王二小述说悲痛,可能太紧张陈班长将王二小抱摔下了台,加上我们太稚嫩,观众笑翻全场,记得坐前面的数学师老师笑得前仰后合。就这样我们班还得到了名次,班主任张老师表扬了老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段时间,我这个猪头小队长也成了小明星,不认识的同学见面叫小队长,叫的可热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开始停课了,伴随时间的推移,这个称谓才慢慢淡化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县学宫的极星门(安顺二中所在地,后来二中往后扩展,新修教学楼、足球场等大大发展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县学宫大成殿,这就是我们学生演出之处,演出在殿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参加安顺地区少年乒乓球队时,寒假练球时也在这个大殿里,当时二中教导主任(高国颜?)来大殿时还对我说,“你的脚头差点啊”,我吃一惊,教导主任怎么知道我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成殿的龙柱</span></p> <h1><i><b>10、革命家王若飞家遗址</b></i></h1> <h5>革命家王若飞纪念馆</h5>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革命家若飞同志,1896年生于安顺,青年时代,王若飞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若飞与赵世炎、周公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教员、周公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4月8日,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革命家黄齐生(1879年—1946年4月8日), 祖籍江西抚州,后移籍贵州安顺,近代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一生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真理,教员称赞他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的第一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span></p> <h1><b><i>11、解放前后住的碧漾湾老宅及周边简况</i></b></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前后我家都住在碧漾湾(后叫红旗路)20号。老住宅门前一条路往北经碧漾湾贯城河道东门坡方向,另外一条路经顾家井到顾府街至小十字。</span><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顾府街解放后叫过民主路。</span></p> <h5>顾府街(民主路)</h5> <h5>民主路路口</h5> 我家哥哥姐姐们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四哥曾说,大姐1951年参军,当时有二个选择,一是去部队文工团(文工团要她),二是报考省公安学校。大姐选择了公安学校。<div> 后来文工团全部被土匪灭了。学校因为附近有一营解放军驻防,土匪来后没有占到便于,反被击毙不少。</div><div> 当时,有二十万匪军在贵州就地解散,许多成政治土匪。</div> <h5>箭头指的左侧小路进红旗路(碧漾湾)</h5> <h5>解放前的碧漾湾,河水到了石头围栏根下,河面很宽,碧波荡漾。</h5><h5>解放后,在其上游修建了虹山水库。从此,碧波荡漾没有了,从我记事起,只剩一条小河沟,河沟的水随着我长大越来越浑浊。</h5><p><br></p> <h5>小巷通往老宅院</h5> <h5>老宅院破败景象,这里没有下排水系统,现在已经是危房改造区域(青青提供的照片)</h5><p><br></p> <h5>老宅通往东门坡发现的小巷</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住宅往东大街途经碧漾湾(左侧是川剧团,洪幅远六十年代画),画中右侧桥叫东门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右侧电线杆是川剧团,右后侧不远三岔路口有一个收费自来水站,大概是二分钱一担水,我经常到此担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眼前木头房靠马路口有一个包子铺兼卖剪粉、烧饼,北方人经营,大概是国民党老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东门桥往右是一排饭馆,饭馆的窗是通透的,在河这边能看到客人吃什么菜,常常让我们小孩子感到嘴馋!</span></p> <h5>现在的东门坡</h5><h5>桥栏杆位置就是上图的那栋木头房子</h5> <h5>东门坡电影院是七十年代前叫安顺川剧团,</h5><h5>在住处每天听到川剧锣鼓的敲打声,晚上特别响亮,那时不知道这就叫扰民。</h5><p><br></p> <h1><i><b>结尾的话</b></i></h1> 本文是个回忆性记录,查了些资料,其它凭记忆。很多说法不一定准确,请读者谅解。<div> 此外,许多照片、插图来自网络。</div> <h3> </h3><h5> 起笔于2012.09,完成于2020.01.03北京</h5> <h1> <b><i> 再 见 !</i></b></h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