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起,游子缓缓归

晴耕雨读

<h3>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乡村做饭也大多不用大灶台了,各种煤气灶、电饭锅、电磁炉排满了焕然一新的厨房。于是,我无端地就怀念起小时候妈妈在大灶台做饭时烟囱里缓缓升起的袅袅炊烟了。</h3> <h3>  小时候读书是早起且不吃早饭就去的,到了教室先值日,然后用各种长短不齐的声音早读,七点左右下早课回家吃饭。那时候我们村子小,只有四个年级(五年级要到邻村去借读)的复式班,而且学生总数不到20人。于是一间教室里坐满了不是亲兄弟姐妹就是堂兄弟姐妹或者表兄弟姐妹的大大小小的孩子。我家姐妹俩就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放学回家妹妹总是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我后面,当然,还有我同年的一个发小——小霞以及妹妹的发小——大卫(当时真没感觉这个名字居然还有西洋气息)。我们一行四人浩浩荡荡从最南边的学校往家里赶,路上最关注的就是谁家的烟囱冒烟了,这就意味着回家有热饭可以吃了。“炊烟最高的是俺家,俺妈快做好饭了!”现在想来,那时与其说是盼望吃饭(家家户户都粗茶淡饭),倒不如说是对拥有回家底气的一种渴望,有炊烟,有爸妈,有家可归……</h3> <h3>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当年一起迎着朝阳循着炊烟回家的小伙伴们已各奔西东。每当回家的时候,坐在汽车里,看到从小生长的小村落里袅袅的炊烟升起,总是有一种异样的温暖弥漫了历尽沧桑的心田,总是能理解那位有才无德的才子“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的情怀。家乡已经物非人也非,原来那些低矮的土房子大多推倒重建,一排排气派的砖瓦房鳞次栉比,幼时捉消息牛的小树林也被改造成了农田,狭窄的下雨天粘掉鞋子的红土路也铺上了柏油;一些看着我长大的乡亲已经仙逝,从小一起玩的伙伴或者远嫁他乡或者异地谋生……尽管如此,能看到村子里稀稀落落的炊烟升起,依然给我带来了心灵的宁静。</h3> <h3>  “又见炊烟起,游子缓缓归”,这个世间一定有很多如我一般怀念故乡炊烟的游子,也会有许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时时回家的朋友,所以,我很欣赏苏东坡的一句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于是我就有一种期待,有朝一日,了无牵绊,我要去我梦中的水乡,开一家小客栈,砌一方小灶台,在袅袅的炊烟里,把异乡过成了故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