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深度教学与学生的深度学习(每日一思一得)

库亚鸽

&nbsp; &nbsp; &nbsp; &nbsp;深度学习,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2006年由Hinton等人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深度学习的本意是指机器学习领域中对模式(包括声音、图像等)进行建模、识别的一种方法。<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近年来,深度学习的概念被教育工作者引入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淮北师范大学阎乃胜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对信息予以深度加工,深刻理解和掌握复杂概念的内在含义,建构起个人情景化的知识体系,以知识迁移推进现实任务的完成。</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电化教育研究者张浩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div> &nbsp; &nbsp; &nbsp; 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就应该有教师的深度教学。<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郭永祥教授从知识的符号、逻辑、意义三方面论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有效教学必须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是学校各个学科教学重要的两个方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教师的深度教学对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学生的深度学习对教师的深度教学可以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深度学习,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深度学习。纵向,学生应该对某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达到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认知;横向学生应该综合利用与学过的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探究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针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的深度教学就应该从纵横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知识研究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nbsp; &nbsp; &nbsp;&nbsp;</div> <p>&nbsp; &nbsp; &nbsp; 我认为,深度学习应该贯穿日常教学的始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将教育学引向深入。比如古诗词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也是初中生基本的能力。但大多老师往往停留在熟读、背诵、默写的层面,使古诗词教学流于形式。</p><p><br></p><p>&nbsp; &nbsp; &nbsp; 我在教学古诗词时,采用“读、品、疑、悟”深度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深入。比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首先通过各种形式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达到准确、流畅、有节奏、有韵味的要求,然后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所呈现的画面。为了避免学生的空洞描述,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边听朗诵,边想象出一幅画面,然后再把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深入理解了诗的意境。</p><p><br></p><p>&nbsp; &nbsp; &nbsp; 接下来抓住关键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细细地品味诗中的深意。我提出问题:苏轼评价这个名句时说,“见”字更妙,但很多俗本都写作“望”,到底“见”好还是“望”好呢?小组成员之间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每组选代表表达观点,然后师生一起深度讨论,区别“见”和“望”不同的意味:“望南山”表明诗人被南山吸引,不由自主一直观赏,陶醉于南山的美景;“见南山”,说明诗人本来的兴致在采菊,是无意中看到南山的美景的。而“菊”在古诗中是一个密码,它象征着高洁、脱俗、隐逸。如果用“见”的话,就不仅表现出诗人的悠然,而且还可以表现诗人情趣脱俗。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很简单的一句诗,同学们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了它的内涵。</p><p><br></p><p>&nbsp; &nbsp; &nbsp; 为了使学生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体悟,我引导同学们解决疑难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饮酒》,为什么内容却没有提到酒?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查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理解了《饮酒》组诗的创作背景:原来饮酒这个题目,只是表明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后所作,并不是写自己饮酒的诗。</p><p><br></p><p>&nbsp; &nbsp; &nbsp; 这个问题的解决,也自然地引出了更深层的问题:陶渊明这组诗只是酒后胡言乱语,聊供一笑吗?它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思想?</p><p><br></p><p>&nbsp; &nbsp; &nbsp; 同学们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开始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我继续追问: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思想,你是否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渴望像陶渊明一样生活,这时我出示了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节选)</p><p><br></p><p>&nbsp; &nbsp; &nbsp;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p><p>&nbsp; &nbsp; &nbsp;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p><p>&nbsp; &nbsp; &nbsp;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p><p><br></p><p>&nbsp; &nbsp; &nbsp; 杜甫面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了什么选择,同样是不得志,杜甫又是怎么做的?</p><p><br></p><p>&nbsp; &nbsp; &nbsp; 这时,坚持赞赏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同学减少到只有几个了。学生已做到了辩证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思想。</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可见,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是深化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深度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推动教师的教学向深度发展。深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能否引入思考和深入探究,能引起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教学,就是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的核心问题使是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归结起来可以说,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