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安定区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两千年前就有比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安定人民淳朴勤劳,通过长期的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文化遗产,陇中快板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陇中快板”就是流行于以安定区为代表的陇中各县区的民间传统曲艺,是一个源远流长、流传甚广,为陇中民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曲种,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部分,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祭祀颂唱和劳动号子,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讲究的是合辙押韵的精彩词句和抑扬顿挫的表演形式。在其悠久传承过程中,因受历史变迁、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陇中快板在唱词内容和表演形式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艺术起源于劳动。陇中快板源于陇中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其内容与千百年来生活在陇中这片热土上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重在描写人物形象、赞颂自然景物、讲述历史故事、歌颂正面人物、劝诫人们弃恶向善。
其唱词具有生活化、口语化、地域化、通俗化的“里巷俗语”特点。“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虽“言之不文”,但质朴自然、亦庄亦谐、雅俗共赏。陇中快板的唱词还受到了当地或周边地区民歌语言形式的影响。民歌语言形式的借鉴与吸收为陇中快板唱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唱词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清新自然,生动活泼,进一步增强了其戏剧效果。灵活多样的句式,富于变化的韵律,在描写人物形像、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时质朴无华,贴切自然;讲述历史故事、歌颂正面人物、劝诫人们弃恶向善时循循善诱、庄重朴实。
陇中快板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常常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受众大多是基层人民群众,因此,陇中快板以其诙谐幽默、夸张离奇的表演形式,满足了受众的欣赏需求,使他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精神的释放、得到心灵的慰藉。
作为陇中快板的重要传承者,近年来长期致力于陇中快板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创作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突出贡献。已经形成了具有浓郁定西地方特色的独特风格,填补了陇中快板创作表演的一项空白。2012年我筹资创办了“定西市熙武民间艺术研究院”,这是定西市首家专门从事传承和发展陇中曲艺的民办非企业实体。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陇中快板这项传统艺术受到流行音乐、歌舞、小品等现代艺术的强有力挑战,演唱的舞台被挤占,生存的空间被挤压,加之“陇中快板”唱词创作困难,表演曲调繁杂,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青少年中很少有人愿意学、愿意唱,这项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保护陇中快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宣传推广,打造品牌。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结合,搭建全覆盖的线上线下矩阵宣传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针对性进行记录、宣传、推广,扩大民众对定西区域具体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如在媒体开辟专栏,介绍定西文化、等,将本地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高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和推介,塑造定西本土传统文化的品牌,形成传统文化泛社会化的良好氛围。
继承发扬,传承创新陇中快板这项艺术,仅靠少数人的个人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我真诚希望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下,借助“非遗进校园、到社区、下乡村”工程,组织“陇中快板”培训活动,培养一批传承人。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服务传承月”等一系列活动,利用多种形式,重点宣传报道,展示“陇中快板”传承成果。借助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场馆,继续扶持展示完善传统“陇中快板”,引导更多的年轻人自发地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我们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我们痴迷这项艺术的文艺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下,陇中快板这朵根植于黄土地上的文艺奇葩定会迎风绽放!<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