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天竺去来过,暗夜恒河流光飞———印度之行的感悟

林导

<p>印度对我来说,是一个神交已久的国度。小学四年级时,我看竖排版印刷的民国版《西游记》,在众多繁体字中艰难地阅读。后来我知道,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而唐代的确有个名叫玄奘的唐僧,他去的西天叫天竺,其实就是现在的印度。中学时我知道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有个伟大的印度朋友叫柯棣华大夫,大学时我知道中国远征军抗战兵败后,是印度人民收留了他们,后来又从印度反攻日军。两年前,应西安美院之邀,我去该院担任艺术考古专业博士生论文答辩评委。一天闲暇之余,与同时担任南京大学和西安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周晓陆,西安美院教授、博导陆楣教授谈及佛像艺术。周晓陆兼任了西安美院艺术考古研究所所长,陆楣擅长禅意画,我们谈到了犍陀罗艺术对印度石刻佛像的影响,以及后来又从印度经丝路对中国佛像石刻的影响,使我对印度又进一步加深了了解。这次旅行,我把它定名为:石窟、神庙、王宫、陵墓和博物馆之旅。我此生的理想就是把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走一遍。当我们沿着抗战时期飞虎队的驼峰航线飞行,真正踏进印度这片神奇土地的时候,心里有十分的祈盼,目不暇接中充满了惊讶和好奇,最后被温暖和感动。</p> <p>一个人只有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要宽阔。想象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只有走出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确有一双翅膀,此时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起来。在印度,我每天必吃一颗晕车药,因为我们在路上时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但也像旅行家似的透过车窗观赏沿途风景。此时我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想到千年、百年之前这里发生的那些事情。每天晚间,我坐在房间的沙发里,泡一杯热腾腾的印度红茶,回顾着、思索着白天发生的一幕幕事情和那些历史场景,努力把自己置身于当年,以旁观者的角度,不断地想着,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一直到夜深。对我来说,这是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旅行本身的乐趣就是探究许多的为什么。</p><p>印度对我来说,的确有许多的为什么。即使进行了近半个月的旅行,从东到北再往西南,横跨印度,去了九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回来之后,也还有很多为什么。是啊,旅行,不过是为了迷失自己,然后发现自己。只是当我的双肩背包不停往下脱落时,才恍然发现,原来我的肩膀,没有想象中那样宽广,思想也不是自认为的那样豁达。感觉得到自己的渺小、卑微才是旅行的意义。</p> <p>瓦拉纳希为什么在印度人心中是那样的神圣?</p><p>当我们从杂乱无序的加尔各答乘晚间的火车前往瓦拉纳希时,我是茫然的。我只是震撼于车站前巨大的人流,震撼于车站内黑压压的人头。我们乘着站站停的火车,在车厢卧铺上一些好客小蟑螂的陪伴下,经过一夜半睡半醒到达瓦拉纳希,车停后没人提醒、没人检票、没人开车门,在旁人的示意下,我们自助式的开门下车。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瓦拉纳希土地的状态,陌生、懵懂、无知。路上,我看见一列长长的身穿各种颜色纱丽的女性队伍在雨中行走,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才知道,瓦拉纳希,60多年前一直叫贝拿勒斯,它是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心中的“耶路撒冷”。因为这里有一条人们心中的圣河——恒河。</p><p>虽然佛教徒在印度只占百分之一都不到,可瓦拉纳希在全世界佛教徒眼中就是一块圣地。佛陀释迦牟尼一生有四件大事,出生兰毗尼、魔军袭扰、首次讲法、涅槃。瓦拉纳希的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初转法轮、弘扬佛法的地方。当年,佛陀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西行200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就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的5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阐述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修行超脱之道。5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释迦牟尼曾目睹气势磅礴的恒河,他说到:“世界之大,大至无穷;世界之多,犹如恒河沙数。介子纳须弥。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一粒微尘中还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瓦拉纳希参拜,这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这样一块圣地,引来全世界无数佛教信徒前来膜拜和瞻仰。</p><p>那天雨中的鹿野苑,我邂逅了一只正在苑里游荡的白狗,它全身的毛都浸湿,一直跟着我,当我停下脚步,它就定定地看着我,黑眼睛里有着难以形容的哀怨。我双手合十,对它说:“黑狗偷食,白狗当灾。我知道你有你的委屈,但一切皆是缘定。可你现在有三福,你在鹿野苑里生活,这是佛陀首次讲法、初转法轮的地方,这是一福;你在这里可以遇见世界上的许多大德高僧,他们会给你庇佑,这是二福;你生活在印度,这里是动物的天堂,这是你的三福。今生好好做狗,来世好好做人吧!”我转身离开了,白狗默默看着我,此时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湿润了我的眼,那时我的心很疼。至今我还常常想起那只幽怨的白狗。</p> <p><br></p> <p>恒河在印度教教徒心中就是一条独一无二的圣河。全印度的印度教徒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根据印度教的传说,恒河之为“圣水河”乃是因来源于“神山圣湖”。恒河的上游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冈底斯山的东南坡有一个大而幽静的淡水湖,叫玛法木措,湖水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相传,冈仁波齐山就是“神中之神”湿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神山”。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措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恒河水就从高原雪山而来。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象征印度最伟大的圣河的恒河女神,相貌端严,一面三眼四臂,身穿白色的纱丽,头戴宝冠,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水壶,端坐在象征河水的鳄鱼和莲花之上。恒河在印度教圣典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往世书宣称,无论是见到,触摸到,还是念颂到恒河的名字都能够洗净自己的罪过。在恒河中沐浴的人,能获得至高的祝福。不仅是在圣河里沐浴能升到天界,而且死后将头发、骨头等留在恒河之中,也能升入天界。恒河流经的地域也被认为是圣地。在恒河旁边进行火葬都被印度人认为是最吉利的,他们将烧后的遗骨扔入圣河,认为这样能帮助亡者带去解脱。恒河水被印度人视为极神圣,任何印度教徒如果手中握着恒河水,就不敢说谎话。在印度教教义中,肉体只不过是包裹着灵魂的一层外表,如同已磨损的老旧衣裳需要换新,灵魂也需要离开肉体,获得新的躯体而复苏。老旧的“衣裳”被置于河岸烧毁,遗留下的骨灰则撒入河中随波逐流,这是印度教徒终生的心愿。印度教徒深信,死后将骨灰撒在恒河水中,他的灵魂即可超脱轮回,转生在神的国度。</p><p>&nbsp;&nbsp;在瓦拉纳希,有的人喜欢清晨,恒河日出,似佛光普照,净地一片祥和。此时,人们觉得污秽的灵魂经恒河水的沐浴后,洗净内心铅华,肉体和精神轻松似到达涅槃重生的境地。人们在额上点一吉祥的红点,互相倾诉重生后的激动,喜悦之心溢于言表。在瓦拉纳希,有的人喜欢夜晚,恒河波光粼粼,无数小船聚在岸边,</p><p>祭师点起熊熊火焰,手持莲花,撒下圣洁的花瓣,以柔美的瑜伽姿态迎接湿婆神的眷顾和护佑。装扮成美丽小河妖的女童们在人群中穿行,似梦似幻,此时已不知是在天上还是人间。但这种喜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茫然,就像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涩痴的眼睛里全是空白,对人们和祭司的呼应,直达夜空的信息密码,全然不知。我们只能踉跄地走在恒河岸边的石阶上,随着印度教徒的人流被动而行。我感觉到自己的羞怯和唐突,贸然闯入别人的世界,就好像闯入一个你根本不认识的人家客厅里那样。</p><p>那么,这种似梦似幻的瞬间,会不会就是佛教和印度教义中区隔前生与来世的门呢?或者说,是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在轻叩自己的心灵?是宇宙里有无数个我,在无数个世界里同时生活着?</p> <p>印度人的生死观与其他宗教有什么不同?</p><p>我们从加尔各答到瓦拉纳希,再到德里、阿格拉、斋普尔、焦特普尔、瑞纳克普尔、乌代普尔,最后是孟买,大大小小九个城市,时而火车,时而汽车,时而飞机,横跨千余公里。这一路上见到许多庙宇,进了许多座耆那教、印度教庙宇。在孟买,我们探访了印度教的象岛石窟和坎赫里的公元二世纪开凿的佛教石窟。</p><p>同样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一个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信仰着他们自己心中的神灵,一个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什么也不信。</p><p>他们只相信“一世说”,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只活一辈子,生之前绝对没有我,死之后作为一个生命体从肉体到精神的存在彻底终结。</p><p>相信一世说的人们有几个特点:怕死。认为人死如灯灭,所以怕死;紧迫感强。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一切欲求都需要在这几十年完成,“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及时行乐。一旦有钱抓紧花,最大的遗憾是人死了钱没有花完;认为毫不利己和唯利是图在死亡上是平等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傻瓜,唯利是图的人是聪明人。</p><p>基督教、天主教多持“二世说”。认为生命始于出生,死后因生时积德善报升天堂,或反之恶行恶报下地狱,大家都要等待上帝“最后的审判”。</p><p>印度教徒则认为人死亡不是生命的彻底终结,只是肉体的抛弃,生命是有限的,死亡以后肉体抛弃,神识又通过投胎转换成下一个生命体,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无有穷尽。</p><p>印度教的生命观实际为三世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永远在三世轮转,而生命形态除了人,还有其他五类,合为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此即为三世六道轮回的生命观,简称六道轮回,未来轮回状态的好与坏决定于现在及过去世的善恶,此为印度的生命观。</p><p>佛教传到中国后,三世观慢慢为中国古人所相信,从“不做好事,没办法见祖宗”的二世观变为“此人作恶,下辈子肯定是畜生”,“其实这就是三世观。</p><p>&nbsp;&nbsp;在印度,当我们进入庙宇时,就不自觉地成为一个无家可归者,迷茫、无知、可笑。每次当僧侣制止我们进入核心佛堂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歧视,内心表现了不满。可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你看到的你信吗?你看到的你懂吗?你该做的你知道做吗?此时佛就在我们面前,可与我们的距离却很远很远,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因为我们没有“佛祖心中留”。信仰什么,是一个人的自由。可是没有信仰,作为个体的人,是不完整的。作为整体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当我们简单的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冠以别人的时候,别忘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是持有某种信仰的人。当我们嘲笑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笑我们的无知。无知是什么样的心情?</p><p>一个广场舞大妈曾告诉我,如果她跳得足够快,她的孤独就追不上她;</p><p>一位拾荒人曾经告诉我,如果他翻垃圾翻得足够仔细,便能找回丢失的自己;</p><p>一位环卫女工曾经告诉我,她每天都扫这两条街,七年都没扫净心中的瑕疵;</p><p>一位碰瓷者曾经告诉我,只要他演得够逼真,</p><p>就能骗过匆匆的流年。</p><p>这就是没有信仰者的不同心态!</p><p>禅机微露,世无常形。那天,黄昏时分的晚霞,把印度的山川河流照射得那么美丽。当我披着一身金黄色的霞光,从蓝色之城焦特普尔的梅兰加尔古堡走出来时,不由得回身再望那高大斑驳的城堡,到印度后渐觉渐醒的意识里突然像宝莱坞电影一样闪现某种场景,似隐似现地出现了它当初主人的身影,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徘徊着。也许他现在就在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生活,前世荣耀已经忘却,现世生活再苦也是安然。参观过贾斯旺.萨达陵后,我又一次在远处回望古堡,已经突兀在天边,影影绰绰,恍惚中犹如半年前夜望布达拉宫。拥挤的城市渐渐松弛,车渐渐静了,人渐渐静了,寂寥无声。往事随晚风而去,坐在暗黑处静静地聆听着生命呼吸的声音;外面,漆黑一片,让人有种感慨,又让人有点伤感;一个路人孤独地走在安静的夜路上,留下轻轻地脚步声,我看着无限的夜景,感受夜一般的气息,夜一般的暗香,夜一般的沉寂。路人渐行渐远,脚步声慢慢消失,我耳边响起空灵飘渺的佛语: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p> <p>印度人为什么能与动物和谐共处?</p><p>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印度的人口与中国相差无几,印度人的生活水平总体低于中国人。初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我被这里拥挤的街道,拥挤的人群,拥挤的车流所震撼。可当我们穿梭般横跨印度,无论是在车流滚滚的城市,还是在油菜花盛开的美丽乡村,所到之处,无不是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让我感叹、感动!只要是在印度,无处不见的牛,无处不见的流浪狗,无处不见的猴子,无处不见的鸽子、乌鸦、老鹰等各种鸟类。谈到城市与动物,曾留学中国的印度人李好有一次对我们说,“你们的城市里没有鸟,鸟都被你们吃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作为邻国之民,我为整个民族羞愧。对待动物,一个是无所不爱的国家,一个是无所不吃的国家。若是远古渔猎时代,人们是为了生存而猎杀,倒还情有可原。今天那些人却是为了猎奇而吃,为了炫耀而吃,为了满足口欲而吃。偷猎的,偷渔的,电打,药毒,网捕,井陷,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如此,我们身边还有众多的虐狗虐猫者,为了自身所谓的安危,自私而无礼地将疾病原因归咎于猫狗,非要将其置于死地。还有大量不负责任的遗弃猫狗者,造成公营部门对动物的集体屠杀。曾几何时,我们会堕落如此?有人说,在印度,动物都是神,没有人敢碰。是的,据说印度教主神湿婆神的坐骑就是牛,所以牛在印度没人敢伤害。湿婆神的颈项上就缠有一条眼镜蛇,蛇在印度非常神圣。印度教大神之一哈奴曼是一只猴。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描述,哈奴曼可以腾云驾雾,施展幻术,与大神罗摩一起拯救了善良的悉多,击溃了代表邪恶的罗刹大军。神猴哈奴曼成为印度教教徒最喜爱的神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神猴像。大师级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由于哈奴曼的缘故,印度人也对猴子敬畏三分,经常主动喂猴子食物。大象的形象,在印度是财神。此外,孔雀、老鼠、猪、狗、猫等都被赋予神的地位。</p><p>从印度人与动物的种种关系看,印度教教徒敬畏动物身上那种左右命运的超自然力量。在印度,人对动物的感情混杂着喜爱与敬畏,而动物对人都没有什么戒心。牛、狗、猴等遍布在城市、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野孔雀在城市绿地里悠闲觅食,鹦鹉在枝头飞来飞去,松鼠就在脚下觅食,就连蛇洞口也摆着盛满牛奶的小碟子。据说有2000多万人口的印度首都德里就有450种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仅低于非洲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而我们的城市呢?恐怕连德里的零头都没有吧?我们的动物都躲在深山老林里,他们的动物就生活在家里。印度这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背后是信仰和传统文化的约束力。在印度,动物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这一特殊地位的确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其发展演变跟印度教在印度地位的兴衰消长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印度人关爱动物的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也是有迹可考的,它跟原始宗教不随意屠杀动物的禁忌有着相似之处。这种亿万国民的集体共识需要千百年的凝聚过程,它必须有一个主导力量,那就是强大的宗教信仰,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东西。佛家有言:“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意识到生存的艰难,产生了生命极其宝贵的生命神圣思想。生命对于万物是第一重要的,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具有至高无上性,离开了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生命倍觉危险的处境里,你搭救别人,就是救赎自己;在动物无法自救的处境里,你为每一个小生命发声,就是为自己喝彩。不要无视动物的苦难,对于这个世界的存在,我坚决秉持众生平等的观念,我们同为生命,不要任罪恶肆虐,因为整个世界都渴望安全。</p> <p>那天,我们从焦特普尔赶往乌代普尔时,途经瑞纳克普尔。这应该是一个歌声中唱的故事多的小城,在一个美妙的乡村露天庭院里吃了午餐后,参观了印度著名的耆那教神庙千柱庙。虽然那1444根雕刻精美的石柱,让我们惊叹500年前工匠们的鬼斧神工。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我走出寺外,一条黄狗睡在寺前,睡得那样沉,以至于我走到它的身边,它都不醒。我给它拍照,它都不醒。阳光普照,绿树掩映,鲜花盛开,在前来寺庙拜佛的印度女性五彩缤纷的纱丽映衬下,把千柱庙装扮得格外好看。不远处一群长尾巴的黑叶猴正在庙旁吃着人们施舍的食物,神情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目中无人。这些都只有感觉不到一点危险的动物才会如此放松,一瞬间这里似乎成为童话世界。我当即诌了几句大白诗:</p><p>如果有来生,</p><p>我愿成为庙前的一条狗,</p><p>远离喧嚣尘世,</p><p>静静守候在佛前,</p><p>只想无私无欲!</p><p>如果有来生,</p><p>我愿融入庙旁的那群猴,</p><p>避开人间烦恼,</p><p>哪怕天天翻垃圾吃野果,</p><p>只要无拘无束。</p> <p><br></p> <p>印度古代文明真的如历史学家所说的中断了吗?</p><p>印度文明中断论这个命题,已经流传多时了,我在之前就已有所了解。印度古代文明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君主专制的奴隶制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工程,发展国家经济,使国家繁荣和兴盛起来。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诞生地。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印度古代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孔雀王朝灭亡以后,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很多民族不断地向古印度进攻,并且还将其特有的文化、思想都带进了古印度,对原有的印度古代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制度也随着不断的战争而分崩离析,社会矛盾逐渐被激化,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最终接受了这种社会环境。后来再加上中亚地区突厥人的崛起,他们把伊斯兰教输入了古印度,把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和社会体系彻底搅乱,印度古代文明渐渐被外来植入的文化和制度所替代。古印度享誉一时的文明被强行掐断,消失在历史中。在世界十大消失的文明当中,古印度文明以及玛雅文明并列其中。但到底因为什么消失的具体原因,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到现在都没有被破译,与之对比的是古埃及文明中的文字已经被破译。&nbsp;</p><p>我们在印度一路走来,的确感受到了这一点。除却瓦拉纳希还有一些古印度的遗迹,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还有一些古印度的遗存,之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伊斯兰特别是莫卧儿帝国的历史和遗迹。德里的红堡,阿格拉的泰姬陵、阿格拉堡,斋普尔的城市宫殿博物馆、风之宫、琥珀堡,焦特普尔的梅兰加尔古堡、贾斯旺.萨达陵,乌代普尔的城市宫殿,无一不是伊斯兰文化,或者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文化遗迹!到了孟买,满城维多利亚式的建筑,有着浓浓的英国殖民地风格。记得我们在阿格拉的那天晚上观赏了一场反映沙贾汗和泰姬玛哈爱情的歌舞剧。台上,宫女们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国王和王后的离合悲欢......王后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弄得国王意乱情迷,不要江山要美人。我坐在位子上暗然失笑,这个是印度的歌舞剧吗?剧场里挂着伊斯兰装束的国王、王后的画像,舞台上国王、王后载歌载舞。这分明是蒙古种突厥人的情景剧嘛!</p><p>莫卧儿帝国的600年,大英帝国的200年,印度古代文明被生生折断。也就是说,我们的印度之行,脑子里产生的印度印象,其实主要是异族的、外来的文化印象,真正原始的、本土的印度文明并没有多少。</p> <p><br></p> <p>暗夜流光,星星点点,打开窗户,阿拉伯海的和风拂面而来。气馁的情绪激发我不甘的内心,在孟买的最后那一晚,我按捺住因遗憾而波动的心情,翻开从国内带来在旅途中阅读的一本书,美国人罗伊.C.克雷文的著作《印度艺术简史》,这本十几万字配有200幅图片的著作,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从哈拉帕文化到莫卧儿帝国四千多年的印度艺术发展历史,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艺术和其他艺术尽在其中。翻着翻着,拨开云雾见青天,心里豁然开朗。我们的印度之行,毕竟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古代文明没有看到。这美国佬是研究印度艺术史的大专家,他的著作里谈的主要是印度原始文明和古代文明,对于外来文明谈得并不多。</p><p>按照克雷文的观点,在整个印度历史上,生活在农村的大众崇拜的偶像神明不是那些抽象的神明,而是乡土的精灵——药叉、那伽,还有生殖的女神和母神。自古至今这片沃土强劲地孕育并繁荣了艺术。没有这种雄厚而充满活力的基础支撑,印度教精致而复杂的偶像神明根本不会被创造出来。根据四千多年不间断的持续性,我们不必惊奇进入21世纪后仍然产生着由古而来的艺术,展现着古老而活着的传统。</p><p>我想到,印度教的种种教义、规则现在不是还在规范着十几亿教徒的行为举止吗?印度社会文明的一切,无不体现出印度教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个综合了古代婆罗门教、佛教教义的本土宗教,延续了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应该说印度古代文明还剩有一脉相承,并没有完全湮灭。这是我的观点。对于这一启悟的兴奋,犹如我当初在埃及国家博物馆发现三四千年前古埃及人制作的费昂斯(最原始的玻璃器)耳饰居然和中国汉代的琉璃耳璫一模一样,却早了中国两千年。这种兴奋状态如出一辙。</p> <p><br></p> <p>历史即现在,现在也是历史,即便亲历者或许因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而留给历史的观察也是大相径庭。我的工作性质让我阅人无数、各色人等。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所谓风云人物,实际上或许很普通甚至很萎琐。那些反派角色实际有其闪光的一面。我多次引用过当初的共产革命大佬罗章龙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历史并非只黑白”。说到底历史只是工具而非一门学问,印度古代文明中断论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不必决断式的下结论。人类文明史太过短暂,或许只有哲学上的变化才有永恒的规律。</p><p>我们的印度之行只能说是浮光掠影、片言只语,终究是匆匆走过,匆匆离开,留下很多遗憾。著名的克久拉霍性庙,这次因为行程安排太紧没能看到。这座10世纪11世纪建造的寺庙以其雕刻众多的性爱场面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庙。很想看一看印度的古玩市场,也没能实现。古代印度河谷文化是印度文明的摇篮,曾创造出大量杰出的艺术产品,生产出大量美丽的镶蚀珠饰,西藏天珠的老祖宗就在此地产生。如果能够觅得一串印度古代珠串,这场旅行就更加美妙无比了。只可惜没有这个机会。</p> <p>杨柳垂岸,晓风残月,抚今追昔,世事沧桑。一个多宗教和教徒众多的国度,对于从一个不信教国度来的人来说,永远是个迷。有信仰和沒信仰理解人生、理解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我们这次旅行虽然接触印度人并不广泛,但感觉他们大多数虽然生活艰难,但很容易满足,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善良、安逸、平和的。人们的脸上常常是喜气洋洋,乐于交流,特别是和我们这些外国人交流,和他们一起合影、交谈,也从来没有被拒绝过,真的从来没有。我们不能忘记印度人曾经对我们的帮助,包括古代的,近代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们不能没有一颗爱人之心,我们应该和他们做朋友。&nbsp;</p><p>现在,我们常常会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周遭的一切。你怀疑世界,是因为你不了解世界;你怀疑生命,是因为你不了解生命;你怀疑自己,是因为你从来都不曾了解过自己。</p><p>这两年我游走了不少地方,有了不少感悟。特别是这次印度之行,给了我很多启发。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一双婴儿般纯洁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理解不同的生命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我从埃及回来后,曾谈过古埃及人的生死观,我从西藏回来后,曾谈过藏传佛教的生死观,这次印度之行,我又谈到了印度教的生死观。谈论生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却是宗教和哲学的起源。每个人都希望有超越常人的寿命,但上天未必给你这机会,因为幸福与苦难不决定个人之生死的长度。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要知为什么死,得问为什么生。我认为我们目前应有的心的境界,应该具有一种源自看破红尘名利、回归生命本质的觉悟,最大限度地用良心、善心、平常心看待周遭事物,我们的生命已经有多少厚度,我们的“三心”就应该有多少厚度。最后我用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泰戈尔的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就是这股生命的泉水,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过世界,又应节地跳舞。就是这同一的生命,从大地的尘土里快乐地伸出无数片的芳草,迸发出繁花密叶的波纹。就是这同一的生命,在潮汐里摇动着生和死的大海的摇篮。我觉得我的四肢因受着生命世界的爱抚而光荣。我的骄傲,是因为时代的脉搏,此刻在我血液中跳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