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偶尔与人宣称自己是个有情怀的人,终于在毕业十年之际通过家门口的高铁,带着两个孩子踏上了回母校——江西农业大学的短途征程。</h3><h3>原计划只身一人慢慢走、慢慢看,结果还是奈何不了两个孩子的羁绊。</h3> <h3>选择了公交、换乘地铁作为出行方式。当出了地铁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庐山南大道两边的绿茵。2006年9月9日,我亲爱的外婆带着第一次出远门的我一路向北,来到了南昌。当时一个万安学姐在庐山南大道“接驾”,带着我这个“刘姥姥”在此办理存学费事务。乡下来的,没有见过城里的绿茵大道,自然印象深刻。</h3> <h3>熟悉的240,熟悉的各个站点。</h3><h3>座位有些老旧了,她把多少学子送到目的地,又有多少学子在她温暖的车厢里度过了他们的韶华。空荡荡的车厢里会不会出现十多年前年少无知的我们的幻影?!</h3> <h3>伴着刹车皮与刹车碟摩擦发出的巨大的“吱吱声”,来到了公交车210的终点站——车管所。刚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去走访“朋友”时,身上的银两被用来“反客为主”地请她吃饭,结果只剩下一个钢镚了,又不敢开口向她多要一块钱。在夜黑风高的夜晚🙈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子就这样从车管所走回学校。带着害怕走完了这段夜路,也换来到寝室后从害怕中解脱出来的一顿嚎啕大哭。这段经历成了我人生中干过的最大胆的事。</h3> <h3>如果说陈奕迅的《十年》道出的是男女的缠绵悱恻,今日我与母校两小时的亲密接触,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诉说着这十年的衷肠。听着《十年》,“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来到了青年职业学院。</h3> <h3>之所以会坐过站,还是方志敏大道的变化让我这个旧学子找不到回“家”的路。</h3> <h3>为了让自己不再茫然无序找不到路,从古老、庄重的大门进入。</h3><h3>右边的林子很大,无暇走一遍,在林子口取景一张。</h3> <h3>往左穿梭过一条不长的林间小道是“迷宫”般二教,之所以称之为“迷宫”,是因为它的设计让我们所有人会很不经意在里边迷路。</h3> <h3>教学楼左侧的这个角落有故事,你有酒,我愿意与你娓娓道来。</h3> <h3>行色匆匆拍完照,穿过这个小林子就是通往一教的“康庄大道”。这个小林子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四个女主角,两个男主角,现在天南海北。在此道一声:“你们还好吗?”</h3> <h3>一教,最古老的教学楼。在其转角处,当年意气风发地骑着自行车与人家的电动车“碰瓷”,结果被车主大叔“扭送”到派出所,幸好有人用150元把我从派出所赎回来。</h3> <h3>转过这个角,在左边的电影院看过为数不多的演出和电影。右边的收发室是当年作为班级收发员的我经常去的地方。</h3> <h3>再往前走几步,是工会,印象深刻的是自己跑去那与一些不认识的大叔打乒乓球。至于晚会的记忆自然不能泯灭。</h3> <h3>这段路很熟,怎么走,都不会迷路。出了这后门,不再是校园,而是我们的“极乐世界”。这里通往后街的商业街。后门边卖烤红薯的,今天您打烊吗?</h3> <h3>出了后门的左手边,蓝色的铁皮围起来的地,是否有新的“家园”在新建?往前走的村落,是当年考研的朋友居住过的地。</h3> <h3>后街印象</h3> <h3>大约大三还是大四,后街后边新开发了又一休闲地——翠湖。</h3> <h3>一直找寻着这么一条街,它像极了家乡的样子。时常出现在梦魇,既模糊又清晰,总是在梦醒时分回味许久。今天,我终于走进了它,下次再出现,应该不会再模糊。</h3> <h3>在这条街,我能捕捉到喧嚣里的宁静,就如这个端坐细看世间百态的老人。</h3> <h3>这条街的当头,有这么一个专属我们外语学院的地,在里边我们看过不少英文原声电影,举办过英语活动。</h3> <h3>偌大的一个学校就因为有了农大医院,就医就不必舍近求远。新生体检、补牙、点痣、手被雨伞伤了后打破伤风,小病小痛都能在那得到解决。</h3> <h3>走出这条梦里时常出现的街,就是我们熟悉的站台——农大生活区。可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找不着一点当年的影子了。转角处的网吧、超市都不见了,整个前街的繁华取都被绿化带取代,地上交通也转移到地下的方志敏隧道。</h3><h3>还是害怕迷路,不敢多逗留,赶紧寻着仅存的这栋旧楼赶往体育场。</h3> <h3>那年,不是有一对淳朴的湖南夫妇在这开了一家打印店吗?让我走进去看看他们还在那否。只可惜,没见着他们,后来卖大饼的大叔告诉我,“他们现在在学校另一角开店,在南昌还开了不少分店呢。”</h3> <h3>终于见到了你——体育馆。那感觉就像见到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未觉陌生。当年一到校我们就在这里边报名。在这里,我进修过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不同视角下的体育馆。</h3> <h3>远观这块有着黄草地的运动场,我们曾经在这军训,我们在这运动减肥,中秋节的夜晚我们在这赏着月,思念着我们共同的家乡。</h3> <h3>你看那,再仔细回想下,当年社团的学长学姐是不是“撩”过作为新生的你?</h3> <h3>走完了北区教学区,我将带你走进我们南区生活区。</h3><h3>看看南区广场上的樱花树,它会在每年的三月绽开绚丽明艳的花,明媚了你我,也温暖过晒在绿化丛上的棉被。</h3><h3>更加密布的根枝织起了过去十年的光阴故事。</h3> <h3>南区运动场上的这个位置,是否也有一个女孩痴痴地坐在那看着另一个像极了高中时段暗恋男生的男孩挥汗球场。</h3> <h3>跨上这两座台阶不再是廉价的水田餐厅,还有一个餐厅名字我记不清(欢迎补充),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了卖场、电影院。</h3> <h3>一毛钱就能打上一瓶开水的开水房大门紧闭。</h3> <h3>顺着这斜坡下去曾是尘土飞扬的运动场,在大四那年焕然一新。靠着意志,曾经在这每晚能跑上十圈,全为减肥事业。</h3> <h3>曾经外语学院的宿舍楼如今成了外语学院和文学院的合住楼。不记得有多少次在梦里都回去410宿舍捡毕业未带回去的被子呀,书呀……其实走的时候我连衣架都打包邮寄回家了。</h3> <h3>记那些年扛过的桶装水。</h3> <h3>生活区里的商铺不见了,其中一家店的万安老乡现在去哪了?</h3> <h3>从学生会拐过去,是五教,是图书馆,然而我没有过多的时间。</h3> <h3>走出我们生活过四年的生活区。看着这条道,曾经有个女孩用力地在这条道上纠正着另一个女孩的普通话发音。“我来自江西long业大学。”“不不不,是nong,不是long。”"好好好,我再来一遍,我来自江西long业大学。"女孩无语凝噎……</h3><h3>不同的是曾经这有一座台阶,而今改造成平路了。</h3><h3>其中一个女孩成了银行的干部;另一个女孩普通话不标准,却成了一名老师。</h3> <h3>该收拾情绪回家了。可没有零钱,我只有抱着一点希望去看看能不能在短时间找到当年卖山东煎饼的大叔、阿姨。很幸运,我找着了他们。曾经摆摊的他们如今开上了店。我与大叔讲明了来意,并吆喝阿姨是否能合影一张。生意太好,等大妈的一会功夫我与大叔寒暄了一番。大叔吆喝着我站中间,说,“我就像他们的女儿一样。”</h3> <h3>走着去坐车,大叔说他去取快件,说顺我一程。</h3> <h3>好了,再见,母校。也许下一个十年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