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所谓的一线画家,在短短的20年之后,将那些当时廉价出售作品,一幅四尺斗方两三千元的价格,提升到一平尺数十万元。从数字上讲,都在当时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以上。制造了一线画家的市场神话。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能成长到今天的规模,无疑与前些年礼品买家和画商有关,他们将一大批当代画家带入了市场,带动了沉寂多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勃兴。当然,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价也长时间被限制在名头和职务的官本位世俗层面。 以往被艺术市场炒出高价的很多当代艺术品,并非出于审美和艺术价值而被收藏。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不高,只是画家用平台和地位,来阐释中国艺术的一段特定历史,迎合了官员、土豪对艺术的猎奇和窥视心态。这类作品只能作为一种礼品和单纯的金融投资工具,很难得到艺术史学者和批评家们的真正认可。 直到2015年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进入高潮,多年虚高不下的一线画家作品泡沫破灭,市场对其丧失信心。而在礼品市场磨砺出来的画商也开始冷静反观当代艺术,以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标准来审视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轨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公款消费的限制和逐渐成熟的市场意识,使得艺术品的类别和价格都在转变。而伴随着这种趣味和价格的博弈,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当代艺术。更多的人意识到,炒作已变得不合时宜,更多的拍卖行、画廊和策展人开始更重视画家作品本身的个性化、独立语言及其艺术内涵。艺术界越来越关注新的更能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而随着藏家的日益成长,以及拍卖和金融服务机构的愈加成熟,对这些新兴艺术家的作品定价正在逐渐向艺术价值转移。<br>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一线画家的市场已经结束了。究其原因,不仅是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也不仅仅是画商的抛售,有价无市是一线画家面临的现状。虽然已经架构出与近现代、古代艺术大师作品媲美的价格数字,但巩固和支撑这一数字的基础不复存在。 根本在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买家卖家绝大部分是商业投机者,而缺乏真正的私人收藏家,或有着权威艺术史学者专家们把关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br> 尽管当代艺术市场有过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期,但其后续发展的持续性令人堪忧。目前的艺术市场,近70%的销售额来自拍卖场掌控,操作不规范,交易不透明,职业操守低下,赝品伪作泛滥,假拍与拍假,严重缺乏法制管理。画廊在迅速发展起来的艺术市场中举步维艰。 受市场影响,一线画家对商业利润的过分追逐也成为艺术资源越来越单一、匮乏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到目前仍旧没有任何美术机构对当代艺术收藏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梳理,缺乏学术支撑。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各个环节都在10年不到的时间里自发和盲目地发展壮大,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祸根,这些祸根引发的后果,正是一线画家市场结束原因。 “有潜力艺术家”作品选择余地大未来收益高<br>当下收藏界开始关注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值得倡导。 一些名头很响的艺术家,一方面他们的作品价格已经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数量稀少,因此,能够买下这些作品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大家愿意将目光投向艺术造诣比较高、作品大有传世可能的中青年艺术家身上,无疑选择的余地将大为增加,未来的收益也更可期待。首先,选择这样的作品不用投入太多资金;其次,这一类作品比较多;第三,如果其中某位艺术家未来成为大师,他中青年时期的作品价格也必然水涨船高。比如李可染,在他名头未响的时候,他的作品就获得一些眼力不错的藏家的高度关注,今天这些藏家的后代自然是获益匪浅。 当然,收藏“有潜力艺术家”的作品,不能靠押宝,必须要有眼光,能够预测他们的作品未来依然站得住脚,至少五十年内是可以保值、升值的。 以我的经验,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看艺术家的功力。譬如画国画的,必须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技法基础;二是看作品是否独具面目、有创新性,那种抄袭、因袭的作品必须弃之不顾;三是看作品的文化含量,主要从题字的书法功底和文采来进行考察。如果这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样的国画家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反之,一些作品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题字非常拙劣的,其作者恐怕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一些作品上的题名、题诗看起来很粗俗,也应该是被淘汰的。当然,用这三条法则去做判断,也要求藏家自己见多识广,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