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摘录,及中庸之道”

进取初心退圆梦,成败皆欢养身心。

<h3>《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人们的美德,在于使民众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的思想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然后才能思想安稳,思想安稳,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思想上才能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和末梢,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接近这《大学》的原则了。古时候,想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他的家族;想要整治好自己家族的人,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思想的人,先要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的人,先要做到认识正确;而做到认识正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要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做到认识正确;做到认识正确,然后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然后才能整治好家族;整治好家族,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通通都要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基。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乱了,却想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太平,这不对。这样做把应该重视的事轻视了,把应该轻视的事看重了,这样的情况是不会有的。</h3> <h3>君子首先在修养道德方面要慎重。有了美德,才能拥有民众;有了民众,才能拥有土地;有了土地,才能获得财富;有了才富,才能供给日用。美德是树的根本,财富是树的枝梢。如果国君在表面讲道德,而内心重财富,那是倡导与民争利,互相掠夺。所以,财富聚集在君王,平民百姓就会离散。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政令违背正理公布出去,必将遭到平民违背正理的抵抗;财富不依据道理肆意搜刮而来,也会违背道理地散失掉。《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臣子,忠诚老实而没有其他本领,但他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不只是口中经常称赞,而是从内心确实很喜欢。这是真正的心胸宽广,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也可以为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谋利益。反之,别人有本领,便妒忌和厌恶别人;别人才德兼备,便故意压抑阻止,使得别人的才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这是心胸狭窄,不能够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这太危险了。”</h3> <h3>发现了贤才却不能推荐他,或者虽然推荐了却不能让他排在前列,这是没有完成使命。发现了不贤的人却不能罢退他,或者即便罢退了,但是不能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这是失职。喜爱人们所憎恶的,憎恶人们所喜爱的,这就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一定会降落到他的身上。创造财富有条重要的原理,那就是要使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耗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时讯疾,消耗财富时缓慢。这样,国家的财政开支就能经常保持充足了。仁德的人士用财富来完善自身,没有仁德的人们却用生命去聚敛财富。孟献子说:“拥有四匹马车拉车的卿大夫,不应该计较那些养鸡养猪之类的财利;能够享用凿冰丧祭的卿大夫,不应该再饲养牛羊与民争利;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不应该收养聚敛民财的家臣,与其有这种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那种盗窃府库财物的臣子。”这就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以物资利益为利益,而应该以义为利益。</h3> <h3>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不偏于一方是天下正道,不改变常规是天下定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条是天下美德。子曰:好学近乎知(喜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力行近乎仁(尽力行动就接近仁爱了),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