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颜料画——烙画

蔡春华烙画

<h3>  相传烙画起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一种通过金属或木质碳化加热引起热转化作画的一个过程。烙画作为一种传统画种,在汉代曾盛行一时,后经连年战乱一度失传。到了明清时期又再度兴起。</h3><h3> 烙画俗称烫画,又称火笔画。人们习惯于在葫芦、宣纸、木板、绢丝、兽骨等材质上烙画。国内烙画爱好者大多以传统的中国画、速写、书法、素描等画种为临摹对象。随着烙画工具的不断改良,从实际意上讲,烙画不完全局限于上述几种表达形式。比方说油画、版画、抽象画、雕塑、好的摄影作品等等完全可以通过烙画的手法将上述几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h3><h3> 多年来经常在网络上出现一些借用中国画表现手法的术语应用到烙画方面。这些国画方面的术语用在烙画上,完全对烙画造成一些错误的解读,混淆视听,误导了人们对烙画的认知。本文作者作为一个不懂国画的去谈烙画,观点虽然客观,但却值得每个烙画艺人深思。之前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烙画方面的论点,也经常有一些烙画爱好者给我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那些各个机构颁发证书的烙画国大师和国际大师的民间艺人,大多都有一些国画基础。那么画国画的来烙画,烙出国画效果是必然的。他们总结烙画技法的时候,也是从国画相关的客观角度去引领别人跟着自己的思想走。久而久之他们的观点就会固化,对他们的观点也纠集一些追随者。</h3><h3> 国画里经常听人们提到丝毛这个词,是用猪鬃毛扎成粗硬散落的笔或是毛都散落开的破旧毛笔,俗称破笔。用它沾颜料绘制动物皮毛,这种技法能够有效的花出形象生动的皮毛,又节省时间。但在烙画中应用“丝毛”一词却有不当之处。烙笔就如同一支加了热的铅笔,没有分叉,又谈何丝毛……</h3><h3> 经常有人说烙画分黑、棕、茶、黄、白为主要色调。其实,当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也是标新立异的一种想法。任何一个事物的前进和发展都脱离不开本质。那么烙画也是一样的,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记住素描关系中的黑白灰是最简单、最受用的。</h3><h3> 当前烙画的传承和发展遇到种种问题,好多从艺烙画的人都在寻求自己的独特风格也是绞尽脑汁的在创新。经常会融入一些套色的技法来烘托画面。比如说行业里的一些不外传的水溶性铅笔、水彩笔等颜料的介入。画面虽生动有趣,但却没有太大的价值。耗费很长时间烙一幅色彩画,能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藏家与其花高价去买套色烙画作品,莫不如去买一些有名气书画家作品更有价值。还有其他一些介入影印技术的烙画作品,也是行业里的潜规则,而且有好多人也在用。所以说,当下烙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失传的问题,而且形势相当严峻。怎样能够在良性的传承与发展的路上,让更多人从误区里走出来,是未来技艺传承的重中之重。</h3><h3> 好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怎么我烙的画褪色了?我都会问他们是不是烙画过程中烙笔的温度很高。他们都说是。还问我怎么知道的?这几年来,我在美篇上曾多次用大白话文字对烙画容易出现的问题做过总结。道理很简单,一个包着馅儿的饺子皮漏个洞,里面的馅儿也会随之漏光。烙画也是,过高温度破坏掉作品表层,形成碳化颗粒,碳化颗粒久而久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脱落的。反复强调低温烙,可是操作者大多都是心急,期待作品尽快完成,从而坏了规矩。再者说,也不是不能高温烙,分什么题材和材质。用高温烙铁烙出线雕效果的碳黑色也是很有美感的,在此不多赘述。</h3><h3> 关于烙画作品的保养,家里有葡萄籽油就定期抹一点儿。在所有植物油中,葡萄籽油抗氧化自由基的含量是最高的。这也是我这几年要做的实践课题。为了把艺人们苦耕出来的作品都保存下来,无偿的分享给你们。还有,记得不要被紫外线光直射。平时我们穿戴用的物品长期被太阳的紫外线光照射,也会形成氧化褪色的。所以说烙完的作品避免阳光直射是必须的。</h3><h3> 总之,随着热颜料的广泛应用,不经意间工业化量产的商标和外包装盒上应用到烙画,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这种热能转换的热颜料也是好处多多,从经济、环保、卫生角度讲,在未来人们的生活里产生的价值不容小觑。(本文原创蔡春华,转载请注明出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