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相 长

赵全发

<h3>  《礼记·学记》中讲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最近我对此有了新的体悟。</h3><h3><br></h3><h3> 某天课上讲了一道题,大宇并未和其他学生一样点头表示明白,在私下交流中,为了让他明白,我换了三个角度,用三种方法终于让他明白了。</h3><h3><br></h3><h3> 鹏旭则“顽固”得多,一道错题,我给他讲了两遍,他回我一句——我觉得我做的挺对的呀!我瞬间无语。</h3><h3><br></h3><h3> 两件事情过去很久了,我一直在思考——原来教的普通学生,我可以很容易就让他们明白了,但在这些优秀学生面前,为什么我就给他们讲不明白呢?</h3><h3><br></h3><h3> 带着困惑我进行了分析比较:</h3><h3><br></h3><h3> 学生方面,原来的学生资质平平,他们对老师的信服和敬畏度比较高,基本上老师讲什么他就听什么,听完之后努力记住就好,少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敢质疑老师的讲解,这就显得老师很容易就讲明白了。而这些优秀的学生不一样,他们中很多人都有一种特质——我的想法为什么不对?我为什么非要照你那样理解?这就出现了学生越优秀,老师越讲不明白的困境。</h3><h3><br></h3><h3> 老师方面,我之前的学生习惯于顺服老师的思路,少有或没有自己的想法,在我启而不发的情况下,就渐渐养成一种讲题套路——“你们都看着,这类题是这样做的,下次这样写就好”。现在这招不好使了,这些学生会习惯性认为——咱俩想法不一致,你说不服我,我就不认可你的做法。讲解的时候自然就会很吃力。</h3><h3><br></h3><h3> 由此,我受到很大启发:</h3><h3><br></h3><h3> 在讲之前,要充分研备,做尽可能多地预设,考虑尽可能多的思路和方法,以应对学生稀奇古怪的思路和方法。在讲的过程中,不要试图去说服学生,更不要单纯地去灌输自己的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老师可以把自己准备的东西适时穿插进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理解,这样是不是就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呢?当然在前期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做法和想法有一定的了解,筛选出有价值的进行展示,而学生讲解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反应快,不仅要能跟上学生的思路,还要准确快速地找到切入点,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学生的想法中去。</h3><h3><br></h3><h3> 如果在讲过以后,能进行归纳整理,把各种思想方法汇聚在一起,再次研备这节课,用于以后教学,那就可以把老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智慧结合在一起,这就可以实现教学相长。</h3><h3><br></h3><h3><br></h3><h3>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教这样的班级,跳出了自己原有的舒适区,以挑战者的姿态,和这一群优秀的孩子们一起重新来研学教材,与他们一起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