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010101">摄影:杨成才 李会申 胡建魁</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航拍:宋向东</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文字:杨成才(历史部分来自网络)</font></b></h3> <h3><span style="" microsoft="" yahei",=""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b style=""><font color="#010101"> 峰门村位于太行山脚下邢台县太子井乡S323省道(原邢左公路)旁边,东邻太子井村,南邻唐寺村,距邢台市不足20公里。从空中可看到峰门的全貌。</font></b></span></h3><h3><b><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 microsoft="" yahei",=""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span> </font></b></h3> <b>峰门村最早叫九龙口,因村庄的四周都是山,所在的位置又是山脉汇集的地方,后改成了峪口村。大金明昌三年村名改成了封门村,最后演变成峰门村。 <br></b><br> <h3><font color="#010101"><b>峰门村的历史悠久,据今有八百年历史,村口的庙唐代就有记载。峰门村现有住户三百一十户,常住人口八百左右。村里杨姓居多,大概占七成。还有刘、赵、苗、李诸姓。这里原本是姚、郝二姓聚族,明末社会动荡,杨氏由皇寺迁居于此。</b></font></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b style=""><font color="#010101">在峰门村口邢左公路北面断崖下,大约距离地面10多米高处,有一处摩崖造像,佛像大部分被毁,但四周的背光清晰可见,下半部的莲花底座保留较完整。旁边铭文显示,造像雕刻于大金明昌三年,距今已有828年历史。</font></b></span><b>听老辈人说,佛像的下面最早有个洞,里面有条蛇,周围经常出事。后来人们在洞的上面雕了一尊佛像用来降妖镇邪,保一方平安。</b></h3> <h3><b><font color="#010101">村东口的文昌阁,是我们的祖先在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在村口修建的,距今已经有186百年历史。修建文昌阁是祖先们对文化的重视,是対耕读传家的传承。现在阁楼不见了只留下了阁楼下面的门洞,变成了石寨门。小时候进出村时我们都是从此门下通过。现在进村的路已改道,但文昌阁下的石寨门像一位守护神,依然黙默地伫立在村口,守护着一村的安宁。</font></b></h3> <h3><b>往村西沟走的入口也有一座石寨门,修建年代不详,但保存完好。古老雄伟的石寨门,见证了峰门历史的变迁,也凝聚着我们浓浓的乡愁,如今它依然站在村口,像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村里那古老的故事。</b></h3> <h3><b>峰门村依山而建,一条沟把村一分为二。沟西的房子建在山崖之下,冬暖夏凉,令人称奇。沟东的石头房子绕村里的一个小山包(村民称脑子,也就是村里最高的山包)而建,房子由低到高,错落有致。站在高处眺望山村,一座</b><b>座石头房子像一座座城堡,户户相连蔚为壮观。雪后的村落显得更加纯洁和神秘。</b></h3> <h3><b>村里的每一座房都是那么的古朴精致,每一条路都是那么的科学合理。合理的布局,精美的建筑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b></h3> <h3><b>村里有四口老井,现村边的两口井己封存不用了。村东村西各有一口老井依然能用,老乡依然在井里打水做饭,洗衣洗菜。老井就像母亲用乳汁哺育着峰门村的儿女,使峰门村烟火不断,代代相传。</b></h3> <h3><b>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东的这口井旁边建有村里的粉条房,一到冬天村里就在这做粉条。现在房子沒了,但漏粉条的场景却历历在目,地道红薯粉条的味道已变成了童年抹不去的记忆。</b><br></h3> <h3><b>这是村里的唐代三官庙(清光绪二十五年重建),上世纪六七十年曾是村里小学教室,六零后的我们曾在这座庙里读书,现在这里已经变成村委会所在地,庙还在那里,记忆己留在了心里。</b></h3> <h3><b>这里是村里最高的地方叫垴上,据说当年日本鬼子曾在此建过炮楼。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普及高中,村里就在这里建了峰门村中学,我们当时也参加了校园的建设。学校里既有高中也有初中,我们六零后七零后大多都在此上过学。七九年回复高考后,从这所学校里我们村走出十几位大中专学生。如今站在荒芜校园里,看着破旧的校舍,心里无限感慨不知向谁诉说。好想坐进教室里再聆听老师们教诲,好想在校园和同学们一起弹弹玻璃球,碰碰双拐,跳跳皮筋……。</b></h3> <h3>峰门学校毕业的第一批高中生。</h3> <h3><b>深深的青石巷,曾是我们嬉戏抓迷藏的地方,儿时的小伙伴你现在藏在何方?青青的石板路留下了我们多少个脚印,厚厚的石头墙仿佛还回荡着妈妈的呼喊。脚下的石板路我们用岁月来仗量,耳边的呼喊变成了我们为你守望。守望这浓浓的的乡愁,守望这古老美丽的小村庄。</b></h3> <h3><b>现在村里石头房子大都年旧失修,已无法居住。大部分人已搬到村外的新房子居住,只有少数几位老人依然在保存较好老房子里坚守。他们用一生保护着祖业,坚守着传统。</b></h3> <h3><b>儿时的小伙伴,村里的父老乡亲愿你们永远幸福安康。</b></h3> <h3><b>树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我淡淡的回忆,村里的每座老房子都留下那讲不完的故事。也许若干年之后,这些老房子就再也看不到了,今天拍下这些照片,就是想留住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留住这浓浓的乡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