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我的美篇颇丰,原创美篇75篇。其中有纪念性的、有回忆性的、有随感、有诗歌、有散文、有书画介绍,还有影集式的等等。美篇占据了我业余生活,特别是在出门乘车时,我都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路上,集中精力投入美篇的创作。有时边做饭边构思,推敲字句打腹稿。有时根据照片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配照片。美篇形式多样,内容题材广泛。深受美友的好评和点赞。</h3><h3> 为了让虚拟世界的美篇,成为看的见摸得着的美篇,成为能欣赏、能收藏的美篇。我还将其中的几个美篇,请美篇公司打印成精美的美篇书,圆了我的出书梦。非常欣慰,无比高兴。并将印品赠给有关亲朋好友,纪念收藏,深受欢迎。</h3><h3><br></h3><h3><b> 我同夫人一起编辑了《我最敬重的人——父亲》,以纪念岳父大人逝世九周年。</b></h3><h3><b><br></b></h3><h3> 老人家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1938年在他16岁时就参加了革命,成为八路军战士 ,在陈庚将军的领导下,在山西晋中南英勇抗日,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在延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表扬。在解放战争中艰苦作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卓越贡献。解放后,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在北京铁路局、铁道部工作期间,为铁路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老人家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作风严谨的革命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颂!</h3><h3><br></h3><h3><br></h3> <h3><b>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印品,歌颂了老革命、老八路、老前辈张庆功的丰功伟绩。</b></h3><h3><br></h3><h3> 老人家少年时代正处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1岁那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5岁时遭遇一场劫难。</h3><h3> 1941年腊月十六的下午,他的家乡山西沁源天气格外寒冷,寒风呼啸,草木凋零,穷乡僻壤,尽显凄凉。日本鬼子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使尽毒招,集结重兵,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围太岳区抗日根据地,称其为“分进合击”。以其烧光、抢光、杀光的泯灭人性的“三光政策”,疯狂进行拉网式的扫荡清剿。有许多躲藏在深山沟里的老百姓,一旦被鬼子搜山发现,就被刀砍枪杀。腊月二十一日那天,老人家的父母双亲、伯伯、伯母、弟弟、妹妹等一家六口,就是在这次大扫荡中惨遭日本强盗的杀害。</h3><h3> 家中只剩下兄妹四人,他最大15岁,大妹10岁,小弟6岁,小妹4岁,小妹的腰部还有两处刺刀伤,在那土窑洞里忍痛挨饿,每晚兄妹四人抱在一起想父母,泪长流。如今真不敢想兄妹四人是怎样在煎熬之中活过来的。</h3><h3> 老人94岁高龄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耳聪目明,言语健谈。从家庭讲,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儿女孝顺,祥和幸福。</h3><h3> 老人家虽年事已高,但仍然保持着年轻态、乐观心、不服老、勤于行,为社会做贡献,仍热心于公益事业,发光发热。2015年10月被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株洲市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2016年被授予“湖南省最具影响力法制人物”。2016年7月被中共株洲市委授予:建党九十五周年优秀共产党员。老人家在荣誉面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始终不忘记自己是一个老战士,一名共产党员,发挥余热,贡献社会,乐意用自己的革命经历、对国家的热爱、切身体会等正能量教育下一代,得到了社会的称颂和赞许。</h3><h3><br></h3><h3><br></h3> <h3><b> 《父爱如山,感恩不尽》美篇印品,主要是对父亲的回忆。父亲离开我们26年多了 ,多年来对他的思念都融入美篇,我不善言辞,以文字表情达意,抒发了对父亲深深的爱。</b></h3><h3><br></h3><h3> 父亲,1993年7月11日去世,时年71岁。他老人家生于1923年三月初一(阴历),离开我们整整26年了。爸爸16岁时和妈妈成亲,1939年,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就是我的大姐。爸爸和妈妈一生有过11个孩子,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差,6个夭折,最后成活了5个,三个男孩,两个女孩。今年大姐80岁,大哥79岁 ,二姐76岁,二哥71岁,我最小64岁。爸爸去世那年我38岁。<br></h3><h3> 爸爸是一个普通农民,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在我心目中形象高大,和蔼可亲,为人老实、少言寡语、不惹事非、勤俭持家。</h3><h3> 爸爸上了年纪后,身体日渐消瘦。到医院检查 ,肝硬化腹部积水,经治疗无效刚七十出头就离开了我们。</h3><h3> 爸爸的走,我感到像天塌下来一样。慈父离世,孩儿内心感到非常孤独、痛苦、悲伤、难舍。老人把我们抚养成人,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代价,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磨难,总是那么默默的不言不语。和老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成为过去,成为思念,成为追忆。如今爸爸离开我们26年了,思念不断,梦中常见,我想孝敬,却不能实现,真是“子欲孝而亲不待”啊!</h3><h3><br></h3><h3><br></h3> <h3><b> 《昆仑之巅的巨人》是我的第一本美篇印品,非常有意义。我1984年随同部队到昆仑山参加国防施工任务。虽然十分艰苦,但非常值得骄傲、值得自豪,因为是在世界屋脊上的伟大创举。</b></h3><h3><b><br></b></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font></h3><h3> 上个世纪的1983年——1985年,具有“高原劲旅”之称的6师第17团担负了昆仑山国防施工任务。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昆仑山上施工,自然环境异常艰苦恶劣,不仅“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更为严重的是高寒缺氧,常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即使是炎热的夏季,也经常会雪花飘舞,风沙漫天。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大雪封山,交通中断,施工的黄金季节是4至10月间。上昆仑山,从叶城出发,要经过几个海拔5000米左右的冰大坂,战士们高山反映严重,恶心呕吐,不思进食,缺氧头痛,脑袋如同裂开一般,为了缓解疼痛,有的战友用背包带捆在头上。到达山上的工地后,身体要适应休整一个月,才能进入正常的人施工阶段。指战员们选择好地势,搭建起排排帐篷,里边生上火炉御寒。在昆仑山上,吃饭也是一关,由于高山反映,见饭就饱,甚至恶心呕吐,因此,吃饭也成为硬任务。山上吃青菜要靠山下供应,一车菜几天后辗转送到山上,几乎烂掉一半,因此战友们缺乏维生素症相当严重,指甲凹凸下陷,口唇干裂流血。山上虽冷,但紫外线强烈,战士们的皮肤被灼伤,面部、手背层层脱皮,白肤色变成了铁锈色,所有人看了都会流泪。三年的施工,在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情况下,指战员们利用自已的双肩双手,铁锹,小推车,锤子,钢钎,克服了无数的困难险阻和高寒缺氧等极其恶劣自然环境,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打通了去往各哨卡的公路。过去去哨卡要靠牦牛骆驼运送物资,而今汽车可以直接到边防哨卡,为国防建设立了一大功。指战员们付出了艰辛的汗水、鲜血和牺牲,可歌可泣。永远值得回忆、追思和传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的老首长、老战友们!在此向他们再行一个军礼!</h3><h3><br></h3><h3>美篇文字:马宝山</h3><h3>美篇时间:2020.01.03</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