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马上开始了,家长们都很关注孩子考试成绩,令人喜忧参半。前几天,一好友很郁闷打电话向我倾诉,“哎,愁死了,孩子语文考得很差……简直没办法了!”我劝了她说,“你纯粹是杞人忧天!”孩子数学、英语考得很不错,相对来说,只要大量阅读,语文学科更容易出成绩,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唉声叹气、恼羞成怒、大发雷霆。</h3> <h3> 于丹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其实,生命是一个过程,孩子们需要更大的成长动能,分数恰恰是用来检测孩子们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日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把分数看成是矫正教育教师教学行为、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的“数据”,给孩子安装上积极向上的发动机,从而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一直存在着“以分数高低来论英雄”的惯性思维,把眼光和精力聚焦于分数本身,而没有把思维视角下沉到分析分数高低背后的问题和原因“索问”上来,没有从“分数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角度上来重新定位和审视。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很多教师、家长没有树立“以人为本”、“量体裁衣”等理念,多是以一种横向比较的方式,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去盲目攀比,不去纵向分析孩子的成长流程,而是过分看重分数、名次等“外显标识”。如此以来,“几家欢乐几家愁”,很多孩子往往就成为家长赚取高分的工具,他们考完试后战战兢兢等待老师、家长的埋怨、训斥、责难、打骂,以致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矛盾紧张起来,甚或出现了很多令人痛心、发指的惨痛悲剧。</h3> <h3>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衡量一个孩子学习状况,不仅要看分数,更要看个体的学习兴趣强弱。”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研究教育多年,我对家庭、中小学教育有印象的场景屈指可数,但是那个瞬间清晰无比,一切都成了升格的镜头场景。我是个慢热型的人,尽管接触新鲜事物有点慢,却有扎实认真的学习韧劲。上初一时,一位刚刚正规院校毕业的老师叫我们英语,那位老师授课速度很快,我接受能力和他授课能力很不合拍,往往单词还没有掌握熟练,又让我们背起英语句子来。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英语学习非常吃力,无论大考还是小考,从而没有及格一次,也没少挨了老师的“戒尺”,当然对英语学科也很“发怵”!然而,上了初二时,我有幸遇到了一位高中毕业的代课的王老师。王老师很注重让我们打基础,重单词、再句子到课文,很符合我的思维认知规律,我的英语成绩上升幅度很快,一举占据级部“鳌头”,并成为我在今后初高中学习生涯中优势学科。同一英语学科,同样还是受体“我”,为何会出现如此“天堂”、“地狱”的区别?由此可见,“君子务本,本立道生”的国学之道,是多么重要!如果只盯着分数,不去分析分数背后所呈现的教育规律和思维认知规律,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由此也验证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有道理的。2007年,我曾教过一个女孩语文,当我即将离开时,她妈电告“这个孩子从小不愿意学语文,自从刘老师教她后,她很愿意学习语文了!”真的,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心力、眼光应聚焦于孩子“未来成长”内部生命动力系统,关注学生人性、心灵和人格的塑造,而非一位追求“分数”、“名次”等世俗的外显的功利的评价标识。否则,我们就很难做到心情愉悦、心绪平和,很难做到“以气养气”,必然会陷入了“本末倒置”、“南辕北辙”的僵局,孩子成长空间当然便难以拓展,孩子学习生机当然会与日骤下了!近段时间,我在微信上发表了很多随笔、感言,我把好友点赞评价视为“是否接地气”、“勘谬矫误”的重要手段,兼听则明、广纳群贤,确实受益匪浅,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研究方向</h3> <h3> 在一个人成长中,“分数评价”是不可少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正确地看待分数评价。几年前,时任营里教办主任吉孟国说,“把一切罪恶和不合理指向中考、高考,也是谬论。在中国,还有比中考、高考选拨机制更公平的事吗?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领孩子幸福、快乐的泅渡中考、高考的大门!”听后,我很受启发:评价是为了矫正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是为了撬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为了维护学生心力,是为学生将来发展“蓄势留力”,从而让学生从当下幸福走向幸福未来!我们不能一味埋怨、指责考试分数,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有超凡脱俗的“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无为,无不为”的定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分数、等级等量性、显性评价回归顺应天性、促进心性绽放的“本真”,也才能让其与口头、潜性评价多元共融、异曲同工,才能让爱在教育中行走,让爱弥漫在教育的每个细节中,让爱熔化于教育的每个细节中,从而让教育绽放出“人性光芒”!</h3><h3><br></h3> <h3> 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应多一点“捕捉力”、“发现力”。分数仅仅是一种矫正评价手段,多把尺子衡量评价学生,就会多出一批上好学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