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的价值

一善堂

<h3>近有收藏界的朋友来,探讨为何在书画市场萧条的情况下,有些人作品的价格仍然在飙升?哪些人的画只是短期虚高?哪些人的画今后还有升值空间?</h3><h3> 收藏与经营不同!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而收藏则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值得收藏的作品应该具有更高的价值。的目的 这是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与判断。</h3> <h3>1,前提背景:艺术的有限量决定价格</h3><h3>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艺术品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决定价格的是供求关系。前些年书画市场发展得很快,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画家是很多,但是对每一位书画家而言,他创作的作品数量是一定的,随着人们对他作品艺术价值的认可,而需求会不断增加。稀缺性使得他的作品在市场中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显得尤为重要。</h3> <h3>2,关键因素:作品的质量决定价值</h3><h3> 优秀画家的作品是几千年的绘画传统与他创作才华互为融合的“结晶”,每位画家又有擅长。比如说黄胄,他坚持艺术走向生活,贯彻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h3><h3>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黄胄把速写与中国笔墨结合的很成功,更加突出了所塑造对象的生动性和笔墨的流畅性。黄胄是当代杰出的人物画家,与黄胄同时代的画家并不是很多,王盛烈、杨之光、方增先、李震坚等也非常优秀。但是,黄胄从主题创作到小品,从人物到动物、花鸟作品,艺术成就都相当高,他笔下的毛驴、马、骆驼、狗、猪、麻雀、喜鹊……这一切都从生活中来,生动而独特。这与他超人的勤奋密不可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黄胄的画稿是以麻袋来计算的,这在整个中国画史上也是少有。黄胄是当代人物画坛独一无二的一座高峰。</h3> <h3>再比如周思聪,她的人物画注重精神意蕴的发掘与表现,在写实手法中参以不拘于写实的因素,在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中,形成了特立独行的艺术个性。主题创作上,她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由情节性的突显转为绘画性的强化,由写实转化为不无夸张的造型。追求深沉的思想内涵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度。她变法图新超越了师辈的经验。就画法而论,显然已成功地借助速写的灵动、写意画的笔墨、儿童画的天真,改造了刻意求实的写实作风,形成了疏简、空明而依然充实的艺术语言。用笔简无可简,外柔内刚,虚中见实。用墨惜墨如金,干中见湿,似有若无中形成某种斑驳陆离的肌理感。</h3> <h3>所以周思聪也是一个典型。周思聪的年代画家很多,真正在艺术上,综合实力能够超越周思聪者有几位?所以说周思聪的作品有收藏价值。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否高超,关键在于他的画是否有创造性,而黄胄、周思聪这样的人,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独特风格。一个画家的作品是否具有高的收藏价值,关键在于他的艺术是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被人超越。黄胄、周思聪的作品价格不断攀升绝非偶然,价格的上升是因为艺术价值被世人承认。</h3> <h3>3,附加条件:品牌效应、附加值</h3><h3>作品本身的质量(画家的艺术造诣)固然是价格上涨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是画家本身的知名度也是另外一个推动因素。对此,涉及到一个品牌附加值的问题。单纯的艺术品本身和艺术品市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从纯艺术的角度,我们说黄胄、周思聪的作品好,只是一个审美价值。而在艺术品市场,除了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有画家知名度、艺术品市场的运作。随着画家在美术史上地位的巩固,长时间在画坛产生的影响力,坚挺的市场价格,画家的知名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黄秋园、石壶、梁崎在世时不为人所重。由于他们的艺术逐步凸显出来,人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在某些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现在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一画难求,价值不菲。任何市场,包括艺术品市场都是一样,当一个商品被看好,这个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形成所谓品牌效应。</h3> <h3>4,市场环境:混淆是非,官本位作祟</h3><h3>  应该说艺术市场的建立,使艺术创作会得到充分的滋养,有利于艺术的繁荣发展。但由于艺术市场发育尚不健全,过去的二十年实际上是有负面影响,有的画家受画商制约,只顾画商品画,心态浮躁,影响了严肃的中国画创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法之徒为了赚钱,伪造当代画家之作,赝品充斥市场,既干扰了市场向正常化发展,也败坏了画家的声誉,给社会留下隐患。 </h3><h3> 现在画家很多,上面举例黄胄、周思聪是指全国层面,相应的各、市也是如此,如果一位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独特风格。在一个省、一个市,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被后来者超越,那么,他的作品就具有收藏价值。近20年来多数收藏者都在向“大名头”、“高档化”靠拢,好高骛远,充当了为炒作买单的冤大头。而很多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却无人问津。</h3> <h3>艺术品具有严肃的学术性,现在美术界的官本位,形成了唯职务、头衔论高低的畸形现象。殊不知,职务、头衔及炒作出来的名声如梦幻泡影,时过境迁后,必然失去影响,不过关的作品也逃不脱昙花一现的厄运。但是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甚至干扰了艺术品准确、客观的学术定位。扰乱了艺术品市场,也使学术失去了标准,失去了权威性。</h3> <h3>  文章来源:</h3><h3>渊林画院 作者:丁雪峰</h3><h3>国画提供:</h3><h3>常州一善堂画廊 作者:梁文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