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青弋江,绵绵的感恩情

绿水芙蓉

<h3>今天是老外公一百年生诞,舅舅率领我们给外公外婆合墓安葬。</h3> <h3>清晨四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去南陵马元。我们到达时才六点多钟,天还没有亮。</h3> <h3>走到老街,朝着有灯光的街面走去,看到马元羊肉馆有好些人已经在吃羊肉汤面,听到老板吆喝着说,他们早上4点钟就开始营业了。</h3> <h3>我们继续寻找马元的早餐特色:春卷和元宵,遗憾的上,只有油条、春卷了,因为老街的人口流动量稀少,在家里的只有老弱病残,早餐保留下来的只有远近闻名的羊肉汤面还算是生意兴隆。</h3> <h3>羊肉汤面在马元是地地道道的地方特色美食,味道鲜美,滋阴养肾。</h3> <h3>我们一行人吃了羊肉汤面,身上暖暖的,足以抵挡烟雨蒙蒙的寒冬。</h3> <h3>这时候天色渐渐亮起来。</h3><h3>我看到脚下圩堤上的泥泞土地,还是小时候经常走的,土地的芳香迎着晨风扑面而来,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想起妈妈爸爸每年带领我们全家回这里的情景,历历在目。</h3> <h3>九十年代以前的马元,是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的商贸集镇,有小芜湖之称。外公外婆住在马元临街地段,大宅子近四百平方米,上下两层,外公外婆开豆腐店,开旅馆,经营烟酒日杂百货,生意兴隆。我小时候见到的外公外婆家是老舍笔下的《茶馆》场景。人来人往的客流中,外公总是招呼不能按时回家的人,留下来吃饭留宿,热情接待,有钱的丢下几块钱,没有钱的,记着帐,日后有钱就给,没有钱的带一些土特产,如同亲戚,乡里乡亲的亲情。</h3> <h3>老外婆是三寸金莲的小脚,却能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一趟趟的来来往往在芜湖的十里长街进货买货。外公外婆用勤劳和仁爱支撑着四儿二女的大家庭,而且家道殷富厚实。</h3> <h3>每次妈妈回到家乡,见到乡里乡亲,笑容可掬的大伯姨妈叫着,左邻右舍亲切招呼,爸爸更是用自己一技之长,为乡里乡送医拿药,受到所有人夸奖和欢迎。我们姐弟三个,屋前屋后游戏玩耍,好吃好玩的开心快活。外公外婆逢人就开心自豪的说:显英一家人回来了,你们过来耍耍。</h3> <h3>马元小镇的繁华和热闹,至今记忆犹新。早晨四点钟人流开始络绎不绝,起早赶集,八点钟以后下地干活,就没有多少人了。</h3> <h3>这里的生活饮食起居,一直是一日两餐,清晨喝早茶,简简单单吃早点,新媳妇或者妇女下河淘米洗菜,长长的青弋江回荡着谈笑风语,张家长李家短的百姓生活,是青弋江最美的画卷。在早上十点钟左右吃早中饭,下午16点左右吃晚餐。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吧。</h3> <h3>马元的民俗民风民情,如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春节时候走马灯,舞狮子,踩高跷等等,夏天时候,水涨起来,渡船去河对面采高梁穗子,经常围着外公和舅妈,听她们说如同滩送和小翠一样故事。</h3> <h3>几十年过去了,破败的旧屋古街记录着曾经的历史沧桑和兴旺鼎盛,从这里走出去的我,魂牵梦萦这里的一草一木,和那清澈见底的青弋江,和青弋江畔外公外婆的故事。</h3> <h3>外公外婆,经纬岁月,辛劳一生。父母双亲,养儿育女,大爱无声……触景生情,亲人笑貌犹如昨日,捧一抷故乡马元泥土,栽培绵绵思念,掬一捧青弋江之水,浇灌拳拳感恩亲情……</h3> <h3>叹岁月沧桑,世事无常,曾经繁华的马元,已然萧条如斯,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爱,如同长长的青弋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