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练习第三年

箪瓢陋室

<h3> 新年第一张练习。临赵佶溪山秋色图。</h3><h3> 赵佶(1082-1135),即徽宗,宋代第八任皇帝。擅长花鸟画,继承崔白写生风格,以精工逼真著称,并能诗、善书,并称三绝。任内改革画院、广收历代文物、书画,宣和(1119-1126)间,曾奉敕撰写《书谱》、《画谱》、《博古图》。这件作品的实景多被安排在画面左半侧,占据不到二分之一的面积,其余以留白来表现云雾、烟霭和野水。此种设计与北宋初期,取中轴构图的巨轴山水画有所不同,可以见到山水画从雄伟风格转变为带有抒情气氛的趋势。</h3><h3> 群山叠嶂被压缩、聚集在画面左上角,已经失去原本撼人的气势,画家使用大量水墨淡染来呈现烟雾迷离的山水景色,颇有韵致,亦能增添画面的流动性。</h3><h3> 浑圆如云状的山石和蟹爪树是李、郭画派的重要特征,画家以简洁、洗炼的用笔来诠释大师的风格,呈现一种接近文人画家的业余性。</h3><h3> 列植于平坡、沙渚的群树,枝干挺直,画叶用湿笔点染、树干留白,笔墨中带有拙趣,此类表现与院藏巨然〈层岩丛树图〉的林木相似,显示这件作品亦受到江南画风的影响。</h3><h3> 细看这幅画的点景人物,多半描绘渔夫在渔钓或捕鱼的情景,这代表著君子所向往与世无争、远离尘俗的生活典型。此类渔父的画题,在进入北宋之后逐渐流行,成为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h3><h3> 之所以选择临这张,是因为其画面非常秀美,水墨味浓。</h3> <h3>  本月春节。节前列了一张单子,主要是宋元时期的册页或团扇,以供临摹。重点练习线条和演染墨色。</h3> <h3>专为春节拜年制作。</h3> <h3>  山石纹为乱柴皴。</h3><h3> 临宋萧照秋山红叶图。</h3><h3> 萧照靖康后随大画家李唐南渡,从之学画,山水、人物及奇松怪石,种种皆精妙,绍兴中入画院为待诏。此图画远山红树、小舟、溪径,无名款,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题为萧照之作。此画远山渲染,树石运笔似草草而写实,虽师李唐却具己法,意境深远。画的右上方钤有元内府都省书画之印,明礼部评验书画关防骑缝半印。</h3><h3> 是图原为一幅团扇画,以边角式构图作峭壁危滩,江水潺潺,轻舟倚崖,红页烂漫,岸上曲径通向幽静的深山。图无名款,画风系出自李唐一派,近于萧照。画心上钤有元「内府都省书画之印」、明「礼部评验书画关防」半印,以及乾隆诸玺,可知其元明清三代一直为宫廷内府处藏。曾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h3> <h3>  最近临得多的山石皴法,都是这种云龙纹。</h3><h3> 临宋佚名山店风帘图。</h3> <h3> 临宋风雨归舟图</h3> <h3>临元寒江待渡图</h3> <h3>临宋马远高士观瀑图</h3> <h3>临马麟山水图。</h3><h3> 每画完一张画,就好像听完一个故事,读完一本小说,看完一场电影。临的过程,看似简单而机械的重复。但只有用心的感受,体验,对比,提练,临临完后才能展示一幅完美景色,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联想。练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结果的享受却是愉快而舒畅。画技的提高,就是在枯燥与愉快的交替过程中得以实现。</h3> <h3>宋燕文贵层楼春眺图</h3><h3>时间都留在了画上,画又将时间凝固而留住。留住时间,刻画美好,延续生命,正是绘画的意义之所在。</h3> <h3>  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图。</h3><h3> 春节期间完成练习的首幅。年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武汉封城,全国放假延长,街面空无一人,只能宅家画画。</h3><h3> 厚厚的白云拥抱着巍峨的群峰,深沟巨壑中,山道弯弯,涧流清澈。山林白云深处,阁楼显露峥嵘,如此美景可谓别有“洞天”。此图用笔坚实,用墨浓重,山石以长皴短点相间,再复加染以浓重墨色,显出一种浑雄苍郁的气派。</h3><h3> 此画无款,图绘白云吞吐飘浮于山间,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鲜明地表现了世外仙境。画幅右上楷书“洞天山堂”四宇,点明了全画主题。诗堂有王铎跋语:“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口微,董源此图,当属玄化,丙戌端阳后二日题于琅华馆。”故此遂被定为手笔。然此图笔墨苍劲,景色茂密,云朵以白粉染绘,与董源之淡墨轻岚颇不相类,更近于12世纪后之山水画风貌,按金代很多山水画承袭董、巨而有所变化,故拟此画为金代之作似更为恰当。</h3><h3> 此图画山谷间白云弥漫,涧流清驶,林木摇曳,楼台隐约,造景幽深雅静,与画幅上所题“洞天山堂”四字颇为切合。本画无款识,清初题为董源之作,不知何据。从全画布置创意看,所画景山物范围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缩小,近于《万壑松风图》的体制,其时代应相当于南宋。但图中所画宫室的特点又非南宋而近于金元,故此图更可能是金代作品。</h3> <h3>金代高焘寒林聚禽图</h3> <h3>五代巨然雪景图</h3><h3>新冠肺炎已致7万余人患病,1千7百余人死亡。除湖北外,其他省市病例己逐日下降。南昌昨仅1例确诊。企业逐渐开工,街上車和人都慢慢增多。大部分人仍宅家避疫,画仍是不错的消磨时间的好方式。</h3> <p><br></p><p>北宋高克明溪山雪意图 </p><p> 《溪山雪意图卷》绘雪后溪水两岸的景色,平坡低冈、溪桥村舍,已是银装素裹;枯木、乔松、林竹错落,泉水湍急;有舟静泊岸边,冈坡上一人冲寒担物而行,全图将雪霁清冷寒寂的画意很好地表达了出来。画家于树石屋舍用笔一丝不苟,画风整饬、谨严。此图很久以来被视为北宋画家高克明的作品,实则依画卷采用近景构图、冈阜坡石用斧劈皴等特点来看,应为南宋前期的作品。画首题“高克明”三字,画尾书有“景祐二年少监簿臣高克明上进”,当均系后添。画幅左上角有“□州牟氏书斋清玩”的题记,拖尾有吴宽跋。</p> <p> 绢本,设色,41.6x241.3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图绘雪后山水之景。雪后溪水两岸树木葱茏,小屋数间,屋内人影绰绰;另一侧岸上石块、山坡相连,似还有一些积雪未消融,一人挑担旖旎前行,落日余辉中一切都寂静、安详!卷首书:高克明,卷尾署款:景祐二年少监簿臣高克明上进,皆为后人补题</p> <p><br></p><p>范宽溪山独钓图</p><p> 绢本,设色,32.4*85.9CM,弗利尔美术馆藏。此画传为范宽所绘,但更似李唐风格,以雨点皴遍布山水表面,呈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山脉,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只有一个孤独的隐者在树下垂钓。 </p><p><br></p><p><br></p> <p>南宋马远松泉双鸟图。</p><p> 绢本,设色,41.5x12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绘高士执拂麈坐于松根,溪涧泉石环绕于前,双鹊低飞饮啄,生意盎然。水天一色,旷阔高远。技法上,人物衣纹细笔勾勒,松石简笔浅触,以斧劈皴绘坚石挺劲,松树枝枒笔势斜偃劲疾。</p> <p>范宽秋林飞瀑轴</p> <p>  萧照山水画出自李唐,大致有两种画格:一种是破笔轻灵的画法,把李唐的长钉皴、钉头皴、刮铁皴、斧劈皴,运化得笔致灵动,别有劲硬荒率之趣,这一路恐以小幅为多,如《秋山红树图》;另一种是下笔沉重,皴斫坚硬,墨色浓黑,《山腰楼观图》就属于这一种。</p><p> 此图无论从山石林木之笔法造型,尤以运用秃笔重墨及小青绿设色技巧来看,皆显示出萧氏亦步亦趋地追随李唐,并细谨地诠证李氏技法。也或因在笔墨表现上无法超越前人,萧则在章法上寻求突破,改变北宋主峰鼎立中央位置的固定法式,尝试描绘山峰的侧面。幅中劲峭雄峙的主峰已然旁移,占满全幅右半,山势蜿蜒直上,楼观、瀑泉、山径、树石之布列皆集于右半边,此为画家所表现之“实”处,而山巅由右往左方横向延展则愈远渐虚澹,以烘染代替勾皴,演为远山,另隔岸河坌及烟雾中隐现的丛树和水等,则为画中之“虚”。景物的虚实对比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左面近山实,右面远树虚。从中景的峰巅上,画家的笔调即为之一转,用柔顺的湿笔替代了刚劲的干笔,以烘染出云雾掩映远山的迷蒙感觉。最远的山峰,只是淡墨一抹,犹如剪影,却已经表现出空间的无垠。江边远树,画家运用破墨点染,使其时隐时现,雾气淋漓,并且在气韵上与群山呼应接合,构成浑然的整体。至此,笔墨已化成山川灵气,意境极为深远。 该图近处隔水作平缓的沙洲树丛在烟雾中隐现。画树近于范宽,劲硬老辣而有姿致;作者多画夹叶树,山巅丛树,虽非夹叶,也点得实中有隙,能从黑里透白,得茂密而松空之妙:山巅亭台楼阁,林木繁密:近景右下方归舟停于泊岸,即右方溪岸开阔平远。两人登上临水高岩,峡谷山路数人抬级而上,其中一人凝目远望,一人遥指对江,隔水烟罩遥岑,陂岸隐约,观者随图中人所指,却可扩大心胸,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实者山石方折坚硬,极见棱角,墨色黝黑,仍为悬崖峭壁;虚者为江上水气所迷,上升成为岚:左侧的高峰山石与右侧的平阔平远的溪岸,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画面左右虚实与山石画法的虚实,使画面更具画趣:景物的虚实对比是此作品的一大特色,稍远处,一条山间小径,蜿蜒曲折而上,掩没于山谷林木之中,通向山巅“楼观”:山顶上楼阁隐现,似闯游人笑语:在画幅中心处,画家精心刻划了两个人,使其立于没入江中的一巨石,伸手指点,沉醉于江边优美的景色。人物虽小,但却尤为引人注目,并点出了此画的主题,画家以笔墨化成山川灵气,意境极为深远。</p> <p>五代荆浩归棹图轴</p> <p>南宗萧照秋山红树图</p> <p>  绢本,设色,197.8*111.8cm,故宫博物院藏。绘千岩万壑,飞瀑流泉,红叶满树之山中秋景。远处山峰高耸入云,峭壁似镜子般光滑,一道瀑布蜿蜓山涧,后倾泻于山谷中;山脚瀑布汇集成湖,水榭楼台掩映于苍松林木间,红叶点缀于苍松丛林中,一派壮观、浓郁之秋景!画作左下署“李唐笔”款,风格与辽宁博物馆萧照的同名作品极为相似。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为萧照之作。</p> <p>宋马远踏歌行局部。为临全幅先行人物练习。</p><p>新冠肺炎全球己突破三十万。意、西、美、德,已超二万。</p> <p>宋马远踏歌行</p> <p>  《踏歌图》采用“一角式”布局,从左至右以对角线分割,形成左实右虚的结构。画面左边奇峰巨石,显得分量有些重,所以作者在右边安排了远山、殿阁,尤其是疏柳和翠竹的枝干摇曳的动姿以及点景人物,从而以静待动,使画面左右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画上大片空白云烟,在构图上使画面避免了壅塞,作者在右边显著位置画了一株高柳,使之贯入上部,起到了填充作用。总之,画面上、下连为一体,给人一种空灵、自然之感。 [</p><p> 此图在具体画法上,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钩法形成强烈的对比。柳树枝干高扬而柳条稀疏富有精致,更显示了作者提炼形象的功夫,山问树干虬曲,树枝斜出伸展,几丛翠竹用双钩填色的工笔画出,置于大笔渲染的树石之中,显得生机盎然。近处的稻田刻画得非常精细,表现出稻叶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的感觉。山溪流水,用笔柔和流畅。这些细节的刻画与粗笔概括的描绘,形成繁与简、柔与刚的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p><p> 《踏歌图》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远师法李唐。李唐原是北宋画家,南渡后授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已近八十。李唐作山水取法荆浩、范宽,注重气势,落笔方坚峭劲,至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马远继承李唐,却不拘泥陈法,他作斧劈皴白出新意。《踏歌图》画面中的巨石斧劈皴形势更为刚烈,运笔猛厉迅疾,方劲挺直,棱角分明,以浑厚的墨气和雄健的笔力,表现山石的阴阳面,强调山石的刚坚和磅礴的气势。于是,在山水画中斧劈皴便发展成为与披麻皴法同等重要的两大基本表现手段之一。</p> <p>马远山水图。外孙女出生后的首幅练习。</p> <p>宋马远松阁观潮图</p> <p>临江参暮范宽匡庐图。年后,疫情其间最用心的画。前后二月有余。</p> <p>临马远月夜图。许久未练习,手都有些生了。近期重点以马远为主,练习他的松枝线条和山体斧劈纹。</p> <p>2020年7月5日。临马远秋江待渡图。</p> <p>7月6日。临夏圭暮渔村图。</p> <p>7月6日。临马远溪群山亭图。</p> <p>7月6日。临马远松阴观鹿图。</p> <p>7月7日。临马麟芳春雨霁</p> <p>  7月13日。临马麟静听松风图。</p><p> 《静听松风图》绘有二树高松迎风,其树并不写顶、脚,构图有马远之风。枝干虬劲奇屈,枝叶飘洒,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仙风道骨之气质,神气舒畅。其笔法虽类似其父马远,但却可看出他要比马远秀润一些,最为明显,其树虽亦气势纵横,雄奇简劲,但却并非显得"瘦如屈铁",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为浓重一些。南宋宫廷专业画家马麟在这幅画中,展现了他绝佳的技法与想象力。画里有两棵高大挺拔的老松树,枝干盘曲,气势苍劲。如果仔细一点瞧,会发现松针和枝上的藤蔓都是顺着同一个方向拂动,一定是风吧!在高处摆动得尤其明显,应该是因为身处深山溪流间,四野空旷,越高便吹动得越急。</p><p> 除了风之外,画里的另一个主角是斜倚在松根上的高士。他的衣襟微开,翘着左腿,姿态非常随意而悠闲。高士轻便的服装,书僮手中的扇子,以及青翠的松针,都提醒我们这可能是炎炎夏日,他正在森林里乘凉呢。再细看他的表情,虽然将脸侧向左边,但眼睛却瞟往风所吹来的右边,耳朵也被特别强调,他似乎正在凝神倾听风拂过松针的飒飒声响呢!这样的意境近乎王维诗中"人闲桂花落"的况味。因为唯有静定闲适,才能观察到大自然最细腻幽微的变化。</p><p> 《静听松风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的山水画。纵226.6厘米,横110.3厘米。画上有理宗亲笔题的“静听松风”四字,题字下钤有“丙午”篆书阳文印,“丙午”是理宗淳祐六年(1246),估计这幅作品作于此时,或者至少不会晚于这个时期。画的左下角款“臣马麟画”,看来是一幅供御的作品。</p> <p>临明杜堇携琴探梅图</p> <p>7月25日。临南宋马麟高山流水图。半生深仿古宣。运笔比起生宣,要好把控一些。山水画大部分都应属半写意,笔墨渲染没有写意强。故半生是不错之选择。</p> <p>7月31日。马麟。</p> <p>8月7日。临马远仙侣观瀑图。图绘深谷崖壁,意境奇幽,有高士在论道,一老者携鹤而来,书僮捧书卷随后。用笔稍有显露,当是浙派高手学马遥父之作。</p> <p>8月10日。天气炎热,画雪景也未见降温效果。</p><p>南宋_马远_寒岩积雪图轴.绢本,设色,156.7*82.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据资料记载,此画应为明代宫廷画钟礼所绘。绘白雪覆盖了整个溪岸与山峰,长松挺立在庭园中央,屋宇周围处梅花绽开,香气四散。屋内坐着两位文人秉烛夜谈。钟礼,明代画家,善画云山、草虫,习马远绘法。</p> <p>8月13日。临马远携琴观瀑图。绘悬崖峭壁,如刀斧劈下,山脚下一桥架于两山之间,一士者携童子踏桥前行。此画亦是清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携行的作品,御题诗纪年“甲辰”,应作于闰三月间回銮途经的扬州一带。</p> <p>8月15日。临马远柳溪琴隐图。</p> <p>8月18日。临马远月夜拨阮图。</p> <p>8月20日。临馬遠山水图。</p> <p>8月22日。临唐寅杜甫诗意图</p> <p>8月23日。临郭熙山水图</p> <p>8月26日。临明唐寅《梦仙草堂图卷》。</p><p> 中国画。一切都围绕线条展开,以线条为核心。特别是山水。古时的画,因突出线条感,故多便用绢或熟宣,或半生纸,以突出线条感。不同线条的皴法,枸成不同质地山水。</p><p> 在"明四家"中沈(周)画深厚;文(征明)画清婉;仇(英)精细,而唐(寅)画则以秀逸见长,明王世贞评唐寅的画"秀润缜密而有韵度",大体上概括了其画风的审美特征。此图石法最能体现唐寅风格特点。一、细笔长线匡廓,爽利而缜密的丛线,圆转、细秀、流畅,兼以短笔方折、密集、利落的皴纹。二、这种皴法是吸收传统中披麻、斧劈、乱柴、钉头等几种笔法。小斧劈中兼用披麻法,一变南宋斧劈皴法,并融汇元人方法,演变为细长柔劲线条略带写意的画法。三、山体凸处用线简括疏朗,至凹处皴纹稠密,湿时化线为面("破墨",湿时晕染),有效地体现出阴阳向背的体、质感。皴笔以湿笔为主,墨色淋漓润泽,所谓带水长皴,连皴带染的方法,基本上一次完成。用墨单纯明快,具庄丽清润的审美效果,和元人一笔中强调中、侧锋、较重快慢、干湿浓淡,靠复笔逐步深入,最后达到"浑厚华滋"苍茫含蓄的"积墨"画法不同。从石法上最能体现出唐寅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等人的画法,并融合元人的韵致,将苍劲刚健和淡雅秀逸的风格相结合,整体上属北格南韵的气格。</p> <p>8月30日。临宋代周纯观潮图</p> <p>9月3日。临马远隔江渔笛图。</p> <p>9月12日。临马远(仿)携琴观瀑图。仿古纸,半生宣,6尺。</p> <p>11月1日。临明周臣辟纑图。</p> <p>此图描绘虬松、翠竹、杂木掩映,辅以一涧溪流,于其中安置茅屋数间;置身高大茂密树木之中的房舍里,一妇人正在辟纑(将分析练过的麻搓成线),身边有两位儿童在专心攻读,后厨有女儿在炊食,从人物朴素的衣着,以及敞轩窗户下部的墙面,因局部脱落而斑驳不堪的状况来看,此图应是写寒门教子之意。用笔是周臣的典型风貌,干净利落,学南宋李唐、刘松年笔意,是周臣的传世佳作。</p><p>标签:</p> <p>11月13日。临北溟图。周臣,明代,绢本,横135.9厘米,纵28.3厘米,纳尔逊-埃特金斯美术馆藏。  </p><p> 此图描绘了古代北海的波澜壮阔。《庄子》开篇《逍遥游》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渤海古代称北海,亦即北冥,北冥亦作北溟。</p> <p>《北溟图》取鉴南宋截取式章法,以突出刻画某一部位形象来构成画面的视觉中心,以简洁空灵、能开能阖来加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用“半寂半喧”布置,画面向左右两边延伸空间,突出主体——临岸江边,和特意夸大的江面作有机联系。此图看似开合单纯的“平远”景,但清旷中见周密,在“繁复曲折”上有它的优胜处。图中树木组合以松树为主,树形尽管曲折多姿,但用笔单纯,大都以湿笔中锋勾出,树干鳞皴加强了特定树木的典型性。其树法属“瘦硬屈铁”外强类,和石法相协调,可视为其特色。</p><p>山石画法用笔侧卧,皆小斧劈、马牙一类皴笔;强调第一道笔线的“骨架”作用,勾、皴、染结合,笔墨配合,具有湿笔破墨(水墨渲晕)见壮丽清润的审美效果。气格虽不如宋人宽博,用笔上也不如宋人厚而重,但用笔方刚挺硬,瘦峭尖利,自具清刚秀润的韵致。</p><p>画水全以流畅的线条概括,水浪起伏,似有一气鼓荡而成的笔意,颇有气势。在大面积表现水势浩荡、翻滚回旋、浪花飞溅方面有变化,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画卷中的潮水和密集的实景相辅相成,有机组合,处理颇感别致。</p> <p>11月16日。临清王云花甲载舟图</p> <p>11月19日。临明夏芷晚归图</p> <p>11月23日。临明王世昌松荫书屋图。</p> <p>11月29日。临明戴进《观日图》。</p><p>戴进字文进(1388—1462),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人。宣德间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戴进学习北宋范宽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技巧纵横,画风雄健挺拔,俱遒劲苍润。善于用浓淡水墨的巧妙变化,来表现“铺叙远近,宏深淡雅”的品格,既有南宋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画意,不愧为“浙派山水首席画师”。</p> <p>12月1日。临宋夏圭《冒雨寻庄》。画面为二分画法。前景为几方巨石,几株拙树,半带溪流,一拱木桥。多用斧劈皴写石,方硬瘦朗,水墨绘树,雨色空蒙。中景留白,似一带仙雾,更反衬出山间风雨嗨暗。远景则是孤峰突兀,直顶画端,旁边隐约一峰,意境深远。情趣处只在近景那座木桥之上,简约几笔,绘出一挑着酒葫芦的人,往深山里去。山间几茅屋几间,石下溪水潺洄,尽显墨趣。</p> <p>12月2日。临宋李嵩《溪山水阁图》。</p><p>此幅绘溪水寒林,峭壁危岩,远山空蒙,白云缭绕,溪前敞榭虽只以粗笔界尺寥寥勾出,但造型准确,结构清晰。近景徒手意笔写板桥,颇有野趣。榭中人物凭栏远眺,于湖光山色映衬下,画面清秀明净而略显空寂。山石用斧劈皴,树略拖枝,带有马远风格,是宋人册页中粗笔楼阁的代表作品。</p> <p>12月4日。临宋山水。</p> <p>12月5日。临宋佚名观瀑布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