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你好!老师”重庆人的温度

李春林

由于小女在重庆工作及成家,我退休后便和老伴从西北到重庆过冬天了。和重庆人接触,他们用得最广的是“老师”这个称呼。上至年逾古稀的老者,下至十几岁的孩童,都可以被叫做“老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 重庆长江三峡风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外景</font></h3> 一时诧异,难道重庆都以“老师”为相互间的称谓吗?经询问重庆亲友和朋友,结果还真这样。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尊卑,每个人或都被称作“老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重庆市火车西站候车室</font></h3> <font color="#9b9b9b">△重庆长江索道已运行三十余年,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和“山城空中公共汽车”。</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流处的重庆大剧院</font></h3> 我有一位亲戚在重庆从事教育工作,刚到重庆那会走在街上,被不同的陌生人招呼“老师”,她就纳闷,他们怎么知道我是老师?在这座城市里,“老师”无处不在,出门碰见熟人都会被称为“老师”,这让我有极为深刻的两点感受:一则像重庆这样统一称谓除四川外,在全国再无其它。在媒体供职时,天南海北走过许多城市,也遇到过各式各样的称谓,但很少有如此高度统一的叫法;二则或许正因为称谓的统一,去政府部门办事,也被称呼为“老师”。前不久去派出所办事,进门就被民警招呼:“老师,你要办啥子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重庆洪崖洞景区夜景</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朝天门两江汇流处景区夜景</font></h3> <font color="#9b9b9b">△由于重庆地形复杂,重庆轻轨2号线不得已穿越楼房李子坝站。</font> 这一点,正如本文标题所言,让我感受到特别的尊重和温暖。“老师”是重庆人打招呼的口头禅,跟其他地方叫“师傅”一样。不知道重庆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彼此间称呼为“老师”,虽然一开始听起来不那么习惯,但是多听几次,让人感觉到重庆人对人的尊敬和热情,这样的称呼也使的外地人更容易与重庆人交朋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龙兴古镇夜景</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磁器口古镇 </font></h3> 为何重庆人这么喜欢叫人“老师”?我想,“老师”比“喂”礼貌、比“同志”好听、比“师傅”文雅、比“先生”和“女士”随和。重庆人认为这样喊,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也没有太多心思去考虑人家的真实身份与“教师”是否相符,于是乎大家就这么叫开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古镇新春</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古镇民俗婚嫁</font></h3> 至于“老师”的称呼在重庆是如何兴起来的,众说纷纭。有人说,重庆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要尊奉老师。不过,重庆为何兴起这样的叫法,似乎已经成了谜,就连重庆的文史专家、礼仪专家以及一些大学的教授也不能完全解释清楚。有文史专家介绍,重庆人对人的称呼,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1949年以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重庆一些地位较高的人都会互称“先生”,到了1950年,学习苏联老大哥,开始互相称呼同志,上世纪60年代,还流行过互称“兄弟伙”。而“老师”的称谓,则是2000年之后才被广泛使用的,如何快速广泛传播,则很难精准解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农村坝坝席</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植物房子的门在哪?</font></h3> 还有一种说法,我以为很有些道理的。一个地方的社交用语习惯,跟当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从大背景看,我国十年文革结束,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社会和文化越来越多元,在民间场合“同志”等称呼已经跟不上时代;更重要的是城市发展的背景。重庆一直以来都是一座工业城市,承担着辐射西南地区广大农村和山区,带来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这些务工人员走在大街上要问个路借个火的时候,“老师”就成了一种很适合的称呼。“老师”称谓的兴起应该跟这种市民结构和群体心态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谦卑级差原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天龙天坑景区</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园博园菊花展</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茶楼变脸表演</font></h3> “老师”的流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助推因素。 1995年,重庆新世纪百货公司开业,本土品牌要跟开放的市场接轨,要求服务员都说普通话,于是一口纯正的“椒盐普通话”就随着连锁门店陆续开业,顾客被称作“老师”而传开。“椒盐普通话”就是把四川话(主要是成渝话)换上普通话的音调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用“椒盐”修饰普通话,椒盐者,川菜调料也,乃花椒和盐巴混合体。配合“椒盐普通话”特殊的发音,更加让“老师”这个称呼,成为重庆人一种特殊的难忘乡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茶馆茶艺表演</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棒棒军”的生意越发清淡</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两江新区影视城</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吃起来香</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时尚菜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宣传画新解</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中央公园一隅</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南山植物园一角</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迎春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重庆白玉兰</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春梅</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长江上游城市(重庆)花卉艺术博览会盆景展之一</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长江上游城市(重庆)花卉艺术博览会盆景展之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长江上游城市(重庆)花卉艺术博览会盆景展之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长江上游城市(重庆)花卉艺术博览会盆景展之四</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