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绵绵细雨 美篇号 5835553</p><p class="ql-block">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提起沈阳,当地人往往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子民而自居。以那“一宫两陵”最富盛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自豪。沈阳工业门类齐全,铁路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文化、教育、体育事业领先。沈阳解放初期起就是全国排名前五的重镇。百年后的今日,漫步沈阳老城区,时时能够感觉出迎面而来的欧陆建筑时尚:巴洛克、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而盛京古城区那些保存完好的青砖砌筑与雕梁画栋的中式传统四合院建筑更是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沈阳”城的命名时代之悠久,可追溯到元朝的1296年,距今约千年历史。它最霸气的名字还要数皇太极为它命名的“盛京”(1634年-1657年)。然而沈阳最为驰名于海内外的名字是“奉天”,从清顺治十四年至1945年光复,延续整个大清及民国时期,近300年。1945年光复后,沈城恢复最早的名字“沈阳”。</p> <p class="ql-block">热爱旅游的朋友们,对于故宫、清昭陵和清福陵的了解如数家珍。近年来,随着最具影响力的民国风情的张氏帅府作为景点开放以来,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隐匿在街头巷尾的那些小洋楼和坚固壮美的大厦。难怪有人说:一个大帅府,半部民国史。走遍奉天城,洋洋洒洒民国风。然而经历14年被日本占领历史的沈城,可想而知,在这些瑰丽繁华的背后,曾留下祖辈们多少苦难的回忆,曾流淌过民族多少的血和泪……(以上几幅图片均来自网络)</p> <h3>这座典型的欧式建筑是东三省总督府旧址。建筑外墙青砖墙体,内部人字梁结构,用料考究,雕饰精良,楼体凹型,门前有对狮,上下马石。从清末官员到三省总督,再到张氏父子都曾在此办公。总督府与故宫和张氏帅府比邻。由此推断,这里曾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中心。1907年清政府实施新政,东三省改制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总督衙门。此府建于1907-1909年,时任总督徐世昌。继任总督赵尔巽为最后一任总督。他为人清廉,政绩显著。这所建筑是沈城历史上链上的活化石,与众多官衙、王府、官邸共同交织成关东第一重镇的历史画卷。</h3> <h3>奉天省议会大楼旧址。此建筑于1910年完成,原为奉天省谘议局,1912-1918年为奉天省议会所在地。旧址原有三幢建筑,主议场居中,两侧是辅楼,现只存辅楼之一。</h3> <h3>谘议局正面原貌。1907年清廷准备立宪,1909年成立谘议局。辛亥革命之后,谘议局是最高权力机构。(此图片来自网络)</h3> <h3>这所简洁、大气、朴素的院落是清官赵尔巽的官邸旧址。赵尔巽先任盛京将军,继任东三省总督。期间他大整财政、铸造银元、发行纸币,开办东三省官银号,立下汗马功劳。</h3> <h3>王树翰公馆旧址。这是一处一进四合院式建筑,共有门房五间 、厢房五间、正房五间,一个典型清末四合院造型。此房建于19世纪末期,原房主为康举人,1931年由王买入。王树翰曾任奉天财政厅长、吉林省省长、张学良秘书等要职。他曾代表张学良与蒋介石就东北易帜谈判,西安事变后,去溪口探望张学良。东北沦陷后未任伪职。(只能提供大门图片,整座建筑遮挡严重,周边环境不佳,未拍摄)</h3>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老奉天呈现三个优秀壮美建筑集中地,第一个是盛京城内外,中国地方政府直接管辖范围内:故宫建筑群、东三省总督府、总督官邸、帅府建筑群、奉系高级将领官邸、高级教育机构、银号、商行;第二个是位于沈阳站至和平大街的“满铁附属地”一系列欧式风格办公类建筑及电信、学校、商业等设施;其三是分布在和平大街以东、青年大街以西的“奉天商埠地”,街道常以经纬划分,分布着欧美领事机构、银行、商号和达官显贵的宅邸等。本图片是大帅府比邻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控股的东北边业银行旧址。建筑由德国人设计,1930年建成。</p> <h3>盛京城内,距帅府不远处是同泽女子中学旧址,由张学良创办并亲任董事长。建筑由杨廷宝设计,外观清水红砖墙,水泥粉刷,色彩优雅沉稳,比例和谐。校内教学设备齐全先进,全部进口。校名“同泽”,来自: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意为:同甘共苦,,培养桑梓子弟,同仇敌忾,共报家仇国恨。</h3> <h3>同泽女中第一代校长王刚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929年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张夫人于凤至参加剪彩,学校名震一时。解放后为第三女中,“文革”时被停办,男女合校,2003年恢复女中建制。</h3> <h3>奉天医科大学旧址(位于省肿瘤医院)。1882年苏格兰医生受教会派遣,来中国施医步道,1883年建立东北第一家西医诊所--盛京施医院,1887年发展成奉天医科大学,也是东北第一所医科大学。原址两栋建筑:这座是图书馆,中西合璧式,青砖砌筑。另一座教学楼为欧式,绿色楼顶,斜坡屋顶。</h3> <h3>杨宇霆公馆旧址,建于民国初期。公馆由主楼和跨院组成,主楼正面三层楼,西式风格,仿石墙面,窗呈拱劵式,饰弧形窗套,爱奥尼式拄头。大厅内木雕装饰精美,气派典雅高贵。杨宇霆生于1885年,早年毕业于日本军校,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曾任奉军总参谋长、陆军训练总监、军械总督办、司令等职,1929年因反对东北易帜,被张学良击毙于帅府老虎厅。</h3> <h3>杨公馆主楼侧面是四合院式跨院,四合院建筑早于主楼,由正房,东西厢房和门房组成,为中国传统的青砖灰瓦前廊硬山式建筑。这里雕梁画柱,汉白玉雕莲花形喷泉,风格别致。</h3> <h3>常荫槐公馆旧址,建于民国初期。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二层,砖混结构,大门是三个拱券式门道,东侧有影壁墙,西侧为门房,东西有月亮门,院内有大花坛。常荫槐奉系主要将领,曾任过东北铁路、税务总办。他生于1889年吉林梨树县,22岁毕业于奉天政法学堂。常与杨宇霆因反对东北易帜,被张学良枪杀于帅府老虎厅,张称他是“精明干练、敢作敢为的人”。</h3> <h3>吴俊升公馆旧址。建筑坐北朝南,四周高大青砖围墙,正面两侧有铁门,东侧四合院。吴俊升是奉系军阀主要将领,作过黑龙江省省长兼督军,东三省保安司令。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中吴俊升与张作霖一起被日军炸死。(此图片来自网络)</h3> <h3>孙烈臣公馆旧址。建筑位于大北地区“督军府”,建于上个世纪初,占地面积大,院落两进,青砖围墙,建筑是青砖合瓦单檐硬山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优秀建筑。</h3> <h3>孙烈臣好学尚武,深受张作霖重用,成为奉系军阀主要将领。他战功赫赫,办军校,筹建空军,38岁任东北军副司令长官,黑龙江省督军兼行省省长,47岁当上将,出任吉林省督军兼行省省长,吉林保安总司令,卒于1924年。</h3> <h3>吉顺丝房旧址,早期为吉顺洪丝房,黄县商人林慎德创办。1914年,四平街拓宽,为保业界首席地位,大股东林芸生出资兴建成奉天城内四平街独一无二的两层青砖楼房。1925年为扩大规模,拆除旧房,建成中西合壁式五层楼,由本土设计师穆继多设计,是当时四平街最大商号。“吉顺丝”,取“吉随春夏秋冬转,顺受东西南北财”之美誉。</h3> <p class="ql-block">满铁奉天公所旧址,建筑是满铁在景佑宫旧址上设立的奉天公所,1924年在原址上重建。该建筑采用中式四合院和西式拱券廊相结合形式,并在现代建造技术中融入中国传统构造手法与造型元素。这是当时日本人对沈阳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控制的重要机构。据称,这里临大帅府,是日本人的“眼线”。</p> <h3>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奉海铁路局办公楼旧址,如今的沈阳东站。这是一座古典折衷主义建筑,规模宏伟,设计者不祥。奉海站是奉海铁路的起点。日俄战争后,日本接管东清铁路,在沈阳大肆扩张。张作霖1922年宣布东北自治后,为摆脱日本人的控制,王永江建议修建奉海铁路。铁路建设1925年开工,1927年通车,1928年建成车站。奉海铁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的铁路。1930年-1932年建成奉海铁路局大厦。</h3> <p class="ql-block">沈阳站,沙俄建于1899年,称“莫克敦”。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在沈阳的势力被日本人取代,日本人改称“奉天驿”。1907年日本人修建“奉天驿”火车站,1910年完成搬迁。1926年、1934年两次扩建成四个候车室规模的火车站。1945年光复后更名为“沈阳南站”。</p> <h3>日本战胜俄国后,接管东清铁路南线,改称“南满铁路”。沈阳站的建筑风格为辰野式,来自日本设计师辰野金吾。其早年在英国学习,受维多利亚和古典自由主义影响。辰野式建筑特点是红砖墙配以白色石料环绕墙身,笔直立面配以半圆形屋顶。奉天驿的设计出自辰野弟子之手。</h3> <h3>面对沈阳站有三座与车站年代相近的建筑,与车站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最左面的是如今的医药大厦,中间由中山路分割,对面是今天的沈阳饭店,最右面是如今的1912饭店,中间有中华路相隔。</h3> <h3>中山路2号,医药大厦前身是悦来客栈奉天分号,建于1910年,曾是中国人经营的最大旅馆。建筑原来是中西结合样式,1919年被一场大火烧毁,重建后建筑风格与周边融为一体。楼体为三角形,立在三岔路口,颇为壮观。</h3> <h3>中华路2号,如今的沈阳饭店,曾为共同事务所、贷事务所奉天铁路公安段。楼体呈凹形状。左侧临中山路,右侧临中华路。面向胜利大街。</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中华路1号是1912饭店,一家铁路宾馆。为奉天满铁地方事务所旧址,1912年建成。建筑由泰田毅设计,辰野式自由古典主义风格,属英女王安妮式。</h3> <h3>走出沈阳站前的胜利大街曾是沙俄于1902年建站时修建的南北走向的土路。后来日本人以奉天驿为基准,划定车站以东至和平大街,北起市府大路,南至十马路,为满铁附属地,形成“国中之国”,供日本人居住、活动、管辖,建成了平安通(民主路)、千代田通(中华路)、浪速通(中山路),开辟了商阜区。</h3> <h3>1910年车站搬迁仪式后,沈阳站固定下来,日本人加速城市开发建设。以奉天驿为原点,向东开辟条条放射线形道路,成为巴洛克城市规划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中国城墙式封闭模式,开辟现代城市建设新篇章。但是,满洲国时期,奉天驿成为日本对华掠夺的交通枢纽,从东北来的物资,经沈阳,转运大连,装船运往日本。</h3> <h3>站前向中山路旧貌(老照片采自网络)</h3> <h3>中山路至中山广场</h3> <h3>中山路旧貌(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中山路至沈阳站</h3> <h3>中华路</h3> <h3>中山路上的七星福百货商场旧址,1906年由日本人设计施工,1934年翻建,1940年改为三中井百货。该建筑是沈阳最早的大型商业建筑。</h3> <h3>奉天邮便局旧址,建造时间1914-1915年。这里曾是日本人的客邮业务部门,满洲国时为奉天中央邮局。建筑物为日本人设计,三角形,体现日本辰野式建筑风格。9,18事变之后形成以奉天邮便局为中心的日邮系统,满洲国时期为奉天中央邮政局。</h3> <h3>奉天电话自动交换局旧址(1928年),与邮便局比临而建。大楼称为“日本近代式”现代建筑。当现代新风吹来时,是“西洋复古风”与“中国固有建筑”相结合形成的一种风格,立面构图有历史感,局部保有西洋图案装饰,整体而言建筑简洁又具现代感。</h3> <h3>中山路上的秋林公司百货大楼旧址,1906年由白俄罗斯人秋林在中街鼓楼创办秋林洋行。该营业大楼建于1923年,欧式新自由主义造型。1941年被日本人接管,1945年苏联接管。解放后国家接管。</h3> <h3>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称“中央广场”。1918年日本人建起“日俄战争纪念碑”,抗战胜利后被拆除,更名为“中山广场”。广场构建为典型的日本风格,与周围八座欧、日式建筑浑然一体。中山广场是沈阳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h3> <h3>1954年起的辽宁宾馆,昔日大和旅馆旧址。宾馆始建于1927年,日本人设计,欧式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征。大和旅馆由满铁经营的高级连锁机构之一,为奉天最大最豪华宾馆。九一八事变当天,日军这里策划了“四巨头”会议,成为日军指挥部。</h3> <h3>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旧址。此银行是日本早期的外汇专业银行,1908年在奉天设立支店,除以上海为中心外,还致力于成为远东最大国际兑汇银行,配合侵华,在南满扩展金融势力。1944年起银行为日本掠夺东北,筹措资金。建筑由日本建筑设计所设计,样式为简化的欧洲古典复兴主义风格,1925年完成。</h3> <h3>奉天警察署、伪奉天警察署旧址。这座建筑造型朴拙,气势威严,典型的日本近代官厅风格。建筑由关东厅土木课设计,1929年竣工。1931年9月18日事变当天,这里是侵华日军进攻沈阳的重要据点。光复后成为国民党东北剿匪司令部。从建筑艺术价值看,这座建筑是沈阳最后一座“圈楼”,值得珍视。</h3> <h3>三井洋行大楼旧址,为三井财团在奉天的私营银行。大楼由日本人设计,1937年完成,风格简洁朴拙,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后改为日满空军大楼。</h3> <h3>赤十字社支部办公楼旧址。此楼建于1920年,哥特式风格,入口处尖顶透视门设计,重复的竖线条,角部小尖塔,檐口装饰,素混凝土分隔立面。赤十字社是日本红十字会组织,1909年成立,1928年在东北设15个支部,17个办事处,在奉天、大连建医院。</h3> <h3>朝鲜银行奉天支店旧址。朝鲜银行原为朝鲜中央银行,1911年被日本人控制,1936年并入满洲国与日本合资的满洲兴业银行。</h3> <h3>日本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旧址,东洋拓殖株式会社是日本在沈阳设立的特殊金融机构,1917年在奉天满铁附属地设支店。1922年建筑物落成,迁到此处。它主要经营农牧业、不动产,城市建设。1931年之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从大连迁至此。建筑物为折衷主义风格。</h3> <h3>太原北街满铁株式会社旧址。1933年满铁在奉天设立铁路总局,1936年成立铁道总局。建筑内是满铁总局所在地,院内是日本关东军训练场。9,18事变当天日军炮轰北大营的榴弹炮就架设在这里。光复后曾为国民党军司令部。此建筑为日式风格,宏大庄重,为当时沈阳办公建筑物之首。现为沈阳铁路总局所在地。</h3> <h3>奉天铁道总局舍旧址。1935年开工,1936年竣工。开始是满铁株式会社舍宅,后期曾是伪满洲国宪兵司令部所在地。现为辽宁省政府部门所在地。</h3> <h3>兰州北街上的日本特派员办事处旧址。20世纪初曾是荷兰公使馆,1935年日本人在此设日本特派员办事处。</h3> <h3>中山路上一系列欧式风格建筑形成“欧风街”。</h3> <h3>中山路上的奉天旅馆旧址。</h3> <h3>奉天大仓大楼旧址,建于1937年,框架结构,办公类建筑。</h3> <h3>奉天电报电话局旧址,大楼建于1936年,为沈阳早期现代主义建筑。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为了控制沈阳通讯,在此组建“奉天中央电报局”,1933年改为奉天无线电报局,总揽全市电报业务。</h3> <h3>位于中华路口的千代田银行旧址,建于1928年,1932年成为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1945年曾为国民党宪兵稽查处。</h3> <h3>奉天志城银行旧址,1932年成立。由当时五家私人钱庄被日本人强行组成志城银行,1950年组成公私合营志成银行。</h3> <h3>满铁附属地的一系列教育机构。这是东北中山中学旧址,1934年创建,专门招收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中学生,教育部直属,参加12,9运动唯一的中学。</h3> <h3>奉天小学旧址,校舍于1919年落成,日本荒木新校长到任,当时中日学生合校,后改为高等国民优级学校,光复小学,南昌街小学(是我小学时就读的母校)……。(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扩建壮大后的小学,如今的和平一校,气势不凡。</h3> <h3>原奉天女子中学,校舍恢弘,具有典型的日本明治、大正时代特征。(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原奉天女子中学旧址上1955年成立第20中学,校舍装潢一新,气质优雅大方(是我中学时就读的母校)。</h3> <h3>南满医学堂旧址。1911年为培养南满铁路工作的医师而设立学堂,日本人河西健次为堂长。这是东北最早的医学高校。1922年升为南满医科大学,1946年改为沈阳医学院,1949年中国医大合并了沈阳医学院、辽宁医学院(盛京医科大学),统称中国医科大学。</h3> <h3>千代田小学旧址,成立于1927年,专为日本在华侨民子女所设。解放后曾为东北局、沈阳军区干部子弟学校,今东北育才学校。</h3> <h3>平安座旧址,今沈阳市文化宫。建筑物为船形,由日本人设计,上世纪30年代建成,共七层,1700多个座位。</h3> <h3>位于满铁附属地之外的辽宁总站,始建于1927年,1930年完工。建筑由杨廷宝设计,造型宏伟壮观,显示西方古典主义风格,既具有时代气息,又显中国韵味。日俄修建中东和南满铁路后,奉系军阀为了东北的崛起和复兴,修建了奉海、吉海等线路,打破日本人的垄断,辽宁总站在这样背景下建立起来。总站的建成带动了周边经济环境,开发了北市商圈。</h3> <h3>辽宁总站于1945年改成沈阳北站。(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1991年此建筑成为沈阳铁路分局办公楼。(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现市府大路上的奉天邮务管理局旧址,是民国政府在辽宁设立的最高邮政管理机构,东北易帜后,改为辽宁邮务管理局。建筑由荷兰人设计,1927年建成,呈凹形状,有塔楼和侧楼组成。</h3> <p class="ql-block">奉天商埠地十一纬路上的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大楼建于1931年,英国人设计,是沈阳当时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一,是沈阳近代建筑中最早使用电梯的。日本侵华后,除营业厅外,被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商行、洋行租用,1941年停业。</p> <h3>同一条路上的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建于1928年,欧式风格,正方形,正面为六根爱奥尼柱,与希腊神庙的柱式构图相近。银行主要服务于欧美洋行和商社,9,18事变后倒闭。</h3> <h3>市府大路上的法国汇理银行奉天支行旧址。法国1917年在沈阳设立支行,扶持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完成于1924年,红砖墙面,孟莎氏屋顶,点缀以水泥面装饰。日本占领后,将其关闭。伪满时期是奉天警察署。</h3> <h3>三经街上的日本驻奉天领事馆旧址。日俄战争后,1906年光绪下诏,日本正式设立奉天领事馆,地点在小西门外。新址由徐世昌确定,1912年竣工后搬迁至此。建筑由日本人三桥四郎设计,辰野式风格。馆址东侧为俄国领事馆,西侧为英法领事馆,1945年被苏军占领,后成为苏联领事馆。</h3> <h3>领事馆另一侧面。1906年起,除俄、日外,西欧国家也陆续在奉天设立领事馆,美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只是有些领事馆建筑旧址或被拆、或被改建无法辨认了。</h3> <h3>德国驻奉天领事馆旧址上的西楼。德国驻奉天领事馆1907年设立,旧址建筑为德国人设计,上世纪20年代完成,欧式风格。主建筑无法拍到,东楼成为民居。</h3> <h3>日本领事馆东侧是于济川公馆旧址,规模宏大,占据半条街。公馆建于上世纪20年代,坐北朝南,面积约万平米,欧式风格,法国人设计,中间那个座俗称“虎楼”,建造精美,西侧为姨太的四个配楼。于济川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作陆军高级将领,9,18事变后投身抗日活动,七七事变后迁居北平。</h3> <h3>金昌镐寓所旧址,建于1936年,日本人设计,朝鲜侨民金昌镐投资。解放初由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在此居住过。</h3> <h3>车向忱故居旧址,建于上个世纪初,两层日式建筑,原属满铁株式会社舍宅,1948-1950年车向忱居住。车向忱是进步民主人士,曾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h3> <h3>舍宅比邻而建的满铁奉天图书馆旧址。图书馆最早于1910年在奉天小学开设,1920年改称“满铁奉天图书馆”,此馆址建筑由日本人设计,1921年落成,曾经有藏书17万册,光复后关闭。</h3> <h3>和平大街上的宋任穷故居旧址,上世纪20年代建,原为朝鲜公馆。建筑坐东朝西,欧式风格,门前有雨搭,上承阳台,两根爱奥尼式柱头支撑,外墙上部灰白,下部米黄,内部装饰豪华。</h3> <h3>陈云故居旧址,小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位于满铁附属地。1948年-1949年陈云作为沈阳市军管会主任时居住。</h3> <h3>北五经街的于学忠公馆旧址。于学忠国民党抗日将领。1928年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抗战中参加多次战役,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h3> <h3>六纬路上的同泽俱乐部旧址,是张学良1929年建的东北军高级将领娱乐场所,前厅为舞厅,周围有回廊,大厅天棚有希腊女神及天使高浮雕头像。设计采用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建筑构图,借鉴希腊女神庙建筑。</h3> <h3>十一纬路上的汤玉麟公馆旧址,1930年开建,德国人设计,中华冯记公司承建,1934年完工。公馆主楼罗马式,平面凸形,白瓷嵌面,饰高浮雕,爱奥尼柱头,共69间屋,建有围墙3米高。此处汤玉麟未住过。9,18事变后,这里成了关东军独立守备司令部驻扎地。1935年公馆辟为国立博物馆、解放后为东北博物馆、后辽宁博物馆,今日沈阳市政协。 </h3><h3>汤玉麟,阜新人,称辽西王,奉系军阀主要将领,张作霖盟兄,绰号“汤二虎”。汤曾任热河省主席兼防守司令,东北边防副司令。 日军进犯热河时他弃城逃天津,后被解职,1937年病逝。</h3> <h3>离主楼一道之距,是公馆另一处洋楼,是汤玉麟专为姨太所建,汤司令与姨太住过两年,是真正意义的汤公馆。建筑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内部装潢极为富丽堂皇。</h3> <h3>八纬路上的张作相公馆旧址。公馆主楼建于1917年,坐北朝南,欧式风格,楼体凸形,极具立体感,大门和一层窗户拱劵式,阳台有爱奥尼柱。主楼北侧是花园,西侧是鸳鸯楼,还有戏院和跑马场。张作相锦西义县人,奉系军阀重要人物之一,曾任吉林省长兼督军,吉林省政府主席,主政期间修铁路,创办吉林大学。</h3> <h3>张作相在九纬路上的公馆旧址。</h3> <h3>张寿懿公馆旧址,张为张作霖五夫人,原名王雅君,将军之女。此公馆建于1917年,大帅府内还有小青楼也是专为她所建,文会街还有一处。9,18事变后张寿懿移居天津,解放前夕去台湾。</h3> <h3>和平大街上的万福麟公馆,建于1920年,巴洛克风格,外罩面白色水泥,内部三层,上方阳台,屋顶起脊,外墙柱头有浮雕,楼内木板,有雕刻。万福麟是抗日名将。</h3> <h3>位于北陵大街东侧的东北大学旧址,东北大学曾是包括五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于1923年成立,校址在奉天大南街,首任校长由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兼。1925年理工科迁入北陵新校舍,文科在老校区。1928年张学良出任第三任校长,他捐款扩建新校舍,1929年建成汉卿南楼、汉卿北楼,还修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南北校区合并。同时他广招良师,高薪聘任包括章士钊、梁漱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执教东大,创办全国第一个建筑系。</h3><h3>这座楼房是东大校舍之一,西洋建筑风格,气质典雅庄重。</h3> <h3>东北大学的图书馆大楼旧址。大楼呈飞机形状,风格古朴典雅。沈阳沦陷后,这里被日本人占领,犯下累累罪行。</h3> <h3>这是当时东大的女生宿舍旧址。1928年张学良首开大学招生女子的先河,名震一时。</h3> <h3>生在大东北,长在沈阳城,半个多世纪与之息息相依。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热爱,怀着对历史旧事的切切思考,利用数九寒天的闲暇,走遍沈城大街小巷,用手机记录下城市这一砖一石凝固成的浑厚乐章,通过网络追寻这座城市经历过的一幕幕沧桑往事,令人回味,令人感慨,依稀又见新世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