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廖学文 打拉池场站四站连第二任连长,后任职空军后勤部(师级)阅后撰文。(点击播放,可暂停阅读)</h3> <h3>经廖学文首长推转,原打拉池场站通讯队纪从周技师(《北京晚报》原副总编)阅后点评并赠其所著文集《雕刻时光》纪念。</h3> <h3>四站连营房</h3> <h3> 我们的连队——空军打拉池场站四站连(代号:86381部队56分队)。 <br> 部队所在地打拉池,地处黄土高原中东部,甘肃和宁夏两省交界的屈吴山脚下,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9 ℃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年均降水量240mm,年蒸发量1634mm,年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无霜期165天。少雨、干旱、沙尘、季节性温差较大且土地贫瘠,是这里的显著气候特征。 我们入伍时,打拉池隶属靖远县所辖;1985年,白银市恢复建市,成立平川区,打拉池从靖远县划出,归平川区所辖,现隶属于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乡,且为共和乡政府所在地。打拉池区域,也是一个较大的煤炭矿区。离机场不远,有一个采煤点叫红会煤矿;机场西南侧,有村庄老庄、小水、红沟等。(相关资料查编)<br>打拉池的历史追溯<br> 据有关资料记载,打拉池古城堡在现平川区东边约20公里。古城为方形,由于历经战乱和风雨剥蚀,现只剩残垣断壁,残存墙体高约4~6米,厚约2~3米,占地有二百多亩。这里曾经是清朝打拉池县城的旧址,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h3> <h3>昔日打拉池城堡残垣断壁</h3> <h3>2018年的打拉池城堡遗迹 </h3> <h3> 早在秦汉时这里就设置兵戌,至今遗有烽火燧台,其有史可考,古城建于北宋。起初叫“打罗城”、“打绳川”,后改为“怀戎堡”。怀戎堡落成一百二十四年,打绳川之地被元鞑子占领。成吉思汗西征时,由于兵源不足,大量征集波斯人编伍,由波斯人组建的军队,波斯语“妥马赤”军,汉语“探马赤”军,蒙语“打喇赤”军,住扎在屈吴山、打绳川(怀戎堡)一带,后转为民户,因此,此地得名为打拉池,含滩地或有水草的地方之意。我们司训的时候,干枯的沟壑成了训练场地,也印证了这里曾经水草茂盛。 <br>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4月15日,盐茶厅小山回民田五率众起义,打拉池城遭到攻击。(见《固原地区志》)<br> 清同治二年(1863年),此地惨遭兵燹,城墙毁坏数处,钟鼓楼亦被焚毁。 <br> 宣统2年(1911年),即民国元年,地方乡绅筹资并动用烟亩税款,重修打拉池城,即打拉池新城。古城北有旧城隍庙遗址,证明了打拉池曾是县级行政单位。<br> 民国九年(1920年)海原遭遇8.5级的特大地震,打拉池也在极震区,古城被毁,后再无修建。 <br> 据宗教文化史料记载,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区——东部汉族儒家文化区、青藏高原文化区、蒙古高原文化区和河湟穆斯林文化区的交汇之地,即地处河湟民族走廊。而位于丝绸之路陇右段北线隶属古代鹯阴县的打拉池被称为繁华的八大集镇之一。其南、西、北三面之屈吴山、西山、龙凤山三山峙立,形成了西格拉滩盆地。人们相信,打拉池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这些山上修庙宇,拜神衹,能够保佑打拉池人平安免灾,财源广通,升官发财。三山上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佛道并存的寺院,有红山寺,总佛寺,潮云观,道观之娘娘殿,土地祠,三教堂,龙王宫(又名文昌殿),五帝殿,青龙殿,白虎殿,朱雀宫,北武祖师殿等。红山寺原名开元寺,坐落于打拉池的西面,因山岩石为红色,故名红山寺。 <br>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打拉池也曾经担当着历史赋予的重任。一九三二年五月五日,甘肃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靖远兵暴”,就在打拉池宣布起义;由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在这里宣告成立……。<br> 这里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最高级别军事将领会师的红色圣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委张国焘、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千年古镇打拉池胜利汇合,红山寺石窟成为红军会师指挥部。红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会师后,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r> 掩上历史的画卷,正如唐代诗人顾况感慨那样:“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日江水今人家”!</h3> <h3>红山寺石窟——当年红一方面军第1、第15军团的司令部</h3> <h3>现在的红山寺</h3> <h3>当年的作战形势图</h3> <h3>历史重现(点击观看)</h3> <h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 <h3>打拉池机场的演变过程 <br> 打拉池场站始建于1970年6月,1974年12月竣工;<br> 1977年,根据军事斗争的需要,又进行了扩建,属二级永备机场; <br> 1972年7月,根据兰州军区空军党委命令,组建空军打拉池场站保卫队,代号为2968部队; <br> 1973年5月,更名为空军靖远场站,临时机构代号为5484部队; <br> 1974年7月1日,正式番号为空军打拉池场站,定为乙种场站; <br> 1974年12月30日,根据空军司令部74号通知、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74)3号通知,空军打拉池场站归属航空兵第47师建制并管辖; <br> 1975年8月1日,场站代号改为86381部队; <br> 1978年12月,航空兵第45师由安徽省蚌埠机场调防进驻打拉池机场,同时场站由47师划归45师建制,由乙种场站扩建为甲种场站; <br> 1986年3月,航空兵45师机关迁往临潼,场站由甲种场站改为乙种场站; <br> 1988年5月1日,由打拉池场站改为靖远场站;<br> 1992年10月,空军部队调整,将45师分编到其他空军部队; <br> 1994年10月,由乙种场站改为丙种场站;<br> 跨过21世纪的门槛后,移交地方管理; <br> 2015年,陆军航空兵某部入驻开展军事训练;<br> 1992年至2014年期间,仅有少数战友留守管理部队资产。在此期间,昔日整洁明亮的营房,渐渐变为残垣断壁,有的连队已夷为平地。场务连的战友们起早贪黑、精心维护、轰鸣起降的飞机跑道,也成了航空飞行爱好者进行航模试飞基地和农民的“高级晒谷场”,有时还是赛车手的比赛“天堂”。雄风已去,留下一片凄凉…… <br> 中华民族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空英雄杨利伟,曾在这里从事强击机飞行达六年时间。 <br> 我很庆幸我们在打拉池的时候,是场站最鼎盛时期——甲种场站、空军航空兵第45师师部所在地、有飞行133团、134团、135团,主战机型强—五、训练机型歼教—五……。 <br>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青春不在,记忆犹新!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也从热血青年步入老年行列。为了不可忘却的纪念,奉连队王家祥等老首长之命和王克忠等战友的委托,陆续收(捜)集整编本《四站连历年战友登记册》。<br> 由于时隔已久,人多面广,遗漏、差错在所难免,需要有一个补充、修订的过程。连队虽然不存在了,可战友们还在天南地北,也许有一天我们有缘再相聚!希望曾经在打拉池场站四站连奉献、生活、学习过的历年战友,踊跃不断充实、修正完善!<br> 衷心感谢在编制过程中,给予提供详实资料的战友们!(上述部分内容摘自我的《军旅日记》)</h3> <h3>空45师主战飞机--强五</h3> <h3>详解我们的战鹰--强五(引用)</h3> <h3>军事知识:歼教机--起落飞行训练。原空45师训练大队(后135团),曾担任过歼教五飞行训练任务。</h3> <h3>2018年,76集团军某陆航旅在训练(一、二区中间停机坪)</h3> <h3>曾经机场跑道成为农民的“高级晒谷场”</h3> <h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 <h3> 可记否,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亲切的脸庞?那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h3> <h3>·故地重游 往事难忘</h3> <h3>·忆往昔 看今朝 感慨万千……</h3> <h3>廖学文、王家祥、卞修友、魏正民、何遵宝、王克忠等和吕良城、杨国平、杨金木、柯建设(汽车连)等战友相聚厦门</h3> <h3>王克忠和修理班的弟兄,大踏步前进!</h3> <h3>朱国录和修理班的弟兄,吃的真香啊!</h3> <h3>英俊的沈四弟</h3> <h3>刘欢文 张友旺在墙报前合影(墙报书写:郭海洋)</h3> <h3>杨雪锋(右一 ) 郭海洋在兰州</h3> <h3>魏正民(右一)郭海洋合影</h3> <h3> 在连队出的最后一期黑板报 <br></h3> <h3>作为空军后勤保障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四站”工作保障,随着各种新型战机的不断列装,“四站”保障的装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四站”官兵的专业知识和军事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分钟了解“四站”工作【请点击观看】^</h3> <h3> 一首《告别军营》献给战友</h3> <h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 <h3>打拉池场站四站连历年战友登记册</h3> <h3>撰文、编辑、制作:郭海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