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是鄙人近三年来发表于各种刊物或微信平台上的散文,也是第一本散文集,共收录了13篇文章,有游记、儿时回忆、怀念父亲、追忆伟人、我与女排情结等。有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不断努力,笔耕不辍,才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p><p>接下来,相信还会有第二、三本散文集出版,当自勉吧。 </p><p> ——陈华平 2020.7.25题</p><p> </p> <h3>以下七篇文章均被转刊于腾讯网平台。</h3><h3>醉游靖西鹅泉</h3><h3>文/陈华平</h3><h3>没有阳春三月花飘香,虽然一路蒙蒙纷乱细雨寒。然而,我们热情似春风,我们玩兴可融坚冰。</h3><h3>初冬时节,我们一行9个老同,乘兴自驾出游——广西百色靖西。忆昔当晚,我们一路狂奔六小时,凌晨一点抵达广西崇左,住宿一晚。早晨八点半,再南往百色靖西。途中,细雨如丝,如梦,微寒意。上午十一点至靖西鹅泉风景区。一下车,扑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一幅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脑子里瞬间浮现出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幽境,顿生暖意。溪水透明,淡绿色如明镜似明眸。青山倒影,清晰可见,似流动的画影。这次第,我们都忍不住掏出手机赶紧抓拍,把自己镶嵌到青山绿水里、画到亦真亦幻的仙境中。</h3><h3>进入鹅泉风景区,放眼望去,真是娇美艳呆了。鹅泉碧水涟漪,微波不惊;清澈见底,如黛镜似画廊;翠山映影,绿水如蓝,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再细品赏,鹅泉美的不妖艳,媚的不浓妆。怎么看,都像一位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借用东坡的两句诗:欲把鹅泉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鹅泉水中央立石碑一块,刻有朱色的四个大字,仔细辨认和打听,方知是明朝皇帝御赐的‘灵泉晚照’,为鹅泉平添了一笔浓重的色彩。据说,鹅泉与云南大理的蝴蝶泉、桂平西山的乳泉并称为西南三大名泉。在我看来,鹅泉为三大泉之首实至名归。</h3><h3>游至‘鹅’字巨碑处,翠竹婆娑,绿影叠翠,水色呈浅绿蓝色交替,翡翠变成蓝宝石。此时,几条鲤鱼随微波跃起水面,追逐逗趣,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留连几许,有点酒意诗情与谁共,坠入梦幽蜃市境。巨碑上的‘鹅’字,龙蛇笔走,神韵飞动,器宇轩昂,飘逸潇洒,为辽代人所写。两笔厚实浓郁的色彩,更使人顿觉醉入了神话般的仙境。</h3><h3>俄然间,一只蚱蜢舟轻飘而来,不由想起李易安的两句诗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我想,易安女士若飘游到此,看到满眼的绿水青山,如画如诗的鹅泉,恐怕她兰舟上载的不再是怨仇,而是满满的好心情了。</h3><h3>再回首顾望,眼前如画的水影、倒影、鱼影,加上美丽的古色传说,油然生诗一首:忆江南.鹅泉醉</h3><h3>鹅泉美,风景似画廊。碧水清澈明如镜,青山倒影绿似蓝,梦入仙桃源。</h3><h3>2017年12月8日发表</h3> <h3>贵州肇兴侗寨之行</h3><h3>文/陈华平</h3><h3>贵州肇兴侗寨,一个有着千年历史,古朴古色,甚至还带有点神秘色彩的村寨,自从上了今年央视的春晚后,便开始扬名四海,闻名遐迩了。</h3><h3>今年7月的中旬,我们家人一行兴致勃勃,也慕名前来侗寨,游玩了一番。</h3><h3>从广州出发,在坐动车穿过许多崇山峻岭后,忽然走在古寨这样安逸、幽静的小街上,夕阳斜照,漫步闲情,与人声喧嚣繁杂、空气混浊的都市相比,仿佛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百多年前的穷乡辟野,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而后,看了古寨周围的青山绿水,古色古香的鼓楼,又豁然觉得醉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仙境中。</h3><h3>我们行走于巷头街尾,偶尔和当地悠闲聊天的老人和妇女打声招呼,感觉侗家人是那么的淳朴和憨厚,就连溜达在街上的狗经过你身边,也感觉到它对人的亲切和善意。更坚信来到一个与世无争,可以尽情放松身心,甚至可以把自己融入到侗家人的悠闲中的世界。</h3><h3>当晚,我们住进了一家旅馆——娘美人家民宅。听名字,就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等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和安排后,这种亲切感就更加深了。房间较小,但布置的很独特,精致,舒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情调。推开窗户,对面就是居民的小院, 青藤罗曼,黄花青瓜,浮莲荡漾,小鱼浅游,清茶淡饭,闲聊轻笑,‘’暂得尊前笑口开,酒面黄花欲醉谁‘’,一幅古寨人家悠哉闲哉的生活写照。</h3><h3>第二天早晨,吃过侗家人独特风味的早餐后,便在村寨中穿行。看着千年的鼓楼依旧古风犹存,巍然挺立,不由想到她的主人——精心建造古楼的人们。当年,他们比汉人更饱经沧桑,历尽风霜雨打,却用聪明和智慧,和汉族人民一起,为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侗族人民是值得尊重和称赞的!</h3><h3>来到被侗家人称为吉祥的鼓楼群,只见各式各样的鼓楼造型独特,飞阁重檐,气势宏伟,别有一番景致。侗族人们逢年过节都会聚集在这里,载歌载舞,吹曲弹唱,欢声笑语,勾画出一幅醉美风情。鼓楼群前面立着的八个大字‘千年侗寨,醉美肇兴’,可以说是肇兴侗寨人文风情的高度浓缩了。</h3><h3>穿过鼓楼群,来到一处清水涟漪,风车婉转,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地方,宛如一派江南水乡的风情画。游人都情不自禁,驻足留连,抓紧时间拍照起来。留下靓影,留住风景,留住好心情。</h3><h3>沿河边漫游,三步两停,拍照吟诗,夕阳斜映,水中绿影,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线。渡花桥,穿戏楼,听小曲。偶尔从吊脚楼传来的几声侗语打俏声和芦笙乐声,仿佛演绎了侗家人悠闲生活的情趣。</h3><h3>夜幕降临,虽没有霓虹灯影,但疏灯暗照下,各种美味的小吃依然勾引游人的垂涎欲滴,忍不住一试嘴馋,满足舌尖的贪欲,而乐此不疲。然后,静坐在鼓楼前,欣赏着侗家人表演的舞蹈和弹拨的琵琶曲,不由醉入到柳永的两句诗的意境中:羌管弄琴,菱歌泛夜。夜色,真美!</h3><h3>第三天,我们前往侗寨的另一个景点——堂安侗寨梯田。堂安梯田坐落于海拔八百多米的山上。只见层层梯田,层层翠绿,就像层层的碧浪延伸至远处,又像一幅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融入天边。站在万顷梯田上,极目远望,梯田重重叠障,碧波浩渺,蔚然壮观,真是无法用最美的语言来形容,更有写不完的诗意。侗家人守望他们的庄园——梯田,期待着好收成。我也默默为侗族人们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h3><h3>欣赏了如诗似画般的梯田,登上最高处,俯视村寨,只见侗家人的吊脚楼挨挨挤挤,却也错落有致,秩序井然。可见生活在这片天地下的人们,虽然物质和文化比不上城市的富足,倒也和睦相处,荣辱与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坚守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基业和生活方式。尽管还比较墨守,但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h3><h3>三天行程,收获满满。不仅观赏到武陵春色似的风景,也了解到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更在自己的映象里留下了一幅山乡村野景致图。</h3><h3>2018年12月8日发表</h3> <h3>情系山水间——醉游南宁青秀山记</h3><h3>文/陈华平</h3><h3>人间真情,莫过于同学间的交往,她的纯情,胜却清澈的溪流,她的圣洁,美过天上飘动的白云。我们几个同学的感情,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考验,友谊似梅花香自苦寒来,越发让人觉得芳馨。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几个老同学常自驾游于山水之间,在览阅美景沉醉风情中,同学间的感情和友谊正如山水一样,相依相偎,情景交融。</h3><h3>记得去年年底,我们几个老同学,又一次结伴自驾游,前往广西南宁青秀山游玩。一路上饱览多少美景,留下多少风情美照,也洒下了多少欢声笑语,真有点乐不思蜀的味道。</h3><h3>南宁青秀山,山青水秀,翠树成荫,鸟语花香,绿草如锦,被冠为‘’南宁巨肺‘’。在我看来,她更似一处风情乐园,给来此游玩的人平添了许多乐趣,既饱览了山水风景,愉悦了身心,又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多少赞誉如花香,多少赋诗冲霄汉。湖水碧波荡漾,绿叶婆娑,亭台楼阁,倒影摇曳,似有看不尽的风情,赏不完的诗情画意,拍不完的迷人影照。留连其间,坠若瑶池,清风吟诗,梦入仙境。如此迷人的画卷,怎能不让人为之倾心、留恋。老同学,来吧,一起留个影。与青山共舞,与绿水长情,永保一颗不老的心。也让绿水青山,见证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长存。</h3><h3>来到青秀山最大的一处草坪,只见四周林树荫碧,中间青草如茵,似一块巨大的绿毯。耳边传来鸟声脆鸣,音乐缭绕。置身在这样清静幽雅的环境下,多少疲倦,多少喧器烦恼,多少过去不愉快的往事,都随着清风飘到九霄云外远离十万八千里。如能吟诗几首,歌赋几曲,更觉醉入武陵春色蓬莱仙境中。</h3><h3>美丽的大草坪,美丽的画卷,谁拥抱了这片翠绿的世界,谁就留住了永远的春华和好心境,还有时时荡漾在心间的好风情。</h3><h3>我们漫兴在大草坪之中,刚才还嬉笑打闹顷刻变得安静下来,静静享受一番大自然的沐浴和恩泽,享受经历几十年风雨摔打后上苍赐与的馈赠。坐在这样被山清水秀环抱下的绿草如锦的草坪上,说说笑笑,指指点点,追忆几十年一起走过的沧桑岁月,心灵得到了净化,往日的同窗和旧景如影浮现,几番发小的情意倍觉浓情。此情此景,不禁赋诗一首:老同尽兴醉风清,山水赏游任我行。玩耍痴狂留美照,天仙羡煞人间情。同行的几个女同学,几个老姐妹,几个童心未泯的倩女,也疯一般地摆弄起各种姿势,尽情卖弄昔日青春靓丽的身姿和妩媚,留下了一长串的丽影:芳心未老弄风骚,身段依然倩女腰。古有贵妃得浩宠,今前胜却芙蓉娇。</h3><h3>青秀山风景,不仅山明水秀,绿树繁荫,更有唤起童年乐趣和对孩时美好回忆的景致。就在大草坪旁边,有几个栩栩如生的小孩雕像,有的拱着屁股在逗乐,有的在胡乱的耍拳,还有几个憨态可掬的在傻笑,逗得我们几个老同学忍俊不止,都不由模仿起小孩的神态疯狂的娱乐了一把,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现在时不时看一下当时发疯时拍照的相片,还情不自禁发出笑声,愉情一番。</h3><h3>来到雨林大观景点处,别有一番情趣。古树参天,莺歌燕舞,茂密的树林间,不时雨声滴答,如轻吟的琴声,又似菱歌泛夜的小曲。偶尔还有几片细雨飞花,飘飘洒洒,如烟似梦。此番情景,令人想起秦观的两句诗‘’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但此时没有‘’愁‘’,有的是无尽的愉悦和吟诗的情调。</h3><h3>‘‘苏铁园‘’处,种植的铁树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虽然老树的外貌暴露了它百年的沧桑,但身上也透着青春的活力,还不时发出新芽,长出新叶。在几棵千年老树的前面,我们几个老同学快乐的留下了合影,留下好心情,留下与百年铁树公证青秀山的美丽风情,愿我们的芳华及友谊与铁树共存,天长地久!</h3><h3>在下山的路上,不时轻风徐来,鸟声婉转,我们玩兴未尽,余音犹存,即兴唱起孩时常唱的歌来:《丢手绢》、《找朋友》、《拍手歌》、《马兰花》等。男同学还趁兴玩起孩时最爱的‘’斗牛‘’和‘’掰手腕‘’游戏,童年的时光恍如昨日重现。哎,置身在这样山清水秀的美景中,心都飞扬起来,人都变得年轻了许多。</h3><h3>洒下一路的欢歌笑语,带走满满的好心情,再见了,青秀山。你让我们留下了最美的回忆,也见证了我们老同学与山水相依,与青山同在的深情厚谊。</h3><h3>青山秀水作游园,玩赏风情醉似仙。老去春怀依旧在,雄心狂放阅河川。</h3><h3>2019年2月26日发表</h3> <h3>年味</h3><h3>文/陈华平</h3><h3>中国人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过年——春节了。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了。每年临近春节,人们总要大搞卫生,贴年画贴对联,除旧迎新。办年货,做新衣服。除夕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饺子,吃年夜饭。相互恭贺,新春快乐。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诗,就刻画了人们过春节的欢闹情景:</h3><h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h3><h3>我们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就特别喜欢过春节。因为春节有新衣服穿,有肉吃。还有田艾饼、炸煎堆、炸烤仔等美食吃。父母还会给一些零花钱(其实也就是几毛钱,和现在的几块、十几块甚至是百多块的压岁钱没得比)我们小孩花。在那个物质特别匮乏的年代,能美美吃上一顿美食,是很奢侈的事。所以,每到年末,我们就天天掰着手指,期盼着春节的到来。</h3><h3>那年头,冬天里的天气也好像特别冷。除夕晚,天还没黑,我们小孩就早早守在家中的炉灶旁,帮着爸妈蒸田艾饼,炸煎堆,炸烤仔。其实,我那时还是个孩子,哪里会帮忙,顶多就是帮父母拿个碟子、盘子,在灶头旁铺个报纸的什么。我的弟弟妹妹还小,更不用说能帮什么,都是张着大嘴,等着饱吃一顿。那副馋相,就像好几年没吃过饭的饿鬼一样。我的最爱美食是炸煎堆。煎堆是用糯米和绿豆粉加糖揉成的面团,馅里面有花生、芝麻等。然后放在油锅里炸。只见煎堆在油锅里被炸得翻来覆去,等到颜色变成金黄金黄的,就散发出浓浓的喷香。捞上来,还滚烫着,就放在嘴边咬上一口,外脆内软,香甜可口的。那香味,难以形容。就是几天后,那香味依然留在嘴边,留在唇齿之间,抹也抹不掉,简直就是人间极品。然后,又吃田艾饼,烤仔。有时还有饺子吃。</h3><h3>更高兴的是,过年时,机关饭堂还有猪肉分。要知道,那年月,买猪肉是要凭肉票的。所以一年下来,也吃不上几回猪肉。分猪肉的时候,每户人家都是小孩抢着去排队,手里拿着个像洗脸盘那么大的盘子,屁颠屁颠地跑到饭堂去。队伍排得长长的,大家都想快点分到猪肉,所以都来的早早的。我记得每家都是按人头来分的。我家三兄妹,加上爸妈一共五口人,可以分到十几斤猪肉。只见饭堂师傅大块大块的把猪肉砍下来,堆成一大块,过完秤,就可以把猪肉拿回家了。回家后,妈妈就把猪肉腌起来。就是在猪肉里放进糖、酱油、橙皮、八角、沙姜、五香粉等。腌好后,就把猪肉晾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就制成了腊肉,可以吃好长的一段时间。腊肉的味道特别香,是过年中一道美味的佳肴。用腊肉炒豌豆,炒大蒜,炒豆角都很好吃。现在每次回想起妈妈当年腌的腊肉,感觉香味就在嘴边,垂涎欲滴,一股暖流荡漾在心间。那浓浓的年味,记忆孩时欢乐的美好时光,时常让人回味,萦怀。</h3><h3>大年初一,我们每个小孩,都穿着新衣服,吃完早餐,就聚在一起玩。那时候,我们居住的地方都是瓦顶的平房。一栋一栋整齐的排列,共有九栋平房。我们平时玩得东西可多了,有趴在地上拍烟纸的,有扔飞刀的,有斗牛的,还有踢罐、踢毽子、跳橡皮筋的、跟踪追击游戏的等。但初一那天,我们男孩最爱的是放爆竹。我们跑到圩上的一户人家中,用过年的零钱买爆竹来燃放。这些爆竹都是一小盒一小盒的,爆竹也很小,只有两三根火柴那么大,但很响。有时零钱不够的就买散装的爆竹来放。我们用手在火柴边划着爆竹引子,等引子燃着火花,就随手扔到空中、地上炸开。那爆竹声,伴随着我们的欢叫声一直飘荡在空中。整个空中,此时变成了我们孩童的欢闹世界。在同龄人中,我是最调皮的那个坏蛋了。我常常把爆竹扔到水中爆炸,水花四溅。把爆竹扔到女孩子身旁,吓得小姑娘直喊爹妈。偶尔看见地上有牛粪,就把爆竹插到牛粪中,点燃爆竹就猴子似的跑开,炸得牛粪散开,感觉非常好玩。有时玩得兴起,还会把爆竹扔到人家门口前的鸡笼(每家都有用木板钉的鸡笼)里炸响,吓得鸡飞狗跳。结果被人告到父亲那里,免不了被狠揍一顿。父亲对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所以我被父亲揍完后,还要被拽着去向人家赔礼道歉(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有时爆竹放完了,就跑到人家门口,捡地上还没炸开的爆竹(爆竹的引子断了没炸响的),捡起再用火把它引爆,已求得过瘾。</h3><h3>过年期间,有时我们也玩泥炉烤碳。我们小时候居住的周围,时常有人家运来一些河沙准备盖房子。我们就偷偷跑到人家门口的沙堆里,从河沙中挖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河泥,把泥块像和面一样,揉弄使其粘成一大块,然后把它挖成像火炉一样,把木碳放进去,就可以烤火取暖了。那年月,由于经济条件差,每家的生活都不富裕,我们这些孩子都不可能有太多的衣服穿。过年的时候,虽然有新衣服穿,也欢蹦乱跳个不断,但还是感觉天气特别的冷,经常冷得发抖。用河泥做火炉,即可以玩又可以取暖,所以很多孩子都玩过,也包括很多女孩子。晚上睡觉时,火炉放在床前,感觉特别的暖和,觉也睡得很香很香的。</h3><h3>岁月像潺潺流水似的,流过了多少暗礁,流过了多少坎坷。不知不觉中,转眼瞬间,人生就走过了童年、少年甚至是中年。欢蹦乱跳、随心所欲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岁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断肠‘’。往事只能回味。现在,每年依然要过春节,过年的渴望已不像从前那么强烈了。但时常还是怀念孩时过年的乐趣,和空气中弥漫的那种浓浓的年味。就在我写这篇回忆孩时过年文章的几天当中,还梦里梦到几回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炸煎堆、烤仔,蒸田艾饼,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情景,眼睛不由湿润起来。我倏然感到,原来,年味就是家的回忆,年味就是能和父母在一起吃团圆饭。年味这两个字,就又一次在我脑海里翻江倒海,魂牵梦萦。</h3><h3>2019年2月1日发表</h3> <h3>雨中游天门山</h3><h3>文/陈华平</h3><h3>有人说,雨中游玩,有时会遇见意想不到的境界。反正我是相信的。今年的七月初,我就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旅游——雨中漫游天门山,观赏到了云山雾罩、如画似仙境般的美景,收获了满满的好心情,留下了幸福的回忆。</h3><h3>那次,我和家人一起游览的地方是闻名遐迩、富有神话色彩的张家界。第一天,我们游览金鞭溪、黄石寨、袁家界等。早晨出发时,天公不作美,下起小雨来。我们只好买了雨衣穿在身上,又买了鞋套套在脚上,进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后,跟着导游就一路前行。走过金鞭溪,登上黄石寨最高处‘’摘星台‘’,一片大雾扑面而来,云山雾罩,什么都看不清楚,令人有点失望。来到杨家界,幸好大雾刚飘散,拍到几张‘’天然长城‘’的美景,心里有了少许的宽慰。最后从袁家界的有天下第一天梯美誉的‘’百龙天梯‘’下山,也拍到一些神秘莫测,令人捉摸不透但又让人震撼的画面。</h3><h3>第二天,跟着一个龙姓导游,前往天门山探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之前,我已打听到天门山有几处神秘的地方:有险峻迂回的九十九道弯的盘山公路,有通往仙界的天门洞,有世界最长的索道,还有铺设在半空中的玻璃桥等。龙导还故弄玄虚的说,山顶还有一些奇妙的美景,能不能看到,就看各位的造化了。就在龙导说完话,我们坐上上山的车后,两天来下着的小雨突然变成大雨,瓢泼似的死劲下起来,顷刻间天地弥漫,仿佛是给人营造一种神秘感。坐在车里,只见车窗外是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可说来也怪,就在车到达天门山的大门入口处,几分钟后,大雨就慢慢停了。刚才大门口两边的山上,还云雾笼罩,仙气缭绕。霎时,烟消云散,高高的山峰逐渐露出真容来。龙导笑着说:‘’你们今天是遇到贵人了。我带的游客,十有八九是看不清山顶的样子的。你们是有福之人哦。‘’接着,龙导叫我们抓紧时间拍照。十几秒后,还没等我们消化刚才龙导说的话,云雾瞬间就把山峰的脸面遮住了。还没拍到山峰画面</h3><h3>的人叫苦不迭。正应验了那句话,时机稍纵即逝。进入天门山大门,坐上车往天门山顶开去。此时,小雨依旧,雾气缭绕,汽车在盘曲的山路上拐来弯去,一会儿急转弯,一会儿心被急剧提升起来,有点悬空的感觉。已到了一千多米高的地方,汽车擦着绝壁弯来转去,似乎在腾云驾雾,让人感觉这段山路的惊险,刺激。看着司机熟练操纵着汽车的方向盘,不由赞叹司机师傅的驾驶技术高超。看两边的山,朦胧中感到险峻陡峭,巍然耸立,云雾在翻江倒海,瞬息多变。经过了九十九道弯(据说是刚好暗合了‘’天有九重,云有九霄‘’的意思,真乃天合之作),汽车在山顶一处广场上了停下来。抬头眺望,就看到远处高高的山顶上,有一个天然的山洞,门高约130多米,宽约50多米,悬在半空,就如一道通天的大门,从此处可以跨上天界,大有‘’我欲乘云仙飞去,直入九霄揽乾坤‘’之势。这就是传说中的富有神奇色彩的天门洞。天门洞的历史,从三国时期已有记载,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溶洞。多少朝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赋诗赞美。其中最有名的两句诗‘’天门洞开云气通,江东峨眉皆下风‘’,可见天门洞的高耸通天,巍峨磅礴的霸气。十几年前,我在新闻上就看到有外国人驾驶飞机成功穿越过这个山洞,仿佛觉得那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从此对天门洞心驰神往。而今,来到了她面前,这道神秘的面纱,被我揭了下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意,不由吟道:倚仗天门望乾坤,唯我独尊云海茫。据说,要爬九百九十九级台阶,才能到达天门洞。要登天,还需一番周折。</h3><h3>跟着龙导,我们坐着登天门扶梯上到天门洞的一侧。刚抬头仰望天门洞,忽然从空中飘下细细的雨滴,梅花似的,在空中轻轻飘洒,如烟如雾,随风飘舞,如有音乐伴奏,妙不可言。传说,谁能用口接住四十八滴梅花雨,就可以成为神仙了。我想,哪怕能接住几滴梅花雨,成半会儿神仙也足矣。再往远处望去,山中团团云雾翻涌,氤氲升腾,景象变化莫测,宛若仙境般神奇。</h3><h3>接着,再坐穿山自动扶梯上到天门山一处山顶,龙导交代了几句注意事项,我们就各自分开行走了。我和家人沿着东线栈道游览。首先要过一段玻璃桥。这玻璃桥悬在一千多米的高空中,下面是万丈深渊,看得人都有点胆战心惊。细雨还在蒙蒙的飘着,玻璃桥上湿漉漉的,显得很滑。我们几个人穿好鞋套,都小心翼翼地挪移着。虽然提心吊胆的,但还是不时拍照留念。此刻,我望着对面的山峰,升起阵阵云雾,翻滚着,渐渐把山峰吞没了,似一片云海,又如薄纱在飘移,如幻如梦。正想的出神,一股云雾从山下涌上来,瞬间就眼前一片弥漫,看几步以外的人影,若隐若现,仿佛如梦中飘游一样。此时,感觉宛如置身于仙境一般了。我忽然想起天门山的古名:云梦山。天门山的云和雨,今天刚好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形成了瞬息万变的云雾,产生了云山雾罩的美丽幻境。漫游在这样的梦境中,谁能说你不是神仙了呢。随着云雾的飘移,人也飘然若仙起来。太美妙的境界了!</h3><h3>走过一百多米的玻璃桥,继续在险峻的栈道上游览。走到天门山索桥,只见索桥吊在高约1300多米的两山之间,长约二百米,走在上面有点摇摇晃晃。此时,云雾散了,四面的山峰都露出了秀丽的面容,一览无遗,真有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天门山山势险峻,巍峨高绝,天造地设,神鬼莫测,令人赞叹不已。在惊艳它的雄奇壮丽之余,多少赞美诗句都无法形容其仙境般之美。当年,李白游览高山写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多么豪迈的赞美诗句,多么雄浑气势的画面,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这样的诗句,怎能是凡夫俗子所写?难怪李白敢号称谪仙人。只可惜李白没能来天门山一游,不然的话,经李白之手,大笔一挥,定会给天门山留下千古赞美之词和神奇的传说。</h3><h3>再往前走,就是鬼谷栈道了。这段栈道是整个天门山最险峻的一段,长约1600米,海拔为1400米,整段栈道都悬在悬崖峭壁沿线上。从踏上鬼谷栈道的那一刻起,心也被悬了起来,稍微往下看一眼,双腿都发麻了。这时,雾气就在身边盘绕,脚下升起云层,云海翻腾,迈步就像游走在空中一般,如入天界,神奇的就像电影画面似的。据说,只有在雨中,才能遇见这种境界了。再看对面的栈道上,也是云雾缭绕,栈道和栈道上的游人若隐若现,仿佛梦境,瞬息千变。这时拍照,也是要掌握好时机,才能拍出最佳的效果。否则,胜景稍纵即逝。在栈道最高处,还有一处飘浮在万丈高空中的玻璃站台。站在上面,整个人高悬在空中,山峰高拔挺俊,云雾飘渺,无限风光尽在眼底。张开双臂,就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勇敢冲向云霄,迎接暴风雨的考验。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活的暗示吗?</h3><h3>游玩栈道,还回味无穷。龙导安排我们坐上索道下山。据说这条索道长7455米,是世界第一长的索道,要坐上30多分钟才能下到地面。虽然从1200多米的高处俯冲而下,但由于刚才在鬼谷栈道上,已经历高空险峻环境的适应,也就处变不惊,安然自若了。这次雨中漫游天门山,真是不虚此行,不但领略了天门山的秀丽风光,还感悟了生活哲理,收获满满。</h3><h3><br></h3><h3>2019年7月8日发表</h3> <h3>情系橡胶树</h3><h3>文/陈华平</h3><h3>记忆中的橡胶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树干比较直,枝繁叶茂,可长到二三十米高。春天的时候,橡胶树的树叶翠绿翠绿的,远远看去,橡胶林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风吹起来,翻动着绿色的波浪,发出哗哗的轻柔的响声;林里不知名的各种鸟儿也婉转地唱和着,宛如演奏一首勃勃生机的春韵交响曲,让人不由暗生情系,浮想联翩。而到了秋天,胶树叶换成了金色的衣裳,片片落叶飘飘洒洒,落到地上,给橡胶林铺上了一层金黄色薄薄的棉被。极目远望,整个橡胶树林,一片金黄,仿佛童话世界。脚踩在上面软绵绵的,舒服及了。这时,我们一帮孩童,就在橡胶林里玩耍,翻滚,捉迷藏,检橡胶籽,打蕃薯翁。橡胶树,记录着我们孩童时代的欢声笑语,留下许多美好幸福的回忆。</h3><h3>橡胶树,承载着我们父辈的光荣旗帜,流淌着父辈一代的辛勤汗水和心血。五十年初,新中国刚成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我们父辈的这代人,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从四面八方踊跃来到农场,战天斗地,披荆斩棘,开垦荒地,种植橡胶树。不懈的奋斗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成片成片的橡胶树林。我出生的地方,孩时无忧无虑生活的地方,粤西农垦湖光农场,随处都可见看见橡胶树。我们家旁边的大礼堂后面,有一大片的橡胶树林,到机关饭堂打饭打菜要经过那里;场部附近的水塘边、米机厂后面也有一大片橡胶树林;到志满供销社的路上也经过一片橡胶林。到附近的连队去玩,更是眼睛离不开橡胶树。橡胶树对我们来说,几乎就是如影随形。</h3><h3>橡胶树种植五、六年后,就可以产胶水了。那时候,每天凌晨三、四点,割胶工人就要披星戴月赶到胶林去割胶水。他们头上戴着电石灯,脚上穿着水鞋,肩上挑着一副水桶,独自一人到负责的胶林割胶水。割胶时,用胶刀在橡胶树上斜斜地割开一道沟,在沟的下方,用一块铁片接着,让乳白色的胶水一滴一滴慢慢顺着铁片流下,在下面用一个胶碗接着。割胶工人一棵一棵胶树去割。等割完所有的胶树,再回头把胶水收集起来,倒进桶里挑回去交差,运到农场的胶厂去加工成胶块,然后就上交给国家。父辈们的辛勤汗水和默默无私的奉献,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虽然农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艰苦,但他们对农场,对国家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每年都默默地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每每想起这些,不由对父辈一代肃然起敬,由衷赞叹。</h3><h3>写到这里,我想起我的岳父,一个从马来西亚回来的华侨。他叫尤汉民。当新中国成立时,他只身一人回来报效国家。先是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然后又响应党的号召,从部队转业到了湖光垦殖场(后来才叫湖光农场),参加农场的建设工作。因为岳父在马来西亚种植过橡胶树,有一定的割胶技术,到农场后,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在指导工人种植橡胶树和割胶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他为农场橡胶事业的发展,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青春年华。</h3><h3>我们这些生在农场,长在农场的孩子,对橡胶树,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情结。孩童时,我们就经常到胶树林里玩耍。特别是夏秋交替之际,金黄的树叶翩翩而落,铺满了胶林。我们就玩捉迷藏的游戏。整片胶林里的树叶都铺得厚厚的,把树叶堆起来,盖在身上,人藏在树叶下,一时很难被人找到。可伶的是捉人的小女孩,常常在胶林里转了半天也找不到人。而我们藏在树叶下偷笑。此时,也正是橡胶籽成熟的时候。听到有‘’噼啪‘’‘’噼啪‘’的响声,就知道胶籽从树上裂开掉落地下,我们就跑过去捡起来。有时候胶籽还不够成熟,还一时掉落不下来,我们就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它敲打下来。这样,就可以检到更多的胶籽。有时更干脆,顽皮的男孩直接爬到胶树上,用尽吃奶的力,使劲地摇着树枝,也能把胶籽摇落下来。当时,每天来胶林检胶籽的小伙伴都很多。所以为了检到更多胶籽,往往要跑上好几片胶林。有时还要跑到比较远的连队去检胶籽。我记得曾经最远的一次是徒步跑到离家七八公里外的高阳连队检橡胶籽。有一次,上午放学,我看到时间还比较早,就跑到附近的下溪队胶林去检胶籽。检着检着,就一直走到了香茅厂、八队那边去了。也不知道时间,一直检到下午两点多钟才回来,结果上课迟到,被爸爸揍了一顿。</h3><h3>把检回来的胶籽,拿到收购站去卖。(胶籽可以榨油——非食用油)。换回来的钱,就可以当零花钱用了(其实也卖不到多少钱,因为胶籽只能卖到几分钱一斤)。这对那个时候物质匮乏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了。女孩子比较乖,一般都会把换来的钱交给父母,做生活补贴用。有时,我们就在胶林里打起番薯瓮来。满地的树叶,胶树上还有枯枝,保证我们能把土瓮烧得红红的。等土瓮烧红后,就把从别人家地里挖来的番薯、土豆、山芋等,一条条往瓮窑里丟。然后把土块轻轻敲碎,再从旁边挖来一些土,把食物严严实实的盖住。我们就在一旁玩起胶籽来。大概半个小时后,把土轻轻挖开,就吃到香喷喷的食物了。现在每每想起,还垂涎欲滴呢。美好的往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亲身经历的事,常常魂牵梦萦。</h3><h3>父辈们如橡胶树朴实无华的品格,也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使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也对农场有了比较深的感情,也在默默地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心意。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参加农场的各种劳动。如帮助连队插秧、割水稻、收花生、砍甘蔗等。我们把这些都当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每次劳动,我们都积极参加,而且表现很好,多次受到连队领导和工人的表扬。有一次,我们被农场派到一个叫作高阳的连队去给橡胶树施肥。给橡胶树施肥,要先在胶树旁边挖个深坑。挖坑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坑要长1.2米,宽40厘米,深40厘米。因此,每挖一个坑,都累得气喘吁吁,挥汗如雨,还腰酸腿疼。但我们都不叫苦,依然热情高涨,还开展了挖坑比赛。比一比谁挖得坑好,又快,叫工人来做评委。挖好坑后,就把铲来的草放进坑里,用土深埋好,让草慢慢发酵成有机肥。这样,橡胶树就可以提高胶水的产量。在老师的带领和工人的指导下,我们给胶树施肥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为农场的建设做出了应尽的贡献。</h3><h3>现在,因为遭受到近几年强台风的破坏,橡胶树已难觅踪影。但我心里,依然装着橡胶树。梦里,时常出现它的身影,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情系。</h3><h3>2019年3月23日发表</h3> <h3>顺德印象记</h3><h3>文/陈华平</h3><h3>对顺德的印象,之前一直很模糊,尽管我生活的城市湛江离顺德不过三百多公里的距离。后来因女儿在广州读完大学,在佛山安了家,要经常去看女儿,这才对顺德渐渐有所了解,其轮廓,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我是个爱趁热闹的人。这几年,每次开车去佛山女儿那里,都会偷闲开车在佛山四处跑一下。</h3><h3>两年前,我一个刘姓女学生,家就住在佛山顺德大良。她知道我爱到处跑,就邀请我到顺德大良去玩。我的这个学生,长得眉清目秀,很有气质。小眼睛一眨一眨的,像似会说话一样。一张薄薄的嘴皮,一说起话来就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很多时候,从她嘴里出来的话,你不信都不行。她特别给我介绍一处非常好玩的地方,景色非常值得观赏,这就是顺德的清晖园。我架不住她的描述和诱惑,趁着她休公假,就独自驾车飞了过去。到了顺德,她就直径带我去清晖园游玩了。</h3><h3>顺德清晖园,是广东的四大名园(其它三园为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园、东莞的可园)之一,曾经被评为全国的十大名园。是一处集观赏、艺术与使用价值的园林景观,从它的正式建园算起,至少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大门口上方三个大字‘’清晖园‘’,就是清朝的进士、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李兆洛的笔迹。</h3><h3>走在清晖园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满园都种着莲花。正值炎热天气,清风徐来,阵阵暗香扑鼻,别有一番情趣: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走到‘’红蕖书屋‘’处,只见书屋前一泓碧水,莲叶摇曳,幽雅的环境与书屋的名字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来到一处地方,只见一座两层楼的建筑物,高高的耸立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名曰:小姐楼。据说,园林主人有一千金小姐生得天姿秀丽,深得父母疼爱,就建造了这座阁楼,拱女儿居住。丫鬟们住在一楼,小姐就住在高高的二楼上。小姐的进出,都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和在丫鬟们的陪同下方可。望着眼前高高的阁楼,我想像不出这位千金小姐有多少被父母宠爱的幸福,脑海里却浮现出几句描写大家闺秀的诗句来:‘’倚栏无语寂寥中,罗衣不耐海棠风‘’。‘’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最让人伤感的诗句就是李清照写的‘’守着窗儿,独自怎身得黑。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代的大家闺秀,都是被搁置在闺阁里,深居简出,错过多少春花秋月,错过多少追求幸福的时光,只有空对明月独自愁,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些都是只能通过诗句来了解。而眼前的小姐楼,却让我们见证了古代闺秀的心酸史,不禁叫人潸然泪下。浮想联翩,不由感叹一番。</h3><h3>移步换景。来到碧溪草堂处,据说这是当年龙姓园主居住的地方。来到主人母亲的正室,只见墙上刻有几行字,经我的学生介绍,才知道这是清晖园的第一宝贝:百寿字图。百寿字图是园主人为母亲大人庆寿而命人雕刻一百个字组成的图。此时,我不由联想起龙家人为园林题名‘’清晖园‘’的含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寓意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春天温暖的阳光普照万物。龙家父子孙三代人都贵为进士,都遵循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成为顺德百姓的美谈,也影响和净化了当地的生会风气。顺德的祖先为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好名声。就单凭这一点,清晖园成为广东四大名园之首实至名归。清晖园中很多建筑和建园理念,还体现了顺德人民的智慧及才干。清晖园不愧是顺德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一个缩影。</h3><h3>这次对清晖园的造访,使我产生了对顺德的浓厚兴趣。第二年,在学生的陪同下,我又游历了顺德的逢简水乡。</h3><h3>逢简水乡,坐落在顺德杏坛镇北端,锦鲤江畔。我们从水口桥码头上船,坐上一艘古色古香的小艇,沿弯弯曲曲的小河一路观赏。小船悠悠,清波荡漾,曲折迂回的小河似乎有说不尽的风情和故事;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垂柳倒映,碧波涟漪,一幅岭南水乡画卷尽显无遗。不觉醉入桃源仙境,真想吟诗一首。百度一下了解到,逢简水乡的历史已有近千年了,宋朝建造的明远桥就是最好的见证,据说是顺德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有广东小周庄之称。</h3><h3>下了游艇,沿着河涌走,穿过许多古巷古道,参观了几个祠堂。其中,梁氏宗祠是自今逢简村保存最好的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有140多年的历史。李公祠则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祠堂,是宋朝李姓进士建造的。最后造访的刘氏大宗祠则是规模最大的祠堂,属于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一旦功成名就,飞黄腾达,衣锦还乡时,都要在当地修路、造桥、盖祖屋、建祠堂,已彰显功德。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逢简村得到了印证,也见证了逢简村文化历史的悠久和厚重。一路走来,还顺便品赏了当地的姜撞奶、鱼饼、蹦砂、伦教糕、蒸猪等。</h3><h3>顺德的美食,和它的传统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据考证,顺德的美食之风始于唐宋,经过明朝、清朝的发展、传承和改良,于民国初处于鼎盛时期,所以有民间的‘’食在广州,厨出风城‘’(顺德别称)的传说。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广东顺德为‘’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成为中国第二个获得此殊荣的城市。近几年来,随着中央电视台的《寻味顺德》的热播,顺德就更加举世瞩目,闻名遐迩了。</h3><h3>有一次,我游玩顺德顺峰山公园后,顺便到顺德的容桂探访和我共事过的一位老师。她也姓陈。陈老师非常好客,非要拉我去品尝当地的一道名菜——火焰醉鹅,还叫来两位30年前教过的学生作陪。师生相见,自然欢喜一场。来到一处不大的饭店,老板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待坐下,端上当地产的红茶招呼我们。喝上两口,感觉还不错,甘甜,清爽。我们就一边喝红茶聊着,一边等醉鹅佳肴的上桌。据陈老师介绍,这道火焰醉鹅菜,先将一只整鹅切成一块块,炒的半熟后起锅。然后往锅内倒入一些油,将陈皮爆香,放入腩肉、板栗,撒上一些药材和自制的酱料,再倒入一瓶白酒(白酒至少要30度以上),翻炒几分钟后,盖上锅盖,用旺火烧制。正说着,一位师傅就端上一口铁锅,里面盛着在厨房里炒得半熟的鹅肉,架在火炉上烧制。师傅反复翻炒几次,盖上锅盖。再在锅盖边沿,倒上自制的米酒,点着火。‘’嘭‘’的一声,火焰往上冲,飘着一股酒香的味道。大约十几分钟后,火焰才慢慢熄灭。然后,还要凉几分钟。这期间,时间仿佛有点漫长。此时,我想起苏东坡的那两句诗来: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此情正好得到了验证。揭开锅盖,一股喷香的味道扑鼻而来,满屋飘香。大家都忍不止,发出‘’真香‘’的叫声。我夹起一块鹅肉放进嘴里,一口咬下去,满嘴生香,美滋滋的,还很有嚼头,口感非常不错。别人都说我是个吃货,可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令我满嘴流油的美味佳肴,美到我都有点飘飘欲仙了。只可惜要开车,没能喝上几口酒。不然的话,要来一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凭君满酌香,听我醉中饮‘’。饱餐一顿后,忽然又想起,顺德被冠予‘’世界美食之都‘’,现在看来,当之无愧。顺德的风景令人留恋驻足,乐不思蜀。顺德的美食更令人没齿难忘,飘香欲仙。</h3><h3>顺德留给我的印象,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h3><h3>2019年3月10日</h3> <h3>这篇文章被转刊于QQ网络平台。</h3><h3>我与中国女排的情结<br></h3><h3>文/陈华平</h3><h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和沧桑,品尝了多少人间的真情冷暖,我越发感觉到许多事情在你身边的经历和发生,是缘份的所至,是前世结下的姻缘。我的人生芳华里,就和中国女排结下了悠悠岁月且很深的情缘——从风华正茂,一直陪伴女排走过了三十八个风雨兼程。</h3><h3>1981年,正值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走向教师工作岗位不久。有一天,忽然听到中国女排获得了世界冠军。从那一刻起,我与中国女排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多年来,虽然没机会和女排姑娘们谋面过,虽然也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目睹女排姑娘们的顽强拼搏、在逆境中夺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冠军,但也见证了女排三十多来的兴衰与荣辱。我感觉自己是个幸运者,从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到2017年夺得的第十一个世界冠军,我都亲眼目睹了。</h3><h3>女排参加的每一次大赛,我都在电视机前为女排姑娘们暗暗加油,摇旗呐喊,纠结的心,一直忐忑不安。直到比赛结束,或为之欢呼,或暗自惋惜。我的情感,我的喜怒哀乐,都随着女排队员的场上表现而迸发出来。我知道,自己已经深爱女排,爱到不能自拔的地步。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女排,已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3><h3>在中国体育界,拿世界冠军的球队很多,但我独爱女排。爱女排的拼搏精神,爱女排在逆境中的团结奋进,不被困境所屈服,给人的启发和传播的正能量。正如女排的队歌《阳光总在风雨后》所唱的‘’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意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几十年来,女排精神长盛不衰,坚如磐石,是中国三大球类项目的一面旗帜。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许多叱咤在排坛上的矫健身影。孙晋芳、曹慧英、张蓉芳、郎平、梁艳、杨锡兰、赖亚文、周苏红、冯坤、魏秋月、惠若琪、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等。没有那支球队,有那么多队员的名字,让我如数家珍,让我魂牵梦绕。我想,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缘份,这就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h3><h3>回想起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的这个世界桂冠,是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排的冠军。在那届世界杯赛场上,女排姑娘们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为国争光的信心和勇气,以七战全胜的佳绩,勇夺世界冠军。全世界为之振动。这是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它向世人有力的证明了,中国人不但能拿小球(当时的中国兵乓球已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了)世界冠军,也可以在大球上占有一席之地。全中国人民也为这个世界冠军振臂高呼,四海欢跃,五湖同庆。她激发起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情怀,给当时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刚起步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甚至许多媒体喊出了‘’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最强音。此刻,我想起了新中国的第一任体委主任贺龙元帅说过的一句话:三大球不翻身,死也不瞑目。现在,这个世界冠军,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了。而这个世界冠军,又何尝不是几代中国排球界人士几十年奋斗的结果呢。当年的这个冠军,也为中国人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注入了一道重重的砝码。</h3><h3>我在心里刻下了这届女排的主教练袁伟民,女排队长孙晋芳,几朝元老曹慧英,‘’铁榔头‘’郎平,‘’天安门城墙‘’周晓兰等人的名字。为此,我还特意收藏了两枚珍贵的邮票。一枚是以铁榔头郎平为原型的邮票。图中的运动员高高的跃起扣杀,像展翅欲飞的雄鹰。一枚是一名女排队员,飒爽英姿,含笑春风,手捧冠军奖杯,她应该就是当时的女排队长孙晋芳。</h3><h3>古人云,打江山容易,保江山难。女排姑娘们,靠着集体的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以及女排特有的精神,硬是在接下来的1982到1986年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和奥运会上,一口气连夺了五个世界冠军,创造了当时排球界的第一个五连冠,轰动一时,名垂青史。</h3><h3>岁月沧桑,世界排坛风云多变。中国女排在2004年夺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后,由于训练水平和技战术体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状态一直起伏不定,徘徊不前,沉寂在低谷中。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换了几任主教练,成绩都一直不理想,有负国人的期望。在不少媒体流言四起,甚至是有点不恭的时候,我却对中国女排的情怀矢志不渝,从来没有失去信心。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我坚信女排一定会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再攀鼎峰。只要是有女排的比赛,我都不会落下一场。就是没时间看,也要从报纸和体育台的新闻节目中,关注女排的比赛结果和各个国家女排实力的走向。苦苦地等待了十一年,终于梅花香自苦寒来,风雨过后见彩虹。2015年,由郎平执教的以朱婷为代表的第三代黄金球员,又是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女排比赛中,以全胜的战绩,再次荣登桂冠。之后,郞指导率领的郞家军,又神勇地夺得巴西里约奥运会冠军,和第二年在日本进行的大冠军杯的冠军。</h3><h3>从袁伟民教练到郎平指导,中国女排夺得一个又一个的冠军,为华夏民族争得无数的荣誉,女排几代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女排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展望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我坚信中国女排在郎平教练的带领下,砥砺前行,锐意进取,不断强化技战术体系,着力培养好组织核心——二传手,通过各种国际大赛,磨合出最佳阵容,一定会再立新功,不负全国人民的重托,为中华民族再添上一笔浓墨重彩。‘’走在一起是缘份,一起在走是幸福‘’。为女排的荣耀而骄傲,为读懂女排的精神而幸福。今生今世,陪伴女排一直走到人生的彼岸。</h3><h3>2019年1月8日发表</h3> <p>这篇游记被转刊在《枫枫散文》园地平台。</p><p>凤凰古城游兴</p><p>文/陈华平</p><p>清晨,伴随着阵阵清新的空气,晨曦柔和的笑脸,一道神秘的帷幕徐徐升起,一幅向往已久的画卷渐渐展开,一座被外国人称为最美小城——凤凰古城的容貌清晰映入眼帘。一条清澈碧绿的江,从远处穿过几重山缓缓流经而来,绕着小城欢快流淌。这就是沱江,小城人引以为豪的母亲河。江的两岸,房屋挨挨挤挤却错落有致,显得古风古韵。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吊脚楼群。它依山而建,临水而立,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虽然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历经多少朝代和风雨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它承载着苗族人多少代的心酸历史,记录了苗家人多少奋斗的故事,更见证了他们祖辈历经的千辛万苦和饱受的世间坎坷磨难。远远望着吊脚楼,让人感觉透着几份神秘感。据导游介绍,吊脚楼分两层,下层一般是放杂物或养家畜,上层则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工和布置精细讲究,都画着鸟兽图案,尤其是喜欢画凤凰鸟,可见苗家人和汉人一样,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追求。</p><p>走近江边,可见碧水清澈,清澈得就像小姑娘的眼眸,透亮晶莹。江中的水草依依,仿佛一条条绿丝带,一些小鱼穿梭于水草中,自由自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正如小城的人们一样,无忧无虑,悠闲自得。来到一处水面,但见游人兴致勃勃踏着由一样大小石块铺成的一高一低的两排小桥(石块间相隔约一步之遥),来往穿梭于江面,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乐此不疲,还不时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念。这种桥被当地人美称为“跳岩”。“跳岩”的每块石墩都是刚好冒出水面,清莹的江水在旁边哗哗流过,似乎在对它细声地述说着什么。这种“跳岩”对男士来讲既好玩又有点惊险刺激。若不小心跌入水中,大可不必惊慌,江水清澈,正好在水里和鱼儿戏耍一番,野性一回,此不乐哉?我也饶有兴趣的光着脚在“跳岩”上走了一个来回,不时用脚丫拍打起水花,水花飞溅,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孩时经常在水沟边玩打水战的游戏,在雨中用脚丫拍打水花,看谁拍打的水花飞溅的最远……想不到,在这样一个古城小地方,不经意间找回了几分童年的乐趣,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p><p>坐着乌篷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荡悠。小船缓缓地在水面中划过,荡漾开一圈圈的水纹,两岸青山在移动,吊脚楼映在水中,江面上不时有游船穿梭来往;穿过古桥,几条苗家人赶集运货的小船从身边划过,眼前仿佛就如一部无声的电影在放映着。而电影的画面中,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里的翠翠站在渡船上默默凝望江水和期盼眼神的情景若隐若现。远处不时飘来的山歌,给憧憬未来的翠翠带来一些快慰。翠翠纯真无邪,具有灵气的形象,浓缩了湘西富有古朴恬静的山美水美,和人性纯朴和谐的美。正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和翠翠天真清纯的美,让游人近几十年来逐步认识了凤凰古城的美(其实,出生于凤凰古城的沈从文的大名——中国现代作家的杰出代表,名气仅次于鲁迅,也给小城增色不少,正应证了一句古话:地灵出人杰),以致被外国作家冠以“中国最美小城”的美誉,使这座小城声名鹊起,远播海内外。别过乌篷船,思绪还在沉浸中。于是,在渡船码头,和打扮如翠翠的苗家姑娘照相留念,当是留下一些念想吧。</p><p>跟着导游穿街走巷,漫游在古朴典雅的古城街道中。踏着由条石或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和映入眼帘的两旁颇具古韵古风的商铺及宅院,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却古貌犹存,让人梦回久远的岁月,仿佛看到苗族(还有少部分的土家族等民族)祖先为了家族的繁衍生息,选择了这样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智慧,建造了让他们子孙后代都引以为豪的繁华小城——一个远离世间纷争的安身立命的桃源仙境。</p><p>和中国古代许多建城历史一样,凤凰古城也有它神奇的传说。相传东方国(古印度)的神鸟“菲尼克司”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飞到湘西一带的山中落户。从此,这一带的山岭碧山翠水,薄雾笼青,崔灿辉煌,仙气缭绕。人们便把凤凰鸟落山的地方叫凤凰山,山脚下的小城于是美其名曰:凤凰城。难怪苗族人家里都画有凤凰鸟,供奉凤凰鸟。凤凰鸟的庇护,和秀山翠水孕育了人们的纯朴憨厚的民风,苗家人、土家人、汉人等,相安相处,和谐共生,一起书写了凤凰小城三百多年来的历史,保存了小城的古风古貌和质朴,也为小城今天的人们保留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当我们游兴到一条青砖红瓦、临街耸立许多古宅古院的古老街道的一处广场时,游人都忍不住驻足流连,或拍照留影,或拍照视频与亲友分享,或跟随导游讲解追溯小城的往昔。不仅是因为这里是街道最繁华、曾经富商豪贾最集中的地方,还因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三个大字:凤凰城,是由惜墨如金的时任总理的朱镕基亲笔题写的。朱总理的题字,給这座凤凰小城注入了一笔厚重的文化色彩,让古老的小城焕发了新的活力,使它的知名度又上了一个档次,吸引更多的游人慕名而来。</p><p>自古有山有水就有桥,凤凰古城自然也少不了桥。而其最有名的桥当属虹桥,其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传说朱元璋皇帝听信一位风水先生的话,说是凤凰山一带卧虎藏龙,将会出现一位真命天子,势必威胁他的大明王朝。于是,朱皇帝大笔一挥,命人斩断龙颈,使这条龙身首异处,致使凤凰风水被严重破坏。眼看自己依赖生存的家园环境遭受毁坏,当地百姓义愤填膺,怒火中烧。他们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用红岩修建了一座桥,把龙颈重新接起来,并取名为虹桥。不管 传说如何,虹桥的确是古城的一处胜景,被列入古城的八景之一。据《凤凰厅志》记载“桥跨沱江水,川平风静,皓魄当空,清光满漾。桥上徘徊,仿佛置身蓬岛”。可见其景色幽雅清秀,令人流连忘返。虹桥夜晚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有清朝人诗赞为证:月满溪头霜满天,长桥寂静卧前川。水光山色浑无际,拾得云楼一画笺。还没到虹桥,远远就看见了刻在桥上方的的两个大字“虹桥”,它是由红色打底用银色镌刻的,特别显眼。据考证,“虹桥”二字是由当地名人,时任湘西镇守使的田应诏亲自题写的。漫步虹桥上,只见桥上不仅开设商铺,还有艺术长廊,摆放着很多名人的字画,和关于凤凰城传说故事的各种书籍及工艺品等。如果把虹桥称之为一幅凤凰城独特的人文风情画,实不为过。</p><p>站在虹桥上,遥望沱江两岸的绿水青山,与虹桥相呼应的遐昌阁和万名塔,及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脚楼,还有江上的点点小舟,倒映在江中的霞辉,让人仿佛看到凤凰这座古城几百年来经历的沧桑变迁,虽然曾经风雨飘摇,几经战乱,却风貌依旧,古韵犹存,每天都笑迎四面八方的来客,述说古城悠久的历史,并展望美好的明天。</p><p>2019年8月1日发表</p> <p>以下文章发表在《南粤作家》平台。</p><p>诗意乌镇</p><p>文/陈华平</p><p>也许是出于对中国古诗词的喜爱,一直以来,总想找个地方,把古诗句里关于江南诗意的画卷展示出来,吟诗诵赋一番。终于在今年八月初的一天,我到浙江的乌镇游玩,与这幅江南水乡画卷不期而遇,让我把脑海里记忆的诗词都重温了一次,尽情吟诗抒怀了一回,真乃人生一件美事幸事矣。</p><p>我们来到乌镇西栅景区,刚一下车,一个高大古典的牌楼映入眼帘,正面上写着“乌青毓秀”,背面上写着“西环浙水”,仿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河水秀美,人才辈出的地方,每一处,都刻下了水的烙印。就这八个字,一下子把来观赏的游人吸引住了,都情不自禁赶紧拍照。进入景区内,只见宽阔的河面上,一排排的乌篷船整齐停泊在河边,碧水清冽,倒影清波,杨柳依依映在水面,把河水染得更加青绿了,很容易让人想起白居易那几句诗来“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眼前,恍如一轴江南水乡秀美画卷:“烟柳画桥,风帘翠幕”。面对如此景致,虽然桃花已逝,烟雨难现,但依然可以美美地吟着“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重温古诗,先自我陶醉一下。</p><p>整个小镇被绿水环绕。有水自然有桥,但乌镇水乡的桥,别有情趣,别有诗意。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桥,如平安桥,华云桥,致安桥,有迁善桥,咸宁桥,仁济桥,逢源廊桥,更有一处叫雨桥,等等。这些桥连接河两岸,方便人们的出行,利于情侣的相会,更给诗人吟诗作对提供了意境。关于桥最有诗意的句子莫过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黄昏时分老树上乌鸦啼叫,小桥流水旁人家的炊烟袅袅;周邦彦的”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道出在小桥边送别情人的伤感;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诗人伫立明月映照下的桥上,怀念心里牵挂的伊人,几番思念情怀跃然诗句。张先更是表达古今柳桥旁送别朋友的忧伤“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漫步桥上,一边吟着“两两归舟晚渡关,孤云倦鸟各飞还。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一边寻找诗意的影子,一边沉浸在诗意的画境中,寻梦乌镇最美的时刻和曾经的繁华,“桐叶疏疏苔壁青,乌篷船向古津停。行来李巷连陶巷,到处旗亭复井亭”。</p><p>河水环绕着小镇,水巷两岸房屋古朴,高低错落架于水面,而乌篷船,就来往穿梭于迂回曲折的水巷之间。游人坐着小船惬意荡悠,观赏延河两岸历经风雨沧桑的水巷水阁,穿过见证古镇千年变迁的一座又一座古风古貌的小桥,心中情思荡漾:“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一对恋人爱侣,相依相偎,戏水清波,捕影弄风,醉入梦乡,“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多少优美的诗句,都在这一刻重温了;多少优美的画卷,都在此时览阅了。此景此情,谁能不醉入梦境。</p><p>行至一处民宿门前时,忽然飘起雨来,细雨如丝,轻雾如烟似梦。在民宿的阳台上,往远处望去,整个水乡顿时一片迷蒙,一片烟雾,古巷古楼古桥,还有更远处的一座宝塔,全笼罩在烟雾中。偶尔几只燕子,在细雨柳叶中穿梭,像是在寻找春梦。这时的古镇,正展示一幅江南烟雨图:“寂寞经春,小桥依旧飞燕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潇潇暮雨撒江天,一番洗清秋”。来时还感叹,没有赶在阳春三月,没能欣赏到江南“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的美景。没想到,吟诗悟景的这一刻,这种遗憾得到弥补。再看河面,刚才还小船三三两两闲悠,忽然河面变得热闹起来,乌篷船排成一字长蛇,游人争相坐船,阅览雨中的景致,感悟江南阳春烟雨潇潇图。原来,他们的心境和我一样不谋而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能被如梦的细雨飘在身上,让如诗的春意停留片刻在心上,该是多美的呀。此刻,我也是醉了,“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p><p>“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望望,那水那桥,那巷那船,那景那情,哪样不是一首诗,不是一幅画。乌镇,就是古诗词吟诵、演绎的舞台。</p><p><br></p><p>2019年8月20日发表</p> <h3>魅力湛江</h3><h3>文/陈华平</h3><h3>在祖国大陆最南端,有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碧海蓝天,风景秀丽,人民勤劳的地方。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这就是闻名遐迩,被许多名人赞誉过的湛江。这座滨海城市,正在努力提升自身内涵的品位,全力打造成一个美丽宜居、魅力四射的幸福城市。</h3><h3>据考证,湛江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从‘’南越‘’的称呼开始,历经无数朝代的变迁,逐渐演变成‘’象郡‘’、‘’雷州府‘’、‘’高州府‘’等称呼。至清朝后期,遂称谓‘’广州湾‘’。194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将其改名为湛江,一直沿用到今天。</h3><h3>湛江,这座滨海城市,祖国的南大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近代史以来,就倍受世人的关注。清朝末期,法国人侵占湛江(并一度称其为‘’白瓦特城‘’)。湛江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用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篇章。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也因此写了《七子之歌》,来表达诗人强烈反对以香港为首的七处地方(包括当时称作广州湾的湛江)被外国势力分割强占的一片赤子之心。湛江便从此声名鹊起,让许多人认识了她。建国以后,大诗人郭沫若也曾为湛江的‘’寸金桥‘’题词:一寸河山一寸金。湛江人民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还建造了‘’寸金桥‘’公园。</h3><h3>湛江山青水碧,风景奇特。而她的闻名,与历史名人的足迹息息相关。在距离湛江市区西南18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名胜——湖光岩。她是20万前火山爆发形成的一个火山口湖,也称玛珥湖(全世界仅有两个这样的玛珥湖,另一个位于德国)。湖光岩,湖水清澈明如镜,蓝天白云倒映如画廊,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碧水荡漾,梦幻似仙境。游人流连于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宋朝时期,宰相李刚被贬海南,途中被邀请观赏湖光岩。李刚因醉情波光潋滟、青山倒映的湖光山色,欣然题字‘’湖光岩‘’三个大字于岩壁上,湖光岩因此享誉天下,声名远播。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游览了湖光岩奇特的风景后,赋诗赞美道:四山环一湖,湖水明如镜。2005年,湖光岩被评为广东省最美湖泊。2006年9月,湖光岩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湛江八大景点之首,已成为湛江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近几年来,湖光岩以她独有的玛珥湖风光,和‘’国家地质公园‘’这张金字招牌,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游人以及国际友人慕名而来,尽情游赏,拍照留念。生活在这片天地下的湛江人民,以湖光岩为骄傲和自豪。湛江人民,也随着湖光岩名气的日益提升而倍感幸福。</h3><h3>在湛江市的徐闻县,有一处天涯海角的地方。她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最南的极端,美其名曰:南极村,又名‘’放坡村‘’。据说,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被流放经此去往海南岛。三年后遇大赦,东坡先生北归返乡又经此过,感慨这里的独特风光和人文风情,于是留下一首《无题》诗:重登观骇浪,儋耳送归来。可喜兴文教,帆书谢大才。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因而給村子取名放坡村。还把苏轼居住过的地方称作‘’东坡草堂‘’,读书的地方称作‘’东坡书亭‘’,立‘’东坡塑像‘’等。纯朴厚实的放坡村人,千年来世代耕海,住珊瑚屋,夜晚出海打鱼,白天晒盐,生活自耕自乐,悠闲自在。而今,苏东坡的到来,也给村子带来一种书香氛围,让村子也沾上诗气,以激励后人,发奋读书,搏取功名。放坡村附近还有灯楼角,有琼州海峡与北部湾的合水线,有中国大陆架最大最美的珊瑚群。现在,放坡村(南极村)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多少游客前来观赏,多少文人赋诗赞誉,多少摄影爱好者拍照留念。</h3><h3>湛江地处雷州半岛,岛屿众多。其中最大的岛为东海岛。她是中国的第五大岛,广东省的第一大岛,位于湛江市区东南面。东海岛的龙海天沙滩,长约28公里,是中国第一长滩。每年的夏秋两季,来龙海天沙滩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人们在这里玩海水、玩浪花,坐飞艇乘风破浪,开跑车在沙滩上风驰电掣,过回刺激瘾。如果住下来,还可以看日出和日落。傍晚,碰到打鱼归来的渔船,还可以买些海鲜来偿偿鲜。什么跳鱼、鱿鱼、濑尿虾、花蟹、海豆芽、沙虫等等,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拿回去清蒸、白灼,吃在嘴里,回味无穷,荡气回肠。吃上这一回,这辈子都没齿难忘了。然而,东海岛上最精彩的还要数被称为‘’民族瑰宝,东方一绝‘’的‘’人龙舞‘’。‘’人龙舞‘’的历史,自清朝初期开始,至今已经有300多年了。她发源于东海岛的东山镇。之所以叫‘’人龙舞‘’,是因为她表演的‘’龙‘’全部是由人来扮演完成的。人数一般在五六十人,多的可达几百人。‘’人龙舞‘’舞起来虎虎生威,蔚然壮观。远远望去,仿佛龙腾飞舞,翻江倒海,非常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她与遂溪的‘’醒狮舞‘’、吴川的‘’飘色‘’、廉江的‘’舞鹰雄‘’代表了湛江的民俗文化。东海岛‘’人龙舞‘’自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已被央视《远方的家》、《出彩中国人》等多家节目栏录制播出,深受四海八方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其中,曾得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高度赞誉,并与参加‘’人龙舞‘’演出的演员合影留念。以此同时,‘’人龙舞‘’的出彩表演,还大大提升了湛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湛江这张名牌,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h3><h3>从东海岛的东南码头坐船过去,又是一座著名的岛屿——硇洲岛。她是一座几十万年前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有中国第一大火山岛的美誉。她的大名,因与南宋末代王朝的两个逃难皇帝相关——一个客死于此,一个在此称帝,而被历史学家津津乐道和追捧,湛江的盛名,也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被注入了浓重的一笔。说起这段历史,不能不让今天的湛江人为之骄傲与自豪。湛江,也曾是皇帝建都的地方!湛江,不愧是一块风水宝地!硇洲岛虽是岛外之岛,但却是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海岛,除了她与宋朝的因缘外,岛上的‘’硇洲灯塔‘’是世界三大灯塔之一(其余两个是伦敦和好望角灯塔),有享誉南国旅游度假胜地的‘’那宴海石滩‘’,还有曾被清朝道光皇帝称赞过的‘’硇洲鲍鱼‘’和‘’青龙虾‘’等海鲜,也是名声大噪,令人垂涎欲滴。站在那晏石滩上,任凭海风吹拂和洗礼,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对这块曾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教化。海水拍打礁石,溅起朵朵浪花,述说着硇洲岛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也勾勒出岛上人们对美好明天的画图。</h3><h3>再移步回到这座滨海城市的市区,今天的湛江,随处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她的巨大变化。到处都是公园,处处皆美景。寸金桥公园、海滨公园、渔港公园、中澳公园、南国公园等,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合家欢聚提供了好去处;而观海长廊、海湾大桥、奥体中心,市区街道的扩建改造及到处可见的绿化带等,为装扮美化市容,打造最美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的品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h3><h3>说到湛江的魅力,不得不说说她的海鲜了。全国人民都知道,吃在广东,广东人最能吃。但吃海鲜,就要到湛江来吃了。食在广东,鲜在湛江。绝对不是吹牛。近几年来,每到节假日,来湛江观光的省内外游客,甚至是港澳同胞,人潮涌动,络绎不绝。不为别的,就为了尝尝湛江的海鲜。因为湛江海鲜已多次在央视台的各档节目栏上被不遗余力地介绍宣传过。湛江海鲜早已被许多美食家和吃货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湛江海鲜现在已经成为‘’网红‘’了,也是湛江人在餐桌上追求的一种时尚。炭烧生蚝、清蒸鲍鱼、桑拿膏蟹、白灼鲜鱿、干煎马鲛、东风螺煲等,都成为游客们心中追捧的‘’明星‘’。夏夜,游人在海边吃着炭烧生蚝,喝着清爽的啤酒,再迎着阵阵袭来的海风,畅谈着对湛江的印象,有着聊不完的感受,说不尽的情调。湛江的魅力,让游人如痴如醉。</h3><h3>2019年4月2日发表</h3> <h3>毛泽东的山恋情怀</h3><h3>文/陈华平</h3><h3>也许是缘份,也许是天意,毛泽东一出世,就注定了与山前世有姻,今世有缘。</h3><h3>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横空出世于湖南湘潭的韶山,一个四面都被群山环绕,山岭相依的地方。毛泽东自此在骨子里烙下了山的印记,此生都与山永不分离了。因为从小生活在山里,喝着山水长大,呼吸着山的空气成长,山就赋予了毛泽东很多的灵气和诗才。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与山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就有几首诗的题目包含了‘山’字。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七律.到韶山等。这几首含‘山’字的诗,写出了一种山的气势磅礴、豪迈冲天的气概。尤其是表现了红军战士如山一样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似泰山压顶、催跨任何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信念。诗词中,带山字及对山的印象的诗句也很多,‘’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山才能‘’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以山为策源地,建立革命的根据地,才能打破混浊的旧世界,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中国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革命者跨越了多少‘’万水千山‘’,跋涉了多少‘雄关漫道’才最终取得的。</h3><h3>毛泽东对山的情怀是那样的眷恋和深沉。每次红军跨越一座山,取得一次胜利的时候,他都要面向着大山,尽情抒发一番感慨和诗人的情怀。1928年8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在外线作战,闻报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进攻被留守的一个营的红军赤卫队击败时,他欣喜的题诗‘’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35年2月,当红军第二次激战娄山关,取得一场惨烈的胜利时,夕阳斜晖,他登上娄山关,感慨写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5年10月,当红军翻过六盘山,突破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天险时,他不由高兴地写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同年10月,当红军翻越最后一座雪山,即将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他高度概括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新中国诞生,1965年5月,当毛泽东几十年后重上井冈山时,他依然热情洋溢的赞叹道‘’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毛泽东用如山一样气势宏伟、气吞云月的诗篇,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豪气冲天的情怀,和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h3><h3>毛泽东的山情别恋,铭刻了他毕生的心血和高山仰止的胸怀。他要带领中国共产党,在莽莽的崇山峻岭中,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迁‘’的旧中国摸索和探求,去开创中国革命的一番新天地: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建立一个新中国。而这个宏伟计划的实施,就是从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开始的。这个过程,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毛泽东以山的坚定信念,和不被狂风吹倒,不被洪水猛兽动摇的顽强意志,终于‘’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新中国,以泰山的雄伟姿态,以昆仑山冲霄汉的气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h3><h3>毛泽东生于山中,熏陶和造就了他登山仰望,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和气魄,让他在解放战争中,导演了一场山洪爆发势如破竹,秋风扫落叶的横扫蒋家王朝的百万大军的好戏。三场人类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如此规模庞大的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几经毛泽东的‘’谈笑间,墻鲁灰飞烟灭‘’,国民党的三百多万军队,就被人民解放军彻底的消灭了。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天险长江,占领国民党总统府,宣告蒋家王朝的彻底覆灭时,毛泽东再次大笔一挥,写下了豪迈的诗篇,‘’中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三场大决战,不愧是毛泽东在军事才能方面的的一大手笔。功高盖泰山,英气照千秋。</h3><h3>自古以来,很多伟大的诗人都留下了写山的诗句,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他们的诗都只赞叹了山的壮丽,抒发了对大自然热爱之情怀。而毛泽东,由于长期与山打交道,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山的血液,对山的认识比一般人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高远。他在诗中写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以山的胸怀,山的悟性,给我们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不攀越高山,不历经风雨,就无从揽阅最美的风光;不尝试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下滴水石穿的苦功夫,就永远不可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毛泽东的革命一生,是最好的历史见证。</h3><h3>2019年5月26日发表</h3> <p>该文获得南粤作家等多家平台联合举办的全国性征文“致敬!我的双亲征文”大赛三等奖。</p><p><br></p><p>怀念父亲</p><p>文/陈华平</p><p>与很多人的父亲一样,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长的也不伟岸;高官沾不上边,成就更是躲着他,就这样一辈子平凡,青史留名只待下辈子努力了。</p><p>但他却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尽到责任的好男人。他虽然没有把我培养成为一个担当大任,一个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但教出了一个重孝道,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我自感骄傲)。在父亲离世的十年里,我一直细心照顾体贴我的母亲,让她时时感到快乐、幸福,也时常关心我两个弟妹的生活状况,担当起一个大哥的责任。</p><p>我父亲的名字就如他的生平一样,再朴实不过了——陈运。说起父亲,他的身世其实比母亲还贫苦。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后来他的母亲被逼改嫁,也随之由高姓改为陈姓。打我出生后,爷爷在我脑海里就没有留下一点印象。倒是奶奶在我比较小的时候经常从农村过来带我,因此对奶奶的轮廓还比较清晰点。</p><p>正因为如此,父亲小时候的日子是很苦的。就是到了后来,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弟妹关照的双重压力也一直萦绕在他身上。父亲一共有五兄妹(父亲过世后才听到堂弟说起,最小的弟弟因家里穷很小就送给了别人,以后再也找不回来),作为长子,父亲尽到了兄长的责任。爷爷走了以后,父亲就一直在生活经济上关心和照顾他的几个弟妹(他们都一直在农村),经常从拮据的家里拿钱救济他们。对他唯一的一个妹妹,父亲是痛爱有加。除了经常抽空回老家探望关心妹妹的生活,还操心起她的婚姻大事。后来妹妹出嫁了,还拿出一大笔钱帮她置办嫁妆。以后,又偷偷瞒着母亲,帮妹妹买砖买水泥及木材,在妹夫的乡下建起一幢两层楼的房子。</p><p>为了照顾好农村家里的两个弟弟,父亲也没少费心少出钱。有段时间,两个弟弟为了盖房子多占地而争吵不休,大有同室操戈的迹象。无论父亲这位大哥如何调解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是父亲把农村家里的那块本来属于他的地让给两位弟弟平均分了,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父亲的这些事,从来都没有跟我们兄妹几个讲过,都是我自己观察和通过母亲闲聊碎语里才了解到的,真感叹父亲这份血浓于水的兄弟情义,不愧是位情至意尽的好兄长,勇于当担有责任感的好男人。在我眼里,父亲不是那种爱说教,只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人。父亲的这种品行,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在我走向社会,无论对家庭对工作对朋友都努力做个诚实有责任心、对得起良心的人。</p><p>都说父爱如山。在我看来,这种爱深沉严格,在歧途的路上,如一座山似的挡住了你的去路。又似一座默默无言的山,用他的无声行动,给你力量的榜样,潜移默化影响着你。</p><p>我小的时候,是非常淘气的,没有什么事不敢做的。经常跑到水库边玩水(还不会游泳),爬到树上摘树籽来打仗,从树上跳到房顶(我们居住的都是平房,包括学校的教室)上捉迷藏,扔飞刀(用过的牙刷做成的),中午溜到机关办公室学大人打电话等。还经常把从别人家地里挖来的蕃薯、甜薯、山芋之类,鸡笼里摸来的鸡蛋(孵小鸡的),养鸡场偷来的鸡等用来打瓮吃。</p><p>诸如此类,坏事过后,跑上门告状者无数。这时就免不了挨父亲的一顿痛打。父亲的眼里,是容不得半粒沙子的,绝不容许我做坏事,不能被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做一回坏事就要受到一次严厉的惩罚——狠狠地揍一顿。每次我犯事后的几天里,父亲午睡时都要拉住我的手,强迫我上床睡觉,免得我又跑出去惹事生非。</p><p>也许是我小时候太调皮了,被告状多了,父亲很少在我面前露出笑容,总是板着深沉严肃黑的好似包公的脸。后来大了点,我才慢慢体会到这是父亲一种深沉的爱,通过他的威严,时刻给我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警告,干坏事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p><p>后来,我读书以后,当然少不了干这样那样的坏事,老师也没少家访。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个男老师教我。这个姓郑的老师,血气方刚,年轻有为,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想在他的鼻子底下干点坏事难于上青天。父亲知道后了,似乎是长期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松下来,脸上开始有了点笑容。</p><p>有次我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影响了数学老师的讲课,被郑老师罚留堂写检讨,直到中午12点半才回到家。父亲听说后也不骂我,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饭,便幸灾乐祸地笑着说:“就是这样好,肚子饿了吧,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捣蛋”。看得出,父亲为有一个这样严厉的老师管教我暗自高兴。</p><p>自此以后,我的野性棱角被慢慢抹平了,少惹祸了。读五年级以后,就很少和别人红过脸,更不用说偷鸡摸狗打架之类的事了。在读高中的最后一年(高二)里,我埋头苦读,发愤用功,在恢复高考两年后的那年里,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当上了教师。一个孩时的调皮捣蛋鬼、让父母和老师头疼不已的人,长大后居然成了一个教书匠(那年我毕业回到母校报到,教过我的老师都以为看花了眼),人生的轨迹似乎有点偏差了。</p><p>现在每每回想,在我懵懂幼稚的童年,有一个这样严厉父亲的管教,不至于我在人生道路中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性甚至是走上歧途而暗暗庆幸。这就是如山的父爱,需要慢慢体会,用心感受,甚至于你成长几十年的时间里到你人生最成熟时,才能感悟出其中深沉的父爱。</p><p>父亲小时候虽然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堂,但自从参加农场的工作后,一直找机会识字读书,努力改变人生的命运。积极参加农场组织的各种培训班的学习,参加工作组到各个单位和连队锻炼自己,通过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及写工作总结,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由于进步快,父亲很快就被农场提拔为干部,调到机关办公室上班。</p><p>后来父亲到农场的汽车队当队长,经常要组织司机开会学习。为此,父亲常常要写开会发言稿及总结,笔记本写了好几本。文革时期掀起的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父亲每学一篇毛主席文章,都要写一两篇的学习心得。久而久之,笔记本就写了厚厚几大本,文化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很多个晚上,我们都睡觉了,父亲还在油灯下学习,写这写那。我也感觉得到父亲当队长的压力大。</p><p>读初中时,有一段时间,我们也赶时髦,也学着别人写大字报,写批判稿,到处找豪言壮语来抄,找毛主席语录来抄。有一回我想到父亲的笔记本里肯定有最经典的毛主席语录,便偷偷翻开他的笔记本看了起来。慢慢翻看,才发现父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到现在我的字都无法超过他),龙飞凤舞,挥洒自如,可以说是超过他的文化程度,心里不由暗暗佩服父亲,觉得父亲真了不起。父亲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起来,就似一座山一样,永远耸立在你面前。这就是父爱,能给子女力量源泉的父爱。打这以后,我也偷偷找书来看,找不到书就去借,去抄(文革期间出现很多手抄本书),真的还看了不少的书。</p><p>说不清楚是何原因,这辈子和父亲倾心交谈的机会不多,就是在他病重期间,我请假陪在他身边的那个星期里,也难得和父亲说上几句暖心的话。父亲走了,走得很突然,以至我都没能和他说上最后几句话,心里不免留下永远的遗憾。每想起,不禁泪眼潸潸——还没好好报答老人家的恩情呢。</p><p>我知道父亲对我们是很留恋牵挂的,希望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好好的。我在心里曾无数次默默地说,父亲,您放心,我们兄妹三人和母亲都过得很好,每天都很愉快。你在天堂也要保证过得快乐,我们会经常想念您的。等杏花开了、郊外细雨纷纷之时,我再来陪您好好说说话。</p><p><br></p><p>2020年6月20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