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听说文革“革命小将”黄帅去世了,我想起了我的校友。</h3><h3><br> 黄帅不必多说,那是那个时代不堪回首的产物,所有竖起黄帅革命小将的大人们都是推波助澜,绝不仅仅是毁了孩子,是整个社会悲剧的缩影。</h3><h3><br> 我有一个类似黄帅这样的校友,她叫王东风,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子,比我小大约两个年级。</h3><h3><br> 她由于天生缺陷,少了一只胳膊,一个女孩少了一只胳膊,这对家长一定是很大的心思。</h3><h3><br> 她的父母是老革命,文革那会是现役军人,我们在一个部队子弟学校。</h3><h3><br> 父母都是民国时期接受的道德教育,传统思想很浓,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共性,父母都是民国时期接受的教育,世界观与道德早已在民国时期就确立,并从此带在一生,并对我们进行言传身教。准确的说文革前十几年社会的道德是由他们主导的,这与所谓的领袖思想无关。</h3><h3><br> 而接受所谓领袖思想的恰恰是50后与60后这帮人,而这帮所谓生在红旗下接受革命教育的人主导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道德,可以说是最失败的几代人,人称坏人变老了,尽管我也是50后,我认为并不过分。</h3><h3><br> 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造成的,这是对人的世界观形成一窍不通,世界观的形成是潜移默化长期形成的,一夜之间变坏的人找不到。</h3><h3><br> 书归正传,我这个天真无邪的校友的父母为了给女孩子能够生存的本领,含辛茹苦,教孩子学习,做家务。这个女孩子逐步掌握了当时认为女孩子必须掌握的家务技能,诸如做饭,打毛衣等家务活。</h3><h3><br> 这原本是父母亲对孩子的一种期望,也是父母亲为残疾孩子寻找将来成人后生活的出路,是民国时期过来人很正常的一种传统思维,父母对孩子的爱浸入其中,可怜天下父母心。</h3><h3><br> 但是我们共生在文革时代,那是一个人鬼难分的悲剧时代,这一切注定了我们这代人的一生,当然也包括这个校友妹妹的悲剧人生。</h3><h3><br> 由于这个小女孩天生丽质,加上娴熟的家庭作业,还有当时最推崇的红色接班人的革命家庭背景,还有人们天生怜悯漂亮但有残疾女孩子的弱势,一夜之间我这个校友成了家喻户晓的革命接班人的典型代表。</h3><h3><br> 当时有个讲用报告团,主要是介绍用领袖思想改造自己的先进事迹,她成为这个讲用报告团的主力队员。她的所有这一切都成了伟大思想的光辉成果,当然她那个年龄不会写这些东西,文革都是停课闹革命,我是小学68年毕业,她的水平只能比我低。但那文章写的让人痛哭流涕,一个女孩子在艰苦朴素的环境下,如何历练自己的革命意志,那简直就是一个弱者用领袖思想使自己强大的站起来的磨练。</h3><h3><br></h3><h3> 人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个美丽可人的小女孩,在伟大思想指引下,与残疾作斗争,人们总是倾向于怜悯弱者。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是父母付出最大的爱,从小到大,一点一滴指导她摆脱困境。</h3><h3><br></h3><h3> 过去我们对这个理解不深,今天我们自己养大了孩子,还带了孙子,阅历丰富了。带孩子的辛苦与付出我们理解了,再回头看这件事,今天的初中生还在玩闹之中,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心痛,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痛,痛中还有一种爱与恨,大人们联手协作折腾一个孩子,将孩子的精神与行为无限拔高到云端,他们的精心包装就算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了。可她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她怎么从云端下来就不是这帮人的责任了。</h3><h3><br></h3><h3> 她父母的含辛茹苦自然是不能写在纸上的,她成了学毛著的积极分子,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了江苏省团委,徐州市团委的标杆。</h3><h3><br> 社会用革命绑架了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自然要用革命绑架自己,这不是她能左右的,这是时代对她的要求,可以想象她的行为稍有不怠,那就是对不起高高在上光辉形象,上升到纲线上那就问题更大了。做为一个小学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多么被社会夸大的心理路程,孩子一旦进入这种不能自控的环境中,成长过程中的一切苦衷只能自己承担。</h3><h3><br> 她还是那样灿烂的笑着,到处作报告,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要用多大的心理压力承担这一切?没有人知道,表面上她是非常光鲜的孩子。</h3><h3><br> 我们那时特别羡慕她,总是有单位接她去作先进事迹报告,有多少人知道她一个小学生即将肩负起形象工程的重任?估计连她的父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即将肩负起这个原本不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承担的责任。那个讲用报告是她的心里话吗?一个孩子承担了那么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今天的父母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儿女走上这个道路?</h3><h3><br> 文革后期她是江苏省最有名的少年之一,文革结束后,她大约18岁左右,她好像成了徐州市团委副书记,总而言之是个徐州市团委的团干部,多么令人羡慕的人生。</h3><h3><br> 但是经历过文革,文化水平自然很低,加上她是个残疾人,她是被华丽词藻以没有发生过的用伟大思想指导自己被推上人生巅峰,面对逐步走向正规的社会,她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h3><h3><br> 但这时她不是少年了,人们怎么看待一个两手空空的成人呢?还有那种怜悯她是弱势的美丽的残疾小女孩吗?而她的童年是被社会无限拔高到云端,做为文革受害最深的儿童之一,她能落下云头脚踏实地的面对现实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最后选择了自杀。</h3><h3><br> 自杀的心理路程无法揣测,刚刚18岁,多么青春活力的青少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年龄,徐州市团委干部,在这个万人崇拜她的位置上,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一定经历了不可逾越的人生障碍。</h3><h3><br> 但我知道如果没有文革,她将是一个最普通的女士,有这个家庭做后盾,她可能上大学,可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医生、或老师、或一个普通的职员,总而言之绝不会是一个革命少年或革命小将。</h3><h3><br> 今天回顾这些,还有多少人知道曾经那么出名的小女孩?我在网上也查不到她了,一个徐州市几乎家喻户晓的小女孩消失的那么无影无踪。这也许是家人的要求,不希望社会干扰家里的生活吧。</h3><h3><br></h3><h3> 但在我面前回忆的还是那个天真无邪什么都会的小女孩,人生如梦哦。</h3><h3><br> 当我听说黄帅去世了,我又想起了这个与黄帅相同经历,天真无邪,笑容灿烂的小妹妹,父母把一个残疾孩子养这么大真的不容易,多少爱与艰辛付之东流,父母的痛有谁知道?想起这些止不住泪流满面。</h3><h3><br></h3><h3> 文革中像大孩子黄帅与小孩子王东风这样被运动推入云端的故事很多,疯狂过后全都是家长的痛,无一例外。</h3><h3><br></h3><h3> 祝黄帅、王东风等小妹妹们在天之灵安息,保佑我们的国家不再回到那个人鬼不分的时代。<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