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远流长之二:乌云河(上)

两岸猿声

<h3>乌云河,黑龙江中游南岸支流。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古称“乌伊河”、“五音河”。“乌伊”,蒙古语意为“树林”。发源于小兴安岭北坡乌云山南麓,因而得名。流经伊春市、逊克县交界和嘉荫县北部,在嘉荫农场东北端注入黑龙江。全长130公里(一说141公里&nbsp;[1]&nbsp;&nbsp;),河宽35米,水深0.8米,流域面积2461平方公里(一说流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nbsp;[1]&nbsp;&nbsp;)。(注:我在三连这里体验的乌云河河宽约4、5十米,水深末人应该有1.6-2.0米吧)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为结冰期。</h3><h3>上游为原始森林区,盛产红松、白桦等木材;1979年在中游建成红石水电站;下游为农业区,产小麦、大豆、马铃薯等。</h3> <h3>【2红石砬子遇險】</h3><h3>独立一团/嘉荫农场的前称为双河农场,双河就是指流经农场汇入黑龙江的两条较大的支流乌云河和节列河。两条河分别经双河大岗左右两侧汇入黑龙江干流。其中乌云河从深山里流出首先流经三连然后经过四连汇入黑龙江,上图中的新村就是三连的别称,兵团组建后就叫三连了。</h3><h3>出山之前她在红石风景区几度周旋并留下了风光绮丽的红石水电站,但这是我们知青返城后的事了</h3><h3>我们在三连时这里称为红石砬子,地势以惊险闻名,说到这儿就就不得不说说69年我们进山灭火的惊魂一幕,大约四五月间,团里传来消息说嘉荫境内小兴安岭林区发生山火,命令三连集结兵力进西山灭火,一大早连里迅速集结了大约有百八十人的队伍越过乌云河向西山进发。进击途中到处浓烟滚滚,脚下不时踩过松软而黑黑的焦土,刺鼻的焦糊气味常常令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焦土和树丛的交界处往往就是山火肆虐的地方,这里火焰在风的帮助下呼呼作响飘游不定,我们手持树叉冲过去一阵扑打,火头转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几个回合下来我们的衣服上烧出了洞,臉上手上黑一块青一块,看看周边明火渐消渐远擦汗小歇之际却找不到方向了,领队带我们在山林中辗转了几个山谷最后才确定了突围的方向,此时队伍还剩三四十人(途中因各种情况分流了一些人)我们开始一路攀登,山越来越高,坡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难,我无意间向山下望了一眼不禁大吃一惊!此时此刻我们正处在陡峭的悬崖上,崖下水流应该是乌云河,高处望下去就象煮熟丢地上上的面条,细弱且曲折,领路人怎么把我们带上了如此危险的境地?(現在网上搜索索找到的图片看来山没有印象中那么高,也可能不是当年遇險翻越的绝壁,当年在绝壁上向下看乌云河细弱的状态是不会淡忘的),我无暇多想,屏住呼吸脚下踩实,手上扶牢石壁上的凸起,一步一步提心吊胆地再也没有向崖下看过一眼,最后队伍安全翻过红石砬子悬崖,我才长舒了一口气,定下心来感觉到两腿无力走不动了,此时此刻我们也已经断水断食多时了,全身衣服经过烟熏火燎林木的划碰也变得破烂不堪,但可喜的是我的方向明了了,我们坚持着直到遇上连里的接迎队伍安全地反回连队。此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了。</h3> <h3>【3乌云河里欢乐多】</h3><h3>流经三连的乌云河平时水量充足水面平静是游泳和洗衣的好去处。,说乌云河是三连人的母亲河也不为过。</h3><h3>上图是我和几个三连男知青(潘东辉、于纪迎、窦文科、刘昌富、战寿庆、麻长友)在鸟云河渡船上的照片。渡船由一条绳索套挂在另一条连接两岸的钢索上,河对面有个嘉荫县管辖的小农场,我们这边岸上首先接触的是乌云河水文站,再往前走约二百米左右就到了独立一团三连。渡船的设置为进对岸的西山采山货和打猎提供了便捷方便的途径。但一般人绝想象不出那也是知青们游泳时一展风采的跳台,每到盛夏,七月流火的季节,在大田里铲地归来的知青们会抓住每一个可利用的时刻会聚这里劈波斩浪享受快活,蛙泳、仰泳、自游泳、蝶泳、踩水、狗刨儿各种姿势都有,玩的性起时有人想一展鱼跃的风彩,苦于没有没有跳板跳台,于是就相中了那条在水中晃晃悠悠的小木船,说干就干!三、五个人齐动手瞬间把木船翻了个底朝天,弧形船底当台面,一个天然的跳台就这样搭起来了。说到泳姿泳技知靑中首推哈尔滨的郭惠良,他下乡前在哈尔滨市少年宫接受过专业训练,不但泳姿好而且游速奇快,其它青年都向他学蝶泳和自由泳的打水花技术。此时此刻往日里平静的河面上水花朵朵潮涌浪翻,男青年在这里激情尽展女青年则在上游约100米左右的地方开僻了另一个游泳场,每当有风吹来能听到那边断续的说笑声,望过去依稀可见的是波光里跳跃的红飘绿闪。见到此情此景你一定会羡慕三连的生活多么舒心浪漫。然而这种舒心浪漫的生活基本上是匆匆而耒稍纵即逝的,这里可下河游泳的季节在每年的七八月间,此时正是农场的农忙时节,春播过后几场春雨浇几周烈日晒,大田里杂草和玉米、豆苗一起疯长,此时此刻的种地人不得不做的就是早起晚归下田锄草护苗,铲地护苗一轮过后再来第二轮,这边地还没锄完两遍那边冬小麦又抽穗灌浆待收割了,老话讲冬小麦是种在冰上收在火上,夏末不及时把小麦收回来拖到雨季到来麦子就有丢在地里的风险。所以说来农忙季节种地人是不能尽情迷恋在乌云河里的,除非阴雨天,每当阴雨绵绵或大雨过后农田作业暂停,这段时间连队大多组织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习之余知青们就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乌云河边了。</h3> <h3>【4麦场比武】</h3><h3>炎炎夏日麦田涌金,此时小麦收割才是务农人劳做的主战场。由于兵团的机械化程度高,田间做业是清一色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康拜因),理所当然机务排是战场的主力军,但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战场——麦场,这里是劳动力高度集中的的战场,每天请晨掀开苫布一座座麦堆露出来,扬场机、清粮机、轮式拖垃机按照操作者的意图芬芬起动,麦堆被摊开凉晒或被装袋入囤、也有的被装袋检斤后装车运出连队,更多的人手持木掀在摊开的麦摊上推来推去,以便使上下层的麦粒能均匀的享受阳光。什么是木掀?提一个竭后语就夠了:耗子拉木掀——大头在后边。</h3><h3>靠近粮囤那一侧一些人正在装袋入囤,粮囤是元形砖结构的约有两三层楼高,粮食入囤前先搭好了跳板,人们肩扛麻袋从跳板上走到粮囤口将粮倒入粮囤,力气大的扛满袋约一百四五十斤,女生和力气小的扛半袋或多半袋上跳入囤,作业开始以来还是井井有条地,过了一会有些人开始加码,半袋的开始变多半袋,整袋的开始装满并扎上口,有的女生也开始扛着整袋上跳板了,叫劲比高低的气氛渐渐吸引了全麦场人的目光,此时刘宝顺提议要一次扛两个麻袋上跳,哈尔滨知青刘宝顺长得膀大腰圆,活脱脱一个小牛犊子,只见他微哈腰另两个人抬起一袋扎了口的麻袋轻放在他的肩背上随后又在放稳的麻袋上又加了一袋,只见他肩扛两麻袋小麦一步一步走上跳板,現场安静,脚步平稳,一步一步每一步都牵动着全场人的心,上去了,成功了!当粮囤里的卸粮人接下刘宝顺肩上的二袋麦子現场赞叹声四起。宝顺得意的走下跳板同时向下边的人发出了挑战,人群中站出来迎战的是农工蔺法库,蔺法库因犯有颠痫病神经有损伤,见人总是笑迷迷的但干起活来却是一把好手,只见他笑着走向装袋人,装袋人将两袋麦子依次放到他的肩背上,他奋力挺身然后努力的保持住身体平衡,一步一步走得略显吃力,其间有几次晃动但都被顽强的控制住了,上跳板保稳健,此刻吸引了大多数人目光的他集中了全身的精力终于把两麻袋麦子送到进了麦囤口。此时已抢了头功的刘宝顺看来不想把荣耀和别人分享,于是他加码提议要一人扛起三袋小麦,说罢就开始挑战,装袋人先后将三袋小麦码在他的肩背上,三袋麦子摞起来一米多高,只见他慢慢挺起腰三袋小麦扛了起来又移动了两步然后众人才上去帮他把麦子卸下来,卸载后的他一脸轻松地走向了蔺法库。法库在他挑战的目光下站起来也走向了码袋的战友,如法炮制三袋小麦在法库的肩上也挺起来了,但他迈出的脚步还没落地、就再也维持不住身体的平衡,晃了两下三袋麦子就跌到地上了,此时时法库似乎吐了一口血,大家上去扶他坐下来休息,至此一场大力士比武告一段落,麦场又恢复了平静,扬场机照旧将麦子抛向高空,烈日照旧将阳光毫不恪惜地撒向大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