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片均来自网络)</h3> <p> 一唐氏朋友擅做美食,尤以做一道叫做“外婆鸡”的美食见长。顾名思义,据其本人自诩“外婆鸡”由外婆手传,由此得名。</p> <p> 第一次品尝“外婆鸡”记忆犹新,记得是受邀参加在唐氏家中举办的一场酒会,去时人不算多也就三五几个。冬日暖阳下,几个人慵懒的靠在院落的椅子上,眯着眼、抽着烟、喝着茶就着几件猫尿,天南海北的神侃着各自的人生、理想和一些微不足道的凡尘杂事。</p><p> 聊至午时,酒过三巡、个个饥火烧肠、饥肠辘辘。酒精穿肠后的唐氏灵光乍现、心血来潮,涨红着脸提议亲自下厨为大家做家传美食“外婆鸡”,此提议正中几人下怀,朋友们自是心照不宣,喜形于色。</p> <p> 鸡选用的是自家喂养四斤左右的上等土仔公鸡,现杀、退毛、白酒炙皮再宰成小块入铁锅,加冷水用柴火慢煮,约莫半个时辰捞出沥干,放入盆中冷却。</p><p> 唐氏三下五除二扯了一把悬挂在屋檐下的二荆条干红辣椒,静心选择,用湿帕小心擦拭,剪刀剪段,去霉烂……再放入石臼中用力捶打成碎。许是属家传秘方,唐氏将石臼端入厨房内一阵捣鼓忙碌……出于家传手艺不便进内详窥的顾虑,选用的配料及细节上的做法,我等自是不得而知。</p> <p> 在朋友的吆喝声中,上桌的“外婆鸡”芳香四溢,色泽诱人,初看与传统的“口水鸡”、凉拌鸡无异。不同之处在于未见添加常用的葱姜蒜末,红油包裹下的鸡肉晶莹剔透,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鸡肉入口不软不硬刚好适中,肉质爽滑酥嫩、细腻不柴、入口化渣又不失嚼劲。</p><p> 第一口口感饱满、鲜美多汁、油而不腻且五味俱全。在大快朵颐后满嘴的麻辣鲜香带着淡淡的甘甜味儿,给人以辣而不燥、麻而不苦、 甜而不腻的酣畅感。调料入味入骨,鸡骨嚼劲十足、销魂蚀骨。</p><p> 约莫半个时辰,满满一盆“外婆鸡”已是风卷残云,所剩无几,意犹未尽。吃完口齿留香、让人欲罢不能。</p> <p> 说实话,尝过“外婆鸡”后竟有种暴殄天物的自愧感,让人惊叹世间竟有如此美食,感慨小城竟暗藏如此美味,比物连类自是对唐氏另眼相看、刮目相待。</p><p> 在朋友的建议和怂恿之下,不出几日,唐氏更是一鼓作气将“外婆鸡”推向市场。我每天下午去幼儿园接爱女,都能遇见唐氏在临街的市场口卖“外婆鸡”,一阵寒暄后,得知因人手不够每天只能加工贩卖3-4只,待我接好爱女路过时,“外婆鸡”已被抢购一空,唐氏身影全无。</p> <p> 唐氏的“外婆鸡”持续火爆营业了一段时间,有了固定的客源,人人皆知,名声大噪。友过了一段时日,我几次去幼儿园接送爱女,不见唐氏身影。后来与其偶遇,打听后才得知“外婆鸡”的营生无疾而终的原因是,土鸡货源进货渠道狭窄困难,鸡价上涨,又缘于唐氏忙于与人合伙经营快递及啤酒营生,已是手忙脚乱,无瑕经营“外婆鸡”。</p> <p> 得知缘由,除了表示些许的惋惜、遗憾和唏嘘无奈,每每回想起“外婆鸡”另人尺颊生香的味道,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味蕾颤动,垂涎三尺。</p><p> 在几次唐氏参与的朋友聚会中,也数次有幸品尝过“外婆鸡”,依然别有风味,其味无穷。记得好几次借着酒劲追问唐氏做“外婆鸡”的秘方,唐氏故弄玄虚说无秘方可言,用的调料只有辣椒、盐和花椒。细细斟酌或许如他所说,万事皆越简单越极致,所谓那些上得了大雅之堂,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其实都来自于最天然的食材和最简单的烹饪方式。</p> <p> “外婆鸡”虽谈不上是一道殊滋异味,凤髓龙肝的大餐,但我自始至终认为吃“外婆鸡”吃的是一份浓浓的亲情,一份悠悠的友情,一份淡淡的乡愁......</p> <p>莫色阿沙(彝族),学名毛小军,中国诗歌网会员,中国彝族青年网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牵牛花诗社》,《中华诗艺社》,《梅香苑》,《诗意天地》,《凉山日报》,《凉山文艺》,《五彩凉山》,《喜德拉达》等刊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