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雪山,遇古寺

行走的文字

<h1><b> 访雪山,遇古寺</b></h1><h3></h3><h3><b><i> 文/小小</i></b><br></h3><h3>去雪山,缘于一位养蜂的朋友。</h3><h3>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离县城数十公里之外的雪山去养蜂呢?对于我的疑惑,朋友呵呵一笑。今年夏天,终于抵挡不过雪山的诱惑,我们结伴而行,朝着雪山而来。</h3><h3>七月的雪山,郁郁葱葱,处处彰显着大地的宽广与深邃。几个在山林间嘻戏的孩童,轻盈的身姿,为旷谷的清幽增添几许灵动,清脆的童音,穿过树梢,在摇曳的枝头回响。孩子们说,我们到达了雪山脚下,哦,这里就是我们向往的雪山。</h3><h3>一条斜斜的水泥路,在我们肉眼的尽头,倏地转个弯不见了,留给我们的是,被山体滑坡坍塌下来的土方侵占了一半,仅能容一辆车缓缓通过狭窄的道路。坍塌的土方,在我们的左前方,面目狰狞,提醒着我们,在我们到来之前,这里曾经被雨水彻底的冲刷过。</h3> <h3>在赣南,每年的端午前后,总会有一场来势凶猛时间长达半个月以上的降水,随之而来的,就是山体滑坡,河水暴涨,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涨端午水”。这一场降雨过后,气温才开始稳定下来,赣南大地才正式进入了夏天。</h3><h3>头顶偶尔有鸟儿飞过,这些山里的精灵,它们才不怕什么狂风暴雨,飞翔是唯一的执着和使命,为丰茂的雪山谱写快乐的音符。我们的车小心翼翼地从路旁驶过,经过近一个月的抢修,去往雪山的路才算能够勉强通过,雪山海拔近千米,要完成全部的抢修任务,估计至少还得十天半个月的时间。</h3> <h3>早已过了花季,养蜂的人引领着飞舞的生灵离去多时,我只能站在山脊上,望向满目葱郁的雪山,脑海里浮现蜂群飞舞的影子。随着目光的移动,一幢华丽的房子进入眼帘,人们说那就是雪山寺的斋堂。</h3><h3>凭心而论,对于寺院的华丽,我总是别扭的。修葺与翻新,既是传承,也是保护,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提倡的。可是,一味地追求现代与华丽,让和寺院与生俱来的底蕴与厚重,随着盲目与无知消失殆尽,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眼前的寺院,估计是在修葺前,得到高人指点,华丽中保留了古朴,飞檐和翘角,时不时告诉我们,这里经历过时间的洗涤。</h3> <h3>与斋堂擦肩,经过一棵拐枣树后,几幢砖瓦房静静地伫立着,或许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寺院原来的模样吧?这几幢房子,既没有镶嵌磁砖,甚至连粉刷也省去了,这样的简朴,让修身养性显得更加的真实,也让门楹上“雪山寺”三个大字,更加庄重。</h3><h3>走进大门,墙上张贴着“雪山寺简介”是这样介绍的——</h3><h3>雪山寺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离于都县城四十公里。座落在海拔700多米高的黄麟乡于阳雪山腰中。据康熙47年(公元1708成子年“重修雪山寺碑记”査考,古刹始建於公元1648丙戌年间。距今有三百六十年历史。</h3><h3>相传,有位叫卓锡公的农夫在山腰采伐时,忽见几个人往一棵林琴树走去。但当农夫走近树下却不见人影,传闻为仙人下凡。而这裸林琴树至今挺拔高大枝繁叶茂。昔日,又一位文元和尚云游此山,被那群峰环拱、翠色郁郁、祥云绕缭、环境幽静的神奇景色吸引不忍离去,闻之仙人下凡顿觉此地是一处非常理想的坐禅修行之地也。於是率徒众斩荆劈棘,代木搭茅修行一住九年。</h3><h3>公元1655乙未年间,把茅屋改建砖瓦庵堂仍感不足,十三年后的公元1668成申年间又对庵堂重修成庙宇。此时钟鼓达于昏旦,课通从不间断。但天有不测风云,公元1692、1698壬申、癸酉年间,因风雨飘摇,庙宇栋梁倾斜,墙垣颓落。至公元1700庚辰年春清明时,众议举某长老为首将庙宇进行大修。时迁公元1702壬午年择吉时,众徒节衣缩食,将颓废的墙垣换以砖石,将木之朽者换以杞梓,将楼阁之参差者加以修复。</h3><h3>经过五年的劳作,终在公元1708戌子年阳春全面完工,已是堂廉换彩、佛像庄严、香火鼎盛。直到公元1965乙巳年达二百六十年之久。此后,由于十年文革影响,雪山寺也经受了一场洗礼,佛菩萨被毁,牌匾、碑刻被捣、众僧迫离山门。</h3><h3>公元1978成午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重新得到落实,法慧老和尚於公元1980庚申年回到雪山寺。公元1984甲子年收现住持界香师傅为弟子,师徒担当起复兴雪山寺的重任。赖于都、瑞金、会昌三县十方信善护持下,历经二十年的限力。首先在公元1982、1983壬戌、癸亥年间,理事会缘首等善众发起集资兴建大雄宝殿,公元1992年壬申年修通了自山下到山门有4.5公里长的砂石公路。公元1998戊寅年至公元2000庚辰年孟秋,建的新大雄宝殿金碧辉煌、雕龙画柱。殿内镀金佛像光彩夺目、神态慈祥。晨钟暮鼓、木鱼梵音。</h3><h3>雪山寺以其自然界的风声、水声和诵课声交融一起,宛如天乐鸣空。远山近景朝辉夕照,气象万千,堪称人间仙境。已成为弘扬佛法的名胜古刹和悠然观光的胜地。</h3> <h3>一座古刹,经历过风雨沧桑,似乎司空见惯,而能把寺院的来龙去脉,详实记录在案的,雪山寺应该算是凤毛鳞角中一员。至少,雪山是幸运的,雪山寺也是幸运的。</h3><h3>雪山寺的膳食倒也丰盛,清一色的素食。入乡随俗,在大雄宝殿向菩萨礼拜后,我们和僧人们一起,净手就餐。用餐费一人十元,应该是雪山寺在为到来的游客提供便利时,为维护正常支出,像征性地收取一点薄资。让游客和善信们稍微能够吃得心安理得,至少,在心里对佛对菩萨的亏欠,能够减少一些。</h3><h3>辞别住持,准备下山的时候,我们看见在雪山寺的近处和远处,三三两两的黄牛,正悠闲地吃草,僧人说,这是雪山脚下村民养的牛。我是山里的孩子,说到牛,不由地向前紧走几步。眼前的黄牛,高大肥硕,身后还跟着一头正吃奶的小手仔。“雪山植被丰富,山民们把自家的牛一年四季都放养在这里,等到来年春耕或者卖牛仔的时候,才会上山来,把牛领回去。”僧人说,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又补充了一句:“在我们这里,不用担心有人偷牛的。”</h3><h3>午后的阳光,炽热当空,我们在依依不舍中与雪山作别。雪山,披一袭绿装,矗立于三县界端,雪山寺,承悠长祥瑞,俯瞰欣欣向荣之往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