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愿你快乐

<h3>作者介绍</h3><h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h3><h3>〈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h3><h3>《道德经》全文共81章</h3> <h5>资料来源:网络。<br>标入声字:愿你快乐。</h5><h3></h3><h3></h3> <h3>译文:古代那些懂得循道而行的人,其思想细致入微、深邃博大,深刻得难以形容。正因为他们难以被形容,所以只能这样牵强地对其进行描述:他们办事反复斟酌,就像寒冬要赤足过河;谨小慎微,就像在意四邻的窥视;它们举止庄重,就像一位作客之人;达理而不执迷,就像将要融化的冰块;朴实诚恳,就像未经雕琢的原木;胸襟开阔,就像那深山的旷谷;随和宽容,就像那容纳浊流的河水。谁能够使自己像容纳浊流的河水那样呢?世人总是要让浊水平静下来使之慢慢变得清澈;谁又能够永远处于安定清净的状态呢?世人又总是要搅乱清净,使得各种急功近利的欲望得以产生。奉行道的人,办事总会避免过度。正因为能够适可而止,所以能够有所宽容,而不去强求无法达到的成功。</h3> <h3>译文:极力做到寡欲,彻底奉行无为。万物繁茂地生长起来,而我却在平静中观看着它们循环往复。万物纷纷纭纭,但最终都要返还到自己的初始状态。万物回归于初始状态就是静静地死亡,死亡后会再次拥有生命。这种生命的反复过程是永远不变的,懂得这个永远不变的道理可以算是明智。不懂得这个永远不变的道理,胡乱行动,几会遭遇到凶险灾难。懂得这一不变的真理就能包容一切,能够包容一切就能够正确看待理解一切,能够正确对待一切就能够懂得治国的根本,懂得了治国的根本,进而就能了解自然规律,了解了自然规律,进而就能掌握自然的规律,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长久生存,终身不会遇到灾祸。</h3> <h3>译文:赞成与反对,相对有多远?善与恶,相离又有多远?然而别人所惊恐的,我不能不惊恐。人生的路途多么荒远啊,它好像没有尽头。众人是那样纵情的作乐,就像参加丰盛的宴会,就像春日登台欣赏美景一般;而只有我淡然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孩一样。我是如此的闲散,就像不知要到那里去。众人都过着富足有余的生活,而我如同被遗弃了一样时常匮缺不足。因为我有一副愚人的心肠,太笨拙了。世人是那样处处精明,只有我是这样不懂得算计;世人是那样事事明了,只有我是这样对什么都无意于探究。我的生活就像那起伏的大海一样顺乎自然;我又如同那飘忽的长风,没有止境。众人都自有营生,只有我冥顽无为。我就是要有别于众人,我看重的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规律。</h3> <h3>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印迹;善于言谈的,没有语病;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善于锁门的,不用关楗也能牢不可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坚不可解。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教诲救人,所以没有被弃绝的人;总是善于关爱运用万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些做法可以说是明智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衬托。不尊重他们的老师,不珍爱他们的衬托,即使是聪明的人这样做也是糊涂到家了。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h3> <h3>译文:兵器是不祥之物,人们都很厌恶它,所以有道之人不去使用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贵,但在战场上却以右边为贵。兵器是不吉利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摆弄的东西,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去动用它,平时最好漠然处之。征战获胜了也不应去庆贺,如果去庆贺,这等于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吉庆事以左边为尊贵,凶丧事以右边为尊贵。打仗时副将居于左侧,主将居于右侧,这是说要用办理丧事的悼念心情去处理战争的事务。战争死人众多,要带着沉痛的心情参战,战胜了也要用办理葬事的礼节去处置它的后事。</h3> <h3>译文:真正崇尚美德的人并不去炫耀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持了美德;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想夸耀自己的美德,所以他就没有了美德。拥有美德的人清净无为,无为是因为没有私欲;不重视美德的人碌碌多为,多是为了满足私欲。重视“仁”的人施恩于别人,多是无意而为;重视“义”的人帮助别人,多是有意而为;重视“礼”的人讲究繁杂的礼数,如果得不人响应,就会卷起袖子,强迫人就范。所以说失去了“道”才会有“德”,失去了“德”才会有“仁”,失去了“仁”才会有“义”,失去了“义”才会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呀笃守诚信,摒弃浅薄;要遵循规律,不崇尚浮华。也就是说要舍弃仁义礼智,选取忠厚诚实。</h3> <h3>译文: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由此而清净;地由此而安宁;神由此而灵验;川谷由此而丰足;万物由此而繁衍;侯王由此而成为天下主宰。推而论之,天无法清朗,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塌陷;神无法灵验,恐怕要失去供奉;川谷无法丰足,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繁衍,恐怕要灭绝;侯王无法维持高贵的地位,恐怕要夭亡。所以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说过分地追求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即不要做什么华丽夺目的美玉,也不要当坚硬不化的顽石。</h3> <h3>译文: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难以理解,促人上进的道理反而像劝人后退,容易倡导的道理反而像难以实施,至高无上的品德反而像空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像是沾染了杂色,广博的品德像有什么缺少,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像惰气十足,品质纯真反而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级的音乐只有微细的声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无形。”规律虽然无形无声,不可言说,然而它却最能够辅助万物且成就万物。</h3> <h3>译文:善于建树的没有力量能动摇其意志,,善于保持的没有力量能改变其信念,子孙凭借这种意识,可以使对祖先的祭祀永不断绝。用这种意识来修养自身,个人品行就会变得纯真;用这种意识治理家庭,美德就会感化全家;用这种意识来管理乡里,美德就会推及乡里;用这种意识来整顿国家,美德就会遍及全国;用这种意识来治理天下,美德就会普及天下。所以要通过掌握自己的行业来了解他人的内心,通过认清自家的处境来了解别人家的冷暖,通过观察所处的乡里了解其他乡里,通过观察自己的国情了解他国,通过观察今日之天下了解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的原则并以此来观察天下的事情呢?就凭借这样的原则。</h3> <h3>译文:局面稳定时,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不稳定的因素出现时,容易对付;脆弱的东西,容易毁灭;微小的东西,容易消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要在国家还没有出现混乱时就注意治理。参天的大树,是由小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的高楼,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行程,是开始于脚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勉强地去做事,必然就会失败;如果穷奢极欲地占有,必然会有损失。所以圣人不强力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随意占有,也就无所损失。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所以,掌握了道的人做事在即将成功时仍会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因而也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不看重一般人所贪求的货物;圣人学习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接受的,并以此来纠正众人的过错。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去随意干涉。</h3> <h3>译文:天下人都认为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跟什么都不一样。正因为它太大,所以才与其他物不同。如果像个什么具体东西,它早就变得微小了。我有三条原则,我掌握着它们并保持经常运用它们:一是柔弱,二是无为,三是不居于天下人之先。保持柔弱,所以才能勇猛;保持无为,所以才能有所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才能成为万物的首领。现在如果舍去柔弱,而只是争强好勇;舍去无为,而只求无所不为;舍去退让,而只求争先,结果只有死亡。保持弱静,靠它作战就能胜利,凭它守卫就能坚固。天要救助一个人,其办法就是让他处于柔弱状态。</h3> <h3><font color="#b04fbb">入声字多音辨析:</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恶 药韻,入声 (ě,è):音垩。《广韵》不善也。从心亚声。</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恶 遇韻,去声 (wù):憎也,疾也。《左传·隐三年》周郑交恶。《注》两相疾恶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恶 虞韻,平声 (wū):音污。安也,何也。《论语》恶乎成名。《孟子》居恶在。</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恶繁体或异体字:噁惡</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数 麌韻,上声 (shǔ):音籔。《说文》计也。《易·说卦》数往者顺。</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数 遇韻,去声 (shù):音捒。算数也。《群经音辨》计之有多少曰数。</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数 觉韻,入声 (shuò):音朔。频数也。《礼·祭义》祭不欲数,数则烦。</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数繁体或异体字:數</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若 药韻,入声 (ruò):音弱。《说文》若,择菜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若 马韻,上声 (rě):音惹。乾草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识 职韻,入声 (shí):音式。《说文》常也。一曰知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识 寘韻,去声 (zhì):音志。与志同。记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识繁体或异体字:識</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覆 屋韻,入声 (fù):音蝮。《玉篇》反覆也。《诗·小雅》不惩其心,覆怨是正。</font></h3><h3><font color="#b04fbb">覆 宥韻,去声 (fù):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復複 屋韻,入声 (fù):音伏。《说文》往来也。《广韵》返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復複 宥韻,去声 (fù):亦重复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复繁体或异体字:復複</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塞 职韻,入声 (sè,sāi):音㥶。填也,隔也。《礼·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闭塞成冬。</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塞 队韻,去声 (sài):音赛。边界也。《礼·月令》孟冬备边境,完要塞。</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塞繁体或异体字:僿</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盖 泰韻,去声 (gài):音丐。苫也。《左传·襄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盖 合韻,入声:音盍。亦苫盖也。《集韵》青齐人谓蒲席曰蒲盖。</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盖繁体或异体字:蓋</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厌 盐韻,平声 (yān):同恹</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厌 艳韻,去声 (yàn):《集韵》足也。《诗·周颂》有厌其杰。</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厌 叶韻,入声 (yā):《说文》笮也。从厂,𤞣声。</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厌繁体或异体字:厭</font></h3> <h3><b><br></b></h3><h3><b><br></b></h3><h3><b>赏析 </b></h3><h3><b>《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b></h3><h3><b><br></b></h3><h3><b>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