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思维已枯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脑汁亦穷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至心道真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凡识仰圣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孩子是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的事情,把孩子培养成能够为国为民为家为己贡献幸福的人也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向古圣先贤学习以为榜样也是必经之途,经过多年思索,我认为,圣贤之所以能成圣成贤,根植于他们圣洁而又强大的圣贤之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孔子何以十四年奔走列国,游说正道,屡败屡战,不离不弃,是他“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心在起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司马迁何以身受腐刑,犹续“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之宏愿,著煌煌《史记》,是他“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然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亦可有重于泰山”的心在起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杜甫何以能谱作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佳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心在起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范仲淹何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在起作用;岳飞何以雪靖康耻,灭臣子恨,定谋于全胜,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复仇而报国,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是他“精忠报国”的心在起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天祥何以不畏蛮夷之弯刀而殉命述志,是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在起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于谦何以不畏艰难、为民请命,不谋私利、清廉一生,卫北京城、败瓦剌军,虽遇贬厄、不易其志,是他“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心在起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则徐何以不畏西方列强而有虎门销烟之壮举,是他“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在起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事业初期的马云何以被无数次的婉言谢绝后还能在北京万家灯火的深处说“现在的北京没人认识我,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样对我”,他何以能如此自信的预见到几年之后阿里的巨大成功并实现之,是他“永不放弃”的心在起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正因为他们一颗颗强大而又圣洁的圣人之心,才使得他们为后人所景仰,成就了异于常人之伟业。</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仰圣炼心”——仰圣贤之志,炼浩然之心。下文将依序为大家分享教育孩子4个必不可少观念:相信孩子,严格要求,提升自己,仰圣炼心(</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具体说来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敬仰圣贤道德、仰望圣贤功业、仰仗圣贤教诲;锻炼心力;提炼心境;冶炼心性</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个观念都穿插具体实例详细逐层递进展开。其中有“</b><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一个妈妈是这样吧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清华大学本硕博连读的</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完整论述。此文结稿与2019年底,历时一月有余,总耗时60小时以上,文字4万左右,分上、中、下三篇,原文如下:</b></p> <h1><b><font color="#ED2308">导读:</font></b><br> <font color="#167EFB">尊敬的各位亲,非常感谢您能打开这个链接。此美篇其实是围绕孩子的学业问题及家庭教育而述说,只不过为了吸引眼球起了上面的标题。然而,下文内容倒确实都是源自我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思虑而得,而文末观点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其实也正与“心”有关,所以起上面的题目也未尝不可。<br> 2019年12月,期末复习开始了。有家长询问有无好的复习建议。说心里话,更想了解复习建议的可能是目前成绩还不太特别理想的学生家长,这部分学生特别需要鼓励赏识。于是我先从教育孩子必然应当要有的第一个观念——“相信孩子”——开始谈起。</font></h1> 随着教龄的增长,自己对教学乃至教育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及不成熟的见解。遂又整理了2个教育观念:<b><font color="#ED2308">严格要求、自我提升。</font></b><font color="#167EFB">每个观念都结合具体实例及“实战”方法力求使家长朋友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立体、深层次的领会。<b>因为如果只是浅尝辄止的叙说可能无法有突破表层认知的桎梏从而在较高层次上指引具体家庭教育行为的效能。(上篇)</b></font><br> <p class="ql-block"> (中篇)随着对教育现象本质问题的深度思考,由<font color="#167efb"><b>哲学3大本原问题</b></font>联想到<font color="#167efb"><b>教育的本原问题——知之何不为</b></font>。经由以下6个“引子”:</p><p class="ql-block"> 1、有时雄心壮志满怀而总是行动踌躇不前的自我真实案例——<font color="#167efb"><b>提出“知之何不为”这个本原问题</b></font>;</p><p class="ql-block"> 2、<font color="#167efb"><b>她是这样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大学医学系本硕博8年连读的真实教子案例</b></font>——详尽阐述,深度剖析,认识到若要给出“知之何不为”这个问题完满终结版的答案可能需要仰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开始联想到<font color="#167efb"><b>“知之即为”与“知之不为”的深层次本质原因可能与我们的内心有关</b></font>。(此段后还通过合情推理、合理推理及对比验证3个途径详尽阐述了<font color="#167efb"><b>胎教的极端重要性及依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介绍了胎教的最关键着手处。</b></font>)</p><p class="ql-block"> 3、青年<b style=""><font color="#167efb">毛泽东《心之力》</font></b>震撼著作的启发——<font color="#167efb"><b>人生最初“动力”本由心发;</b></font></p><p class="ql-block"> 4、从《论语》中圣人总结自己一生的精妙描述中寻找启发——<font color="#167efb"><b>“心”的境界实为人生不同层次及“心力”效力之区分</b></font>;</p><p class="ql-block"> 5、<b style=""><font color="#167efb">习主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及对王阳明“心学”的高度认可</font></b>——对用“心力”及“心境”解释“知之何不为”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确信。</p><p class="ql-block"> 6、圣贤何以能成圣成贤,以其存心异于常人也。<b style=""><font color="#167efb">对圣贤心境的描述——体悟圣贤心境10段文。</font></b></p><p class="ql-block"> 在上述6个“引子”的共同“发力”下,对自己找到的这个答案<b style=""><font color="#167efb">“知之却 不为 或 知之 不力为 其本质原因实乃心力不足,而欲增我心力,则唯从‘仰圣炼心’入手为最切要处”确信无疑。</font></b>故而(下篇)则先从“仰圣炼心”入手进而<font color="#167efb"><b>围绕“心”的各个层面研究逐层展开……</b></font></p>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br> (2019年12月)现已临近期末,近期有家长私信询问有无好的期末复习建议,我能充分的感受到大家对更进一步提高孩子各科学业成绩的高度期望。鄙人心中此前对于期末复习,乃至于学生学业,再至于家庭教育,确实是有一些心声的。<font color="#ED2308">现结合自己教学多年的感悟,将一些观念与大家分享,</font>所有的想法都不是从网上下载改编,或者将以前的拿来复制,全是下班后抽空重新整理而来,因为我发现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很多感悟也在不断变化与提升。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仅一味佐料难以成就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同样,只一个观念也难以丰富完美构建孩子的教育基业。</b>然而,下面的这3个教子观念我相信都是必不可少的:</p> <b><font color="#167EFB">(一)相信孩子:</font></b>给孩子鼓励,给孩子赞美,给孩子希望<br><div> 教学以来,第一次教三年级,虽从未教过一二年级,但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三年级数学无论是在题目种类,还是题目难度上,都增加的不是一点半点儿。以计算题为例,尽管我们都期望孩子每次数学测试计算题都能做全对,然而,事实是孩子能够将所有的口算、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解决问题中的计算全部算对真的不容易。</div> 错一个脱式计算最高分就只能是XX了,而错一个解决问题中的计算,尽管想对了思路,列对了式子,只不过把结果算错了一点儿,就这么一点失误,最高分也就只能XX了,因为考试时的解决问题一般5、6分一个。<br> 所以,当孩子数学测试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请一定尽力用各种“高能”、“超燃”的词汇去尽情的表扬、鼓励、赞美孩子。<br> 今天上课时,我对两个班的同学都说了这样的话:<br> <b><font color="#ED2308">略。</font></b> <font color="#ED2308">之后的每次期末模拟测试后,在讲解试卷前我都会变着“花样”的从不同角度对全班同学进行鼓励;</font><b><font color="#167EFB">当单独给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辅导时我也都是先从他们本次试卷的答卷情况中找出闪光点进行“大肆表扬”。</font></b>因为,<font color="#ED2308">复习旧知本就没有学习新知那般“惹人垂涎”,而复习中如果少了我们的及时反馈、适时鼓励,孩子的动力、潜力也就可能不会那么远程度的被激发……</font><br> <font color="#167EFB"> <b>所以,若想奇迹出现,我们对孩子充分的相信必先提前发生。</b></font><br> 通过下面的实例,进一步说明“若孩子成绩不太理想时,相信孩子的极端重要性”:<br> 记得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曾安排数学程度较好的同学——“优生”给数学程度需要更进一步提升的同学——“待优生”讲题。因为老师的时间精力毕竟太过有限,让学生去教学生无疑是比较普及有效的方法。<br> 就这么讲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待优生”的数学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怎么回事呢?<br> 于是,我就特意留意了一下“优生”是怎么给“待优生”讲题的。<b><font color="#333333">我发现几乎每次“优生”给“待优生”开始讲题前,都会通过发表一些感慨或者一些语气词来表达“待优生”本次成绩不太理想的事实。“优生”或者说“唉,又没考好”;或者说“这个题,我上次那不跟你讲过了吗”,或者说“这个题我都给你讲过多少遍了”;再或者一声长长的叹息声……</font></b><br> 我听到后,不觉冒了一身冷汗。内心想,<b><font color="#167EFB">不要说你给他讲几遍,你就是给他讲一百遍,他也不可能听进去一句啊。</font><font color="#ED2308">因为,在你给他讲题之前,他内心的大门——心门——已经向你关闭了……</font></b><br> 可是,这个深奥的道理该怎么讲给小学生听呢? 某天,我把安排讲题的几名“优生”单独叫到办公室,我问他们:羊村为什么要安大门呢?<br> 学生答:因为要防止灰太狼来伤害他们。<br> 我说:对,因为灰太狼想吃小羊们,灰太狼会伤害小羊们的身体。<br> 学生答:对。<br> 我说:<b><font color="#333333">你们知道吗,在你们给“待优生”讲题的时候,你们就是“灰太狼”,他们的大门向你们关闭的紧紧的,你们根本不可能走近他们的内心半步。因为你们虽然没有伤害他们的身体,但你们却“戕害”着他们的自尊,“践踏”着他们的尊严,“刺痛”着他们内心深处本就多次受伤柔软的角落。</font><font color="#167EFB">你们是否想过,他们因为成绩不太理想,每次发下试卷时,他们都恨不得一把抓过自己的试卷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有可能考的又不太理想的成绩;当老师单独把他们叫到办公室给他们辅导时他们也是把试卷叠起来从不会把有等级或分数的那部分显露出来;当他们上课被提问问题回答不上来时,班内有时有学生就发出笑声,他们虽没有说什么,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伤心痛苦和难过,即便是说他们的内心在流泪丝毫也不过分和夸张;每个小学生有点小委屈时都会伤心一段时间,他们更是如此,他们虽然没说什么但不代表他们内心就没有愤怒没有挣扎,只不过他们好像已经可怕的习惯了把自己痛楚的泪水深深的“咽”到肚子里;</font><font color="#ED2308">你们每次给他们讲题时,一声不经意的叹息,一句随口而说的“这次又没做对”,都好比是一把把“钢刀”刺痛着他们的内心,等他们听到你们这样的话语,此时他们内心的“心门”已经向你们紧闭,你们之后讲的那些题目他们又怎会听进去半句……</font></b><br><div> 说到这儿,几名“优生”已经有点哽咽的想哭,因为此时此刻的他们多多少少已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了“待优生”的内心处境。</div><div> 我接着对他们说:下次你跟他们讲题时,<font color="#167EFB">要先给他们说声对不起,之前我讲题的方式不太对,从今而后,</font><b><font color="#ED2308">我会珍惜每次给您讲题的机会。</font></b>(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对优生讲:<b><font color="#167EFB">我们每个学生来学校可不是只为求学知识而来,更为提升道德品质而来。</font><font color="#ED2308">所以,你们在给“待优生”讲题的过程中提升了“待优生”的学业成绩,而在此过程中,同时提升的还有你们的道德品质:如谦虚、关爱、乐于助人等。</font></b>)以后你们每次给他们讲题时,应该首先<b><font color="#167EFB">真实、真诚</font></b>的去赞美、表扬、鼓励、夸奖他们。比如通过观察你发现他上次的计算题失分X分,此次失分为X分,你就可以真诚的对他说:<font color="#167EFB">XXX,上次你计算题去了X分,这次只去了X分,我相信只要继续努力,下次可能只去X分,再过两次就能做全对了;或者这次的书写比上次认真工整了很多,你就可以说:XXX,这次你的书写比以前工正了很多,每个字都那么精神,我相信,这是你端正进取的内心在起作用,我更相信,其他方面也一定会像你隽美的字体一样更加优秀的……</font><br><h3>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他的书写此次本没有大的进步,则不要那样夸,因为夸的要真实、真诚才有效果,否则反而会起反作用,因为他会感觉你分明在欺骗他。</h3></div> 而后的一天,我又把几名“待优生”叫到办公室,<b><font color="#167EFB">逐一结合他们的特点与现状进行真实、真诚、由心而发的鼓励、赞美,</font><font color="#ED2308">通过很多真实的“待优生”进步蜕变成“特优生”的实例给他们鼓劲加油相信他们会不断努力,而且希望一定就在不远处等着他们……</font></b><br><div> 经过我和“优生”的共同努力,在随后的测试中,几名“待优生”成绩进步很显著,更关键的是,他们对待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甚至有些恐惧了,而是自信了许多,看着他们开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让人欣慰的呢……</div><div> 接下来,再谈一谈当孩子成绩不太理想时,我们相信孩子极端重要性的<b><font color="#167EFB">理论依据</font></b>:</div> 凡事就怕认真,只要我们真正用心、认真,<b><font color="#ED2308">在我们认真、用心的过程中,或许灵感真的会一个接一个的闪现,而这教育的点滴智慧终将以孩子优异的成果得以显现。</font></b> 假设我们面前有一杯冷水,能不能直接喝,当然不能,因为太凉了,我们应该<font color="#167EFB">先将其加热一下,加热至温水状态,</font>再喝;<br> 而如果我们面前有一杯开水呢,当然也不能直接喝,因为太烫了,我们此时<font color="#167EFB">必先将其冷却一下,冷却至温水状态,</font>再喝。<br> 再比如,平坦的公路上有一个地方翘起来一个<b><font color="#333333">大疙瘩</font></b>,此时我们应该用工具将大疙瘩<b><font color="#333333">消除</font></b> 方能 使公路<b><font color="#167EFB">恢复平坦;</font></b><br> 然而,若是公路上某个地方出现了<font color="#ED2308"><b>凹陷的坑洼</b></font>呢,此时我们则应该用一些材料将其<font color="#ED2308"><b>填补</b></font>方能使公路<b><font color="#167EFB">恢复平坦。</font></b> 这个冷水、开水;疙瘩、坑洼的比喻,我想说明的意思很多:<br> (1)<b><font color="#167EFB">教育所有的孩子不可能总、只使用同一种教育措施,因为孩子在被教育前所处于的现时状态是不同的:</font></b><font color="#ED2308">当孩子处于“开水状态”时,我们应对其进行“冷却”;</font><font color="#167EFB">当孩子处于“冷水状态”时,我们应对其进行“加热”。</font>然而,虽然我们对不同状态的孩子所采用的即时策略不同,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所遵循的“道”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最终都是为了使孩子的状态归于“温水”。说的远一点,就是我们<b><font color="#ED2308">采用的“术”不同,但我们所遵循的“道”是相同的。</font></b><br> (2)开水、冷水;疙瘩、坑洼分别比喻代表着孩子的哪些不同状态呢?<br> 简单说,<font color="#167EFB">开水比喻孩子的过于自信既是孩子容易出现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我们应该想办法对孩子的这种状态进行打压。</font><b><font color="#ED2308">冷水比喻孩子缺乏自信,如果孩子某次测试成绩不太理想,其实,内心最焦急的不是家长,而是孩子。平心而论,哪个孩子不想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呢,哪个孩子不想博得同伴的赞扬呢,哪个孩子不想赢得父母的赞美呢,哪个孩子不想得到老师的夸赞呢?虽然,孩子成绩不理想肯定不是一日一事之过,但此次考试已经出现了这样不满意的结果。对结果表达愤怒或者不满丝毫都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我们不理智的做法只会慢慢的削弱孩子学习的兴趣,若后续不能通过有益的帮扶使孩子的成绩尽快赶上来,那么,自此孩子的学业有可能会进入一条灰色的“非良性循环”的道路也并非杞人忧天了。所以,当孩子处于“冷水”状态时,我们万不可再去“刺激”孩子,否则,“冷水会变得更冷”,说实话,有可能让我们非常痛心着急的现状正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下一点一滴“造就”的。所以,此时我们必应首先对孩子进行足量的“加热”才是上策。如此,我们才能和孩子一起把问题打败,而不会和孩子一起被问题打败。</font></b> <div><h3> <b><font color="#167EFB">教子必然应当要有的第2个观念:严格要求</font></b></h3></div><div> 记得在XXXX年暑假,那时我在上XX,假期在XX各大路口都挂着这样一个条幅:热烈祝贺XXX同学被XX大学录取,那位同学的名字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了认识那位同学父亲的一位同事,我迫不及待的问他,您知道那位同学的父母在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吗?那位同事回答了我的问题,但却只有两个字:<b><font color="#ED2308">严格。</font></b><br> 其实,细细想想也是,<b><font color="#167EFB">教育孩子可能真的没有什么速成的好办法,只有“慢办法”、“笨办法”。</font></b>正所谓“成功无捷径、胜利无坦途”。天下的大道理也无非就那几条,勤奋啊,诚实啊,苦尽甘来啊等。只不过,<b><font color="#ED2308">有的人100%做到了,所以取得了100%的收获,而有的人做到了80%,所以取得了80%的收获;而那些伟大的人则是10000%的做到了,所以他们取得了异乎常人的成就。</font></b><br><h3> 我理解的严格可能包含两层意思:</h3></div> <b><font color="#167EFB">“严”代表毫无缝隙的“严实”管理。</font></b>比如我们用塑料袋包装一个东西,我们要包装的<b><font color="#ED2308">“严严实实”,毫无缝隙。</font></b>我们对孩子的管理同样应该如此。我们对涉及孩子成长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去关注——<b><font color="#167EFB">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如果只从学习习惯的管理与养成入手效果肯定不完满,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我们从孩子的生活习惯就应该开始着手管理。</font></b><font color="#ED2308">因为生活中不太细心的孩子我们好像也不能单方面的期望其学习上就细心;运动中坚持耐心毅力不足的孩子我们也无法单方面的期望其在学习上就能坚持有耐心;生活中不能积极做家务孝亲尊师的学生我们也很难期望他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而尽早自觉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font><br> 另外,孩子看什么书要不要管,当然要管;孩子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也当然要管,诸如此类,都是在遵循对孩子“严实”无缝隙管理的理念下。说心里话,<b><font color="#167EFB">有机会时我曾经询问过那些让我们特别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发现这些孩子背后的家长确实也是如此做的。</font></b> <b><font color="#ED2308">“格”代表通过与不良习惯做“格斗”最终达到“格除”不良习惯的目的。</font></b><br> <font color="#167EFB">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概括为与不良习惯做格斗,不断长养、成就优秀习惯的过程。</font>上课容易走神是不良习惯,计算丢三落四也是不良习惯,<b><font color="#333333">这些不良习惯都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业,不与其做格斗,不将其格除,就难以真正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准。</font></b><br> 1个月前进行的一次五、六单元的测试,我曾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给XX班、XX班低于XX分的同学逐个查阅、分析、讲解试卷。通过看同学们的答卷,我发现同学们<b><font color="#333333">真的不是不会做,就是因为计算错。</font></b>有太多的学生解决问题明明思考对了,列对式子了,但就是最后一步的结果算错了,看那局面,真的是太惨烈了。故下文以考试结束后对计算题的检查、验算为例简单说明<b><font color="#167EFB">如何严格要求才能“格除”掉孩子的不良习惯。</font></b><br> 几年前曾采访过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因为她真的很多次数学考试都是满分。我就问她,你是如何保证每次计算题都做全对的呢?她的回答很简单:<b><font color="#ED2308">算3遍啊。</font></b>原来,她答题时,每个计算题她都是在草稿纸上算3遍之后,待确定好准确答案之后才在试卷上写上准确答案。 我把这个真实的实例讲给我的学生听,不建议所有同学都算3遍确定无误后才写答案,<font color="#167EFB">因为同学们的答题速度都不同,如果都算3遍再写答案可能会有同学做不完试卷。</font>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你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对于答题快的同学可以效仿上面女生算2遍之后再写答案;对于答题较慢的同学则第一次计算时要非常认真,不求快但求准,<font color="#ED2308">答题完成后有剩余时间再检查、验算。</font><br> 你会发现,其实,每次考试学生完成答题后绝大部分同学都有很长的剩余时间,甚至时间长到学生等交卷等的都不耐烦了。尽管监考老师都惯例似的提醒学生们认真检查,而事实是往往一半左右的学生既忘了自己数学老师的嘱咐也无视监场老师的建议,根本没有在那儿检查,<b><font color="#333333">只不过是能保证把试卷摊在桌子上不乱不闹静静等待收卷就不错了……</font></b><br> <font color="#167EFB">难道学生自己没有过发下试卷后看到自己因粗心计算题失分X分甚至X分以上的经历吗?难道他们不想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吗?难道他们自己不知道认真检查验算有可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吗?难道他们自己没有时间去验算吗?难道他们当再次发下试卷后发现又有一些计算错误他们不后悔不遗憾当初没有验算吗?难道他们的父母老师没有提醒过他们答题完成后的时间要检查吗?</font><b><font color="#ED2308">为何事后检查在有的同学那里成了“虚设”而有的同学却能矢志不渝的“坚持”下去呢……</font></b> <font color="#167EFB"><b>一个脸盆里有一些水,脸盘中的水静静的纹丝不动,突然,一个小水滴滴了进来,就这一个小水滴滴下来,却荡起了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波浪。当我们深入的去思考哪怕一个非常细小的问题时,像“抽丝剥茧”似的刨根问底追根究底时,这时,仿佛可以找到最根本的原因症结所在。</b></font><br> 所以,严格要求真的太重要了。<b><font color="#ED2308">严格要求3步曲:</font></b> <b><font color="#167EFB">(1)事前要求具体:</font></b><br> 如果老师或家长告诉孩子,考试做完后剩下的时间要检查、要验算。请相信,<b><font color="#ED2308">说这话没什么大用,因为这话不具体。</font></b>其实孩子内心压根就不怎么知道该怎么检查,该怎么验算,他们理解的检查和验算就是在那儿原地不动的看试卷。当然,除却数学知识之外,应试考试都是有技巧的(<font color="#167EFB">心理应试技巧与应试答题技巧在将来重要考试时大有所为,只不过现在小,不必特别重视而已</font>),而检查、验算也是有技巧方法策略的,你没有具体告诉孩子怎么验算,所以孩子无从下手,自然无法按照我们的期望进行下去了。经过思索我现在对同学们边演示边说:完成答题后检查、验算时要用草稿纸遮挡住第一次的答案,在草稿纸上算第二遍,若发现错误认真检查到底哪次算的对或再算第3遍核对无误后立刻改正;等全部检查验算一遍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检查验算,还是用纸遮挡住第二次的答案,如此一来,一共算了3遍。在这样的要求下,班内计算出错的情况在明显减少。<br> <b><font color="#167EFB">(2)应对措施分明:</font></b><br> 具体要求已说清,<font color="#ED2308"><b>孩子若之后做不到,需要提前说明应对举措。</b></font>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权衡,比如可以从考试后计算题的错误个数来说。考试前把孩子叫到面前,让他坐端正,<b><font color="#167EFB">深情的凝望着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震压全场的声调、严峻无比的表情、不容商量的决定郑重其事的告诉他:</font></b>我知道,计算题你只要认真、仔细验算是完全可以做全对的。如果没有做全对,那么一定是你或第一次做的时候不认真,或者没有按照要求验算,计算题全做对当然不容易,但是哪一个父母不是抱以孩子做全对的期望呢。好,<b><font color="#ED2308">我们约定,考试后不管是什么计算题,包括解决问题列对了式子的计算题,错1个,罚做同类型练习题5道,直至全部做对为止;错2个,罚做同类型练习题10道,直至全部做对为止;错3个,寒假爸妈许诺的那些美好计划得缩水,必须要缩水,一定得缩水;错4个……</font></b><br> 这就是事前告知应对的措施,你会发现:<b><font color="#167EFB">事前告知中已经显现了足量的威慑力,语气、声调、神情、说明等同样具备威慑力,倘若各种到位,孩子真的会认真很多,“害怕”很多,后续也好操作了。</font></b> <h3> <b><font color="#167EFB">(3)事毕核查与兑现承诺</font></b><br> <font color="#ED2308"> 要想让理想中的画面(想让孩子听话)与现实中的画面(孩子真听话了)完美的演绎出来,接下来到了“秋后算帐”的时候了。</font>如果孩子做全对了,一定要再次用“高能”、“超燃”的词汇去肯定、鼓励孩子。如果有错的,看做了几个,就按照已经商定好的措施应对。<b><font color="#333333">(坚决杜绝考前未与孩子说明应对措施,考后发现答题不理想就由着自己的性子对待孩子。)</font></b><br> 无论是老师或家长,对孩子说明一项要求,若想取得预期效果上面三项措施缺一不可。<b><font color="#167EFB">遵循上面的方法,加上我们的努力,我想格除掉孩子的不良习惯指日可待,这就是“严格要求”的最终落脚点。</font></b><br> <font color="#ED2308"><b>至此我们进入教育孩子必然要具备的第三个观念:自我提升。</b></font></h3> 在伦敦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b><font color="#167EFB">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font></b>以及<b><font color="#167EFB">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墓碑</font></b>比起来,它<b><font color="#ED2308">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font></b>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名扬全球,<b><font color="#39B54A">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 </font></b> <font color="#167EFB"><b>上面写道</b>(情节需要,稍作改编,原文可点:):</font><br> <font color="#ED2308">当我20岁的时候,我梦想着要改变整个世界;然而到了30岁,我发现,我无法改变整个世界,所以,我想只要能改变我的国家就行了;</font><font color="#167EFB">然而到了40岁,我发现我也改变不了我的国家,可能我只能改变我的城市;到了50岁,我发现可能我连我的城市也改变不了,那我就尽力改变我的村庄吧;</font><font color="#ED2308">可到了60岁,我发现我竟然也无力改变我的村庄,于是我想干脆改变我的家庭吧;可是命运弄人,到了70岁,我发现,其实我连自己的家庭也改变不了。</font><font color="#167EFB">我现在终于幡然悔悟,其实我谁都改变不了,我唯一能够改变的其实只有我自己啊。上天啊,如果我早一点认识到这一点该有多好啊。</font><br> <font color="#ED2308">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如果我20岁时就能认识到这点,我一定会尽力改变自己,说不定到30岁时我就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进而影响而改变了我的家庭呢;</font>如此一来,或许40岁时,在成功影响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家庭的基础上又成功影响改变了我的村庄了呢;<b><font color="#167EFB">在我改变自己渐行渐深的道路上,或许到70岁,我就真的可以影响世界、改变世界……</font></b><br><div> 唉,可惜命运的车轮已经将我送到了这般年纪,或许我早就该想到,这世界哪有什么问题,其实,这世界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自己的问题,只要我自己的问题解决了,<b><font color="#ED2308">其他与我相关的家庭、社会问题都必然一定会进而得到解决——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周围的世界。</font></b></div><div> 特有道理特有哲理的一段话。太有哲理了。是啊,作为老师,如果想要改变学生,必先从改变老师入手;而作为家长,如果想要改变提升孩子,也必然先从改变提升家长本身开始。<br>为了提升孩子,我们可以改变提升自己的地方太多太多了。</div><div> <font color="#167EFB">为了让孩子不看手机,我们做父母的必须先放下手机,如果我们自己过多的依恋手机,反而要求孩子不碰手机,</font><b><font color="#333333">无论用什么样的话语和方式其效果都一定是苍白无力的;</font><font color="#39B54A">为了让孩子热爱阅读,我们做父母的必然首先在家庭里营造书香的氛围,书籍多,看书的身影多;</font></b><font color="#ED2308">为了让孩子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成长,我们做父母的首先必须先热爱家庭,热爱工作,热爱生活……</font><br><h3>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身边最直接的榜样。<b><font color="#ED2308">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提升自己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孩子想不效仿我们估计都很难。</font></b></h3></div> <font color="#167EFB"> <b>我们观察自然界,试想,为什么月亮一直围绕着地球转呢,因为地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几十倍,所以地球以强烈的万有引力吸引着月球围绕着自己旋转;而地球等几大行星为什么又都围绕着太阳转呢,因为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几万倍,所以地球心甘情愿的围绕着太阳旋转——想跑也跑不了……</b></font><br> 同样,当我们为人父母者身上所散发传递的正能量是孩子的很多倍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以我们为模板而围绕我们旋转了……<br><div> 自我提升到这儿就可以结束了(然而坚持做好却着实不容易),因为墓文太震撼了,如万丈光芒将我们的疑问一照而空……</div><div> 上篇结语:<br><h3> <font color="#167EFB"> <b><font color="#ED2308">之所以将相信孩子、严格要求、自我提升作为教子3观念并非个人主观想法,而是依据我们中华文字中已经包涵这3个观点:</font></b></font></h3></div> 众所周知,我国汉字是智慧的符号。这是古代小篆的“教”字。<b><font color="#167EFB">第1部分两个“×”</font></b>,上面那个×是大人(老师或家长)画的,下面那个×是小孩画的。喻示着“<font color="#ED2308">大人画×,小孩必定画的也是×;大人是怎样画的×,小孩必定也是怎样画的×;大人要想孩子画个×,那么大人必定首先给孩子画个×</font>”,也就是老师或父母必须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在先,老师或父母必先提升改变自己方能使孩子得以改变提升,<b><font color="#167EFB">这就引申出了“自我提升”这个观念。</font></b><br><div> <b><font color="#167EFB"> 第2部分的“子”</font></b>,喻示着“<font color="#ED2308">只要我们的榜样做足了,孩子的自然天性必然能得以最高层次的显现效能,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font>如果孩子哪儿表现特别不让我们满意,我们为人父母者在逻辑上来讲应该都是有稍许欠缺的地方的”,意即<font color="#167EFB"><b>每个孩子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都是可以成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及充分的相信孩子,</b></font>而正确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上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大致是相同的,而不幸福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转移到教育上似乎也是成立的:<b><font color="#ED2308">教育孩子取得满意成果的家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大致是相同的;而教育孩子未取得满意成果的家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却各有各的不同……</font></b></div><h3> 说到深处,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真的是唯一的,即便是从外部看到的方式有不同,那么她们所遵循的道一定是相同的,就像上文中所提“开水”、“冷水”之比喻,圣人曾说<b><font color="#ED2308">“吾道一以贯之”</font></b>……所以,<b><font color="#167EFB">从这儿引申出了“相信孩子”这个观念。</font></b></h3> 在《说文解字》上曾对“教”这个字这样定义:<b><font color="#ED2308">长善救失。</font></b><br> 妙到极处!<br> 其实教育无非就两个维度:<b><font color="#ED2308">增长孩子的善,减少乃至殒灭孩子的不善。</font><font color="#167EFB">古代“教”字左半部分就是讲的如何“长善”,右半部分(第3部分)就是讲的如何“救失”</font></b>——减少、控制、改变不善。<font color="#ED2308">右半部分从字形上来看,好似一个人手里握着一根柳条,亦即“严格要求”。</font>就是这么个道理啊,言简意赅,精准到位,道理哪有那么高不可及,正所谓“大道至简”。而如何严格要求却的确是需要方式策略的。大家看,古人手里拿着的是一根柳条,不是一个大木棍子,请不要误会古人打骂即教育;再说了,手里拿着的柳条现在正处于拿在手里的状态,并没有甩出去,意即,<b><font color="#ED2308">柳条首先起的是一个警戒的作用——耳提面命。</font></b>倘若教育中连警戒措施都不到位,孩子教育的后果真的要不堪设想了。<b><font color="#167EFB">本来嘛,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所以,从这儿引申出了“严格要求”。</font></b> <h3> 纵观古代“教”子,我想从它的先后顺序可以回答部分家长一个稍有偏差的认识:<b><font color="#333333">当孩子犯错时,好好收拾……</font></b><br> 远远不是,下文如有唐突,请海涵。<br> <b><font color="#167EFB">“教”字的书写先后顺序暗含着教育的先后次第:</font><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榜样在先,相信其次,严格随后。</font></font></b>所以,<b><font color="#333333">如果我们给孩子做的榜样还不够好,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请不要打孩子,因为那是对孩子的不公平;</font><font color="#167EFB">如果我们不能对孩子充分相信并通过合理有效正确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引发出孩子本性的善良及潜力,请不要打孩子。</font></b>“抖音”上流行这样的观点:<b><font color="#167EFB">孩子每一个优良习惯的背后都离不开</font><font color="#ED2308">几万次的鼓励</font><font color="#167EFB">与几百次的鞭策,</font></b>由此可见,相信重复的次数本应是鞭策重复次数的一百倍,孩子的现状未令我们满意,<b><font color="#ED2308">孩子所缺乏的往往不是鞭策,而是榜样与相信。</font></b>孩子特别不令我们满意的现状可能是前期我们对孩子鼓励的还不够或者我们前期做的工作力度不够。只有当我们给孩子做足了榜样,而且经由正确的方法充分相信孩子的基础后,因为每个人天生还有惰性,当孩子的惰性显现时,那时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严格要求及鞭策的时候。<br> 上篇教子3观念谢幕。<br> <b> <font color="#ED2308">中篇:</font></b></h3> <font color="#167EFB"> 遵循上述3个观念的践行中,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仍然有时会遇到瓶颈期,那么此时,<b><font color="#ED2308">我们如何能突破教子瓶颈期并有一个大突破呢,</font></b>这就牵涉到了教子的第4个观念,下篇将要阐述的教子第4个观念个人引以为是教子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在阐述第4个观念前,先为引入第四个观念而提出1个小问题并简单作答之,进而提出<b><font color="#ED2308">教育的本原问题</font></b>:</font><br> 1个小问题:<b>怎么改变自己啊?</b><br> 对啊,上文讲到了不管要改变孩子的教育还是改变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必须先从改变自己开始,那怎么改变自己呢?墓文到认识到要改变自己就结束了,而还并没有提及怎么改变自己呢?<br> 对,怎么改变自己,这真的是一个问题。<br> <font color="#167EFB"><b>然而,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古圣先贤在两千年前就已经给出了最终极最完美版答案:<font color="#ED2308">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font></b></font><br> 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格物,简而言之,就是与物欲做格斗,<font color="#167EFB">好吃的要少吃,好喝的要少喝,好看的要少看,好玩的要少玩……</font>改变提升自己第一步真的应该要这样,不过这真的挺难,待会我们试着另辟蹊径,看是否有殊途同归的其他路径可走。这儿的难指的是:<font color="#ED2308">我们知道要与自己的物欲做格斗了,可打不过物欲啊,最后反被物欲牵着“鼻子”走了,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了教育的本原问题。</font><br> <b><font color="#ED2308">教育观念本原问题:</font></b> 我们都知道,哲学有3大本原问题:<b><font color="#167EFB">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font></b>正是因为对这3大本原问题的不同认知,才诞生了不同的哲学流派;而之后每个哲学流派关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的各种后续问题细细想来无一不是建立在对3大本原问题的认识上而进一步阐述的理论。<br> 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没搞明白我是谁。您可能会说,你不是“那谁谁谁”吗?对,我的名字确实是“那谁谁谁”,可<font color="#ED2308">“那谁谁谁”只不过是我的名字,并不是我。</font>倘若我的父母在我出生时给我起了另外的名字,那我就是“那谁”了,可我仍旧还是我,本没有发生变化嘛,<b><font color="#167EFB">变化的只是我的名字,而我终究不会发生改变的,由此可见,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font></b><br> 既然我不是我的名字。那我是谁呢?我真的不知道。那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亲,我真的不知道。<b><font color="#ED2308">我只知道,反正我来了,而且我早晚会去……</font></b><br> 足可见哲学3大本原问题的深奥、深邃及深远。若想成为一个哲学家,必先对这3大本原问题有足够清醒、完善的认知方可构建一套哲学体系。 而对待教育孩子这件事来说,她就简单多了,她只有一个本原问题,我认为就是:<font color="#ED2308"><b>知之何不为</b></font>——明知道要去做一些事,可就是做不到哇,或不做,或做到了坚持不住。<br> 我为什么把教育孩子的本原问题归于“知之何不为”呢?<b><font color="#167EFB">因为普天之下,有一父母不知道教育孩子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吗?放眼全球,有一家庭不知道要多读书少玩手机让家庭凝聚无穷无尽的正能量吗?</font></b><br> <font color="#167EFB"> <font color="#ED2308">没有,此种极简极易极重要之道理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肯行,更非人人力行。</font></font><br> 有人可能说,教育孩子需要方法,很多家长是因为不知道教育孩子的方法所以才无从下手的。那我就接着问,对,父母确实可能不是专业的教师、教育家,但难道父母不知道通过读书可以获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吗,甚至问问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度娘”就能获得很多中肯的建议啊。所以,<b><font color="#167EFB">最后问题的落脚点仍就归于“知之何不为”……</font></b><br> 不知,读至此,您是否稍许认可将教育本原问题归为“知之何不为”有一定的道理呢?<br> 对,有。<br> 既然“知之何不为”被称为教育孩子的本原问题,<b><font color="#ED2308">那么要想给出其合理的答案自非易事,</font></b>通过以下6个引子,我尝试给出了一个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可称为终极答案的答案(<b><font color="#167EFB">解决“知之何不为”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弄明白“知之即力为”的人是如何做到“知之即力为”的就可以了</font></b>)。<br> <b><font color="#ED2308">引子1:曾经的我“知之却不为”的真实案例:</font></b> 记得在上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可能听了一些励志的报告。当夜决定第二天早起,奋发励志、改变人生。<br> 为了让第二天的励志行动更富有仪式感,我还专门在MP3上下载了成龙和林子祥两个版本的“男儿当自强”。<br> <font color="#167EFB">那是一个特别平常的早晨,可在我看来,它却又有点不一样。我被比以前提前一个小时响了的闹钟惊醒,突然想起我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我做了一个沉痛的决定——起床。</font><br> <font color="#ED2308">看着周围熟睡的舍友,想到自己以后的学习道路可能将变得不同,我收拾好行囊,耳边响着铿锵有力“男儿当自强”震耳欲聋的声音</font>——<b><font color="#167EFB">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荡,我是 男 儿 当 自 强 ……</font></b> 林子祥的“男儿当自强”真带劲,听完林子祥的“男儿当自强”时已经达到餐厅。再带劲也得换个旋律,于是又听起了成龙的男儿当自强,没想到,也是带劲的不行……<br> <font color="#167EFB">近了,近了,更近了,离着教学楼越来越近了。梦想起飞之地即在眼前。</font>这时我收起MP3,又爬了几层楼,终于到了我的教室,拿出自己的书本,正在这时,<b><font color="#ED2308">突然之间,我发现……</font></b> <h3> 突然 </h3><h3> 之间,</h3><h3> 我</h3><div> 发现</div><div> 自己</div><div> 怎么</div><div> 有点</div><div> <b><font color="#ED2308">困</font></b><br></div><div> 啊……</div> 想想也确实有困的理由:<b><font color="#167EFB">起这么早,能不困吗?</font></b><br> 接着我又想:<font color="#ED2308">疲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肯定不会太高,与其疲倦着进行低效率的学习远不如精神百倍的高效率学习更有效,</font>因为事倍功半实在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画面啊。<br> <font color="#167EFB"><b>慢慢觉醒的理智开始战胜不切实际的情感涌动。</b></font>是啊,我现在开始痛恨自己,<font color="#ED2308">既然休息好才能更高效率的学习,那我何苦从宿舍爬到教室来睡觉呢!</font><br><div> 唉,真愁人,不过今天既然已经来了,就把那没睡够的觉在教室里补上吧,以后坚决不早起了。</div><div><h3> <font color="#167EFB">所以,我重整旗鼓第一天奋斗改变自己的现状只不过是以换了睡觉的地点而结束。</font></h3><h3> ……</h3><h3> 后来,我就想,一开始我雄心万丈,听着“男儿当自强”时也雄心勃勃,为什么放下MP3真正坐下来学习时就打起了退堂鼓呢?而且自己还完全认可自己打退堂鼓的理由,并没有与自己不上进的心理做斗争啊……</h3><h3> <font color="#ED2308">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何尝不是常常会闪现那些雄心壮志的伟大人生规划呢?</font></h3></div> 每当我们翻到“抖音”上那些特催人上进的励志演讲时,我们仿佛感觉自己内心有一种成为超人的冲动,甚而有一种力量在燃烧,于是我们当即下定决心,我们决定:<br> <font color="#ED2308">再看上几个特催人上进的励志演讲,给自己明天即将焕然一新的人生道路多鼓鼓劲,多加加油。</font><font color="#167EFB">等看够励志短视频后,先从收拾家里乱七八糟的卫生开始,明天开始激进人生,丝毫不能再耽搁了,</font><b><font color="#39B54A">谁也阻挡不了我前进的步伐:鬼挡杀鬼,怪挡杀怪,谁挡我就弄死谁……</font></b><br> 在这样的思维涌动下,我们又继续看了几个励志的演讲,<font color="#167EFB">内心真的是好兴奋呀,</font>恰在此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条抖音:<br> 里面的讲师告诉我们:<b><font color="#39B54A">人生固然要设定目标,但设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太低了无法激起奋进的千里之行;</font><font color="#333333">太高了,不容易达到徒增挫败感亦并非可取……</font></b><br> 这时心里陡然一想:<font color="#ED2308">对啊,言之有理,所言甚是。</font>目标定那么高真的不太实际,<font color="#167EFB">刚才看那些励志演讲时情绪可能有点小激动,给自己的小心脏诚恳的说声对不起……</font><br> <font color="#ED2308">励志总归比不上理智,</font>刚才看了一些抖音,<font color="#167EFB">不说别的,眼睛累的不行是真的,算了,洗洗睡吧,明天该怎zhi还怎zhi,照旧……</font><br> <b><font color="#167EFB">于是,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这种易兴奋、少奋斗、难突起的平淡人生,一天天不断重复的轮回人生系列连续剧继续上演ing……</font></b> 然而,当夜深人静时,当暮然回首时,自己内心深处仿佛很柔弱但却永远不会消失的那个梦想还是会某时某刻表达多少有些不甘,可就是<b><font color="#333333">想到、知道、该做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啊……</font></b><br> 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一颗成为超人的种子,然而,大部分人的种子不能真正被激发。不过,<font color="#167EFB">或许我们缺乏的只是开启它的钥匙。那这把钥匙是什么,在哪里,如何找寻,我痛定思痛,苦苦追寻,却仍旧没有找到答案……</font><br> <b><font color="#ED2308"> 引子2:她是这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清华大学本硕博八年连读的:</font></b> <p> 大约在2013年我接触传统文化,现在传统文化、国学已经热了好多年。天安门广场前赫然矗立着孔子圣人的塑像,各学校各大学图书馆门前都矗立着孔子圣像这么说毫不夸张。</p><p> 2017年暑假我县图书馆曾举办一期传统文化讲坛。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我,正好也是在2017年的暑假,曾去外地参加过一场传统文化论坛。</p> <p> 两场报告的间隙,我拿出一个<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本本”</span>,开始与邻座五十岁左右的男士聊天<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查户口:</span></p><p> 我问:亲,哪的?</p><p> 他答:XX的。</p><p> 我问:哦,孩子多大了?</p><p> 他答:20多。</p><p> 我问:哦,工作了吗?</p><p> 他答:没,上大学呢。</p><p> 我问:哦,从哪儿上大学啊?</p><p> 他答: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qing hua</b></p><p> 此时,我内心想:啊?啊!啊?!真的吗?</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顿时,我感觉自己的脑袋瞬间被激爆。太不可思议了,我的人生迄那为止还从未这么近距离的与清华大学学生的父母接触过呢?</span>不行,我得问清楚,到底是不是那个北京的与北大齐名的清华大学呢,万一是哪个与清华同一个音的学院呢,因为这样的学院是存在的。<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得问清楚,要不刚才白激动了那么一下子。</span>不过,<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此时,我的内心多少对邻座的这位男士增加了很多不一样的尊重与敬意。</b></p><p> 于是,我顿了顿,深情凝望着他的双眸放慢语速一字一顿非常清晰的问道:</p><p> 是那个北京的与北大齐名的清华大学吗?</p><p> 他非常淡定从容的告诉我:</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b></p><p> 坏了,不行了,实在是受不了了啦。</p> 那时我的大宝1岁半,<font color="#ED2308">哪个父母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优秀啊;哪一个父母不想了解、学习培养孩子优秀的方法啊;哪一个父母当碰到别人家的孩子非常优秀时没有迫切想追向对方父母从而取经的想法啊?</font><b><font color="#167EFB">可是碰到这样优秀孩子父母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font></b>这次碰到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大学的父亲了,碰到活的了,不行,我得好好问问,好好请教请教。<br> 刚才的那些对话我都是以平平淡淡交谈的方式进行的,下面的这些对话,我则是以非常诚恳请求的方式请教的。<br> 我满怀谢意的看着他,问道,<font color="#167EFB">那你能告诉我您怎么一步一步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大学的吗,</font>谢谢。<br> 他说:跟我关系不大,都是她妈的功劳。<br> 我说:哦,那把你知道的都告诉我,好吗,谢谢。<br><div> 于是他告诉了我一些孩子妈妈教子的方法。从这些方法中,我已经觉察到<font color="#ED2308">他们之所以能够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大学绝对不是偶然,甚至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哪个父母能够按照他们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都一定会培养的特别优秀,那应当是一个必然。</font></div><div> 然而,两场报告之间的间隔时间太短,远不足将我的疑问一一问清。所以,我再次请求他,等报告结束后,我们能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我详细请教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呢,如果您不介意,<b><font color="#167EFB">我想录音,</font></b>而且您<b><font color="#167EFB">能否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讲啊,</font></b>无比感谢。<br> 我之所以想录音,是因为我想回家后给家人听,省的他们以为是我自己编造出来的。之所以想让他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讲,是因为:<font color="#167EFB">如果我只问他高中时是怎么培养孩子的,那我就无法知道他们初中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而高中的人生轨迹肯定与初中的付出有重大的联系,同样,了解小学也就应当,幼儿园也应当,所以,就从出生开始吧。</font><br><h3> 我的请求他都同意了。</h3><h3> 原来,孩子妈妈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大学医学系本硕博连读八年的完整经过是这样的:</h3></div> <font color="#167EFB">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完整的读过一遍二十章的《论语》吗?你完整的读过一遍八十一章的《道德经》吗?我们对《论语》和《道德经》的领会又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呢?</font><br> 在2013年之前我25年的人生中,我大概知道《论语》中的<b><font color="#39B54A">最多不到20句话,</font></b>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br> 《道德经》当然我知道她是老子的著作,但只知道<b><font color="#167EFB">不超过5句话,而且还是不完整的5句话:</font></b>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r> 所以,我接触传统文化前<font color="#ED2308">对《论语》、《道德经》的认知了解极少,领悟更是zero,这点了解哪谈得上领悟呢?</font><br> 但是,在初中历史课上,我曾听老师提到:宋代赵普曾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样一句话:<b><font color="#167EFB">半部《论语》治天下。</font></b> 宋太祖赵匡胤曾如刘备三顾茅庐般请求赵普出山为其打天下出谋划策。功成后,太祖之子又向他求教如何治理天下,他说,<b><font color="#167EFB">之前我用半部《论语》助太祖得天下,现在我再以半部《论语》助你治天下。</font></b><br> 由此可见,《论语》魅力不浅,非你我能够度量。《论语》意理深不可测,<b><font color="#39B54A">若心领神会,仿佛就会有似赵普般“天下在握”的豪情壮志。</font></b><br> 我不仅读不懂《论语》,其实我连野鸭都读不懂,那天我在天鹅湖看到几只野鸭在天地中狂奔与飞舞,我无比激动的告诉孩子:<font color="#167EFB">看,快看,看到了嘛,那就是鸭子,鸭子也会飞……</font>而此情此景,一千多年前的王勃真正读懂了它,才诵出了<font color="#ED230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font>的绝美佳景; 我也读不懂沙漠,若我身置大漠,面对漫漫黄沙,我肯定会说:<font color="#167EFB">哎呀妈呀,全是沙子;</font>然而王维读懂了她,故而吟出<font color="#ED230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font>的佳句;<br> 我更读不懂月亮,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每次赏月,我都会告诉孩子:<font color="#167EFB">今天的月亮真圆;</font>而苏轼读懂了月亮,故有<font color="#ED230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font>的无限涌思。<br> 我还读不懂泰山,如果登到泰山最高峰,我可能只会唱一首歌:<font color="#167EFB">在世界,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一山比此山高……</font>其实,你有没有发现,我在进步,以前我可能会说:<font color="#167EFB">泰山真高。</font>现在你发现,我会唱歌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然而,杜甫却实实在在的说出了<font color="#ED230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font>的读泰山感悟。<br> 这些物质层面的存在我都读不懂,更别提精神层面的伤感了。倘心感失落,我可能会唱:<font color="#167EFB">好难过,这不是我要的结果,结果……</font>而李煜真正伤感到位:<font color="#ED2308">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font><br> <b><font color="#167EFB">所以,我读不懂《论语》和《道德经》有必要大惊小怪吗,<font color="#ED2308">没必要;</font>可笑吗,<font color="#ED2308">不可笑……</font></font></b><br><div> 从现在起下文不再说孔子,因为直呼一个人的名讳好像是不礼貌的,更何况是圣人,下文皆称<font color="#ED2308">孔圣人</font>或<font color="#ED2308">圣人</font>或<font color="#ED2308">孔夫子</font>。</div><h3> </h3> <font color="#167EFB">圣人的弟子曾这样描述圣人:一般伟大的人如高山,而孔圣人的伟大却如日月。高山犹且可以攀登,而日月却是永远也无法接近。由此可知,圣人的伟大亦非我们可以想象。(语出《论语》)</font><br> 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可以听听<b><font color="#ED2308">“清华学子炼成记”</font></b>了: 孩子的妈妈是一名中学教师。孩子妈妈工作期间常因身体不适请假,在请假期间,闲来无事,大量读书,读来读去,深入阅读了<b><font color="#167EFB">《论语》、《道德经》</font></b>等圣人经典著作。<b><font color="#39B54A">孩子妈妈被圣人的伟迹所深深感染、彻入心扉,慢慢的在她心目中萌生了一种人生规划</font></b>:<b><font color="#ED2308">效法圣人,虽无圣人行,但却不能无圣人心;虽已身届中年,但或可缔造一圣贤后者、谦谦君子,续圣贤志,行仁爱心……</font></b><br> 在读书期间其常与丈夫分享感悟,后与丈夫商量:既然自己身体平时也多有不适,况且一再请假对单位对学生也无法交待,而且现在想培养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干脆辞职算了。经过多方家人的商讨,最终她辞职了,一年半后,她的女儿出生了。<br> 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妈妈为了生育这样一个孩子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b><font color="#39B54A">自此,圣贤书籍不离床侧。怀胎后,孩子妈妈给孩子做胎教,听古典音乐、东西方名曲,读圣贤典籍,一日不隔……</font></b><br> 孩子出生6个月后,妈妈开始教孩子认字。 6个月,教给孩子认字,那她怎么教的哇,我详细问了。<br> 夏天,在孩子<font color="#ED2308">蚊帐的四个方位</font>用大的硬纸板<font color="#ED2308">分别写上“东西南北”</font>,<b><font color="#167EFB">抱着孩子向东看,就看了一眼“东”这个字;抱着孩子向西看,就看了一眼“西”这个字……</font></b><br> 如此,每天认识一个字至少6遍。当然,桌子、杯子、书包、苹果这样的字想必我们都能猜到她是如何教孩子认的了。<br>孩子爸爸说,<font color="#ED2308">到后来,一个字只要孩子看3遍就能记住了。到3岁,孩子已经掌握了3000多常用字。</font><br> 孩子父亲曾多年在外地工作,夫妻两地分居,每年一家人见面的时间不过十日,每次孩子妈妈去找丈夫时,都是<b><font color="#167EFB">随身带着一大布袋的硬纸识字卡片。</font></b><br><div> 孩子3岁上幼儿园,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她自己在那儿看报纸,幼儿园老师问她:你看报纸,认字吗?</div><div> 孩子答:<font color="#ED2308">认得啊。</font><br> 老师说:那你读给我听听。<br> 孩子果真一字不错的读了一遍。<br> 上一年级前的那天晚上,孩子妈妈告诉她:明天起你就是小学生了,而后上初中、高中,最后上大学。<br> 妈妈开玩笑的问:<font color="#167EFB">以后你上哪个大学啊?</font><br> 孩子眨着清澈的双眼,似天真若思索的问道:<font color="#ED2308">哪个大学最好啊?</font><br> 妈妈说:<font color="#167EFB">北大和清华……</font><br> 孩子答:<font color="#ED2308">那我就选清华吧。</font><br><h3> ……</h3><h3> 孩子爸爸说,这一路走来,好像也没费多大劲,一切就好像顺理成章一样。</h3><h3> 孩子上小学期间有时不上学,原因就是上学讲的知识提前都已经会了。</h3><h3> 孩子上初中时,妈妈给她讲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因为<font color="#ED2308">初中开始学科增多,而且知识难度也大幅度提升,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font>通过指导加观察,妈妈发现孩子的学习方法挺好。</h3> 就这样,孩子上了高中,孩子在高中期间,并不是一上来就拔尖的那种学生,而是慢慢的最终都能成为第一,孩子爸爸说<b><font color="#39B54A">孩子是慢热型的人</font></b>。在高二下学期时,清华大学提前找她来签协议……<br><h3> 报志愿时,她选择的是医学系本硕博连读八年的一个专业,在北京就读时每个月的奖学金达3000元,在美国攻读的那几年奖学金数额为美金,她将攒下来的生活费和奖学金连续资助了两名大学生……</h3><h3> 这就是这个孩子的大致成长经历。(<b><font color="#167EFB">我多么想在这儿加入当时的录音啊,哪成想2年半后会做这个美篇,2018年某天手机跌入水盆……</font><font color="#39B54A">不过,虽然录音文件丢了,但内心记忆永远丢不了,所以重要的部分已全部写出,完全真实,毫无保留。</font></b>)</h3><div><br></div></div> 想必读到这儿的您,也像我一样认为她之所以能考上清华大学绝不是偶然,而且内心似乎也认为如果哪个家长能够将她的教子方法复制教育自己的孩子确实我们有百分之百的自信孩子也一定能培养的相当优秀。<br> 采访录音已结束,外地的那场传统文化论坛也已经结束,返程归来后,<b><font color="#FF8A00">自己1岁半的大宝正在老家庭院内开心的骑着还能勉强不歪的扭扭车玩。</font></b><br> 顿时,心底一个声音在呐喊:都1岁半了,还玩啊!人家6个月都开始认字了——真是急得牙根痒。<br> 于是开始紧急召集所有家人开会,听录音,讲道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共识。<br> 真是天从人愿,会议开的很成功。那是一次团结的大会,那是一次胜利的大会。会议结束后,所有与会代表(我爸我妈我媳妇)都陈述了慷慨激昂的陈词,他们纷纷认为我转述录音转述的好。更关键的是,他们决定以实际行动来为大宝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我的父亲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他当即决定给孩子写识字卡片。我在仓库里找各种合适的纸板进行剪、切。第二天,在全家人的努力下,识字卡片已经造成。<br> 我精心将其包在一个塑料袋里,拿到大宝面前,深情的看着他,说:孩子,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开始认字喽。<br> 大宝说:爸爸,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啊,快给我看看。(好吧,我承认,我孩子1岁半时还不会说这么多话,但情景需要,提前让他说几句吧。)<br> 我说:识字卡片啊。<br> 大宝说:哦,快打开吧,让我看看。<br> 真是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我心里窃喜,好兆头,孺子可教也。<br> 大宝先拿出来一张,正面摸了摸,反面摸了摸,挺光滑的,不扎手。于是,他又顺势摸起第二张,同样的操作确保了正面反面都不扎手……<br> 谁知,接下来发生的那一幕瞬间将我击毙:<font color="#167EFB">大宝发现塑料袋里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都不扎手,于是似天女散花般将袋子里的所有识字卡片尽抛空中,看着空中一个个旋转的破碎的梦,顿时我眼花缭乱。</font><br> 稳了稳神,我自己提醒自己,没事,这怕什么。哪有一帆风顺的成功啊,不抛弃不放弃,捡起来,明天继续呗,这点挫折还能难得住咱。<br> 你已经猜到了,没过3天,我的信心已全部熄火。(而且我可以明确的告诉您,现在我家大宝已经4岁半,到现在为止,大概可能只认识“小”这1个字,而且就这一个,还是好像……) 此段故事告一段落,回首过往,<font color="#167EFB">我反思自己,孩子不听话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那位孩子也不是听话而跟着妈妈的节奏走的啊,而是孩子妈妈全心全意一点一滴引导着孩子在6个月就开始识字,</font><font color="#ED2308">那样的方式人家既然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呢,人家既然能坚持住,我为什么坚持不住啊。对于这种教子一定会取得奇效的方法,<b>当时的我非不知也,亦非不会也,更非不能也,是明明可为而不为也……</b></font><br> 自此,一个可以把孩子培养优秀的计划在我手中泡汤。<br><div> 然而,我对这个问题——我们明明知道该怎么做,而为什么就是做不到,而文中妈妈又是怎么能够做到的呢——思考的更深入了。</div><div> “男儿当自强”故事中我为什么路上踌躇满志一到教室就没劲了呢。因为想改变自己的冲动是基于励志报告的外力;路上兴奋异常步伐坚定是基于“男儿当自强”铿锵有力声音的刺激;到了教室后,所有的外力均已撤销,此时困意萌发,<font color="#167EFB">而自己内力薄弱无法战胜疲倦的困意,</font>所以我选择了睡觉。</div><div> <b><font color="#ED2308">我们要想做一件事,仅仅依靠外力的刺激是不可以的,因为外力会消失,外力一旦消失,事情可能就无法继续;而且在外力的刺激下,心情难免激动,在激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无法特别平静以最完美的方式解决我们所碰到的每一个问题。而内力则不然,内力很持久,内力很沉稳,在内力的驱使下,事情不仅会长时间优性发展下去而且还会以无副作用的方式进行。</font></b><br><h3> 之所以清华妈妈能把女儿教育成才,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她如何做的,而是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学习增长了她内力的缘故。增长的内力远远超过行动中会碰到的各种具干扰的外力。决定汽车品质的关键指标是汽车发动机的质量,而影响人生生命质量的最关键指标就是“人生发动机”的“动力系统”。那“人生发动机”的“动力系统”其“运动原理”是怎么运作的呢?</h3></div> (在引入引子3之前,借此机会阐述一下个人对胎教的几点学习认知:<br><div> 1、其实,对孩子教育发挥作用的最早最佳时期并非怀胎时期,而是自父母决定要孩子前就已经开始了。阅读圣人传记,我们都知道,圣人父母曾在尼丘山求子,后,圣人诞生。所以,是否可以认为,我们在生育一个孩子之前其实也可以“求子”,那求子是否我们要去茌山或泰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呢?当然不是,其实,<b><font color="#ED2308">求子最本质的初衷就是我们在生育一个孩子之前就可以对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期望、愿望。而且这个期望或愿望应该远不是仅希望孩子今后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简单,她多少应该包含一些其他更美好更具憧憬的愿望。因为圣人是这样诞生的,而且上文清华大学孩子的妈妈也是如此做的。总之,凡事,预则立……</font></b></div><h3> 2、现今科学对胎教的研究到了什么状况个人无法知晓。但事实上现今所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内心期许与日俱增,而准妈妈对胎教的重视更是与日俱增。虽然,目前科学确实我们可能真难以把握其胎教的方式与价值,然而,只要有一线希望,父母就会尽百分努力抓住孩子胎教时机的热衷持上升态势。最常见的当属给孩子听胎教音乐了及与胎儿“对话”了。</h3> 3、验证一个方法是否有效最有说服力的是通过科学实验,而当科学实验物质层面的准备基础还未达到必要的水准时,还可以通过合情推理、合理推理及对比实验的效果差异来说明。(下文很多原理及观点均取自王财贵教授《教育的唯一之道》,大家可网上观看。)<div> 大家都知道胎教是重要的,而下文试图想说明的是:胎教是极端重要的。<br><h3> 先从合情推理说明胎教的极端重要性:</h3><h3> <font color="#ED2308"><b>从地球发展史上讲,人类的出现是极其不简单的。地球从单细胞动物发展到灵长类人类经过了40亿年。而一个胎儿,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展成一个人只需要经历10个月。这10个月的发展相当于经历了40亿年沧海桑田的急剧发展,是否可以这样说,10个月等于40亿年。</b></font></h3></div> <br> <div> <b><font color="#ED2308">所以,如果一个妈妈把握住了这(10个月)等同于40亿年的发展,把握住了给胎儿的营养供给,那孩子出生后的身体健康至少咱绝对不会留有遗憾;而如果这时你把握住了对孩子的精神及脑力发展的教育,孩子出生后的教育那可不是事半功倍可以形容的,而是事一功亿了。不过,反过来,如果一个妈妈错过了这10个月胎教的时间,又将错过什么呢?</font></b></div><h3> 再从合理推理说明胎教的极端重要性:</h3> <div> <font color="#ED2308"> ①人类的脑神经细胞数量基本相同——140亿个。脑神经细胞受到讯息刺激后才会发展。脑神经细胞之间彼此是不搭腔的、没有意义的。在接受讯息刺激后脑神经细胞之间会长树突,没有接受到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就不会长树突,不长树突将来就被淘汰。脑神经细胞之间受到的刺激少树突可能只长几根,而接受到的讯息刺激非常多且丰富最多可长树突两万根。树突跟树突接触处称为突触,突触构成了信息交通传递的通道,我们就借助这些讯息的通道来思考问题、学习功课、解决人生问题。脑神经发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品质。</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②胎儿在3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检测到脑神经的发展和脑突触的发育。所以在胎儿3个月时就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给胎儿以讯息刺激以发展其脑神经细胞。而人类所接受的讯息,只有五种管道:眼、耳、鼻、舌、身。在胎儿时期,眼睛、鼻子、嘴巴、皮肤触觉都不能受教育,只有声音管道可以接受教育。丰富的声音可以刺激胎儿脑神经发育,使其聪明;优雅的声音应该可以陶冶其性情,开发智慧。<br></font><h3><font color="#ED2308"> ③脑的发育从胎儿至3岁完成70%,自3岁到6岁完成20%,自6岁到13岁完成最后的10%。到13岁,头脑神经几乎已经发展定型,不再发展了。我们就用13岁的大脑去面对所有的人生问题。</font></h3><h3> 所以,从理论上讲,胎教是多么极端重要啊。</h3></div> 从对比实验的维度阐述胎教的极端重要性:<br> 曾看过对“最强大脑”一些孩子的详细报道,因为都是儿童嘛,基于报道的完整性,都不得不提及他们幼儿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我惊奇的发现他们的母亲在怀胎时都曾给孩子做过多种方式的胎教,而听古典音乐、东西方名曲是被高频点亮的胎教方式。所以,这可以作为一个对比试验来说明胎教是极端重要的。<br> 最后经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谈一谈胎教的最关键着手处:<br> 中西方文化是有诸多不同的,其不同之处我定然不能全然了解甚至对已经了解的也未必就能阐述清晰。不过,据我所知,西方文化更重知识;而中国文化更重智慧;西方文化更重“术”,中国文化更重“道”;西方文化更重部分;中国文化更重整体;西方文化更重实验,中国文化更重体悟。以上对比在中西医的对比中可见一斑,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医现在在很多国家越来越流行且越来越被重视。 正因为中国文化很多都是源自古圣人真实体悟的智慧思索,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中国文化所阐发出来的很多结论和方法到现在为止都无法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明出来,不过好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些被证明出来了。<br> 那古人的智慧著作我们到底如何遵从呢?在没有充分的科学实验证明其准确有效性之前,我们就只好先合情合理的“猜一猜”了。<br> 关于胎教,史记及其他传统文化经典中曾记载:<b><font color="#ED2308">“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糜声,口不出傲言,手不执邪器。夜则诵经书,朝则讲礼乐。其生子也,形容端正,以一识百,才德过人。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font></b>读罢此文,足见古圣母胎教若此,其见地远在今人之上。(<font color="#167EFB">现今一般人对胎教的理解不免偏于狭隘,大多是给胎儿放放音乐,讲讲故事,进行对话交流的为多。如古经典讲的能在饮食起居、耳目口鼻、视听言动、行为举止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胎教的则为数不多。</font>)胎儿是一个生命体,他对家庭、社会、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感知,尤其是与母亲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肯定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按经典中胎教的方法去做的话,便会“形容端正,才德过人”,这个境况是够诱人的。不过,这个没法证明啊。<br> 所以,以下只能算作我的猜测,不过,相信你读完之后,大多会认为猜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br> <b><font color="#ED2308">古人通过割正、席正、目正、耳正、口正、手正,其实最终目的是做到一个“心正”。</font></b> 一个准妈妈胎教时每天都给胎儿听胎教音乐,其生子就一定才德过人吗?未必然也,倘若其边听胎教音乐边打麻将甚至边听胎教音乐边生气愤懑,可能就达不到才德过人的效果。因为,同样是听胎教音乐,<b><font color="#ED2308">心性柔和准妈妈可能其胎儿吸收率高,就像在祥和、肥沃的大地上才能长出肥美的庄稼。</font></b><br> 相反,一个准妈妈从未给胎儿听过胎教音乐,其生子就一定不才德过人吗?亦未必然也,如果其怀胎时心情舒畅,见善则力为,见不善则速止,我认为这本身就是最良善最有效果的胎教,当然,若此时辅以其他胎教策略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br><div> <b><font color="#ED2308">故而,准妈妈怀胎时,善其心性为胎教之最切要处。</font></b></div><div><h1><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ED2308"><font color="#B06FBB">同仁,如果您认为上面对于胎教极端重要性的分析有道理,请一定将此美篇转发给您身边需要的女性,越早越好。这就是我为什么胎教这段很多都是红色字体的原因。</font></font><font color="#FF8A00"><font color="#B06FBB">教育孩子最重要最关键的可能真的就是胎教时期,而胎教时期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妈妈。说心里话,不怕您笑话,如果我是一名女性,怀胎时我一定会(就算是为了我将要出生的孩子)心性柔和(当然这需要全家人的共同配合,为准妈妈营造舒畅的生活氛围),多读经典,为孩子一生之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font></font><font color="#FF8A00"><font color="#167EFB">当然了,如果错过了胎教,也没关系,下文还有根本补救措施。</font></font></b>)</h1></div><div> 接上文:之所以清华妈妈能把女儿教育成才,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她如何做的,<b><font color="#ED2308">而是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学习增长了她内力的缘故。增长的内力远远超过行动中会碰到的各种具干扰的外力。</font></b>决定汽车品质的关键指标是汽车发动机的质量,而影响人生生命质量的最关键指标就是“人生发动机”。那“人生发动机”的“动力系统”其“运动机理”是什么呢?<br><h3> <b><font color="#ED2308">引子3:青年毛泽东《心之力》震撼著作的启发——人生最初“动力”本由“心”发;</font></b></h3><h3> 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力,它总归是一种力。那人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h3></div> 在读大二时,有幸观看到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当时非常的热衷痴迷,有的段落看了好几遍,尤其是第7集中杨昌济老师对青年毛泽东恨铁不成钢的告诫,那几个字也深深的戳痛了我的心,让我知道,<font color="#167EFB">老师有时以你无法接受无法理解的方式来对待一个学生实在是对学生更深切的告白与更殷切的希望啊。</font><div> 后来,我隐隐约约还记得青年毛泽东还曾提交给恩师杨昌济一篇学习心得,好像叫《心之力》,哪一集记不大清了,再找找吧,终于,在第9集找到了这个段落。果然,青年毛泽东在这篇学习心得中论述了人“心力”之大、之刚、之勇、之能。<br>电视剧中只是短短几句,多年后的一天想在网上看是否能搜索到全文,当然,满屏的《心之力》映入眼帘。<br> 在毛泽东24岁时撰写的这篇满分100得分105的惊世奇文中,青年毛泽东已领略“心之力”尽透,<b><font color="#ED2308">一代伟人,果不其然,心异于常人,心高于常人,心勇于常人,故能成惊天伟业。</font></b><br> 毛泽东《心之力》中有言:<font color="#ED2308">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盖神州中华实为诸人种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千古圣人,教化为根;精神一到,何事不成……</font><br> 读罢此文,我认为自己对“知之何不为”本原问题的答案想的更接近了,不管怎么说,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肯定“心之力”至强,而我们一般人“心之力”较弱。那到底怎样才能强我“心力”呢,“心力”的成长有其独有的规律么,“心力”的成长我们可否在古圣先贤的典籍中寻求到榜样亦或是模板呢,古圣经典中有对“心之力”的描述吗?<br> 思前想后,左思右想,终于我在圣贤著作《论语》的这段话中得到了一丝灵感与启发。</div><h3> 引子4:从《论语》中圣人总结自己一生的精妙论述中寻找启发——“心”的境界实为人生不同层次及“心力”效力之区分;</h3> 在《论语》为政第二章,有孔圣人总结自己一生的精准描述:<br> <font color="#ED2308">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font><br> 我反复思索:孔子十五岁时是什么“志于学”呢;三十岁时,又是什么“而立”呢;直到读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这个“心”字,霎那间,我豁然开朗!<br> <b><font color="#ED2308">原来,孔夫子是在说他一生中“心”的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啊!</font></b><br> <font color="#ED2308">孔夫子十五岁时,心达到了“志于学”的境界;三十岁时,心达到了“而立”(心能立在道上,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境界;四十岁时,心达到了“不惑”的境界;五十岁时,心达到了“知天命”的境界;六十岁时,心达到了“耳顺”的境界;七十岁时,心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是“心”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妨称之为“圣人之心”。</font><br> 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社会秩序可能会比较混乱。<b><font color="#ED2308">但如果达到了“圣人之心”的境界,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破坏丝毫规矩。因为那是“心”的最高境界——它无一丝毫不善,无一丝毫欲望。</font></b> 所以,我窃认为:<font color="#ED2308">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巍峨的泰山;也不是人类伟大工程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还不是著名画家达芬奇传世著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亦不是音乐家贝多芬撼动灵魂的《命运交响曲》;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实在是一颗有着伟大、强大而又圣洁灵魂的“圣人之心”啊!</font><br> 至此我几乎可以给出“知之何不为”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了。那就是这些伟人、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圣成贤,应该与他们内心的状态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藕断丝连的密切联系,正因为他们内心的状态才使得他们的“心力”显发,正是因为他们的圣贤心境才成就了他们的圣贤伟业。然而,这是否是我自己个人的主观臆想呢?<br> 引子5:习主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及对王阳明“心学”的高度认可——对用“心力”及“心境”解释“知之何不为”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确信。 孔子何以<b><font color="#167EFB">十四年奔走列国,游说正道,屡败屡战,不离不弃</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font></b>”的心在起作用; 杜甫何以能<b><font color="#167EFB">谱作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佳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font></b>的心在起作用; 司马迁何以<b><font color="#167EFB">身受腐刑,犹续“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之宏愿,著煌煌《史记》,</font><font color="#167EFB">其昭明堪比日月,孤郎立于中天;</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然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亦可有重于泰山”</font></b>的心在起作用;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何以<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是他<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的心在起作用;</p> 岳飞何以<b><font color="#167EFB">雪靖康耻,灭臣子恨,定谋于全胜,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复仇而报国,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精忠报国</font></b>”的心在起作用; 文天祥何以<b><font color="#167EFB">不畏蛮夷之弯刀而殉命述志,</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font></b>的心在起作用; 于谦何以<b><font color="#167EFB">不畏艰难、为民请命,不谋私利、清廉一生,卫北京城、败瓦剌军,虽遇贬厄、不易其志,</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font></b>的心在起作用; 林则徐何以<b><font color="#167EFB">不畏西方列强而有虎门销烟之壮举,</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font></b>的心在起作用; 周总理何以<b><font color="#167EFB">使建国之初的中国迅速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为中华之崛起”</font></b>的“心”在起作用; 事业初期的马云何以<b><font color="#167EFB">被无数次的婉言谢绝后还能在北京万家灯火的深处说“现在的北京没人认识我,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样对我”,</font></b>他何以能如此<b><font color="#167EFB">自信的预见到几年之后阿里的巨大成功并实现之,</font></b>是他<b><font color="#ED2308">“永不放弃”</font></b>的心在起作用…… <font color="#ED2308">正因为他们一颗颗强大、伟大而又圣洁的“心”才成就了他们一个个伟大的梦想。</font><font color="#167EFB">为自己,再宏伟的目标可能都不能称之为梦想;为他人,再微小的举动都能托起别人的梦想,当我们在托起别人一个个梦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成就了我们自己的梦想。</font>而要成就我们自己的教子梦想,向圣贤学习,则为必经之途,在此过程中,<b><font color="#39B54A">长养我们为人父母者的满满正能量之“浩然正气存心”,则我子之教育大业可成,如此,岂不妙哉,,美哉!</font></b> (<b><font color="#FF8A00">关于圣贤10段文的说明:</font></b><br> 最初想到以这样的方式总结圣贤心境大约是在<b><font color="#ED2308">2018年5月,</font></b>能够想到对圣贤心境加以描述最重要的引子有两个:一是自己<font color="#167EFB"><b>自2013年接触传统文化以来渐行渐深的思索;</b></font>再者是<b><font color="#167EFB">2017年暑假对清华大学父亲的采访。</font></b><font color="#ED2308">通过采访,促使我对孩子妈妈为何能一如既往坚持住培养孩子一路顺畅到清华大学的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进行深入思索。</font>我想,<b><font color="#167EFB">她之所以能够在孩子出生前立下培养孩子的高远志向,自胎教开始坚持下来得益于她</font><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对圣贤典籍的深入理解与感悟。</font></font></b>可以说,<b><font color="#39B54A">她阅读圣贤典籍的过程就是给自己“洗心”的过程,</font></b>恰如《恰同学少年》第 集毛泽东恩师<b><font color="#167EFB">杨昌济每日诵读圣贤经典名句以砥砺自己一样。</font></b>看起来一样的水实际上清澈度存在差异,只不过肉眼不能发现而已,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状态细细分别其实也存在着差异。综合思索,想到了圣贤心境的描述。起初只有7段,而且也并不全是以<font color="#ED2308">“何以……是他……的心在其作用”</font>的统一格式描述,但不久就统一了格式,<b><font color="#167EFB">2019年4月制作“仰圣炼心”班级文化美篇时,背景音乐首选“精忠报国”当之无愧,</font></b>所以,又加入了圣贤<font color="#ED2308">岳飞</font>,而后又加入了<font color="#ED2308">于谦、司马迁……</font>其实照这样的模板,在加入很多圣贤人物都是可以的。不过,至此,道理已经阐明,圣贤人物的数量暂且不再增加了。) <h3> <b><font color="#ED2308">结论:<br> 知之却 不为 或 知之 不力为 其本质原因实乃心力不足,而欲增我心力,则唯从‘仰圣炼心’入手为最切要处。</font></b><br> 所以,教子最重要、最根本的第4个观念为:<b><font color="#ED2308">仰圣炼心。</font></b></h3><div><br></div><h1> <b><font color="#FF8A00">下篇:</font></b></h1><h3> 教子第4个观念:<b><font color="#ED2308">仰圣炼心</font></b></h3> <br><div> <b><font color="#ED2308">何谓仰圣,即敬仰圣贤道德,仰望圣贤功业,仰仗圣贤教诲之意;<br> 何谓炼心,即锻炼心力,提炼心境,冶炼心性之意。</font></b><br> 哪一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名校就读,碰到名师更好,如果能碰上全国特级教师教自己的孩子那还不得高兴的蹦老呱。然而,这样的期望达成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过,即便期望不能实现,其实,<font color="#ED2308">我们也可以创造特级教师时时刻刻在您孩子身边。这个特级教师不是别人,正是您。</font>其实,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而我们可以通过向圣贤学习,获得教育密码,把握孩子教育人生。所以,<b><font color="#167EFB">仰圣炼心的落脚点是我们的孩子,但起点却是我们为人父母者自己仰圣炼心,进而再感染孩子,就会如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般旋转那样,紧紧的吸引孩子以我们为榜样按照正确的教育轨迹运转。</font></b></div><div> 那又如何仰圣,如何炼心呢,<b><font color="#ED2308">其实仰圣和炼心即是由“圣心”感“凡心”的一个过程,更是以“凡心”转“圣心”为最终目的。</font></b>所以,仰圣炼心其核心字眼就是<b><font color="#FF8A00">“心”</font></b>这个字。<b><font color="#ED2308">王阳明创“心学”足见“心力”无限:</font><font color="#ED2308"><font color="#167EFB">为何“心外无物”,实乃“心内有物”、“心内万物”,当“物存心内”时,又何须“物在心外”,故而“心外无物”……</font></font><font color="#ED2308">那么“心”究竟隐藏着多少我们时时见、事事遇而却每每忽(略)的秘密呢?</font></b><br><h3> 下面我试着从下面6个维度逐层对“心”展开叙说:</h3><h3> <b><font color="#167EFB">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现状发现心确有微妙作用:</font></b></h3></div><div> <b><font color="#39B54A">例子1:</font></b>小芳妙龄18,正与大学医学系深造。某日,其哥(一外科大夫)携一箱骷髅头助她研究。此前,其哥已多次携模具硅料高仿真假骷髅头供其妹认真观察,<b><font color="#39B54A">其妹皆来者不惧,</font></b>此日亦无例外。待芳研究数顷,其哥忽告之:此箱骷髅头乃真的也。其妹听闻,<font color="#ED2308">脸色乍变,</font>大惊曰:你咋不咋说?!<font color="#ED2308">遂将手中正把玩之骷髅头狂甩十万八千里也……</font><br><h3> 诸位亲,试问,<b><font color="#167EFB">其妹此次把玩之骷髅头曾变否。答:</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实未变。</font></font><b><font color="#167EFB">问:既未变,奈何哥告知真相前,把玩之不惧,而告知后,则惧之如猛虎乃扔之?答:</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变者非骷髅也,实内心也。</font></font></h3> 上面这个例子大家读后,都能发现,对啊,骷髅本没有发生变化,一开始小芳把弄是因为她内心里以为这次哥哥带回来的还是假的,都玩过不止一次了,怕啥。而没想到,这次是真的,真的骷髅,换做我一个大老爷们,也得吓个半死,更何况妙龄18的小芳啊。<font color="#ED2308">因为被告知真相后的小芳的心态变了。</font><br><h3> 好了,下面这个例子更常见。</h3></div> <b><font color="#39B54A">例子2:</font></b>有一天,我正吃着妻子炒好的一盘菜,真香,真好吃。吃着吃着,突然,妻子说道:<font color="#167EFB">坏了,刚才炒的时候没发现,那些菜都冒芽了,而且都没来得及洗就下锅了。</font>这个时候,<font color="#ED2308">不知怎地,我突然感觉一阵肚子疼。</font><br>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想多多少少有不少伙伴碰到过。<font color="#39B54A">如果妻子不告诉我那菜冒芽没洗,其实我吃得挺香的,也不会感觉到身体不适。</font><font color="#ED2308">为何一被告诉后,身体立刻感到有点不适呢?</font>其实,未必是身体真的多么不适,如果是,为什么被告知前没发觉呢,其实<font color="#ED2308">真相是心态变了。</font>(我认为我们的心对我们的行为是有一定作用的,<b><font color="#167EFB">一开始我们吃得很香,然而事实是那菜真冒芽了真没洗,但你说会让肚子立刻多难受也不至于,一开始没感觉到不适是因为</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我们吃得很香的时候心情也倍棒,我们倍棒的心情完全可以击败稍微有点不适的身体,所以被告之前仍觉饭菜香;</font></font><b><font color="#167EFB">然而,被告之冒芽没洗后,心里有点阴天,这</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心情阴天时的心力无法击败真的有点不适的身体,所以,就会感觉身体好像真的不太舒适;</font></font><b><font color="#167EFB">然而,知道真相后为何身体稍许不适的状况一会儿就缓解了呢,那是因为这事(</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不就冒了点芽吗,不就有点泥巴吗</font></font><b><font color="#167EFB">)还能难的住咱,</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稍许不适的状况最终被我们的身体抵抗力击败,而且此时我们的心情也逐渐恢复稳定,此时心力、体力处于完胜状态……</font></font>) <b><font color="#39B54A">例子3:</font></b>再也没有哪个例子比这个生活现象更真实更有说服力了(<font color="#ED2308">但请做好思想准备</font>)。<br> 家有二宝,每当孩子在客厅里大小便后几乎都是我处理,原因无他:<font color="#ED2308">咱专业。</font>用专用抹布,动作娴熟,操作细致,关键是不露痕迹,每次都处理的干干净净,<b><font color="#167EFB">赢得了宝宝的阵阵笑声及家人的一致认可。</font></b>此后每当二宝需要,不管我在哪儿他都会去找我,拉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作案现场”,边指着边对我说两个字“嗯……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二宝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管哪个亲人给他买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也不管你告诉他多少遍:记清,这是XX给你买的。<b><font color="#167EFB">但只要你问他,谁给你买的,他一定会不假思索、斩钉截铁、毫不犹豫、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两个字“ 爸 爸 ……”</font></b><br> 好了,言归正传。然而,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font color="#167EFB">我家两个宝宝小时候的大小便都不臭,</font>真的有点奇怪哈。怎么会不臭呢,这显然违背常识啊。不行,准确科学需要验证,我“不畏艰难险阻”,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决定:稍微靠近闻闻不就知道了吗,我一不做二不休,真的稍微靠近了一点闻了闻,我发现真的没有臭味。奇怪了,是不是靠的不够近啊,要不咱再试一下,好吧,勇于追求真理的我再一次鼓起勇气真又凑近了一些……就这样,最终我发现我家两个宝宝的粑粑真的不臭,不管靠多近闻,都真的不臭,真的。大家如果家里也有1岁半以下的宝宝不妨一试。<br> 然而,除了我家两个宝宝的粑粑不臭,我发现,离我关系再近的小娃娃的粑粑远远的我都能闻到臭味。<br><div> 奇怪了,真是奇了怪了。</div><div> <b><font color="#167EFB">其实,真的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我有这样的经历,其实哪个父母不曾经或正在或将来会有这样的经历呢?因为,我们对自家孩子的至爱完全可以抵得过粑粑的香臭,经得起考验,这也是我们的心在起作用。(</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在孩子1岁半之前,不觉得自家孩子粑粑臭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亲昵度爱心完全可以敌得过粑粑的臭度;<font color="#167EFB">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方面粑粑的臭度在增加,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亲昵度在降低,所以,之后就能逐渐闻到自家孩子粑粑臭了,也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逐渐降低的对孩子的亲昵度已经敌不过日益增加的孩子粑粑的臭度了……</font></font></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b><br> 再说1个生活小案例:<br> 卫生间里的自来水跟厨房里的自来水的来源和本质有嘛区别啊,<font color="#39B54A">但只要不是万不得已我们绝对不会用卫生间里的自来水来炒菜蒸饭。</font></div><div> 至此,大家对“心”的微妙作用应也基本可以认可了,我们内心的真实存心对我们的行为是发挥着看不见、摸不着却<font color="#ED2308">真实存在、不容忽视、举足轻重</font>的作用。<font color="#167EFB"><b>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我们的内心改变时,我们的行动也有随之改变的可能,更有甚者,</b><font color="#ED2308">内心改变后我们的智慧会得以更大程度的显现与发挥。</font></font><br> <b><font color="#ED2308"> <font color="#167EFB">2、清净内心会促进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得以更大程度显发的真实案例:</font></font></b><br><h3> <font color="#167EFB">当我们的内心清净时,它真的可以提升我们<font color="#ED2308">本能的、无意识的、不必经由学习的、自然而然而成长的一种智慧能力,正如阳明所说“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font>进而在清净内心的指引下更完满的解决问题。</font></h3></div> 例子1:<br> 那年,我的妻子怀有二宝。某天晚上,妻子已早早歇息。我打算把一大堆衣服洗完后再睡觉。平时洗衣服的屋子空间太小了,反正妻子大宝都睡了,干脆从客厅里洗吧。多宽敞啊。洗完后,水洒了一地,正当我晾完衣服想入睡时,我突然想到:<font color="#ED2308">不行,我得把地拖干净,</font>因为妻子晚上有可能会起来,而她不知道我在客厅洗衣服。地面湿滑。可了不得了,必须得把地拖干净,拖干净还不行,还得抹干。<b><font color="#167EFB">想到这里,</font></b>我立刻拿起扫把先把地面的水扫走,然后又用 拖把 把 地面 拖的没有水珠,最后,我用了好几个大的干抹布一遍又一遍的在略显湿润的地方擦、抹,终于把地面擦的特别干了,我坐在沙发上,又看了一会儿,保证真的特别特别干了跟之前完全一样我才放心的去睡觉……<br> 同志们,请大家跟我一起 xin si xin si;是我曾经看过某本书籍知道碰到这种情况要这么做的吗,当然不是,<b><font color="#ED2308"><font color="#167EFB">那我为什么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些并做好这件事,</font></font></b><font color="#ED2308">其实,其根本作用的是我对我未来将要出生二宝发自内心的关爱。</font>因为,此时我的心是清净的。 关于此例,你还会发现一个真实的现象:全世界所有的准妈妈孕期6个月以上,但凡上下楼梯都会手抓扶手而且上下楼动作特别慢,而且她们基本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即使去也是小心翼翼……您可能会说:这还用说。<font color="#167EFB">对,然而这些事情背后起作用的不是哪位准妈妈之前曾看多什么书籍或者听婆婆或妈妈告诉过她今后要如此如此,</font><b><font color="#ED2308">其根本作用的是准妈妈的本能,而本能源自于对胎中宝宝关爱的心。</font></b>所以,心再一次促进了我们的行动及智慧显发。 <font color="#167EFB"><b> </b></font><b><font color="#167EFB">例子2:</font></b>近年冬日携大宝去某山游玩,而此地不日前曾大雪。所幸,我们去的时候刚开始重新开放游玩,因为前几天都封山不让游玩。进山时,正是上午,发现台阶上仍然有很多的积雪,而且上午嘛,很多地方结冰了。粗略估计了一下:每个台阶被雪覆盖约80%。结重冰易滑区域25%。我问孩子:娃,还玩乎?答曰:玩!无奈,只好继续前行,还好,娃认真听取了我的建议:<br> <font color="#ED2308">为了防止滑倒摔伤,我建议:</font><br> (1)平时竖着脚爬,现在得把脚横过来走。因为第一有的台阶很窄小,第二竖着脚容易踩到结冰部分且容易下滑,而横着脚则可以尽量踩到不结冰的地方且不易打滑。<br> (2)脚要踩台阶的内侧。如果踩外侧,容易与下一级台阶成连续下滑趋势。而踩内侧则不然,安全。<br> (3)要在有扶手的一侧走,而且手时时刻刻一定要抓着扶手。<br> (4)如果摔倒,一定要闭上嘴巴,否则碰到牙。<br> ……<br> 霎那间,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专业训练过的雪天爬山防滑战士,自己通过实践不一会儿就总结出了这么多实用且重要的防滑知识。果不其然,我的大宝按照我的要求开心的游玩下去。此后,<font color="#ED2308">我又想,防滑成功起根本作用的是我善于实践、善于总结的思维逻辑吗?不,起根本作用的是我对大宝发自内心的关爱,正是因为我内心对大宝真实深切的关爱才促使我静下心来认真去实践、总结、建议。所以,清净的心再一次促进了我们的智慧显发。</font><br>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font color="#ED2308">智慧和知识</font>的区别。 根本区别1:我认为,<b><font color="#ED2308">智慧是知识之母,智慧可以生发知识。</font></b>君不见,智慧的智字上面是一个知,下面是一个日,合起来就是“<b><font color="#ED2308">日日生知</font></b>”的意思。古时太子读书的地方起名为“日新阁”,即“<b><font color="#167EFB">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font></b>”之义,所以古人是很讲究推陈出新的。而智慧就可以使知识“日日新”,现在教育流行这样一种观点,教育孩子的观念不要总是那一潭旧水,应是一潭活水,鲜活的、灵活的,教育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一些必要的观念与教学策略,那么,我想说,<b><font color="#ED2308">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请与智慧同行。</font></b> <div> 深度区别2:知识是无限的,是人力根本无法尽然掌握的。清代《四库全书》是当时社会公认的各行各业最精华的著作,有人曾调研,一个人不吃不喝不睡从出生便以正常偏上的阅读速度阅读至生命终了都无法读尽,更恍谈现在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速度了。然而,<font color="#ED2308">在哲学上讲,如果您对所有的知识不能尽然掌握,仅以现在局部知识的掌握为前提,我们又怎能确信我们现在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呢?</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略举一例:</font>某国几十前曾认为阑尾无用,于是对全国新生儿采取切除阑尾手术,这样以后就不必忧虑会阑尾炎发疼了。而随着科技医术的发展发现阑尾在身体免疫力方面有用,乃悔而改之,<font color="#ED2308">其实,从智慧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相信大自然的创造,人是浑然一体的一个整体,应该无无用之机</font>……</div><div> <b><font color="#167EFB">延伸区别3:</font></b>知识的无限发展性就决定了其现阶段的局部对错性。知识有真亦有假,而现在的真未必不会被以后的更真而替代变为假。如亚里士多德是被伽利略否定的,牛顿的力学定律又被爱因斯坦发展……<font color="#ED2308">而智慧则亘古不变,历久弥新,智慧对根本性的东西的认识是更为精准的。</font><br> <b><font color="#167EFB">效果区别4:</font></b>正因为智慧之美妙,故而也是难以达到的,其达到的最重要抓手就是一颗清净的圣贤之心,只有您的心静到极处,我们才能对眼前错综复杂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理论有一个如磐石般坚定的深度认知。</div><div> <b><font color="#ED2308"> 3、心静是智慧显发的必经至要之途:</font></b><br><h3> 个人认为,功夫熊猫是比较精准把握了中华文化精髓的。功夫熊猫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其搞笑幽默的画面及各种动画特技的外部因素,<font color="#167EFB">而更重要的是贯穿其中、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font></h3><h3> 在影片初,猫头鹰师傅曾向乌龟大师请求非常复杂且重要的问题:<font color="#ED2308">泰郎要越狱,为之奈何?</font></h3></div> 乌龟大师说:<font color="#ED2308">人的思想就如同这水,一颗浮躁的心就犹如这飘忽不定、摇曳不断的水面,此时想要看清水深处的景象自然难上加难;只有当水面静止时,答案才能自然而然的清澈显现……</font> <b><font color="#ED2308">所以,心静是我们解决孩子关键教育问题的必修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font></b><br> <b><font color="#167EFB">当老师或家长面对孩子某次成绩不太理想时,如果老师心里想着得把他的成绩提上来否则平均分就会低,由此念而想出来的教学方法在哲学逻辑上来讲是难免有偏差的;而父母如果想着孩子考的不好就没面子,抱持这样的观念我们对孩子的话语及方法更不免有很多副作用。</font></b><br> 为人师、为人父母者只有把分和面子在思维深处、内心深处都彻底放下,静下心来,真正平心静气的去面对面前的孩子,我们才能真的感受到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此时我们同孩子的沟通及方法才能发挥效果。<br> <font color="#ED2308">当心静下来,方法自然会以优性的轨迹发展;而心浮气躁时,方法有副作用不说甚至可能事与愿违。</font><br><div>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王阳明说<b><font color="#ED2308">“知行合一”</font></b>,个人认为,<b><font color="#167EFB">“静心”</font></b>从<b><font color="#ED2308">“知”</font></b>上讲<b><font color="#167EFB">源于“学”,</font></b>在<b><font color="#ED2308">“行”</font></b>上讲则<b><font color="#167EFB">始于“孝”</font><font color="#167EFB">。</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font color="#ED2308">4(1)、静心源于“学”</font></font></b> <br></div> <div> 古德云:<font color="#ED2308">一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全非.</font>《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即为<font color="#ED2308">“学而时习之”,</font>足见“学”的重要性。</div><div> 那么,我们通过“学”哪些书籍可以尽快的达到心静的目的呢?我认为,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首先可以从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千经万论的经典中学习,因为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文明中,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命脉。<b><font color="#ED2308">圣贤将自己的人生体悟浓缩在可荡尽岁月洗涤而不衰,横跨时空流转亦复兴、新火相传、代代不息的经典中,</font></b>那是圣贤与今人连接的智慧纽带……</div><div> 在电影《后天》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几十米高的海啸扑面而来,人们无奈最终只得跑向当地最高的建筑——图书馆——躲避起来,而伴随海啸而来的还有异乎寻常持续的低温。人们寒冷无比,于是纷纷点燃了图书馆里的书籍取暖。此时,一人大声历喝:<font color="#167EFB">断不可烧此书籍以取暖,我们现在所处图书馆最高层的书籍都是几百甚至几千年来最精华最经典的书籍!</font>当然,后来有人说了一些我们都猜得到的话,所以人们还是继续烧书取暖。<br> 在这儿,我想假设一种场景:如果不烧书取暖人类文明便不能延续,但最多只能剩下一本,那么作为我们,我们会选择留下哪一本呢?<br> 我想,不管以前多么不理解孔子的人,都会毫不犹豫、斩钉截铁、不假思索的选择《论语》。<b><font color="#ED2308">因为《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种子”及“命脉”,包括王阳明的“心学”无不是由圣人处而得启发……</font></b><br> 为什么呢,因为在极危机时刻,人类自然的本能及内心的智慧会自然迸发,就像上文说的,此时的心虽然恐慌,但却“心静无我有大爱”……<br> 为了文章的完整性,就借此机会推荐3本书:<br> 很多学者公认清朝结束前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br> 所以,这3本书按重要程度排序就是:<br> <b><font color="#167EFB"> 杨朝明</font></b>老师编著的<b><font color="#ED2308">《论语诠解》</font></b><br> <b><font color="#167EFB">郦波</font></b>老师编著的<b><font color="#ED2308">《五百年来王阳明》</font></b><br> <b><font color="#167EFB">张宏杰</font></b>老师编著的<b><font color="#ED2308">《曾国藩传》</font></b></div> <b><font color="#ED2308">4(2)、静心始于“孝”。</font></b> <b><font color="#167EFB">木,岂非无根,水,岂非无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静心方能心静。而心之原点,无非一“孝”字。写了几十年的</font><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教”</font></font><font color="#167EFB">字,才猛然发现,教字的左半部分原来是一<font color="#ED2308">“孝”</font>字。古人说文解字,也给了“教”字至高至远的定义:长善救失(恶),<font color="#ED2308">而世间诸理有外乎善恶之理?世间诸事有外乎善恶之事?均无有也!</font>故,教为最重要字,而教育即为最重要事,故鲁迅弃戎从文,以革人心之笔止人事之纷争……</font></b><br> 让我们一起重温《孝经》中非常深刻对今人有重要启迪的语句: <b><font color="#167EFB">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br>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br>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br>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br>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br> 甚哉,孝之大也!<br>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br>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br>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br>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br>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br>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br>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br>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br>孝悌之至,光于四海,无所不通。<br> 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br>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font></b><br><div> 文章至此,感觉自己已无需多言,真的,<font color="#ED2308">孝的学问是深远的,孝的能量是巨大的,小孝孝父母,中孝孝邻里,大孝孝社会,都必然建立在对我们父母至孝的基础之上。</font></div><div> 然而,说实话,作为我自己,之前听别人一提“孝”就偶尔有时会有一点点反感,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对于孝的误读:<br><h3> <b><font color="#167EFB">对孝的误读1:</font></b></h3></div> 一提到孝,我们就本能的以为孝不就是孩子要对爸妈好吗?其实,我认为,孝不仅包括孩子要对爸妈好,还包括爸妈要对儿女好,<b><font color="#ED2308">如果爸妈对儿女不好那就是爸妈不孝。</font></b>——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请听我慢慢说来,孝这个字是会意字,<b><font color="#ED2308">上面是老人的“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孩子的“子”。“老”和“子”上下照应完美的构成了孝字。</font></b> <font color="#167EFB"><font color="#ED2308">从上往下看,当子辈幼小时,父辈要像大树一样荫蔽着孩子成长,对其养育、教育,这是父辈对祖辈之孝。</font></font><b><font color="#167EFB">若父辈不能像大树一样隐蔽孩子成长,不能给子辈以辛勤的养育及良善的教育,如此便是父辈不孝,这是父辈对祖辈的不孝。因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讲究<font color="#39B54A">家道、宗族、传承,</font>所以。由此看来。<font color="#39B54A">孝似无起点,亦无终点。</font></font></b><br> 从下往上看,当父辈年迈时,子辈像肩挑重担一样尽心尽力的孝顺、孝敬、赡养父辈这既是我们常说的孝顺。<br><div> <b><font color="#ED2308">从上下顺序看,“老”在上,“子”在下。所以,“父辈对祖辈的孝”理当优先于“子辈对父辈的孝”,这既是榜样的作用,也是孝道教育的真谛。</font></b></div><div> <b><font color="#167EFB">对孝的误读2:</font></b><br> 子辈对父辈的孝就是子辈要完全听父辈的,父辈认为对的事情子辈都得照做,即使子辈认为不对的不照做那就是不孝。<br>这种理解当然也是错误的。在《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对这一问题有详尽的阐述:<br> <font color="#B06FBB">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br> 子曰:“<font color="#ED2308">是何言与,是何言与!</font>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font color="#ED2308">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font>”</font> <br> 所以,当父辈观念不正确时,子辈不仅不能听从父辈的意见,而且若子辈不能据理力争对父辈进行“怡吾色,柔无声,号泣随,挞无怨”的劝谏反而正是子辈的不孝,因为若听取了父辈不正确的建议一来会使父辈陷于不义,二来可能会使错误的观念在家族中蔓延下去。<b><font color="#ED2308">当父辈观念谬误处,子辈不遵从父辈,对其温情的劝谏实在是子辈对父辈乃至祖辈及宗族的大孝啊,因为这避免、断绝了家庭中错误观念的继续蔓延。</font></b></div><div> <b><font color="#167EFB">对孝的误读3:</font></b><br> 子辈对父辈的孝就是舍得给父母花钱,让父辈过上舒适的物质生活。显然,这也是错误的。孝的最基础离不开子辈经济上对父辈的关爱,但更重要的是内心深处对父母的孝敬及善体亲心般的急父母之所需的照顾。一次母亲节,记者分别采访了一些企业家及企业家的母亲。企业家们说母亲节给母亲塞些大红包、买些大物件等,然而母亲们的回答只不过是希望企业家们能回来陪陪她们。由此可见,<b><font color="#ED2308">对父母内心需求的感知及付出才是更深层次的孝。</font></b><br> <b><font color="#167EFB">对孝的误读4:</font></b><br> <b><font color="#333333">我很孝顺。</font></b><br> 我们是不是孝顺,这得看我们对孝定的标准及孝所处的层次来说。如果我们把孝的标准定的很低,那可能我们都是孝子了;<b><font color="#167EFB">然而,如果我们把孝的标准定的很高,那可能我们就称不上孝子了。</font></b>而圣人曾对孝的层次有阐述,换成今文,既是<b><font color="#ED2308">小孝孝亲,中孝孝邻,大孝孝人</font></b>(人类)。而中孝和大孝都是建立在小孝的基础上,其实,孝亲也有层次:<b><font color="#ED2308">小孝孝父母身,中孝孝父母心,大孝孝父母志。</font></b>如此标准看来,至孝真的是我们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对孝的误读结束,下面再插播一个话题:<font color="#333333"><b>我们对孝有误读,我们对圣人的教诫不也有时会有误读吗:</b></font><br> 众所周知,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成为整部论语最容易引人误会的一句话,其实,本句话的意思远远不是大家一般所认识的那样。对于这句话的注解很多。</div><div> <b><font color="#167EFB"> 解释1:</font></b><br><h3> <b><font color="#ED2308">2013年习主席去曲阜考察时,翻到《孔子家语通解》和杨朝明编著的《论语诠解》两本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读读。”</font></b></h3></div> 《论语诠解》中先依据圣人《论语》第七章所说“<b><font color="#ED2308">述而不作,信尔好古</font></b>”继而结合周初文献对“小人”及“难养”作出解释,非常客观、理性的指明:<b><font color="#167EFB">圣人说“女子难养”不是轻视女子。并且根据女性心理情感依赖感知的认知说明其对女子的重视、关注和深切体察。</font></b><br> 详情请翻阅《论语诠解》第319页至324页。<br><div> 解释2:</div><div> 我们都知道,在古文中,<b><font color="#ED2308">“女”这个字常通“汝”</font></b>,比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处的“女”既通“汝”,意为:由,我曾教诲“你”关于“智”的学问你知道吗?论语中“女”通“汝”的地方还多很多。</div> 那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儿的“女”其实也通“汝”,意为:就“你们”这些弟子与小人难以教养。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章第25段,此章节有不少语句讲到圣人弟子的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本是常理,圣人弟子,亦无例外。所以,本章即是圣人对弟子严厉的训诫。<br> 那么,如果这句话如此解释,圣人到底想传递给后学什么哲理呢?作为教师的我,理解如下:<br> 圣人的弟子宰予曾问:守孝三年之制是否可以缩短时日,最终圣人评价宰予说:不仁也,朽木不可雕也。论语中,圣人从来未给哪个贤明的弟子作出“仁”的评价,当别人问及圣人弟子如子张、子路是否可称得上“仁”时,圣人总是说“不知也”,可见,<b><font color="#167EFB">圣人对“仁”的定位非常含蓄高远。同样,圣人一般情况下也绝不会轻易认定一个人“不仁”,更何况是自己的弟子。</font></b>然而,圣人这一次确实这么评价了宰予,足见圣人对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愤怒的,这是圣人在严厉的批评一个人。所以,当一个学生犯错时,批评他显然是自然而然无可非议的常理。<font color="#ED2308">小错小批评,大错大批评,没错不批评。</font>人这一生,哪还有不犯错的时候,当犯错时,接受批评,哪怕将其看待成一种挫折来面对也无妨。而现实是,说心里话,现在作为老师的我,当学生明明犯了错,明明犯了大错,应该要批评时,我也都会三思而后行,谨慎对待,生怕家长会不理解。我认为,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无足轻重的作用,譬如一棵小树,当他1岁时,就要让它经历一级风的历练,如此,它才能在2岁的时候经得起二级风的“侵扰”,因为3岁时还有三级风需要应对呢,<font color="#ED2308">如果缺乏经受一级、二级风的磨砺,我们又怎么能单纯的奢望孩子能自然而然经受的起三级风的打击呢,若你不帮助孩子经受一二级风的考验甚至剥夺孩子经历挫折的权利,那么无异于阻碍了孩子向更高更大目标前进的毅力。</font><br> 所以,<b><font color="#167EFB">弟子犯错,批评显然不是对弟子的严苛,实在是对弟子成长最温情的坚守。</font></b><br> 那一次,弟子们又有一些地方做得非常不合乎夫子的期许,所以,圣人就说了这样一句“气”话:“唯女(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br> 所以说,教师教学并非时时刻刻都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偶尔嬉笑怒骂亦非不可,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嬉笑怒骂即文章”(情节需要,较原文略有更改)。 解释3:<br> 某时有点小灵感,不知当否,与大家分享:<br> (如果这里的“女”不通“汝”即做“女子”讲)这哪里是对女子的不尊重啊,这分明是对女子的极大的尊重与赞扬。因为就在此章(还是阳货第十七第3段),圣人曾说<b><font color="#ED2308">“唯上智与下愚不移”</font></b>(只有上等最有智慧的人和下等愚昧的人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b><font color="#ED2308"><font color="#167EFB">上智虽于淤泥中亦定不可染,下愚纵于圣教中亦难以感化。</font></font><font color="#ED2308">大家看,</font><font color="#ED2308"><font color="#167EFB">“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font></font><font color="#ED2308">与</font><font color="#ED2308"><font color="#167EFB">“唯上智与下愚不移”,</font></font><font color="#ED2308">多么惊人一致相同的话语体系啊,恐怕在整部《论语》中,话语体系高度相似性无出其二。<font color="#167EFB">关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我想到:</font></font></b>其实教育改革最困难的恰恰是对以下两类学生的教育方式:一种是特适合常规教育方式学问的人,在常规的教育面前,他们闻一知百,<font color="#167EFB">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并尽最大限度的将他们的才智发挥到极限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font>第二种就是特不适应常规教育方式学问的人,<font color="#ED2308">如何让他们在常规教育体系外开发创造出能调动他们原本具备的其他天赋才能的积极性探索则非常必要,</font><b><font color="#FF8A00">同时兼顾到这两点的教育改革就是成功的。</font></b>其实,所有的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都仰赖于对这两种“极端”情况的研究和探索,最终才能确定<b><font color="#ED2308">“恰如其分、折中”</font></b>的教育方式。而文句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b><font color="#ED2308">“女子”</font></b>即是<b><font color="#ED2308">“上智”,</font></b>如此一来,这是对“女子”的极大肯定啊。可能有人还会说: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女子上智亦难养”呢,当然了,如果我们有幸生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天才”,您会教育他吗,因为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定然无法将其“天分”尽情开发啊……)<br> 好了,3个解释已说完。然而,可能还有人会说,古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岂不大谬。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当然是大谬至极,然而,我们要区分3个概念:<b><font color="#ED2308">古代的人、古代智慧的人、古代的圣人。</font></b>因为男尊女卑思想是古代有些人的错误观念,而绝非古代圣人的观念。再者,单说古代的人,也有智慧与一般及愚昧之分的。所以,<b><font color="#167EFB">如果我们把错误的思想强加于圣人身上,圣人岂不冤枉至极……</font></b><br> 咱先不提古代的圣人,咱就先说说古代智慧的人是怎么理解男女地位的吧。<br> 我国古代智慧的人对女性的尊重程度可谓高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都知道古代一般称妻子为“太太”,那么<font color="#ED2308">“太太”这个称谓是从哪里来的呢?</font> <b><font color="#ED2308">在周朝,有三位圣母,分别是太姜(季历之母)、太任(周文王之母)、太姒(周武王及周公之母)。</font></b>时人深知<b><font color="#167EFB">正因有圣母之善教,方有圣王之为政。</font></b>故欲将来女子皆效仿周朝三太圣母之善教,始称妻为“太太”。<br><div> 皇帝的妻子谓皇后,待当朝皇帝离位皇后孩子登基后,皇后改称“<b><font color="#167EFB">太后</font></b>”——你看,皇后加一个“太”字容易吗,得等多少年?</div><div> 待太后的孙子登基为帝后,太后改称“<b><font color="#167EFB">太皇太后</font></b>”——你看,要想混上两个“太”字,又得熬多少年,那可是极少当初的皇后能熬得到、混的到的殊荣啊,<font color="#ED2308">容易吗?</font><font color="#167EFB">不容易!</font></div><div> 可是,一个芳龄二十左右的年轻女子初嫁到夫家,人家就尊称您为<b><font color="#ED2308">“太太”</font></b>。亲,这是歧视女性吗,夫家不是娶来一个“媳妇”,而是娶来一个<b><font color="#ED2308">未来的圣母</font></b>啊,家里的“<b><font color="#167EFB">太皇太后</font></b>”啊。</div><div> 有人可能还会说,那古人怎么称妻子为“贱内”啊,你看第一个字不太文雅。其实,又误会了。一个人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总不能说“这是妻子”吧,他应该说“这是我的妻子”。所以,“<b><font color="#167EFB">贱内</font></b>”这个词,<font color="#ED2308">第一个字是男子的代称(我),<b>第二个字“内”是“贤内助”的意思,</b></font>哪里不尊重女性啦?对不,亲。<br> 那好像古人曾把男子喻为天,女子喻为地,你看,男尊女卑不又出来了。亲,对不起,<font color="#ED2308">以我的学识和读过的少许圣贤典籍无法给出您一个特别满意的答案,我目前只能尝试着给出一个稍微合理性的诉说,</font>因为<b><font color="#167EFB">内心深处 不忍圣(儒)学衰,不忍圣人(受)辱,不忍后人迷(茫)……</font></b><br> 第1:自然界总得有天和地吧;<br> 第2:世界也总得有男人和女人吧;<br> 第3:文学及各种需要我们总得有点比喻吧。比如我们把流动的水比喻成流逝的时间。那我们自然而然有时也需要把男人、女人进行比喻吧,我们总不能把男人和女人比喻成苹果和梨吧,就算比喻成高山和大海,也不如比喻成天和地更“高大上”吧,所以,<font color="#ED2308">把男人和女人比喻成天和地大势所趋,因为天地最辽阔。</font>那为什么把男人比喻成“天”,把女人比喻成“地”呢。</div><div> 首先,我认为“地”比“天”好,因为世间万物都在地面上生活,我们也都是成天在地面上溜达,就算有时坐飞机上天最多不过两日还得再回到地面上,<b><font color="#167EFB">世间万物都需要仰仗大地结出的花果来生活。</font></b><font color="#ED2308">而人类最最伟大的女性是诞育人类的母亲,</font>所以把女性比喻成“地”有一定的合理性。</div><div> 再说了,“天”下雨不也是为了“地”上的庄稼吸收水分成长吗,“天”刮风不也是为了“地”上的植物生长的更强壮吗,“天”打雷不也是为了净化“地”面上的空气吗……</div><h3> </h3> 综上所述,一般古代智慧的人都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更何况古代的圣人啊。古人并不一定都是有智慧的,错误的观点及误读都出自古代愚昧自私的人,然而,尽管出自古代愚昧自私的人,有的误读的观念也流传下来。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font color="#ED2308">,它的本义是“人不为自己人生境界的提升而修身养性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但这句话的意思被古代自私愚昧的人曲解了。所以我们现在断不可将各种不理智的古代思想强加于古代智慧的人身上,更不要使圣人的教诲受了辱没。<b>因为那是我们五千年华夏文明、兆亿炎黄子孙代代不息的共同心灵归宿……</b></font><br> 还有很多大家容易想到的对古人乃至圣人的误解,我想说:<font color="#39B54A"><b>请看看圣人原话是怎么说的,请正确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看看圣人是如何真实生活的,如此,方是对圣人的公正。</b></font>)<br> 接上文,静心始于“孝”,至孝的能量是极其巨大、强大的。圣贤必是孝子。<b><font color="#167EFB">圣贤之心必然是建立在大孝之心的基础上。</font></b> <h3><font color="#010101"> 例子1:在《孔子》这部电视剧第2集曾记载这样一个真实的片段,当圣人生母去世时,圣人想将生母与生父合葬一处,然而世事纷乱,时过境迁,圣人已不知生父坟处.<b><font color="#167EFB">故在地跪拜三日,</font></b></font></h3> <div> 此间,感动鲁君亲临吊唁,<font color="#ED2308">后终得一老者听闻孝举后远地赶来相告。</font>由此一斑,可见圣人至孝。</div><div> 例子2: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是一个非常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朝廷发现了他的才华,欲委派他以重要职务。适逢父亲生病,范纯仁说:<font color="#167EFB">我这时不能去,我的父亲病了,等我照顾父亲病好之后再为朝廷效力。</font>几年之后,范文正公去世了。朝廷再次找到他,说:现在您可以为朝廷效力了吧。当时,范纯仁的哥哥患病了,需要人照顾。范纯仁说:<font color="#ED2308">我的哥哥患病了,我要照顾我的哥哥,等我的哥哥康复了,我才能安心的为朝廷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font>几年之后,范纯仁的哥哥康复之后,朝廷又一次找到他,这时,范纯仁欣然赴职,并成为一代显官,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美名。<br> <b><font color="#39B54A">范文正公的孩子尚且如此知孝、行孝、尽孝,况范文正公乎?</font></b><br> 例子3:精忠报国的岳飞不恰恰源自其母对其“尽忠报国”的训诫吗?</div><div> 例子4:一代伟人毛泽东,其《祭母文》每每读之,不觉感动涕零:</div><div> <b><font color="#FF8A00">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育吾兄弟,艰辛备历;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font></b>(节选)<br><h3> 由此而知,<font color="#ED2308">伟人怜万万黎民苦而成惊人伟业实与至孝有关。</font></h3></div> <div> 那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又如何尽孝行孝呢?</div><div> 对于孩子们来说,从落实《弟子规》“入则孝”篇入手,从生活点滴小事做起;而对于已届成年的我们从善体父母的内心需求开始,以《孝经》为总指导原则。<b><font color="#167EFB">在行孝渐行渐深的路途中,我们的心会越来越静,静到不像以前只执着于我自己的“我欲我乐”,而是转为更多的关注我父母之身心快乐,进而逐渐扩大乃至关注我周围息息相关的所有人的身心快乐……</font></b></div>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现状发现心确有微妙作用:<br> 2、清净内心会促进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得以更大程度显发的真实案例:<br> 3、心静是智慧显发的必经至要之途:<br> 4、静心源于“学”,静心始于“孝”:<br> 5、静心的作用:<br> <font color="#167EFB"> 随着孝心的提升,我们的心也会越来越静,对周围的感知也会越来越清晰,心浮气躁时的心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肯定是有偏差的。</font>那不,人们常说<b><font color="#333333">“发怒的时候,智商为0”</font></b>,所以发怒的时候——心极不静——不要处理问题,只会越处理越糟糕。还有一句话,那就是<b><font color="#B06FBB">“热恋中的女生智商也不高”……</font></b> 发怒和热恋对应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b><font color="#333333">难过的不得了,</font></b>一个是<b><font color="#B06FBB">高兴的不得了。</font></b>之所以难过,是因为没得到;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得到了。<font color="#ED2308">而难过和高兴都是基于对自我的感知,心里还有“我”自然就不能称得上心极其静。</font><br> <font color="#167EFB">若一个人的心果真静到极处,就无需再总谈格物了。因为心静到极处,连“我”都没有了,还有“物”吗?</font><b><font color="#39B54A">格物其实就是通过“格我吃”、“格我喝”、“格我穿”、“格我欲”、“格我乐”、“格我想”、“格我思”最终格掉“我”,</font></b>如此纯粹的不能再纯粹、单纯的不能再单纯、天真的不能再天真——纯粹、单纯、天真到<b><font color="#ED2308">知其不可为而为之</font></b>。此时的“心”定能对世间万象洞察清晰透彻,从而提出解决各种问题圆满的方法。(但请区别一个概念:心静到极处确定能解决各种包括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各种人生问题,但好像也不能直接解决高等数学考试的最后那个压轴题,也好像无法一夜想出造出新型太空飞船的构思图案,后两者是科学问题,而静心能解决的是哲学及社会问题而且对科学问题起重大的指导作用,毫无疑问,包括孔子、老子在内的圣人无一不是心静到极处的人。)<br> 再回到功夫熊猫所提到的由“水静”喻“心静”的妙喻:<br> 我们以<b><font color="#167EFB">左图</font></b>的水面比喻<b><font color="#167EFB">孩子</font></b>的心境,以<b><font color="#39B54A">右图</font></b>的水面比喻<b><font color="#39B54A">家长或老师</font></b>的心境。 先看图1左、右两幅图片的对比,当孩子的教育问题出现状况时,如左图水面波澜不断、起起伏伏,当“信号”传递到父母这边的水面时,<b><font color="#167EFB">因为父母的水面是比较平静的,父母的水面通过“分析”就能得出孩子水面的状况——起了波澜没有,怎样起的波澜,起了怎样的波澜。</font></b>然后,父母根据自己检测到的信息就能本能的给出最合适恰当的方案——<font color="#167EFB">将涨高的水面抚平,将跌落的水面抬平,</font>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将孩子水面的波澜恢复平静。 再看图2左、右两幅图片的对比,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左图一般出现了波澜,然而此时父母这边的水面(心境)也是波澜不断的,甚至波澜起伏的比孩子的水面还要“坎坷”。此时当孩子的波澜传递到父母这边时,<b><font color="#333333">因为父母的水面之前本就也波澜不断,所以自然无法检测出孩子的水面是否起了波澜,起了怎样的波澜等结论了,当然,此时父母对孩子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无法保证合情合理有效了。</font></b> <h1><p> 所以,<b><font color="#ED2308">心静</font></b>是我们解决孩子关键教育问题的必修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正因为神龙大侠功夫熊猫——The Dragon Warrior Po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才“ <b><font color="#ED2308">无 师 自 通</font></b> ”的领悟出了能击败泰郎的那个武功——The Wushi Finger Hold。由此,可见<b><font color="#167EFB">惟有心静能生智慧,心愈静智慧愈长,而知识难乎哉,不难也,极易也。</font></b>——十三经之首的《易经》其“易”有三“易”:一曰<b><font color="#ED2308">简易</font></b>,二曰<b><font color="#FF8A00">变易</font></b>,三曰<b><font color="#FF8A00">不易</font></b>。<br> 而功夫熊猫Ⅱ就开始更深层次讲解如何做到心境——In A Peace<br>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现状发现心确有微妙作用:<br> 2、清净内心会促进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得以更大程度显发的真实案例:<br> 3、心静是智慧显发的必经至要之途:<br> 4、静心源于“学”,静心始于“孝”:<br> 5、静心的作用:<br> 6、仰圣炼心<br> 当您再次看到“仰圣炼心”这4个字,说明本文即将结束,这是首尾呼应。<br> 如何仰圣炼心,答案很简单:<b><font color="#ED2308">常读圣贤书,常存圣贤心;常立圣贤志,常效圣贤行。</font></b>我们要坚信,圣贤犹如空中那一轮久住之明日,定退散你我心中偶生之疑云。正所谓:<br></p><p> <b><font color="#ED2308">皓日当空,乌云必尽散;</font></b></p><p><b><font color="#ED2308"> 圣念一感,群心定速归。</font></b> <br></p><p> <b><font color="#167EFB"> 文章至此,感觉已至柳暗花明处,对前文提出突破教子瓶颈期的问题“知之何不为”教育本原问题一个近乎合理的答案吧,但愿可以 以慰读者 读至此处……<br></font></b></p><p><br></p></h1> <b><font color="#167EFB">仰圣炼心班级文化简记:</font></b><br> <font color="#ED2308">“仰圣炼心”班级文化意在通过“学习圣贤故事”、“体悟圣贤心境”,使学生“树心中之榜样”、“立心中之志向”,在践行的过程中“抒真心之感悟”、“创怡心之佳作”,并坚持每日“诵炼心之名句”,逐步把学生培养成“浩然正气存心、大展宏图利人”的新时代阳光少年。</font><br><h3> <b><font color="#39B54A">正文结束。</font></b></h3><div> 正文已经结束,无比感谢您能读至此处。不知读到此处的您,内心有何感受,您的心中一定会对上述各种论述有一些疑问,我虽然不能全部猜得出您的疑问,但也能猜出一些,而对于您的疑问,我应该也能回答出个一二三四来。<br> 我最先想到大家会有的疑问是:看你的各种论述好像也是有些道理的,然而,教育孩子突破瓶颈的关键落脚点最终归到了学习圣贤典籍、更大程度的提升我们的孝心、进而心静、进而就能真正感知到孩子的内心需求从而解决各种与孩子人生有关的问题,逻辑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答案是不是太简单了。<br> 其实,我认为,答案可能本该就如此。因为《道德经》有言:<b><font color="#ED2308">大道至简。</font></b><br><h3> <font color="#167EFB">越深邃的道理越是最简单的,甚至一句身边随手可找的一个比喻一句话就能彻底解决深重的人生问题。</font></h3></div> 一个感觉人生非常苦难的人找到一个心理医生,向其诉说一生悲痛遭遇,自打我记事起,我就感觉自己很不幸,谁谁谁对我不好了等等一直说到现在,心理医生一句话没说。<br> 苦难的人说累了,问:您帮帮我吧,我实在是太痛苦了。<br> 心理医生脸色一笑,问他,这几天您大便了吗?<br> 苦难的人哭笑不得的说:你问这个干啥?<br> 心理医生说:你先回答我的问题。<br> 苦难的人说:当然有啊。<br> 心理医生接着问:您的大便呢?<br> 苦难的人说:您说的哪里话,早就冲了啊……<br> 心理医生又笑着说:对啊,大便臭,每次你都记着冲。您所谓的这些苦恼正犹如大便,您怎么就一直不冲掉呢?装在自己心里,臭自己;逢人便说,臭别人。冲了它多好……<br> 苦难的人若有所思,静了静,然后说:<font color="#FF8A00">唉,可不呗,也是哈。心理医生,我没事了,拜拜,我走了啊……</font><br> (若苦难的人症状出现反弹,请按上文操作“对症治疗”) 还有两外两例:<br><div> 一个成年人无法给孩子做好的榜样,旁人问道,只回答:当初我父母就是这么对我的。多方劝说无效,一天一人对其说:<b><font color="#167EFB">难道您还想让错误的教育观念在您的家族中继续蔓延吗?</font></b><font color="#ED2308">听后,遂痛改之。</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一夫妻,夫常年抽烟,亲邻皆劝之,仍无效。<br> 然惟其妻不劝,时人问之:众皆劝,汝为其妻,奈何不劝?<br> 妻答曰:夫抽烟乐,不抽烟不乐,予 宁 夫乐 寿 六十,不忍其 不乐 寿 八十 。<br><h3> 时人将妻答语转述其夫,时其夫正抽烟,听后,泪落,遂灭烟,对曰:<font color="#ED2308">吾不忍妻孤独20年。遂痛改之,后 果不再犯……</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大家看,上面3个例子,之所以都用极简短的话语就解决了极复杂的问题,不正是因为最终解决问题的人<b><font color="#ED2308">心静及爱心</font></b>使然吗?<br> 甚至,对治现在令人色变的癌症,最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患者要<b><font color="#ED2308">心情好,</font></b>所以,由此看来,大道之简,果是真理。<br><div> 既然大道至简,那您直接说出答案不就得了吗,为何辗转迂回甚远?</div><div> 想起件事来: 当年明月 讲述了9本的<b><font color="#167EFB">《明朝那些事儿》</font></b>,书末一总结,好像其写这么多的各种人、各种事只不过是想阐述一个观点:<b><font color="#ED2308">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font></b><br></div><div> 所以,我找到辩解的理由了:<b><font color="#39B54A">我并不是在绕远,也并没有在罗嗦。</font></b>就像<b><font color="#ED2308">当年明月</font></b>一样(<b><font color="#333333">太高攀了</font></b>),<b><font color="#167EFB">他如果不绕圈子把明朝的那些事儿全部说完说透,</font></b>他要想得到“<b><font color="#ED2308">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font></b>”这个结论,对读者来说,<b><font color="#333333">难免会认为有些牵强,</font><font color="#167EFB">他唯有把明朝那些事儿都全部讲完讲透,</font></b>我们读者<b><font color="#ED2308">才会认为他最后给出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乃至是当然的,<font color="#39B54A">这时</font></font><font color="#39B54A">我们对这个观念才能心领神会。</font></b>不如此,是断不能达到如此效果的。</div><h3> 所以,我之所以绕这么远,正实在是因为:<b><font color="#167EFB">每个人的观念真的都是很难、极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改变的性质所决定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坚定的、执着的、百分之百的确信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font><font color="#39B54A">而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无论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行动亦或是命运,都只能从真真正正的、彻彻底底的转变观念为第一步。</font><font color="#ED2308">当然了,其实我感觉自己更固执,更“顽固”,我就认为依据传统文化经典而体悟到的观念是正确的,而且也非常想将这个观念分享跟您,想得到您的认可,所以,我就不惜长文相待啦……</font></b></h3> <h1></h1><h1> <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至诚感恩大成至圣先师孔子</span><font color="#167EF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及历代古圣先贤的伟大教导,以上论述无一不是从圣贤典籍中获得启发。</span></font></b></h1><h1><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感恩您:</span></b></h1><h1><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度厄克艰,论著立典;</span></b></h1><h1><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感恩您:</span></b></h1><h1><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言传身教,长善救失;</span></b></h1><h1><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感恩您:</span></b></h1><h1><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学承古今,垂范后世。</span></b></h1><p><br></p> <h1>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能回到古代,</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愿回到圣人那个时代,</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纵无缘与圣人同处一国,</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吾必:</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千山万水,寻圣人处; </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拜他为师,尊其道德;</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学其智慧,习其技艺。</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后十四年,吾必随其;</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周游列国,游说正道。</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纵为马夫,鞍前马后;</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被困陈蔡,绝粮而终。</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亦无悔也,实吾幸也……</b></h1> <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hp8kfg?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附:仰圣炼心操作细则</a><div><strong><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7aaqv8?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附:雷锋月活动总览</a><strong></strong><br></strong></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