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之十一

罗维伦

翻山越岭巡演路 <h3>冰天雪地大巴山</h3> <h3>英姿飒爽女战士</h3> <h3><br></h3><h3> 新年的钟声响起,电视上跨年晚会接近尾声,2020年的第一天已经来到。睡不着,当年的情景又一幕幕呈现在眼前。</h3><h3> 48年前,1972年的元旦我们是在万源度过的。</h3><h3> 襄渝铁路正在建设之中。襄渝铁路是继成昆铁路后又一条施工难度极大的铁路,特别是川陕交界处的大巴山段难度更大。那时的施工手段比起现在是差得太远了。现在修一条铁路,仿佛是悄没声息一样,只是在媒体上看到哪里哪里又在修一条铁路,好像没多久,报道铁路建成通车了。而修襄渝铁路完全是打人民战争。四川段有铁道兵6师、7师、8师三个师,再配属铁路所经过地方的重庆、南充、达县各一个民兵师。还有其他省市支援的运输车队等,简直是举全国之力,声势浩大。达县民兵师由达县地区11个县每个县组建一个民兵团组成。刘晓庆当兵以前就是在宣汉民兵团。</h3><h3> 开山放炮主要是靠人工,钢扦铁锤打主力,异常艰苦,也非常危险,受伤甚至牺牲生命的事不可避免,时有发生。现在用的盾构机等大型机械那时听都没有听说过。</h3><h3> 1972年元旦期间我们就是到襄渝线慰问铁道兵和民兵团。在万源我们住在达县民兵师的招待所。说是招待所,其实就是几个大房间的板房,条件非常简陋。简陋到什么程度呢?这样说吧,仅仅是能住人!取暖就是煤炉。</h3><h3> 元旦期间,正好发布了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就是“人有动脉,静脉……”,有关“吐故纳新”那一段。我们在演出间隙,上午在“招待所”组织学习,没有会议室,就在男兵住的大房间,高椅子、矮板凳甚至床铺上,只要有地方坐就行。</h3><h3> 在万源为铁道兵8师(师部在万源)和达县民兵师演出后,我们进山了。</h3><h3> 因为坐卡车太冷, 达县民兵师为我们提供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救护车。对,就是跟现在我们常见的救护车差不多大小的那种救护车。我们20几个人,20几个背包,所有的乐器、道具、枪支,其中包括一面大鼓,一辆车装完!天知道是怎么装下了的(不能说坐车,只能说是装车)。要按交通规则来说绝对是严重超载,但是非常时期,一切从需要出发。</h3><h3> 几点钟从万源出发,记不清楚了,应该是午饭后吧。因为施工车辆太多,又是重载,道路被碾得坑坑洼洼,救护车只能慢慢的摇啊摇啊。我们在车上东倒西歪,迷迷瞪瞪的一会睡着了,一会又醒了。</h3><h3> 冬天的天色黑得早,6点多钟吧,我们进山的时候天完全黑了。山道上没有路灯,周围没有人家,一团漆黑,两束车灯照亮着前方的路,车两边是什么模样,不知道。有时候能看到远处有一片灯光,那里可能是一个村庄。我们返程是白天,才发现我们摸黑走了几个小时的道路又窄又烂,一边是岩壁,一边是悬崖,不禁后背冒出一片冷汗。</h3><h3> 晚饭都没有吃,一路上饿着肚子摇到晚上10左右,终于到达铁道兵6师师部所在地紫阳县茅坝(还是毛坝?)。早就准备好的饭菜已经凉了,再热一下,随便吃了一点,赶紧洗洗睡了,明天还有演出呢。</h3><h3> 天亮了,我们才看清了周围的情况。这里没有一块平地,铁6师的师部就是依山而建一排一排的板房,其状就像重庆的洪崖洞那样座落在一层一层的台阶上,当然比洪崖洞规整多了,哪怕是板房也是整整齐齐,一排一排的,有军营的气势。</h3><h3> 晚上演出,白天作各种准备工作。这时有一个问题出现了:白衬衣太脏了,领子一圈都发黑了,换的都没有了,必须洗!可是天太冷了,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热水,只能到河边像“洗衣歌”里那样洗。记忆中那时的天怎么那么冷啊!天地一片白茫茫,风一吹更是寒气逼人。我穿着棉衣棉裤,棉鞋,还穿上棉大衣,戴上棉帽,“全副武装”端着脸盆到河边洗衣服。那是一个什么情景,大家可以自行脑补。</h3><h3> 衣服浸湿,打上肥皂,然后搓洗。平时很轻松的事情,此刻变得无比艰难。寒风凛冽,冰水刺骨,搓三下衣服,手就冻得没有知觉了。没错,真是只能搓三下,能搓五下简直就是奇迹了。赶紧朝手上哈几口热气,然后双手拢进军大衣袖子里暖和暖和,缓过来了再搓三下衣服,洗一件衬衣的时间没有捂手的时间长。</h3><h3> 好不容易,艰难地把一件白衬衣洗好了,端着脸盆像逃跑一样回到寝室。</h3><h3> 可能有人要问我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我只能说:太痛苦了,印象太深刻了!</h3><h3> 在工地演出,没有室内礼堂。我们在露天的一个土台子上演,没有大幕,没有耳幕,只有背后一块无论什么颜色的底幕供穿场,有时甚至就是两张竹席当底幕,这就是我们对演出场地的唯一要求。就算在有大幕的室内剧场演出,也是演出开始,大幕拉开,直到演出结束,大幕都不用动的。灯光也没有要求,只要看得见人就行。最差的一次灯光就是正面三盏汽灯!我们的节目编排就是按照这种最差条件来安排的。我们能适应任何场合,这就是我们的特点!</h3><h3> 说来也怪,白天洗衣服的时候觉得冻得不行,晚上气温更低,演出时衣服穿得更少,反而没有白天那种冷得刺骨的感觉。一年四季,我们演出都是穿夏服,里面白衬衣,衬衣和军装衣袖一起挽两圈,露出一圈白衣袖,一双解放鞋,再扎上腰带,精神极了!冬天太冷,就在衬衣和军装之间加一件薄薄的毛背心,只能这样,不能再多了。</h3><h3> 我们在露天土台上冒着严寒演出,没觉得有多冷。不知道是因为人年轻的关系,“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呢还是因为我们有颗炽热的心,真的没有感觉有多冷。不像多年以后冬天在东北拍戏,穿得厚厚的还冻得嘴都僵了,说台词都不利索了,舞台上出现这种情况该是有多糟糕。</h3><h3> 战士们和民兵们冒着严寒坐在露天看我们的演出,兴趣盎然,笑声掌声不断。战友们的热情反馈回来又刺激我们,使我们更加精神饱满!</h3><h3> 我们在“为兵服务”的道路上绽放着我们的《芳华》。</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