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 寻楠玉垒山

邢建明

<p class="ql-block">  己亥冬至,蓉城一游,行前做功课,选了都江堰、灌县古镇、青羊宫、杜甫草堂、武候祠、宽窄巷子、锦里等景点。后来才知道,都江堰和灌县就是一回事,都江堰是成都的一个县级市,过去就叫灌县,因为都江堰灌溉工程的名气越来越大,1988年改叫都江堰市。</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6年,战国末,也是秦昭王末年,距始皇帝一统六国还有35年,正是秦国国力迅速上升时期。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被请出山任蜀郡太守,时源于川甘交界岷山南麓,经灌县、乐山在宜宾入长江的岷江为成都平原西侧的地上悬江,若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即一片汪洋;若旱灾年成,又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严重伤害蜀地民生。李冰上任后便决心治理这一水患,因时利、征民夫、募钱资,凡8年,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这一旷世工程。</p> <h3>  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金刚堤、宝瓶口、飞沙堰、凤栖窝、人字堤等几部分组成。我们看题图可以知道,岷江自北向南,在灌县这里江东有玉垒山,现在的离堆原为玉垒山西侧的山体边,宝瓶口为李冰率人在玉垒山和离堆之间挖开的人工河道,离堆为离开母山的山堆,故名。</h3><h3> 我们先来看宝瓶口。</h3> <h3>江涛迭翠、景色壮美的宝瓶口担负着成都市80%的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h3> <h3>  宝瓶口是位于玉垒山和离堆之间的出水口,呈倒梯形,底宽14.3米,上宽28.9米,高18.8米,峡长36米,出口后河床宽40500米,形似瓶口。要特别说的是,古代没有爆破技术,挖这么大的土方量,尤其是石灰石花岗岩,李冰采用积薪烧岩火烧水浇的办法,包括内江的开挖也是这样。</h3> <h3>本来还想画个俯视图,因比例太大,只好请大家想像了。</h3><h3> 宝瓶口的作用主要在3个方面,1是引水,将内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2是限水,当洪水来时在离堆处形成壅水现象,多出来的水进入飞沙堰和人字堤排到外江;3是排沙,内江流量超1000立方米每秒时,壅水现象使内江底流流速显著降低,大量沙石不能继续前行,大部分由飞沙堰和人字堤排出,一部分沉积在凤栖窝,岁修“深淘”时清除。</h3> <h3>  鱼嘴金刚堤是位于江中的一个人工岛,在岷江出山口1950米处,俯瞰像一条大鱼,鱼嘴在上游,将岷江巧妙地分成内江和外江,这个巧妙突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鱼嘴形如弯月,当春耕时,6成水进入内江,4成进入外江;当洪水季时则反之,此即著名的“四六分水,二八分沙”。</h3> <h3>  飞沙堰在金刚堤尾部的泄洪道,与内江东岸的虎头岩相对,当内江的进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的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另将上游冲来的泥沙卵石排出不致淤积在宝瓶口或带到灌区去。</h3><h3> 飞沙堰再下便是凤栖窝,即离堆的最上端,内江的来水在此旋转反冲进入宝瓶口,未排到外江的泥沙便聚集于此,岁修深淘清除。</h3> <h3>离堆前端正对内江的即是凤栖窝。</h3> <h3>  岁修制是宋以后设立的,冬春枯水农闲时清挖积沙,疏浚河道,凤栖窝便是重点。凤栖窝挖淘不可过深也不可过浅,在明以前以李冰父子设置的石马为准,明以后改设卧铁。</h3> <h3>喷泉中央为卧铁的实物模型</h3> <h3>  我们去时是冬至前后,内江仍水流湍急。若岁修时内江不断流,那就得拦截江水。古时用马叉和竹笼拦水,“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金刚堤东岸有马叉和竹笼的模型</h3> <h3>今人仍在沿用此法</h3> <h3>  我们从离堆公园的正门进去,迎面稍偏东便有两棵大楠树比肩而立,树前一巨石横卧,石上用繁体中文题写“世界遗产.都江堰”,象征着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都江堰工程坚如磐石。</h3> <h3>  往前走便是堰功道,是为纪念自秦汉以来各个时期的治水先贤和有功之臣,当地政府于2000年兴建,在东西两侧置有12尊古朴凝重的青桐人像,他们是先贤功臣的代表。</h3> <h3>诸葛亮也在12先贤之列,史载三国时其兴修水利,发展桑麻,兴蜀强军,后人感其恩,在锦官城外建武候祠以祀之。</h3> <h3>  在青铜像内侧,各有一条龙吟溪,共248个石雕龙头昂首相向喷水,寓意风调雨顺,稻谷丰登。</h3> <h3>这是龙吟溪源头,一鼋驼碑,溪水自鼋口喷涌而出。正是“古堰长流,逝者如斯,唯治水之功不朽”。</h3> <h3>  堰功道往北就是伏龙观,观内有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物,东汉时李冰石像,无头神像,李冰父子放置江底的石人石马模型,还有国家领导人、名人领袖参观都江堰的照片。在观基台阶的西下角,有一棵巨大的桢楠树,树身笔直,干径逾米,以手抚之,硬如坚石,树冠几与观顶齐,想来也是古树名木了。</h3> <h3>  从金刚堤的鱼嘴转回我们上安澜桥去内江的东岸——玉垒山。安澜桥是五大古桥之一,长261米,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明未毁于战火,清嘉庆8年,何先德夫妇新建,竹索结构,名安澜桥,取安渡狂澜之意,后人为纪念何氏夫妇,又名夫妻桥,今为钢索混凝土结构。</h3> <h3>安澜桥,对岸林木之中为秦堰楼</h3> <h3>  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得名,是现代建筑,依山凌空而立,峻峭挺拨,风格法古,与二王庙等古建筑浑然天成,而成为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顶层平台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岷江出口、岷岭雪山、青城诸峰尽收眼底,毛泽东主席1958年于此观看都江堰,珍贵照片展于伏龙观。</h3> <h3>  自秦堰楼下来我们去找松茂古道。沿内江东岸逶迤而行,因天气阴冷,喝了路边小店的姜枣枸杞汤,便感温暖许多。</h3> <h3>路边有一牌坊,是清光绪年间敬修之治水德政坊。</h3> <h3>古朴沧桑,岁月留痕的玉垒关,是川西锁钥,唐时即具城防功能,门联有云“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运远,水光清绕岸东西”。</h3> <h3>  这个是宣威门,我们看除了重檐屋顶外,与玉垒关构造相似,它们都是松茂茶马古道上刚刚出灌县的重要关隘。松茂古道东出灌县,西到阿坝州松藩,因山道险峻,茶盐毛皮等货物运输均是人背马驼,故叫茶马古道。静静地站在这青石板上,手摸着墙壁上的青苔,吹着江边的阴冷之风,闭着眼睛,耳畔仿佛听到了古道上骡马的铃铛声……</h3> <h3>  这是灌县古镇西街明城墙处的立体雕塑,惟妙惟肖的人物真的是让我们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茶马道上了。据说这些背夫的原型是某传教士于民国初在此拍的黑白照,我们看这4人面貌均有川西藏羌族人特征,且表情很是传神——左一稍年轻,眼神流露着愁怨:左二中年汉子,练达、精明,应是领队;左三年长,目光深邃、坚毅,是谋士;左四憨厚、朴实,露着谦卑的笑……</h3><h3> 看他们背上的货物体积不小,想来也挺重的,都是赤臂赤腿,粗衣草履,艰难和辛苦可想而知,这应该是最早的快递小哥了。 </h3> <h3>  过了南桥,我们又回到离堆公园的正门,不禁感慨都江堰工程的伟大和李冰父子的神伟!川蜀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到沃野千里、遍地桑麻、稻菽芬芳的天府之国,李冰任职40年,忠于王事,治蜀有方,造福百姓,既是水利家,也是政治家,诚泽被万世、功追尧禹。</h3> <h3>李冰神像</h3> <h3>  返回成都的路上,腹成五律以歌之:</h3><h3> 拜水都江堰,寻楠玉垒山。</h3><h3> 千秋思郡守,敢把岷江搬。</h3><h3><br></h3><h3> 离堆藏卧铁,禾穗佑都川。</h3><h3> 功荫泽万世,贤圣亘古传。</h3> <h3>  次日,我们去看青羊宫。成都市的路是环形的,以天府广场为中心,一环一环扩开,很是容易转向。青羊宫是“川西第一道观”,始建于周,传说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三年后,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拜经学道,自此成为传道圣地。</h3> <h3>宁静祥和的青羊宫庭院</h3> <h3>  青羊宫位于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属于中心闹市区,但宫院内却是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奇花异木、假山流水点缀其间,再加上鸟雀啾啾,祥音绕耳,我们每一棵躁动的凡心到这里便好似被山泉清洗了一般,那种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的感觉充满其中。</h3> <h3>这是院内的一棵老品种柚子树,仍柚果累累,说是《西游记》里猪八戒偷吃人参果这段就在这里拍的。</h3> <h3>这是三清殿大门两侧的铜铸青羊,单角青羊为雍正元年大学士张鹏翮捐赠,双角青羊是成都信徒张柯氏延于道光9年捐赠。传说这两青羊为青帝侍童所化,能治百病,只需摸摸羊身上与病痛相对应的部位即可祛除病痛,我们便围着这两羊摸来摸去,表达虔诚的愿景。</h3><h3> </h3><h3> 杜甫草堂就在青羊宫的西南浣花溪边,移步换景,这里就是唐诗的盛宴,举目可见,张口即读。</h3> <h3>  杜甫人生坎坷,曾祖父为巩县令,现巩义有杜甫故里,多年前去巩义,未得拜谒。其父为兖州司马,所以杜甫算是出生优渥了。年少优游,得以在齐赵平原裘马轻狂、快意诗歌。这个时期写的《望岳》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显现其不平凡的抱负,这也是我喜欢的一首诗。青年举试不第,官场不得志,旅居京师,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求职生活。后逢“安史之乱”,避战逃难,颠沛流离,曾被俘于叛军,幸得逃出。迁居锦城,建草堂,得严武之助谋工部职,又到夔州,代管公田并置私田,期间写《蜀相》、《春夜喜雨》等,再晩,病逝于湘南漂零迷茫的小舟上。期间与李白两次相见,惺惺相惜,杜写“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写“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相和,盛唐两位巨人碰撞的火花因时局动荡而失去了应有的亮度。</h3><h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忧国忧民、心系民生的杜工部因人生多艰辛诗风不免沉郁,像《春夜喜雨》这样节奏明快的鲜矣。</h3><h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背诵着杜的《蜀相》我们去武候祠。</h3> <h3>  最早是建于公元223年的刘备暮——惠陵,惠陵东侧是刘备殿也叫汉昭烈庙,往北便是武候祠——诸葛亮殿。惠陵是一个圆锥状土丘,高12米,周180米,上草木翁郁,往东有建于清代规模较小的神道,南北都是红墙夹道与其它建筑分开。</h3> <h3>惠陵神道</h3> <h3>红墙夹道,是网红打卡地,红墙绿竹蓝天,就是一幅明亮的水彩画,而且是儿童水彩画</h3> <h3>  刘备殿里刘备像侧只有其孙刘谌像,原有其子刘禅像,因其昏庸无能,屈膝降魏,宋真宗时四川地方官将其撤除。史载刘禅降魏,谌哭拜于惠陵,杀家人后自尽。今天我们来看,禅降魏是智也,昏也?乐不思蜀于今何其多也。</h3><h3> 诸葛亮殿有门联,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应该是体现其战略思想的,只是在面对北魏强国,其四出祁山五次北伐劳其军而伤国祚,是审势耶,非审势耶?</h3> <h3>  历史已矣,吾辈只是纸上空谈。帝王陵殿其规模、气势与布衣草堂当不可同日而语。武候祠里古木众多,高大笔直的樟树、楠树,虬枝华冠、气根丛生的黄葛树,还有树干奇特的玉兰树,随处可见,而且许多高大的树木都装有专门的避雷设施,其之高、之宝贵可见一斑。</h3> <h3>在武候祠北,有一巨石上书喜神方,说是喜神在此,摸此石便吉祥如意</h3> <h3>这是锦里溪里的锦鲤,鱼体硕大,色彩艳丽,喜庆祥和</h3> <h3>  写的有点长了,以拙作七绝结尾吧:</h3><h3> 青羊宫里两只羊,花浣溪边现草堂。</h3><h3> 丞相出师学治蜀,今人总好喜神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