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孙贻荪</font></b></h3> <h3> 近日,穿过秋日阳光里纷飞的黄叶,轻步来到集团公司全媒体采访部。朱振文副主任递给我一个卡通造型的U盘:记者冯瀚冉花了点时间,把今年各大媒体采访你的视频,搜集齐了。</h3> <h3> 这里包括:央视综合频道 “朝闻天下”、“新闻联播”;国际频道 “中国新闻”、外语频道 “全景中国”;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采访你的视频。</h3> <h3> 我们自己拍摄的“铁路新闻联播”和“白沙沱大桥光荣退役”以及铁道影视音像中心拍的“坐火车,看成渝铁路”……都在里面。</h3> <h3> 我接过U盘连声道谢!对我来说它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凝聚着众多媒体朋友的心血。</h3> <h3>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有幸参加了“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的建设。见证了从开工典礼到通车盛况的全过程。</h3> <h3> 《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媒体先后致函集团公司,对我进行采访。</h3> <h3> 好事接踵而至。随着渝黔高铁的开通,原来的白沙沱长江大桥为新桥取代。我的原单位――重庆工务段,要为服务了一个甲子的“长江第二桥”,举行隆重的退役仪式。作为当年大桥建设的参与者,应邀出席。不料,人民日报采访我的时间,恰好和大桥退役仪式同在一天。只好给人民日报》记者老宋打电话,请他把采访日期稍作后移,他欣然同意。他非常理解我对大桥的那份情感。<br></h3> <h3> 4月23日这天,山城重庆天朗气清,江风送暖。我们一行从九龙坡出发,来到白沙沱长江大桥南岸珞璜桥头,沿着壁陡的石梯拾级而上。心中默默念道:白沙沱大桥你今天役退了,特意赶来和你见上一面。你该还记得当年在桥上奔忙的我吧!快爬到顶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举头望去,一群记者正俯身往下看,等待我从坎底下爬上来。</h3> <h3> 新闻中心付世坤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打着夸张的手势,一一向我介绍:新华社、央视新闻频道、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和晨报、晚报的记者……。<br></h3> <h3> 我急忙从笔记本里抽出两样东西,向记者展示:一是当年修建大桥时佩戴的“架梁工作证”,一是参加大桥通车典礼的“出席证”。那一瞬,无数相机同时发出悦耳的咔嚓声,想不到多年来压在箱底下的老物件,今天能在这么风光的场合露脸!</h3> <h3> 下午,由我正向记者讲述当年白沙沱大桥的历史背景和建桥的艰苦细节;川黔之间山重水复,笨重货物只能肩挑背驮,从长江北岸东笋坝下陡坎,上渡船;船到南岸猫儿沱再爬坡坎,迤逦前行,穿岔滩,跨石门坎……。自从一桥飞架南北,松活多了!</h3><h3> </h3> <h3> 正当满座记者听得津津津有味。有人跑来对我耳语:又一批记者远道赶来,他们是重庆上游新闻、大渡口报和江津电台的。我说快快请进!清一色的年轻姑娘。个个脸晒得绯红,满头大汗顾不上擦,忙着架摄像机哩。忙起身向她们鞠躬。为了尊重她们,我又从头说起。</h3> <h3> 回成都的第二天,宣传部新闻科吴宇通知我明天接受《人民日报》记者宋豪新的采访。让我穿上铁路制服,佩戴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我多了个心眼,带上了部队修筑成渝铁路纪念章,和当年转业入路时,铁道部发给的路徽。来到成都车辆段,老宋看见制服上的铜扣闪闪发光,路徽的背后刻着部字多少号。笑着说:历史的见证,珍贵!<br></h3> <h3> 在风雨棚下面,绿皮车旁边,我讲述修成渝铁路时,一手拿镐修路、一手拿枪打土匪的经历。老宋感概万分。你不讲,我们这一代人便无从知晓了!</h3><h3> 隔了几天,吴宇说央视新闻频道记者王晨5月26日飞成都采访。地点还是车辆段。改在露天拍摄,光线好些。不料天上有飞机噪声,影响录音效果。摄像师自告奋勇当起了哨兵,竖起耳朵监听。飞机隐隐飞来,忙打手势叫停;飞机一过,马上喊开始。拍摄在飞机的噪声缝隙里分秒必争。效果极佳!王晨很敬业,回北京后,每个关键词同我核对了一遍。</h3> <h3> 接着,接受央视国际台李凌菲的采访。由新闻科朱琳琳陪同。地点选择在成都车站。这回重点讲部队筑路的艰辛。天不亮打着火把出工,爆破用的炸药全靠自己配制。这一天几套锣鼓一起打。荣倖派记者何冬梅采访我,写成“一生铁路一世情(见《西南铁道报》7月20日一版)”。朱琳琳写了长篇通讯发在新华社每日电讯上。</h3> <h3> 国庆临近,央视英语台记者孙晔要来采访。地点在家里。她说在家里生活味道更浓。节目制作得很精致,我讲一段她用英语翻译一段。我相信外国朋友看了准会竖大姆指点赞的。</h3> <h3> 时光进入岁末,我以为关于成渝路的采访该告一段落了,便把制服和纪念章收入箱里。</h3> <h3> 不料12月11日中午,新闻科蒋军明来电话:约我明天去成渝线柏林车站拍摄拍</h3> <h3> 和以往不同的是:央视记者李冬等一行,受国铁集团的委托拍一段视频,既要反映当年成渝铁路修筑时的原始风貌,又要展现当前高铁四通八达的繁荣景象。把70年来铁路发展的精彩画面,浓缩在方寸之中。</h3> <h3>约我明天去成渝线柏林车站拍摄拍。和以往不同的是:央视记者李冬等一行,受国铁集团的委托拍一段视频,既要反映当年成渝铁路修筑时的原始风貌,又要展现当前高铁四通八达的繁荣景象。把70年来铁路发展的精彩画面,浓缩在方</h3> <h3> 这次拍摄的要求极严。拍摄的现场要与北京国铁公司会场相连、互动,每个人都身临其境。而且360度旋转,画面富有立体感。因此做了精确分工。主持人唐静负责串连台词,把每个人各自独立的话语巧妙地串连起来。我讲的是1950年端午节那天,在小南海附近泥壁沱山坳里打土匪的亲身经历。在我未讲述之前,由主持人用电影《让子弹飞》里土匪张麻子的情节,引出话题,趣味横生,令人回味。</h3><h3> 拍摄的过程虽然辛苦。拍完了大家一身轻松。于是大家自动拢来,站在站台上,以柏林站为背景合影留念。回到家里,融媒体采中心小罗把照片发给我,在秋日的的阳光里,每个人脸上绽放着微笑。</h3> <h3> 写到这里意犹未尽,由衷地向各位媒体朋友,说一声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