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318(1) 我们都是一家人

旮旯

<h3>  进藏,是多年来的心愿,于2019年寒假,如愿。</h3> <h3>  时隔一年,该记录这难忘的旅程了,不然真该忘了</h3> <h3>  说好的三个人自驾,罗源出发。但从来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只好独自背上行囊,飞往成都,独行侠开始了为期十六天,大约2400公里的进藏征程。</h3> <h3>  在成都,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驴友。有北京的71年的两位姐姐,南京的87年的妹妹,山西的93年的美眉,更有深圳的60年的老姐姐。(必须叫她姐姐,因为她虽然60岁了,但她拥有30岁的心态和体力,是我所不及的。)成都户外给我们安排了司机兼领队,未来的十几天,我们将风雨兼程,同车共济。</h3> <h3>  离开成都,先走317国道川藏北线,前往四姑娘山,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车窗外飘起了小雪,晶莹剔透,纯净的冰雪天堂呈现,仿佛走进水墨丹青里,一路高歌一路美景。</h3> <h3>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h3><h3>诗人岑参所形容的</h3><h3>或许就是这般景象吧</h3> <h3> 四姑娘山: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是邛崃山系最高峰,四姑娘山由四座连绵不断的山峰组成,它们一字排开,其高度分别为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这四座山峰长年冰雪覆盖,如同头披白纱,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依次屹立在长坪沟和海子沟两道银河之上。</h3><h3> 天气晴朗的话,应该是这样的。<br></h3><h3><br></h3> <h3>因为下雪,我们有了另一番体验。</h3> <h3>从峡谷深处盘到山顶</h3> <h3>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h3> <h3>回头看来时的路,有点小心惊。</h3> <h3>来自南方的旮旯,在雪地里玩得像个孩子</h3> <h3>从阿坝州到甘孜州,这两天我们都在河谷里穿行,谷底除了一条河和一条公路外,几乎没有多余的空地,所以藏民们都把家安在山腰上。</h3> <h3> 进入天人合一的甲居藏寨,发现这里的花儿开得特别早,一个个小民居在山林间若隐若现,像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姑娘,或是远离尘嚣的古堡。</h3> <h3>满山都是高低错落的藏式民居,红白黑黄的色彩点缀在梨花桃花油菜花开放的山林里,显得格外别致、协调。</h3> <h3>这边的建筑多为土石结构的方形房子,木质装修,大多一宅一院,房子分四层,顶层方形的四个顶点上面有四个小尖角,少数地方还会有碉楼。由于三层和四层的面积逐渐递减,因而三层的屋顶上会形成L形平台,可供观景、休憩和晾晒粮食。&nbsp;</h3> <h3>&nbsp;为什么这些民居顶楼都有四个角呢?据网查资料,原来,从宗教意义上讲,四个角代表四方诸神;从形状上看,很像牦牛头,代表着嘉绒藏族的牦牛图腾崇拜。四角角顶除安放白石,以作诸神的象征进行供奉外,角后还专设插入玛尼旗的钻有孔洞的预留石插板;后方中部还设有用作“煨桑”的松枝。而碉楼,则是一种军事建筑,据说现在丹巴的碉楼大部分是清代大小金川之役的遗迹。这些碉楼一直坚挺到现在,不但挺过了战火,还挺过了地震。</h3> <h3>大概这就是世外桃源吧,中国国家地理把它选为中国最美村庄第一名还是挺有道理的,编辑评语:“丹巴秀丽的村寨,美丽的少女,让人魂牵梦萦,而挺拔的雕楼,又展现了她傲然独立的风骨。”丹巴的少女美不美可惜我并没看见,但是这个寨子确实让人魂牵梦萦。</h3> <h3>远处的雪山和挂在山腰的轻纱,美腻了</h3> <h3>我征求和藏族老阿妈合影,老阿妈的一句话,让我虽身处寒冷冬季,心里却温暖四起。她说,我们都是一家人</h3> <h3>就是这样一座座外表简约清丽的藏族小楼,内里却是这样的明快活泼,宽旷无垠的高原孕育着外表朴实,内心却热情快乐的藏族人民。沿着卡帕玛群山星罗棋布的甲居藏寨,映衬着漫山遍野、天真烂漫的金川梨花,伴随着藏族雄浑高亢的山歌,将美名扬颂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别有天地非人间,笑而不答甲居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