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连队没有操场(十二)》——难忘的26分队

白桦树

<p>——难忘的26分队</p><p>文|李华宁&nbsp;</p><p><br></p><p>《我们连队没有操场》,立这个题目的原因是:我被分配到山里有线电报站工作时的第一印象,连队没有操场、没有营地。</p><p><br></p><p>70年5月,我们十几名女兵做为报训队第一批下连队学员走进了沈阳军区前指、走进大山,连队所在地是山里的105地域、坑道二号口。</p><p><br></p><p>在我们刚进山的时候,连队没有操场、没有驻地、没有营房。有线电报站的工作场所在坑道里,同时连队也驻扎在坑道里。大山里静悄悄的,在坑道外遇不上几个人,看到的是过往带着伪装的军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由于别国对我国的侵犯和挑衅,我军时刻做好了打仗的准备,随时准备消灭敢于来犯之敌。东北处于战事的前沿,我们做为沈阳军区的通信兵,已经进入战备状态。</p><p><br></p><p>我进入26分队,在坑道里工作。这是我当兵以后在山里坑道工作的“第一个工作站”,我在这里工作了七年。(离开26分队,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于77年年末再次被分配进山。第二次进入坑道工作是在02机务站,当了一名载波技师。在02机务站的工作,是我在山里的“第二个工作站”。这时有线电报站已经撤离坑道,而我又在坑道里继续工作了三年。)</p><p><br></p><p>那些年,工作紧张、生活环境艰苦。在有线电报站时,刚开始两年,一边值班一边搞营区建设。到后来几年,也是一边值班一边搞生产。因为连队在伙食方面,除粮食外,其它的保障主要依靠连队的自给自足。</p><p><br></p><p><br></p> <p>一、71年,连队建设的一个拐点</p><p>70年年末、71年年初,连队在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p><br></p><p>我们山里的有线电报站与沈阳“留守部分”彻底被划分为两个单位;</p><p><br></p><p>山里105大站的称谓改成沈阳军区通信总站二营,我们有线电报站为二营的二连,既26分队;</p><p><br></p><p>这时连队已经搬入了新建好的营房。70年年终总结之后,上级调整了我们连队的各层干部。老领导调离、重新配备了连队领导班子,重新调整了各区队长、台长等岗位的领导;</p><p><br></p><p>70年沈阳报训队的同志们除少部分留在沈阳值班外,其余大部分人进山,分别被分配到山下的无线电报站和我们山上的有线电报站。大批报训队的同志下连队之后,被分配到我们连队的,经过连队培训已经被分配到各台参加战备值班工作;</p><p><br></p><p>连队原来战备值班为男女混编台,这时被调整为一二区队为男兵、三区队为女兵;</p><p><br></p><p>从这时开始,三区队主要负责电传报房的值班任务;</p><p><br></p><p>连队里68年(不含68年的)以前的老同志只有极少数人被留队,大部分被调离。68年兵成了各区队各台以及各岗位上战备值班的“顶梁柱”;</p><p><br></p><p>71年年初正值冬季,冬天无法进行劳动,利用这个时机上级领导在新调整后的连队中开展了政治思想、形势任务教育,同时连队也开展军事技术训练活动;</p><p><br></p><p>为保证战备值班任务更好的完成,在值班工作中相继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规定。并对工作中很多细节进行了规范,工作中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始使用新的勤务用语。</p><p><br></p><p>这次连队的调整对我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曾经带过我的石昌河老台长、杜守江区队长,我们台里喜欢拉板胡的房老兵,我们演节目时、为做道具用胶合板为我们刻“大刀”的杨志宝老兵,还有相贵新台长、陈兴和区队长、刘金梅台长、郑冬玲、李淑华老兵……,相当多的老同志在那个时期突然都离开了山里、离开连队,真是让我非常想念他们。</p><p><br></p><p><br></p> <p>二、刘少军给我当台长。</p><p>连队调整后,68年老兵皋岚湘曾为我当台长。因为宿舍不够住,连队安排我们台去坑道中的208房间暂住。208是个小房间,是离坑道口最近的可以用来当宿舍的房间,上下铺能放八张床。后来连队如果来人不够住了,首选是坑道的208房间。与皋岚湘台长在一起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工作任务我又被调整到十二台,从此开始了与68年老兵刘少军在一起工作的经历。</p><p><br></p><p>我在26分队多年工作中,与很多同志分分合合的都在一起工作过,但与少军先后在一个台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刚开始,她是我一个台中的老兵,后来又给我当台长。</p><p><br></p><p>少军在工作中军事技术过硬、业务能力强。如果说26分队的人是咱们沈阳军区通信总站的一支专业水平很高的骨干力量,那少军就是这只队伍中的佼佼者!</p><p><br></p><p>在平时看单项技术水平、在工作任务中看她的专业能力程度。我们在日常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只要是需要,她可以几个小时不离开机器,快速、准确、无误连续保持高质量的工作。你听到她发报的节奏、看她发报的姿式,再紧张的工作环境你都会放松心情。再忙的氛围,只要她在这里,上级领导也就放心了。做为台长工作时,在工作任务面前,她的指挥游刃有余,她工作在总机台前,全台同志配合默契、工作忙而不乱。</p><p><br></p><p>在连队日常生活中,我与刘少军台长在十二台也一起经历过许多事情:连队的猪饲料不够了,我们台值完凌晨0—3点的夜班后,直接跟着早起的区队长及炊事班的同志去山里打猪草。到了清晨,我们每个人扛着一个大麻袋把打回的猪草扛回连队;</p><p><br></p><p>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些年,春夏之交大地青黄不接,连队没有菜吃。连长让大家去采野菜。少军台长带着我们台,我们把柳条筐背在身上,唱着歌上山找野菜。从那时起让我认识了“蕨菜、猫爪子、刺老芽”等山野菜;</p><p><br></p><p>有一次下午台里正在学习,领导说让我们台去食堂帮忙。司务长买回来了一些鲫鱼,晚饭要给连队改善伙食,让我们先去把鱼给收拾出来。我们虽然不会干,但是都挺敢干!我们都没有经验,在少军台长的带领下,大家三下两下的就把一堆鱼给收拾了。结果收拾鱼时有的鱼苦胆让我们弄破了,幸亏让司务长及时发现并采取了措施;</p><p><br></p><p>有一年深秋,那天天空飘着清雪天气很冷。晚饭前,领导让我们台去山下菜地把放在地里的萝卜拉回来。我们赶紧找出棉衣穿上,赶着毛驴车下山去拉菜。菜地很湿,我们用冻得发僵的手把地里的萝卜装进麻袋。我们几个人脚上踩的都是泥,一弛一滑的在地里干活;</p><p><br></p><p>72年冬天,我们台与其它台的男兵们被派到农场参加“打稻子”劳动。12月天气十分寒冷,吃饭时碗边都结了冰,我们就着冰碴儿吃饭。农场用两排机器打稻子,人歇机器不歇,我们昼夜三班倒着干活。天气寒冷,干活时,我们把白包袱皮包在棉帽子外面,这种打扮使大家在干活时都分不出男兵还是女兵,晚上大家都带着棉帽子睡觉;</p><p><br></p><p>我在26分队工作的时候,每到重大节日前夕,我都会被连队抽出来,参加连队组织的“演唱组”排练文艺节目,并在营里举行的文艺联欢会上进行表演。那时,我们一排练就是十天左右的时间,区队值班人员减少,台里工作人员就得连轴转、非常辛苦。每到这时,少军台长都是没有二话,鼓励我们排练出高质量的节目给大家看。少军唱歌有些跑调,但在运动场上却少不了她的身影。篮排球都是她的强项,枪打的好、命中率高,短跑、乒乓球在营里比赛时回回拿奖;</p><p><br></p><p>73年我被派到报训队带兵,给新兵当班长。少军利用出差的机会专门到塔湾的报训队去看我。下了公共汽车,从前塔走到后塔的训练队要步行五六里地远;(73年与我同去报训队带兵的还有冯湘荣、张新京、王新兴。翟立新是先去新兵训练队带兵的,我们去报训队后,将她换回连队值班。)</p><p><br></p><p>73年年末报训队训练结束后,73年女兵全部进山来到26分队,接受电传报务训练。少军担任电传教员,我为73年女兵又当起了排长。</p><p><br></p><p>现在回想在26分队时,我与少军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的很多事情仍历历在目。我跟她在一起共事多年,可以说在工作中少军老兵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都是非常大的,在她的身上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好的工作方法和好的工作作风。</p><p><br></p><p><br></p> <p>三、训练口号叫“练为战”</p><p>连队单兵军事技术过硬来源于日常的训练和战时的检验。连队每个人都记住了训练中的口号,叫做“练为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p><p><br></p><p>那些年,报房似战场。在每项工作任务面前,我们随时接受着严峻的考验。在工作中,我们挤出时间进行训练。训练是严格的!保证工作的效率,就是要保证工作的速度和质量。</p><p><br></p><p>在电传训练中,我们练耐力、练持久力,为了训练脑眼手的配合,我们自己编写均码、等码、不等码、英文字母的报底。脑快、眼快、手快、手准以及悟性这是每个成熟报务员的基本工。当我们把机器调整好后,只要手一握在键盘上,瞬间十来组码就出去了。这一系列成熟的动作来源于日常的刻苦训练。做为我们是军区枢纽通信台站,工作任务重、业务繁忙。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单兵还是团队都必须能战斗,并且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为适应各个时间段的工作,无论是白天还是在夜间都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我们每个人,在每次训练中连续发报上万组已成常态化。</p><p><br></p><p>记得有一次,我参加连队演唱组在坑道里的一个房间排练节目。这个房间很大,房间最里边当了库房,存放着各报房用过的纸张。(这些用过的物品定期送到指定地方销毁)。几个男兵好奇,把一卷一卷的发报纸打开,拿过来问我:“这是你们报房一个人一次的训练用纸吗?”他们好奇的抻开看,一页一页的报文整齐的像豆腐块,足有几米长。(那时为了节约用纸,我们训练时将纸张正反两面用,并且在训练时把机器都调到小间隔上,否则每次训练用纸将更长。)</p><p><br></p><p>实际上,我们多少年来,日常就是这样训练的。无论是71年九台参加军区的军事技术竞赛,还是以后历次参加军区举行的技术能手竞赛中,我们连队派出的报务员都取得了骄人的好成绩。我们的军事技术水平先后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赞誉!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刚开始训练用的那份均码报底还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1549&nbsp;&nbsp;2486&nbsp;1306&nbsp;9724……”。</p><p><br></p><p><br></p> <p>四、连队有个“演唱组”</p><p>在26分队,每到重大节日前夕,我都会被连队抽出来,到连队的“演唱组”排练文艺节目,并在连队以及营里举行的文艺联欢会上进行表演。</p><p><br></p><p>那时,我们一排练就是十天左右的时间,区队值班人员减少,台里工作人员就得连轴转,非常辛苦。每到这时,我们台长少军都是没有二话,鼓励我们排练出高质量的节目给大家看。连队各区队各台都给以大力支持。每次,召集演唱组活动时,连队很多人都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但怕影响连队工作,所以每次只能要十几个人。</p><p><br></p><p>连队“能人”很多。在每次排练节目前,都是由柳风等同志先写剧本、写歌谱曲。然后在组织演唱组进行排练。有很多节目是以连队的事、人物、训练、工作为题材编排的节目。表演形式多样、耐看。连队自己的事,自编、自演。无论是在连队还是在营里演出,都受到同志们的喜爱。比如:把陈副连长去越南、老挝、柬埔寨出国援外七年半,编排成单弦表演唱;把连队先进人物王玉琴的事迹选段,编排成了题目为“一二三连成线”的小相声;把连队忙春耕,编排成“连队春来早”的小合唱;把下乡劳动中“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故事,编排成快板剧等。每次演出也排演一些其他内容的娱乐节目。演唱组十几个人,每次都能编排出一场很精彩的节目来活跃连队的文化生活。</p><p><br></p><p>那几年,经常一起参加演唱组演出的有:柳风、小段、王丰满、朱庆刚、康斌、李裕民、邱军、李莉、李军、晓兰、陈丽军、李枫、秋萍等同志,73年兵下连队以后,原方、王晓诺、李薇、刘威等同志也参加了演唱组的活动。赵宏声、成国栋也曾参加过连队演出(李莉、李军后来因工作需要离开26分队,被调入无线电报站工作)。“演唱组”十几个人,大家每人身兼多职。很多人即是编导又是演员还会乐器,演唱组演出时基本每次都让我报幕。每次演出时,我是代表连队代表演唱组在舞台上第一个面向观众的人。每当我站在舞台中央,向观众敬军礼、报出“我们是二营二连演唱组……”、台下那么多领导和各连队的同志们为我们二连报以热烈掌声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骄傲。连队演唱组的同志们和我一样,大家的内心都很自信和骄傲。</p><p><br></p><p>连队非常重视“演唱组”的活动。这既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又能活跃连队文化生活。连队演唱组在71年春节前进行了第一次演出,以后重大节日从没有间断过。并曾在73年春节前,还被营里推荐到沈阳总站参加文艺汇演。</p><p><br></p><p>在五个营的汇演中,我们代表二营获得一等奖。我们演出那天,总站礼堂座无虚席、后面还有很多人站着看。能在这里观看演出的,主要是驻沈的连队和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头一次看见山里的连队演出,很多人都说,没想到山里的连队能编排出这么多新颖的文艺节目;还有的人说,你们有线电报站了不起,连队技术过硬、文艺节目表演的也好,大山深处藏龙卧虎!我们在总站那两天,耳边是一片赞扬声。当我们连队演唱组演出结束的时候,总站礼堂台下的观众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时那个场面让我们每个人都很激动。记得我们的奖品是一把二胡、一只篮球。</p><p><br></p><p>连队知道了我们在沈阳拿了第一名这个消息,全连上下都为之振奋。文艺汇演结束了。返回那天,我们演唱组一行人由韩副连长带队,乘坐下午近四点钟的地方长途汽车离开沈阳回山里。当路程走了一多半时汽车出了故障,车坏到路上。这时天早已经黑了,汽车在荒郊野外,那里前后没有村屯、一片漆黑,也无法联系连队。但是,我们相信连队一定会找我们,因为我们从沈阳出发的时间连队是知道的。冬天,天气很冷,我们在原地等待。过了很久,我们看见远远公路上有车灯,营里的车来接我们了。</p><p><br></p><p>当我们演唱组凯旋而归乘着大卡车很晚才回到连队的时候,连队有很多同志都没有休息。连队的领导、同志们都在等我们,并为我们胜利归来报以热烈的祝贺。</p><p><br></p><p><br></p> <p>五、先后一起工作过的女兵们</p><p>我在26分队工作时,曾先后在一起工作过的女兵们:</p><p>68年兵:刘金梅、郑冬玲、李淑华、徐静、吴秋实、皋岚湘、黎灵芝、王玉琴、刘少军、黄海青、张凤琴、叶华、倪平、崔忠英、张欣;</p><p><br></p><p>69年兵:肖克力、刘爱民、尹丽华;</p><p><br></p><p>70年兵(第一批进山):翟立新、高晓兰、李华宁、大王红、王小微、张雪慧、周韵菊、邓晓华、石东微、马顾迅、王韧琦、赵聪俐、景晓梅;</p><p><br></p><p>70年兵(第二批进山):赵苏东、孙向真、盛微利、张秋萍、冯湘荣、燕燕、李枫、小王红、李莲坤、李莉、李军、陈晓梅、薛爱国、叶春红;</p><p><br></p><p>70年兵(从27分队来的):崔淑郁、陈丽军、姜红朝;</p><p><br></p><p>老教员:邱梅</p><p><br></p><p>73年兵:王晓诺、王玲、秦艳艳、佘晓岚、武庆华、李玲、张颖、张祥娟、李薇、刘威;</p><p><br></p><p>75年兵:苏丽</p><p><br></p><p><br></p> <p><br></p><p>有线电报站是我终生难忘的连队!在那个已经做好战斗准备、时刻准备消灭敢于来犯之敌的时代,我在这里工作了七个年头。</p><p><br></p><p>有线电报站既26分队,自69年10月战备转移进入坑道工作,于77年撤出坑道。</p><p><br></p><p>(有线电报站撤出坑道后,又转入了新的工作领域。)</p> <p>后记:</p><p>在2019年下半年,我用“纪实文学”的表现方式,以《五月山花烂漫》为开篇,以《我们连队没有操场》为主题,陆续撰写了十三篇文章,回忆我在沈阳军区有线电报站暨26分队工作、训练以及生活的部分经历。我是1969年12月参军的,这些作品,也是送给自己当兵50年的纪念。</p><p><br></p><p>十三篇文章的标题目录:</p><p>1、五月山花烂漫</p><p>2、参加报务专业训练</p><p>3、进山</p><p>4、白手起家的连队</p><p>5、悄悄地提醒•我的一帮一一对红</p><p>6、送别</p><p>7、我们奋斗,只为承担军人的使命</p><p>8、大山里的连队是我的乡愁</p><p>9、走进大山,伴着我的那些事</p><p>10、山沟里的那些事</p><p>11、我眼中的老司务长</p><p>12、在山里,那些浪漫的事</p><p>13、难忘的26分队</p><p><br></p><p>走进大山、走进26分队,这是我人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这段经历,成了我一生努力工作的奠基石。</p><p><br></p><p>当过兵,让我知道了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走进26分队,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默默的付出对党的事业都是有意义的;当教员教我“手摸键盘”时,她让我懂得了,报房没有硝烟、但它是指挥千军万马、生死相搏的战场;离开26分队让我只有留恋而没有遗憾!</p><p><br></p><p>我感谢教员,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技能。特别感谢电传训练队的教员张再坤,他带出了我们这样一批优秀的学员,使我们后来都成为了沈阳军区通信专业的技术能手;</p><p><br></p><p>我感谢曾经先后带过我的石昌河台长、少军台长以及各位台长和老兵们,他们严肃认真的教导,让我学会了工作并成长为一名能够担当的专业技术干部;</p><p><br></p><p>我感谢有线电报站收发室的各位领班老同志们,在工作中给予的指导和支持;</p><p><br></p><p>感谢机务组的老同志们,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对我们工作给予的精心保障;</p><p><br></p><p>感谢其它区队的同志们,我们在工作中各个报房的默契配合和支持;</p><p><br></p><p>感谢后勤人员,他们起早贪黑、不辞辛苦,想方设法做好连队的后勤保障工作;</p><p><br></p><p>感谢各位领导和连队对我的培养和教导;</p><p><br></p><p>更感谢我们同一个山沟生活、同一个坑道工作、朝夕相处的新老战友们。在连队里,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是你们让我在连队工作的踏实和愉快!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长期工作在大山深处的26分队充满朝气、充满活力。</p><p><br></p><p>26分队完成了那个时代赋予她的使命,已经被载入了历史的史册。26分队、以及为之奋斗的新老战友们,我们是那个时代的骄傲!</p><p><br></p><p>我的人生已经步入老年,每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就仿佛看见年轻时候的我们,仍然感到格外亲切。回忆过去,对我来说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能鼓励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过好自己的余生。让我们,年轻时候优秀、年老了也一样精彩!</p><p>文|李华宁 完成于2019.12.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