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荣誉

杨兵说山川

<h1>火车站上,一个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爬上月台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父亲面对贫苦的家境,在一个人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的同时,对儿子更是爱护有加。当儿子去北京求学之时,年迈的父亲还执意把儿子送到北去的月台,临走时,留下了那一道耐人寻味的背影。</h1><h1>朱自清老先生这篇《背影》,温暖着无数读者的心房,也触动着每个儿女最柔软的情感芳草地。因为,父亲是无私的伟大的。多年以来,我也一直想写写自己的父亲;但酝酿多次,终未如愿,我一直认为没有完全理解父爱的能力。</h1><h1>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h1><h1>那是上世纪的1984年3月,单位安排我到重庆参加一个为期3个月的短期学习培训。我下班回到家,给家里人说了此事,家里人都非常高兴。接下来母亲就开始给我收拾行李,准备好要用的生活用品,父亲帮我联系有没有去重庆的顺风车,他还向单位请了假,非要亲自去送我,我说不用了,父亲母亲都不答应,说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而且是去学习,他们心里很高兴。</h1><h1>记得出发的那一天,那天天还没亮,我就早早的起床了,把东西收拾完毕,吃过早饭,在母亲那慈祥充满希望的眼中,我和父亲走出了家门,搭乘上厂里去重庆的老解放汽车. 三月,正是初春时节,薄薄的雾气中透着丝丝凉意,可我一点都没有感觉,我只觉得空气里弥漫着花香,绿色的田野,绿色的山坡,连路边的树也开始吐露着新芽,仿佛都想告诉人们:春天来了!</h1><h1>父亲和司机师傅不停的说些工厂里发生的趣事,而此时的我,心里却特别激动:一周前,院长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让我到重庆去参加学习,回来后,就调换工作.当时的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岗位上的.接下来的几天里,忙着交接完手中的工作,盼望着出发的日子快点到来...。一路上就这么想着,兴奋着.十点多钟,我们终于来到了重庆建设机床厂,汽车停在工厂大门口,我和父亲拿上行李下了车,向师傅道了谢后!我们就开始边走边问,父亲帮我找报到处,报到处那里,先来的同学已经开始在那办理手续了.我也等着报了名,办理好各种手续,父亲帮我买好了饭菜票又忙着去找教室,我们来到了学习地点,安置好了住宿。此时已近中午了,父亲叫上我一起出去吃饭,来到饭馆,父亲问我想吃什么?我因为没有在外面吃过饭,不知道怎么点,父亲就点了个回锅肉、鱼香肉丝和一个青菜汤,吃饭的时候,父亲不停的说,让我多吃点,说不知道学校食堂的饭菜好不好吃,让我注意身体,有时间就回趟家,钱不够了的话就给家里写信回去。吃完饭,我说要送他,父亲起先不让,说车站太远了,让我不要去。我心里明白。他是担心我,怕我出事。我都多大了啊!就对父亲说:“没关系,下午又没有什么事,我送送你我也好熟悉一下环境”,父亲就点头同意了。我们来到了长途汽车站,父亲坚持不让我进去,接着不停的嘱咐我,要好好学习,要尊敬老师,要和同学们搞好关系,要珍惜这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不要想家,要注意好身体等等,临走时还硬给了我10块钱,让我赶紧回学校去,说完转身就向车站售票大厅走去。那时真让我感到就跟《背影》里的父亲一样。</h1><h1>我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h1><h1>父亲可以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很开朗,让我看到父亲身上还有温柔的存在。他的行动让我知道如何踏踏实实的做人!要诚实、勤勉,让我懂得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只有诚实信用才能做到坦然面对。</h1><h1>生命中的那些背影,渐渐淡了,散了。只留下一个伫立眼前的背影,任何的言语不可描述,久久的凝视,更是充满了爱意。无法忘怀的背景,无法分开的人——我的父亲。</h1><h1>说起父亲的事,想起父亲的身影,真正是思绪万千</h1><h1>记得在上世纪1965年从西安调回来到山川厂一直到1982年搬家,在我们原来家的墙壁上一直都挂着七八个奖状框,这些写着“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奖状里面也放进去不少父亲和姐姐们在不同地方的照片。而这些只是父亲在他所得的奖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在搬家中流失了,还有一部分奖状和奖品都被母亲收放了起来。父亲自参加革命工作这十多年里得到的奖状奖励无数,几乎年年都被车间或工厂评为先进工作者,这些奖状也随之从北到南的跟着。可是父亲一点没有骄傲自满,仍然是踏踏实实的工作着。在他的笔记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作了一点成绩,要归功于党,归功于毛主席。</h1><h1>小时候,常常听母亲讲父亲的事,父亲工作的时间很早,解放前就在重庆当时的望江兵工厂里上班,重庆解放后就参加了革命,继续留在了望江兵工厂工作,1953年服从组织安排,举家来到了东北黑龙江碾子山123厂,虽然父亲没有什么文化,可父亲天生有一种好学好钻的性格,吃苦耐劳,不停的钻研技术,得到了工厂的认可被评定为八级钳工,从此“杨八级”的称号伴随了父亲一生。1958年又根据需要调到了西安秦川机械厂,1965年又响应党的“建设三线”号召,全家又调回四川来到了山川机械厂。 那时,我们家八口人,全家都指望着父亲的工资生活,可是父亲母亲从来没有抱怨,父亲的工资在当时算是很高的了,加上母亲的勤俭持家,生活费用计划的好,没有亏待自己的子女,姐姐弟弟没有像其他家庭感觉生活的艰辛。常听爸爸说人要学会为人做人,在外要学会待人处事。他教育自己的子女们在家要学会持家,当家才知油盐贵,养子才知父母恩,兄弟姊妹之间要和气,不要遇事就抱怨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相互不要争高矮要团结,家庭要和睦。</h1><h1>有一年,父亲听人说重庆那方的万县有一个名老中医,医术比较好,就和母亲商量带着我到万县去看病,那时候我才几岁,因为疾病导致我不能连续走路,父亲就常常背着我,手里拿着随身的生活用品,步伐艰难的走着。父亲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叫了一个挑夫帮忙,让挑夫挑着我,父亲手上拿着包袱跟在后面。由于当时的万县很偏僻,县城里的路多是土路起伏不平,显得坑坑洼洼的,很多地方都是爬坡上坎的,我们人生地不熟的,就不停的走不停的问,挑夫走的很快,父亲都跟不上了,害怕我被挑夫挑跑了,不停的在后面追。此后父亲再也没有喊挑夫帮忙了。</h1><h1>那些年,还没有电视,全家人吃过晚饭后,母亲就做着家务,姐姐们也各忙各的,我和弟弟也开始学习写着作业;父亲那天如果不去车间加班,他也会看看书或者画他的图纸;家里有一张老式的桌子,桌子的抽屉里有一股精致的黄色木匣盒,那是父亲他在黑龙江上班时工厂发给他的奖品。匣子里面用绿色平绒布铺垫着,上面放着是画图需要的圆规和种类不一的尺子。那圆规和标尺还跟新的一样,一尘不染发着银色的蓝光。父亲就用它在图纸上构画着我们看不懂的图画。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他时常把他的那本一九五二年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速成识字课本》拿出来念,那时,我和弟弟看着他那本书觉得好新奇啊!就是那上面的拼音不认识,和我们学的完全不一样,可惜的是父亲教了几次我们兄弟俩也没有记住。</h1><h1>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到外地出差。母亲常说他是属马的,在家待不住。由于他技术好,很多设备进厂都需要他事先去看去谈,这一去的时间就十天半月的,这时我们就非常非常想念父亲了。因为爸爸回来会给子女们买吃的穿的回来。</h1><h1>有一年,工厂发出了“大战40天,打通2号生产线”的号召,父亲所在的车间立即组成了会战指挥组,以电、钳、管工为主力,会同其他工人同事开进了2号山洞,开始了紧张工作,因为还要安装调试各种设备(辅助设备9台,检修设备20台,包括重型设备8台),父亲和他的徒弟们没日没夜的守在现场,偶尔回家拿点生活用品,刨上两口饭就急急忙忙的出门上班了。有一次,在安装机床设备时,由于操作工人的失误,致使一把特大号的管钳掉下来,正轧在我父亲的腿上,顿时鲜血直流,父亲吭都没有吭一下,还是旁边的徒弟坚持让父亲去工厂卫生室看一下,父亲才去卫生室简单包扎后,又去了安装现场。直到下班回家后,家里才知道,从此,父亲的右腿上永远留下了伤疤。</h1><h1>那几年,虽然工业形势不好,但父亲对工作一点没有放松,积极响应工厂号召,参加“老中青三结合小组”、“技术革新小组”“双革组”。由于父亲文化不高,每当要加工改造某个项目时,他总是自己先把构想画成草图,再找徒弟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一起完成,就这样他带着他的徒弟们不停的钻研技术,搞技术革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改进完成11项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劳动力。由于父亲工作上的突出表现,父亲和工厂领导一同去参加了四川省工业学大庆代表大会。那时候不像现在有电话,有手机联络,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能回来,只记得父亲他们从成都回来的时候已是下午六点过了,工厂的广播突然响起,随即听到喇叭里传来激昂的声音“热烈欢迎参加四川省工业学大庆代表大会的代表归来”。以前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骄傲,可我和姐姐弟弟知道是爸爸回来了,好开心啊!</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记得有一年的年底,这一天下午父亲下班回来,脸上充满着喜悦的表情,进门后对我母亲说拿点炒花生和酒出来。这是父亲多年的爱好,遇到开心的事就喜欢用炒花生下酒。母亲就问有什么事这么开心,父亲没有说,喝了一会酒,他的两个徒弟来了,对着父亲说祝贺师傅,我们才知道父亲那天——1974年12月28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span></h1><h1>我因为从小身体不好,父亲做客窜门也喜欢带着我,所以,耳濡目染了父亲很多的故事。那时的我因为经常跟着父亲去上班,虽然年纪小,可是看着父亲和叔叔们的工具柜里那些五花八门的工具,立刻就觉得新奇和好玩;看着父亲那一丝不苟的工作神情,带着他的徒弟们加工零件,时而站着时而蹲着维修机器的背影时,感觉父亲好能干也好累啊!可当父亲背着我走在下班的路上,我趴在父亲的背上时又感觉好幸福啊!</h1><h1>就这样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此后我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维修活,不能说技术。现在家里一些东西需要修理的,自己也能简单的处理。偶尔也会感觉欣慰,这都是父亲那无可挑剔的手艺啊才会让我受用无穷!</h1><h1> 父亲的个子不算高也不胖,身体结实背很直。他从不弯着腰走路,他常常告诫我们,走路要挺起胸膛,甩开手臂走,不能驮着背走,做人也是一样的。他一年四季都是穿着那个年代的蓝色劳动布做的工作服,里面永远穿着的是我母亲洗的干干净净的白衬衣,不管在东北,在西安,乃至回到四川,他都是这身穿着,脚上也是一直穿着一双那时叫翻毛皮工作鞋。父亲还有一个让整个厂区都知道的习惯,就是无论季节变化还是刮风下雨,每天清晨起来去跑步锻炼,都非常羡慕他,因为这个习惯是父亲他在黑龙江就养成了的,就是出差到外地,他也会坚持。</h1><h1>那年父亲在他退休之际,工厂领导一再劝他要挽留他,请他回去继续工作带徒传技。这样,父亲又一干就是接近二十年。父亲经常跟我说,工作要努力,尊敬师傅,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要偷奸耍滑,不要怕吃苦,怕吃亏,多干点活没关系,要对得起工厂和单位领导。他常常给我说,他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了,不管在那里,在那个厂,厂里的机器大大小小不说百分之八九十,百分之七八十的他都会修,因为什么,因为他要去看,要去调试要去维护,脏点累点怕什么,凭得就是技术!</h1><h1>1988年10月1日,父亲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以表彰父亲从事国防科技工业31年。</h1><h1>父亲可以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很开朗,让我看到父亲身上还有温柔的存在。他的行动让我知道如何踏踏实实的做人!要诚实、勤勉,让我懂得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只有诚实信用才能做到坦然面对。</h1><h1>生命中的那些背影,渐渐淡了,散了。只留下一个伫立眼前的背影,任何的言语不可描述,久久的凝视,更是充满了爱意。无法忘怀的背景,无法分开的人——我的父亲。</h1><h1>“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今天当我站在家里阳台上,看着前方工厂厂区的景象,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怀念着父亲。</h1><h1>曾经有名人说:</h1><h1>在他人只是模糊不清的事</h1><h1>然而在心灵脆弱者</h1><h1>已经无数次及深深地</h1><h1>铭刻在回忆的心海上了</h1><h1>索性凭着顽强的印象</h1><h1>移在白纸上罢——</h1><h1>再回忆时</h1><h1>不向心海上搜索了!</h1><h1> </h1><h1> </h1><h1>杨 兵</h1><h1>写于2019年6月</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父亲的荣誉</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和母亲</span></p> <h1>父亲的荣誉</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父亲的荣誉奖章。</h1> <p>奖章盒</p> <p>一九八四年,父亲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联欢座谈会的请帖。</p> <p>一九八四年,父亲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座谈会的请帖。</p> <p>一九八四年春,工厂的新春座谈会请帖。</p> <h1>父亲应邀参加工厂春节座谈会。</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这一天,父亲记下了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h1> <h1>父亲的笔记,他在上面写上:做了一点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毛主席。</h1> <h1>一九七五年,父亲参加四川省工业学大庆会议笔记本。</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父亲当年在东北一二三厂参加职代会的手册。</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这是父亲笔记本上的插图,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点。</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当年学习的识字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识字本里的内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留下的他弟弟的抗美援朝纪念章。</span></p> <p>父亲留下的他弟弟的抗美援朝纪念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