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颜色

徐淑华

<p>2019年12月21日晚,随光大福成摄影俱乐部成员一行,我开始了踏雪东北的摄影旅程。这次旅程,一天之内历经了35度的温差,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至今我还非常留恋那份清冷那份寂静、那份妖娆那份纯粹、那份一尘不染!这是一次“冷静”的“心动”的旅程!</p><p><br></p><p>武汉的冬天最冷一般零下3、4度,这时候人们的体感是冷到骨头了,缩手缩脚,可在零下30度的东北,只要身体保护到位,身体内是热乎的,空气清新洁净,让人感觉非常惬意。去之前,呆在屋里,想想那“零下三十摄氏度”,我后背就发紧;可到了那儿,在茫茫雪原中,我欢天喜地,忘情拍摄,浑身温润,恨的是行程太紧!</p><p><br></p><p>在这次记录中,我着重分享对温差的体验。我想告诉南方的朋友:东北的寒冷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是舒适清爽的,是人生值得践行的一次难得的感受。天寒地冻,皑皑白雪,扫除了一切尘埃和蚊蝇。清澈的天空无忧了你的灵魂,多萌的雪景愉悦了你的眼睛。洁净的空间里,你可以敞开肺部大口呼吸,林海雪原中,你可以静躺厚雪上面聆听到清阳与古树的欢吟。当然,那片土地的东北人还会以好吃的饺子满足你的味蕾!</p><p><br></p><p><b>衣着装备</b></p><p>在冰天雪地里活动,衣着装备必须到位。我上衣是:高领保暖内衣、高领厚羊绒衫,薄羽绒服,外加厚的长羽绒服。裤子是保暖内衣裤、薄羊绒裤、宽松羽绒裤。袜子是加厚中筒保暖袜(运动型)。鞋子是保暖户外鞋(鞋底厚实防滑)。特别要提到的是,需保证每天一副<b>发热鞋垫</b>。到达东北的第一天,以为袜子和鞋子足够保暖,结果户外不到一刻钟,脚趾头就感觉冷,半天下来,脚有受冻的迹象。第二天,贴上暖脚鞋垫,全天舒适无恙。我的帽子、手套都是獭兔毛的,轻便暖和管用,尤其是露手指的獭兔手套,我认为是高冷地区摄影人的首选。我这次带了两种口罩,都不太理想,一种是薄的棉布的,呼出的热气很快结冰变湿了,一种是毡绒的包住整个面部的,太夸张不舒服也没必要。<b>雪套</b>是必备的,在雪地游玩或在户外雪原地拍摄,能有效阻隔雪进入鞋里,还能起到小腿防寒的作用。这次准备的装备中有三样东西是没派上用场的:冰爪、冲锋衣和厚羊绒裤。</p><p><br></p><p><b>摄影裝备</b></p><p>摄影的装备中不得不提到相机的保暖。我是特制了一个相机保暖套,对网上的保暖套进行了改良,保留了造型,对取景器部分,我留的是布帘子式样,拍摄时直接观看,不拍时,放下保暖。<b>相机保暖套</b>,与其说是保护相机,不如说是保护摄影人的双手。我看很多人是在相机电池处贴暖宝宝,没用保暖套,相机电源是没问题,可手冻的够呛。对于脚架的问题,对女性摄影爱好者来说,可能都比较纠结,我个人行摄多次,觉得<b>独脚架</b>是个折中的好方法,其稳定性虽不如三脚架,但有其独到的好处。独脚架的第一个好处是能支撑相机的重量,长时间手持单反,易于引起手关节发炎。利用杠杆原理,把相机扛在肩上,比挂在脖子上轻松。第二个好处是装卸比三脚架快捷很多,且不择位置,可随时随地安放。独脚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摄影时可替代登山杖的功能。雪地里行走可作为支撑。我使用的是曼富图的独脚架,扣板式的,便捷,质量不错。摄影爱好者出门还有一个纠结的问题,就是带哪几个镜头。我这次主打的是24-70,本想18-300的能替代长焦,结果画质不如意,几乎没用。有点后悔没带70-200,因为老里克湖雪齐腰深,雪下物体不明,不便找机位,有很多看得见拍不着的迷人小景。</p><p><br></p><p>东北自10月就开始下雪。冰与雪,已经成为东北最好的旅游资源。冰雪营造的世界,是圣洁是梦幻,是连太阳都被其臣服的奇异景观!</p><p><br></p><p><br></p> <p>外拍的第一站是著名的景点雪乡。</p><p>说到雪乡,人们的印象就是雪乡夜色:灯火阑珊,如梦似幻。雪,厚厚的,如同我们的羽绒服,轻柔地敷在篱笆上、房屋顶上。白雪下面,是热气腾腾的温馨生活!</p><p><br></p><p>雪乡坐落在两山之间。此地每年雪量大,时间长,不易溶化。我们的大巴拐过一座山,就明显感觉此地的积雪厚了很多,山上象是撒过了厚厚浓浓的面粉。</p> <p>与东北大妞的差距就是一套冬装。</p><p>知道服装对于形象的重要性了吧!</p> <h3>大红灯笼照亮了院落,雪,在人们心中就是棉被。</h3> <h3>雪爱柴火人家。待到春暖花开、满园笑语盈盈时,她在丛中顾盼!</h3> <h3>我悄悄看了你一眼。</h3> <p>冰挂</p> <p>雪乡的清晨。</p><p>寒冷盖不住人间烟火,早起的人们亮起了灯,升起了炊烟,开始了一天的新生活。</p> <h3>雪乡客流量很大,无论夜晚还是白天,无论街面上还是观景台上,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过还都在能接受的状态。清晨,大部分游客都在睡梦中,倒是拍摄的好时机。</h3> <h3>清晨的阳光温暖地抚摸着山头。</h3> <h3>我很帅的!</h3> <h3>阳光生动了雪乡。</h3> <h3>这张照片是我设想中的场景,被我抓到了!</h3><h3><br></h3><h3>光影、主角、环境,都刚刚好!</h3> <h3>清晨的阳光洒满雪乡的小河,河水中袅袅溪流不急不缓地潜流着。</h3> <h3>河岸是厚厚的冰挂!</h3> <h3>外拍的第二站是镜泊湖。湖面很大,坐上串串轮胎拖车(不知道当地人怎么叫这种交通工具),在湖面单程走了半个小时,才到达当地居民凿洞下网捞鱼的地方。</h3> <h3>看得清是我吗?肉包子一个!</h3> <h3>雪真的不冷!</h3> <h3>这鱼有点小!</h3> <p>第三站,长白山</p><p>冬季的长白山是天然的山水画卷!白色的画纸,棕黑色画笔,是绝佳的写生作品!</p> <h3>冷峻的高山,热气蒸腾的流水,人们徜徉在如此仙境之中,不知今夕是何夕,不明今年是哪年!</h3> <h3>卷起千堆雪,是真的!</h3> <p>我是第二次到长白山。第一次是夏季,看到了半遮面的天池,对天池上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感受颇深,我形容那黑云遮日为地狱。这次也不巧,天池因天气原因封闭。</p><p>背着沉重的相机包、拍摄长白山羞涩雪景的我!</p> <h3>山体线条优美,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清晰雅致。</h3> <h3>绿渊潭。</h3><h3>阳光明媚,绿渊情醉!</h3> <h3>冰清玉洁</h3> <h3>长白山脚下有一座地下森林,是天池流水冲刷而成。</h3> <h3>仔细观看下一组图片,可以对地下森林的形成有个基本认识。</h3> <h3>底下已是纵深的沟壑了!</h3> <h3>幽深峡谷</h3> <h3>受大雪制约,地下森林很难拍摄!白雪部分是高地,树林部分是塌陷的茂密的地下森林。</h3> <p>老里克湖景区入口</p> <h3>老里克湖是本次行程中印象最深的地方,林海雪原,碧空万里,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对它的热爱!</h3><h3><br></h3><h3>下面我分别从碧空、雪挂、光影几方面来展示它的魅力!</h3> <h3>古树参天不够,雪花晶莹剔透,若问白天鹅,却道湖水堪流。别走,别走,把酒言欢秋后。</h3> <h3>蓝色舞台,着白色服装,舞姿最是曼妙!</h3> <h3>雪挂。梨花瑞雪飞,絮落古树北,天然雪雕胜天公,林海雪原美!</h3><h3><br></h3><h3>天鹅</h3> <h3>回眸的美女</h3> <h3>侧卧的少妇</h3> <h3>振翅的企鹅</h3> <h3>一朵棉花献给你!</h3> <h3>龙头</h3> <p>一颗大大的人参</p> <h3>无痕大雪,参天古树,明媚阳光,三者交相辉映,不是天上宫阙,却是人间冬月!</h3> <h3>高调印花</h3> <h3>小草也俏丽</h3> <h3>通透</h3> <h3>迎接</h3> <h3>轻轻掠过</h3> <h3>风韵犹存</h3> <h3>穿林海,走雪原</h3> <p>吉林雾凇岛是行程的最后一站。</p><p>这里是松花江源头,江水环抱,冷热空气交汇,故而形成树挂。这里的树挂与老里克湖的树挂不同,老里克湖是雪在气流中形成,厚积圆润,这里是水汽冻结而成,有明显的纤细线条,更加晶莹,更加秀丽!</p> <p>开怀</p> <p>冰雕</p> <h3>长辫子的背影</h3> <h3>巧手编织</h3> <h3>小屋不孤独</h3> <h3>河边小精灵!</h3> <p>我当时特想跳东北秧歌,无奈手里拿着重重的相机!</p> <p>以下的图片是我以本次行程中部分雪景拍摄做为素材完成制作、用来发朋友圈的。制作中,我采取了中国风,配上文字,印章用的是我父亲给我取的小名“圣蓉”。</p><p>图片受到朋友们广泛的赞誉和好评。我把它们印制出来,便于收集保存。</p> <p>冬天行走东北,裹着厚厚的行囊,拍摄着壮美的雪景,连着吃了四顿东北饺子,真的是人生快事!</p><p><br></p><p>本书于2020年11月22日小雪节气编辑印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