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己亥夏秋,天高气爽,丽日蓝天。一张黄卡,一壶清水,原点出发,螺旋逆转,遍游触摸,勤拍随录。名堂雅园,丛林古刹,跨山越湖,穿谷入圃;查经问典,细研考察。苦哉,悠也。</h3> <h3> 广州简称穗,广东省会,古称楚庭、番禺、任嚣城、赵佗城、兴王府。广州得名始于三国时吴国的黄武五年(226年)。</h3><h3> 周夷王时(公元前895年至公元前880年),据传有5位仙人各骑口衔六枝谷穗的羊降临楚庭,把谷穗赠与邑人,并祝此地永无饥荒。仙人言毕隐去,羊化为石。自此楚庭风调雨顺、幸福吉祥,筑城扩地,逐步成为岭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州因此也被称为“五羊城”、“羊城”’和“穗城’。公元前214年,秦任嚣与赵佗率军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以番禺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为广州建城之始。之后根据当地人口稀少的状况,上书朝廷从中原迁50多万人到岭南,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历史上广州曾为三朝古都。据载,秦亡后,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国都定于番禺。917年,刘岩(䶮)建立南汉国,成为五代十国中的一国,定都广州,并将广州改称兴王府。971年,宋灭南汉,废兴王府。1644年,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地方性政权,历史上统称南明,前后共历18年。1646年,南明王朝在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金粤)为帝,改元绍武。同年清军攻入广州,朱聿鐭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h3><h3> 越秀、荔湾两区,是广州现有11个行政区的两个,也是原越秀、东山、荔湾、海珠老四区中珠江河北的所在地,原越秀区更是广州古城的所在地。2000多年间,在广州它们的中心位置变化不大,更体现了羊城2000多年的发展,承载了独特的岭南文化。放眼世界,建城历史超过两千年,而城市中心位置一直没有偏移的,只有广州、罗马和亚历山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公园 </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人民公园位于中山五路,是近代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被誉为“广州市第一公园”,又称中央公园。园址从隋朝起均为衙门官邸,并曾为南明绍武政权王宫。民国初期,根据广州还没有公园的现状,孙中山倡议辟为公园,1918年建成并命名为“市立第一公园”。</h3><h3> 广州城市坐标原点(简称广州原点),于2010年在人民公园南广场建成。广州主要建筑物、名胜古迹等都可据此标出方位及与原点的距离。</h3> <p class="ql-block"><b>广州原点</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山纪念堂</b></h1><h3> 中山纪念堂位于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铸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元宫</b></h1><h3> 三元宫,道教宫观,位于应元路。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年)改建后更名三元宫,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即尧舜禹三位大帝。同治八年(1869年),住持黄宗胜重修三元宫,从肇庆得青牛足迹石块,今置于吕祖殿前的小池内。</h3> <p class="ql-block"><b>青牛足迹</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榕寺</b></h1><h3> 六榕寺位于六榕路。它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也有把大佛寺一起称五大丛林),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h3><h3> 据传,420一479年间建寺,名为“宝庄严寺”。537年(梁大同三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柬埔寨)请得佛陀舍利回广州,得到梁武帝诏许后,于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917年,南汉刘龚称帝,宝庄严寺易名长寿寺,作为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塔仍称舍利塔。971年,南汉灭亡,长寿寺及舍利塔均毁于大火,从此湮没一百多年。988年(北宋端拱元年)重修该寺,并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铸铜像供奉,改名“净慧寺”。当时寺内有古榕六棵,民间已有“六榕寺”之称。1086年(宋元佑元年),净慧寺住持寻得旧塔基址重建宝塔,并发掘出所藏佛舍利,仍旧瘗藏。1097年宝塔落成,又名千佛塔、六榕塔、花塔。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苏东坡路经该寺,欣然书下“六榕”二字,净慧寺从此得名六榕寺。</h3> <p class="ql-block"><b>花塔</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光孝寺</b></h1><h3> 光孝寺位于光孝路,据传是六祖惠能在菩提树下出家剃度之地。寺内文物史迹众多,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诃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h3><h3> 据载,公元前二世纪始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名制止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昙摩耶舍到广州,在此建佛殿,奉敕译经传教,改寺名为王苑朝延寺(俗称王园寺)。其后,又易名为乾明法性寺、乾明禅院、崇宁万寿寺、天宁万寿禅寺、报恩广孝禅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易名光孝寺。1650年清军南下,光孝寺毁于战火,故把光孝寺作为贡院,之后被各种单位占用。1961年,国务院公布光孝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光孝寺进行全面复建和修葺。</h3> <p class="ql-block"><b>瘗发塔</b></p> <p class="ql-block"><b>菩提树</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光塔寺</b></h1><h3> 怀圣寺位于光塔路,又名狮子寺、光塔寺、怀圣光塔寺。它是中国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筑。</h3><h3> 相传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贞观元年(627年),阿布·宛葛素和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捐资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为纪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怀圣”。元至正三年(1343年)被焚,7年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规制。光塔寺建有怀圣塔,因教徒在诵经时常在塔顶用阿拉伯语呼喊“邦卡(呼唤之意)”,也被称为“邦卡楼”。粤语里“邦”与“光”谐音,另外塔位于珠江边,唐朝时入夜后塔顶悬灯来为来往的船只导航,故人称“光塔”或“番塔”。</h3> <p class="ql-block"><b>光塔</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药洲遗址</b></h1><h3> 药洲遗址位于教育路,又名九曜园。据载,919年,南汉开国皇帝刘龑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史称西湖或仙湖。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湖中有奇石九块,称为九曜石。沿湖有亭、楼、馆、榭,风景甚美。明清以后湖面渐淤塞缩小。1949年药洲遗址的面积只得2000多平方米,其中湖水面积440平方米,仅存太湖山石8座。1988年开始维修药洲遗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佛寺</b></h1><h3> 大佛寺位于惠福东路,始建于南汉(917至971年),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应上天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年)公署毁于火灾。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风格重建殿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越王宫博物馆</b></h1><h3> 南越王宫博物馆位于中山四路。它展示了两千年前南越国王宫御苑的遗迹、遗物;帮助了解考古发掘的情形。</h3><h3> 在发掘南越国宫殿遗址过程中,在其上层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南汉国宫殿遗迹。南越和南汉两个朝廷巧合地把自己的宫殿都建在了同一地方。</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城隍庙</b></h1><h3> 城隍庙位于中山四路,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城隍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据载,广州城隍由于受省级长官拜谒,地位比本省其他城隍高,清雍正年间,被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由此广州城隍庙也升格为都城隍庙。现在庙内供奉的是南汉国王刘䶮,位于刘䶮左右分别是海瑞和杨椒山。</h3><h3> 朱元璋建立明朝,龙椅尚未坐热,便于当年下诏大封天下城隍。他一改过去各地城隍名目不清,权限不明、等级不严的混乱状况,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并下令各地城隍庙统统不得杂祀其他神灵。于是全国各地一千多座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起来。广州城隍庙,就是这股“城隍风”的产物。</h3><h3> 为什么朱元璋要大封天下城隍,据朱元障与大臣宋濂的对话所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从此,“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为”的官方意识形态,毫无悬念地渗透到原本只是民间信仰的城隍爷的神像中,形成城隍文化最核心的部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越秀公园</b></h1><h3> 越秀公园位于解放北路,与白云山联成广州城北的屏障。历史上又称越秀山、粤秀山、越王山。明朝永乐年间,山上曾建观音阁,所以又称观音山。越秀山以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园内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镇海楼(广州博物馆)、中山纪念碑、明绍武君臣冢、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电视塔等历史遗跡。元代以来就被称为羊城八景之一,元代为粤台秋月,明代为粤秀松涛,清代为粤秀连峰、镇海层楼,现代有越秀远眺、越秀层楼、越秀新晖。</h3> <p class="ql-block"><b>五羊石像</b></p> <p class="ql-block"><b>中山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镇海楼</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兰圃</b></h1><h3> 兰圃位于解放北路,越秀公园西门对面,是一个专为培植兰花的专类性公园。原为一片荒地、1951年开辟为小型植物标本园,1953年改建成兰圃。兰圃自建园之日起,就一直受到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陶铸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朱德1960年首次来到兰圃,就被这里的幽雅环境所吸引,其后几乎每年都要重游此地,关注兰花的生长情况,甚至还把自己培植的兰花赠送给兰圃,并在此题词留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仙观</b></h1><h3> 五仙观位于惠福西路,为祭祀五羊传说的五仙而建的谷神祠,现祠仍有五仙石像,供人奉祀。现祠为洪武十年(1377年)迁建,现仅存仪门、仙迹池、后殿和岭南第一楼。</h3> <p class="ql-block"><b>仙人拇迹</b></p> <p class="ql-block"><b>岭南第一楼</b></p> <p class="ql-block"><b>坡山古渡</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室</b></h1><h3> 石室圣心大教堂位于一德路,是天主教大教堂。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因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均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双尖塔哥特式石结构建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b></h1><h3> 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位于沿江西路149号,馆舍永安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7年。该建筑原是有“万金油大王”之称的胡文虎于上世纪30年代在国内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的场所。1995年,胡文虎之女胡仙把永安堂捐赠给广州市政府。后来,永安堂移交越秀区管理。</h3> <p class="ql-block"><b>解放桥</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珠广场</b></h1><h3> 海珠广场位于起义路与沿江路的交点。它见证了海珠桥被炸与重修、解放军进城等重大历史事件。</h3> <p class="ql-block"><b>海珠桥</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农讲所</b></h1><h3>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中山四路,原址为1370年明代建造的番禺学宫,又叫孔庙。旧址纪念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同志题写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牌匾,故人们常称这里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讲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烈士陵园</b></h1><h3>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俗称烈士陵园,位于中山二路。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发动了广州起义,后失败,死难烈士5700多人,都埋于此。为纪念革命先烈,195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此兴建了大型陵园,大门石壁上刻周总理题写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流花湖公园</b></h1><h3> 流花湖公园位于流花路和东风西路之间。现址相传是晋代芝兰湖,后成为菜田。1958年为疏导街道水患,组织广州市民义务劳动,建成流花湖,后辟为公园。公园目前已经形成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自然风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粤剧艺术博物馆</b></h1><h3>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恩宁路,2016年建成开放,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园林式博物馆,沿荔枝湾涌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h3><h3>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珠三角、粤西、港澳地区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在国外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h3><h3> 粤剧的产生和形成,普遍认为,于明朝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从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的结合。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白话演唱,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荔枝湾</b></h1><h3> 荔枝湾,又叫荔枝湾涌,位于龙津西路茘湾湖公园旁。荔枝湾涌严格来说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而是涌畔湿地中纵横交错的水系的总称。历史上的荔枝湾涌故道北至冼马涌,与芝兰湖(现流花湖公园)相通,南至黄沙注入珠江,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并开始经营荔枝湾,其后经过千百年来人工与天工的巧妙结合,使荔枝湾成为著名的消夏游乐地。</h3> <p class="ql-block"><b>文塔</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荔湾湖公园</b></h1><h3> 荔湾湖公园位于龙津西路一带,西至黄沙大道,北至中山八路。历史上该地曾大量种植荔枝。荔湾湖公园是体现南国风情,以湖为主的公园。公园于1958年由广州市民义务劳动开挖而成,是广州四大人工湖(东湖、流花湖、麓湖)之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仁威庙</b></h1><h3> 仁威庙位于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宇。仁威庙始建于宋朝皇祐四年(1052年)。</h3><h3> 据传,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乡里集资建庙参拜,并将庙名改为“仁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氏书院</b></h1><h3>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是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项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林寺</b></h1><h3> 华林寺位于下九路西来正街,前身叫西来庵。隋代以前此地为珠江岸边。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天竺(即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中国传教。他首先在此登岸,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后世信徒尊奉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始祖,因而称其当年登陆地为西来初地。</h3><h3> 西来庵是菩提达摩来粤建立传佛心印的第一道场,也是他唯一的亲自建立的道场,是名符其实的禅宗第一祖庭。 后世僧俗都因敬仰达摩的传教事迹而将华林寺视为岭南佛教圣地之一。1655年,西来庵改为华林寺,并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首。</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面</b></h1><h3> 沙面是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曾称拾翠洲,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沦为英、法租界。1925年6月23日,广州几万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反帝示威大游行,下午2时40分,当游行队伍到达西桥时,在西桥桥头的碉堡、水塔以及高楼大厦架设的机枪,向我游行队伍射击,停泊在白鹅潭的英、法、葡等国的炮舰也开炮轰击,当场死亡者52人,重伤170余人。这就是“沙基惨案”,又叫“六二三惨案”。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当时占领广州的日伪军遂实行军事接管沙面,把英、法、美等外国人关进集中营。1942年3月沙面移交汪伪政府接管。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但整个沙面仍然是美、英、法等国的势力范围,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沙面才真正回归。</h3> <p class="ql-block"><b>人民桥</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化公园</b></h1><h3> 文化公园南临西堤二马路,北靠十三行路,东至人民南路,西到镇安路,是集宣传展览、文娱体育、园林绿化、游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h3><h3> 文化公园前身为1951年建成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1952年改名为“岭南文物宫”。1956年改名为广州文化公园。1968年改称广州文化公园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名广州文化公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则徐纪念园</b></h1><h3> 林则徐纪念园位于沿江东路海印桥公园内,2010年建成。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靖海门外的海印石附近东炮台进行了3次销烟壮举。</h3><h3> 林则徐是清朝时的著名民族英雄,他率领的虎门销烟,不但揭开了中国反封建爱国运动,也是近代最为出色的爱国运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山湖公园</b></h1><h3> 东山湖公园位于海印大桥北引桥以东,南临珠江,东连珠岛宾馆,北接龟岗商业区;是广州四大人工湖之一。公园是1958年广州市民义务劳动挖湖造园而成,于1959年建成向游客开放。</h3><h3> 东山的名称,源于古代广州小东园的一座山冈(东山湖公园在其山区内)。此山冈与流花湖西南侧的西山和城北的北山(即越秀山)相对而称东山。东山湖简称“东湖”又与古代的药洲西湖对应。</h3> <p class="ql-block"><b>海印桥</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花岗公园</b></h1><h3> 黄花岗公园又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位于先烈中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h3><h3>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动物园</b></h1><h3> 动物园位于先烈中路。有南、北两门,于1958年建成开放。动物园有选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哺乳类、爬虫类、鸟类和鱼类等动物 ,其中不少属于世界珍禽异兽。动物园同时亦是一个植物展示的园地,种植的树木有200多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大仙祠</b></h1><h3> 黄大仙祠位于古祠路,始建于1899年,1910年遭破坏。1915年原主持梁仁庵道长携黄大仙画像、灵签和药签等到香港,并于1921年建成香港黄大仙祠。直到1997年广州黄大仙祠在芳村原地复建,1999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并对外开放。</h3><h3> 黄大仙,原名黄初平(约328~386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兰溪黄湓村(另说浙江金华义乌赤岸),原是一名放羊牧童,18岁开始修道,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黄大仙,称“赤松仙子”。据传黄大仙法力高强,叱石成羊。因其施医赠药、扬善惩恶、除暴安良,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普济劝善、助人为乐、有求必应”也就成为黄大仙民间信仰的核心。宋代被敕封为“养素净正真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醉观公园</b></h1><h3> 醉观公园位于芳村大道中。清末民初,芳村花地有大小园林30多座,尤以醉观园、留芳园等八大名园最著名。其中,醉观园所种牡丹深为当时达官贵人所钟爱,园中摆设讲究,规模也最大。日军侵占广州后,园林遭到破坏。建国后醉观、留芳等幸存的园林在醉观园址上合并、1984年扩大成为醉观公园,并逐步建成“娇小玲珑,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公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