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到中年又一直生活在四川德阳的我,愈发得怀念思念生我养我的家乡(湖北沙洋),对于家乡的感觉一直停留在小时候的记忆。</h3><h3> 小时候,我们常趁父母农忙时,跑到田野里嬉戏玩耍。尤其喜爱在田野里池塘里找寻那些可以食用的嫩芽野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h3><h3> 三月三,茅芽尖。茅芽是茅草的花蕾,三月初时还被包裹在的叶子里,我们常在茅草茂盛的地方寻找,发现了茅芽,就用两根手指夹住,轻轻一抽,再剥开叶子,露出白白嫩嫩的部分,放入口中,滑滑的,有些许甜味。有时觉得吃一个不过瘾,干脆连抽好几个出来,用手拍成茅芽饼,放入嘴里细细品味。割猪草时带着镰刀,用镰刀的尖端顺着茅草插进土里,往外撬,撬着挖着刨着就露出细细白白的根,用手把茅草根上的土弄干净,放在嘴里嚼着也是很甜的很幸福的。</h3><h3> </h3> <h3> 四月芳菲天,麦子刚刚灌满浆,正是燎麦的好时候。我们每个人从地里挑饱满的麦穗掐断,扎成一束,小心地放在火上燎。燎着燎着,麦子的醇香便在火的炙烤下浓郁起来,散发出诱人的味道。这时,我们便把炙热的掐下,放在手心,用力揉搓,用嘴呼呼吹去麦芒,吹干净了些,就一把捂到嘴里,任同麦灰把嘴角、脸上粘得黑乎乎的。</h3> <h3> 四月初,村后的渠道两侧、房前的堰塘边、村西头村东头的杨槐树,葱笼椭圆碧绿的小叶子衬托着洁白色的槐花显得格外的美丽,一枝枝一团团一簇簇,挨挨挤挤,散发着清香。这时我们通常会提上篮子,把镰刀绑在竹杆上,钩下一串串槐花,回家奶奶给我们做成各种美味的食品,加些许面粉蒸着吃,也可以炒鸡蛋。</h3> <h3> 五月收了油菜籽、小麦的田里已灌满水。田埂上,枝头摇曳的红影,酸酸甜甜的味道。相信儿时的伙伴们都熟悉这是什么,我们小时都称之“猛子”,再然后读书了,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笔中的“覆盆子”不就是“猛子”的味道。</h3> <h3> 四五月份,每次下雨后就会有一群小伙伴提着篮子约着出现在村子东坡后坡的松树林里,小时个个都眼尖腿勤手快,身轻如燕行如飞,在松树林里钻来穿去的,翻开草丛寻找松菇,很娴熟地从潮湿的松针丛中发现许多隐藏的野生松菇。松菇一朵接着一朵,小伙伴们小心翼翼的将它们从土里掰出来,一个个地都提着满篮的松菇回到家中。大人们就把捡回去的松菇除蔸去杂,清水反复漂洗,开水焯捞去土味,油滚入锅爆炒,放上香油、辣椒、葱蒜等调料,一盘清香扑人、勾人馋虫的清炒松菇就摆在眼前。</h3> <h3> 桑葚才好吃。阳光下,那一串串紫红或紫黑的桑葚在桑叶间随风摇摆,好像在向我们招手。我们选出一个爬树高手上树去摘,其余人在树下捡。等桑葚一串串掉下来时,我们就撩起上衣当口袋,一把一把往里盛。当然,也忘不了一串一串往嘴里塞,酸酸甜甜的味道沁入心底。</h3> <h3> 村西头上学路上有几块很特殊又神奇的田,很久很久以前应该是莲藕塘,冬季种不了庄稼,只能闲置着,这里可是小伙伴们的乐园。小伙伴们上学放学走到这里总会去田里找寻一番,运气好时每人都可以找到好几颗“莲子”,莲子的黑色外壳坚硬、光滑,牙齿咬不动时,就会找工具敲击它,敲裂后,轻轻剥开黑色外壳露出肉白色的莲子,再把绿色的莲子芯抽掉,剩下的放在嘴里,嘎嘣嘎嘣嚼着,干香干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这些深埋在泥土里的莲子也是争相着冒出小芽来,这时更容易发现目标,顺着那个小小莲子叶,就能找到它,这时的它也是黑黑的,只不过外壳已不再那么坚硬了,很轻易地就能剥去它的外衣,掰成两瓣,放在嘴里它是清香沁甜的……</h3> <h3> 暑假,前后堰塘,村东村西的水塘里,长满了荷花、刺藕、菱角,我们就会以种种借口,去采摘一些回来吃,更有胆大的小伙伴,直接跳到水中,用脚去踩藕尖,拿回家一加工也是一盘美食。</h3> <h3> 秋季里,后坡旱地里长得野生菇娘果到处都是,这些小伙伴们的最爱,居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h3><h3><br></h3> <h3> 还有烧蚂蚱、烤红薯、玉米秆、高梁秆、泥鳅、黄鳝、乌龟、……那时田野里池塘里的美食真是不胜枚举,它们装点着我的童年。<br></h3><h3> 那时的生活,那一抹抹儿时的记忆,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渐行渐远的童年时代,那农家土灶台下噼噼啪啪的柴火,那烟囱里升腾的缕缕炊烟,都无不弥散在心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