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关长城与青龙桥车站——长城系列之十二

Gao Ping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代,长城扼守边陲,防止游牧民族骚扰,最北是宣化边关,其次为八达岭、上关、水关长城、居庸关、南口,最后就是北京外城和内城及紫禁城,形成一个整体防御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忆历史,当年瓦刺和李自成都是先攻占大同,前者在土木堡全歼明朝主力,后者从八达岭西侧用炸药破关而入,通过收买太监从广宁门(今广安门)而入北京。</span></p> <h1>我们在德胜门东南侧,乘919汽车,行驶1个半小时来到水关站下车,向东行,路北高坡有詹天佑故居,当年修建铁路时曾经在石佛寺村姬姓人家居住一年之久,关系十分融洽,其居住的房屋至今保存完好,2003年在其子孙的大力支持下,将詹天佑曾居住的房屋改为詹天佑旧居陈列馆,供后人瞻仰怀念。</h1><h3><br></h3> <h1>詹天佑,广东南海人,出生于1861年,1881年自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回国,1905年受命任京张铁路总局工程师,在饱受外国列强欺辱下,用四年时间修筑了201公里的京张铁路,比预计提前两年完工,并克服直线距离1000米需爬升33米高程的筑路难题,发明了「人」字形道岔,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h1> <h1>院内保持原样子,有一些简单的照片和文物展示。</h1> <h1>我们在附近转悠,这里有别墅区,许多改成度假村,乃潘石屹建的「长城脚下的公社」。</h1><h3><br></h3> <h1>从詹天佑故居出来,向东就是石佛寺,我们所看到的分成两个部分的:「寺院」和「佛爷台」。</h1><h1>迎面就是石牌楼,横幅写到「乘愿而来」,两侧楹联为「庙小佛大长城内外生善念,心阔景微佛寺前后种福田」。我仔细琢磨楹联文字,写得太好了,真实。</h1> <h1>进入石牌楼,迎面就是一个踌躇满志的小和尚,背后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原文260字如下:</h1><h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h1> <h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后面就是亿年玄臧石佛,其渊源如石碑记载:</h1><h1>「二零一六年,重兴石佛寺,外出寻宝。行至五台清凉世界,身乏倦困,觅一处荫凉山体小憩。甫一坐下,顿感浑身生力,背部火热似有阳光照耀,似梦非梦中,转身而视,倾刻,山体晃动,树木花草离山而去,空白之处,突兀巨石,石中众菩萨或坐或站或行于半空,众生膜拜其衣袂之下。愕然间,忙合十俯首,少倾,仰头再观,此巨石竟与山体脱离,独立而出……石佛寺造化深厚,佛祖垂爱,恩赐巨石,遂启运回京,供奉于高台之上」。</h1> <h1>进山门,左侧为五尊千年石佛,从左至右一次是:上师佛,弥勒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上师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释迦牟尼佛</h1> <h1>现存的寺院,只是建筑遗址,原寺已于1901年被八国联军焚毁。</h1><h1>其寺院的规模非常小,只有两进院落,「大雄宝殿」在第二进院落里。</h1> <h1>在水关汽车站南侧,八达岭高速收费站附近,有一个厅轩,仔细看石碑方知「佛爷台」,是石佛寺的一部分,上面供奉着十三尊神像,迎面主尊,乃释迦牟尼佛,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侍从」,东西两翼另外还各有五个神像,这些都是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元代石像,雕刻技法古朴,服饰独特、形象生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侍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像</h1> <h1>回到广场,我们凭锦绣江山一卡通入内,水关长城居八达岭长城东侧。</h1><h1>水关箭楼居在两山夹道之中,长城呈「V」字形顺山势而行,远看似鲲鹏展翅欲飞,箭楼也是敌楼,同时兼具水门功效,即在墙体下方构建流水的通道,其建筑在沿线长城中极为罕见,故名「水关长城」。</h1><h1>今地势已经发生变化,前后为景区广场,看不到河床,东侧为高速公路,西侧为别墅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后老刘户外队合影留念</h1> <h1>从山上俯视水关箭楼,新修的,没有历史价值。</h1> <h1>来到西一楼,修缮过,东西两侧有箭窗,砖石结构,一层东西设有通拱,呈船顶形状,二层原有铺房,现已毁损,上下楼用木梯相连,现仅存楼梯脚座。</h1> <h1>站在高处,远望群山莽莽,苍茫无际,蕴燕赵慷慨悲壮,那高峰巍巍,横无际涯,育塞外剽悍粗犷。</h1> <h1>长城地势险要,像苍龙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穿行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堡相连,烽燧在望,双面箭垛,拒敌万千。</h1> <h1>随山势而去的坡度极大,许多地方近于垂直,加上台阶落差较大,攀登起来十分费力,感到心惊胆战。</h1> <h1>累得气喘吁吁,终于爬到一个稍平坦的地方,回首望去,底下队友艰难的攀登。</h1> <h1>稍微喘口气,又一个垂直的长城正在等待,没有退路,咬紧牙关向前。</h1> <h1>来到「西二楼」,残墙断壁孤零零地在强劲寒风凛冽中微微发抖。</h1> <h1>经过一段路程,来到西三楼,这是景区设定的终点,再往前就是没有修缮的野长城了,我们从铁栅栏门上面翻越过去。</h1> <h1>地面积雪,有的地方结冰,路面很陡,不得不从侧面扶着城垛一步一步地小心向前。</h1> <h1>不远地方又一个铁栅栏门,不知被谁锯断,我们从空隙钻进去。</h1> <h1>来到「西四楼」,敌楼已经残破,没有屋顶,只有四周的墙壁和瞭望台及箭口。</h1> <h1>又一个高坡等待我们,遥看前面有天线的敌楼,那就是下撤的地方,我顿时感到力量。</h1> <h1>来到「西五楼」,敌楼保留比较完整。</h1> <h1>西侧有烽燧,又名烽火台,是古代边防发出报警信号的设施,白天放烟叫烽,晚间举火叫燧。烽火台建立在长城外侧山脊的制高点上,用以传递军事信息。</h1> <h1>敌楼前面有台阶通往内城的圈门,这是给士兵送给养或到营房换哨的地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构件</h1> <h1>里面建筑保留完好,从瞭望孔观察,关外群山起伏。</h1> <h1>宇墙下方满布呈75度角的箭孔,射击覆盖面积广。</h1> <h1>通风孔,用以疏导由垛口吹入的强力北风,降低对城墙的冲击,同时用于排水孔。</h1> <h1>用竖砖相隔,防止路面的方砖滑坡,仔细观看就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h1> <h1>来到「西六楼」,这是一个折角,南北向的长城在此拐弯向西。</h1> <h1>通往上层的楼梯,第二层建筑没有了,屋顶也腐蚀殆尽。</h1> <h1>从瞭望孔观望八达岭方向,群山起伏,长城像卧龙一样横贯东西,关内方向树木茂密,而关外方向的树木是近代种植的,当年为了御敌,三百米的隔离带树木全部砍伐。</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敌楼的门槛,用条石构成,十分坚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石头凿成的门栓孔</h1> <h1>继续向西,长城在这里呈S波浪形状,十分优美。</h1> <h1>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消逝,地面方砖依旧坚硬如初,时光的烙印爬满砖面,斑驳陆离。</h1> <h1>我们来到最后一个敌楼「西七楼」,阳光明媚,大地生辉,给人暖洋洋的感觉。</h1> <h1>最后一段长城呈垂直方向依山而降,让人感到一种恐惧感,很难想象当年是如何完成这样艰难的工程。</h1> <h1>我侧身而下,另一只手牢牢抓紧城垛缝隙,一步一步地向下迈,生怕被冰块滑倒。</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首望去</h1> <h1>从敌楼外侧观察箭孔,明显地看到斜坡和箭槽。</h1> <h1>俯视青龙桥火车站,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修建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京张铁路而截断水关长城和八达岭长城。</h1> <h1>下降,十分陡峭,如果有恐高症的人恐怕无法完成这段穿越。</h1> <h3>尽头有一个古砖和石块垒砌的四周有门洞的建筑,莫非代表已经消失的敌楼?</h3> <h1>回首观望,最后一个队友正在下山,我能走完这段长城感到自豪。</h1> <h1>我们下山,从八达岭陵园出来,门卫特别诧异,问我们从哪里来?告知从水关长城,心里感到好笑,拐弯首先看见民国时期的排房,那是当年京张铁路工人宿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5年修建的铁路护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京张铁路「之」字形线路</h1> <h1>京张铁路最陡峭的路段在南口至八达岭间,俗称「关沟段」。这段铁路的坡度已大大超过了火车最高爬坡率为25‰的现代标准,达到了33‰。在技术远远落后于现代的百年前,这样的条件下修建铁路是难以想象的。</h1><h1>而詹天佑在设计上用一个横放的「人」字形轨道解决了这一难题。</h1><h1>列车为了达到「人」字一撇的尾部,先顺着「人」字一捺到达顶端,然后再掉过头来上行。这样,延长了列车运行的距离,提高列车爬升的高度,解决陡峭的坡道通行问题。</h1><h1>詹天佑通过反复勘察测量发现,青龙桥的天然地形恰好适合列车折返。这一决策与原设计施工的八达岭隧道相比,长度从1900米减少到1091米,可以大大缩短工期,节约成本。</h1><h1>——摘自百度文库</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路构件</h1> <h1>青龙桥火车站南侧有一株巨大的古树,为了防止强劲的北风刮到,将树冠锯掉。</h1> <h1>纪念1905年京张铁路的石雕,形象表现当年工人施工状态。</h1><h3></h3> <h1>车站老站房的南侧,有序摆列着几块刻有符号的石碑,上面刻着的字符横横竖竖,我看不懂,查阅资料得知是「苏州码子」。</h1><h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辉判断这是苏州码子,是中国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当年京张铁路兴建时就用它来标注长度和高度。</h1> <h1>1922年4月24日,社会各界在此举行隆重的詹天佑铜像揭幕典礼。</h1><h1>詹天佑铜像高2.4米,按照他生前原貌铸造的,文革中被红卫兵拉倒,铜像的前胸和脑袋都磕破了。</h1><h1>铜像作者是建田大梦,是东京美术学校的雕塑系主任。</h1> <h1>这里有一个碑亭,仔细观看乃「大总统颁给之碑」,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撰文并书,大兴宋徳裕镌刻。</h1><h1>碑文书法以褚体为风骨,笔力瘦劲,潇洒俊逸,如朗朗清风扑面而来。碑体石质为花岗岩,因材质坚硬所刻字口较浅,又因岁月风蚀,而碑面较麻,模糊不清。</h1><h1>全碑通高四米有余,宽一米一左右,碑文总计七百六十二字,其主要内容为表彰詹天佑生平德行及京张铁路修筑过程。</h1> <h1>「大总统颁给之碑」碑额依旧清楚,用金笔描绘。</h1> <h1>「大总统颁给之碑」文字如下:</h1><h1>「海通以来,吾国选派士人游学东西洋,四十余年项背相望,以迄今日。其间,兴教育、修法律、整军政及以一材一艺效用于国家者,多不可胜数。求其功绩昭著、坚苦卓绝、为海内外同声赞美,盖未有若詹君者也。君之游美国也,年甫十二,时清同治十一年,为我国派学生出洋之始,至光绪七年毕业始归,其所入学校为美之威士哈芬小学、纽哈芬中学、耶鲁 大学;其充教员则为福州船政局、广东博学馆、广东海图水陆师学堂;其充工程师则为天津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湖汕各铁路;其充总工程师则为京张、张绥、川汉、粤汉各铁路;最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而以京张路工为尤著。京张路者,自京师达张家口,长三百七十余里,南口以北,冈峦重叠,溪涧纷歧,地险而工艰,出居庸关则八达岭横蔽于前,其上为古长城,峭壁百寻,惊心怵目。君初履勘,拟由石佛寺向西北行,当凿洞六千佘尺,其后乃改由东面斜行,就青龙桥施工辟峡,仅凿洞三千五百余尺耳。当是时,君所携习工程学者仅二人。昼则茧足登山,夜则绘图计工,无一息之安。既而其二人者,或以事他调。议者窃以为吾国人未有当此任者。君益冥心孤往,不以无助而少弛其志。凡十八月面山洞蒇事,四年而全路告成,开车之日,王公士庶及东西人士观者数万,咸啧啧叹为前古所未有。时予方任邮传部尚书,亲睹其盛事,实君生平莫大之荣誉也。君之督办汉粤川铁路也,国人以所信君于京张者,策功之必成,日夕跂望。君已先成湘鄂之武长一路,及汉宜路之首段,而君遽以民国八年四月二十四日殁于汉上,年五十有九,其遗呈三事,语不及私。知与不知,罔不嗟悼……」。</h1> <h1>汉粤川铁路督办总公所将詹天佑病逝消息呈报北京民国政府交通部,并转呈民国大总统。当时担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特地专门下令为詹天佑隆重治丧,其文如下:</h1><h1>「汉粤川铁路督办、交通部技监詹天佑,学擅专门,中外推重,创办京张全路,精心擘理,茂绩昭然。近年督办汉粤川路工,创造艰难,诸资经画。遽闻溘逝,惋惜良深。著给予治丧费锒二千元,派何佩瑢前往致祭。灵柩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仍交国务院从优议,以示追念贤劳之至意,此令」。</h1><h1>其文曰: 故交通部技监、汉粤川铁路督办詹君之碑。</h1> <h1>汉粤川铁路督办总公所将詹天佑墓道,乃近年所修。</h1> <h1>詹天佑墓,花岗岩上刻「詹天佑先生之墓」,字简洁而遒劲有力,后面的黑色石碑对詹天佑的一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h1><h1>1922年春,当詹天佑的灵柩移葬于北京西郊小南庄。80年代移葬于青龙桥火车站旁边,1984年的时候,此地被列为了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单位。</h1> <h1>站在墓地俯视铜像背身,仿佛詹天佑目送来往车辆,这是他的功勋之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达岭」三个字为旧物</h1> <h1>北面就是青龙桥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白色黑字的「青龙桥车站」,是时任京张铁路会办关冕钧所书,下面的英文站名是威妥玛式拼音法(韦氏拼音),落款「光绪戊中秋季」。</h1><h3></h3> <h1>阳光下,车站特别美,青灰色的古朴外墙,木制的弧形门,黑色镀铬的路灯,百叶窗也是按照西洋形式,保留旧时代传统的候车室。</h1> <h1>「小邮局」三个字按照清代书写习惯,自右向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质百叶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刘队合影</h1> <h1>万里长城与京张铁路青龙桥站线路交汇点:北纬40度21分0.95秒,东经116度1分6.96秒。</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5年修筑的排水涵道</h1> <h1>我们继续向南,路过红叶岭,这里有一个红叶标记在枯黄的寒冬特别醒目。</h1> <h1>穿过一座石制两孔隧洞,这是1905年修筑的京张铁路涵洞。</h1> <h1>路过「八达岭熊乐园」,里面有几只熊,剩下就是游乐设施和餐饮店。</h1> <h1>我们来到八达岭长城前的广场,需要安检入内,有必要吗?</h1><h1>何谓八达岭?《长安客话》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从这里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故曰八达岭。</h1><h1>八达岭长城入口处的城门不能叫做「关城」,实际上是一座瓮城,只有居庸关才是关城,这里只是居庸关的一处隘口。</h1><h1>东门下大道南侧有天然的花岗石,原高两米,长七米,因路基垫高,现在已不很显眼,有铁栅拦护围。</h1><h1>巨石北面,刻着「望京石」三个大字,未有落款。</h1><h1>相传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仓惶西逃。到了八达岭时,天色阴暗,冷风嗖嗖。慈禧见一巨石,缓缓登了上去,默默南望。此时就要离开紫禁城,不知何时还能回来,不禁潸然泪下。</h1> <h1>八达岭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h1> <h1>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古时,瓮城内有少量守卫八达岭的驻兵,大部队驻在西城外的岔道城。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驿站。</h1> <h1>乘摆渡车来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由于出现老虎吃人事件,现在公路两侧有电网隔离,汽车从中而过,没有多大乐趣。</h1><h1>无意间发现佛岩寺,俗称石佛洞,始建于唐朝古洞穴,寺院是佛门高僧大德隐遁静心清修的地方,是古关沟七十二景之一。</h1> <h1>迎面就是古洞,内有石刻佛像,据《延庆县地名志》记载:佛岩寺坐落于八达岭古长城南天门北500米宝金山云会门处,位于县城南十三公里,周围均为连绵群山,石佛洞为一天然岩洞,洞口高2米,阔4.7米,深7米。内有石佛一尊,高2.85米,造型浑厚,独具一格,为石雕佛像之精品,故称佛岩寺。</h1><h1>《西关志》记载:兴废无考,维寺石佛一尊,刻辽开泰四年(圣宗年号1015年)字迹。</h1> <h1>石佛南侧有一座三间硬山顶房屋,横联书写:「佛光普照」,两侧楹联为「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世间迷路人」。</h1> <h1>古佛像北侧有「禅师洞」,弯腰而入,里面有简单的家具,是僧人修行地方。</h1> <h1>南侧有一小路通往「观音洞」,里面供奉滴水观音。</h1> <h1>从水关长城到八达岭长城轨迹图,加上野生动物园,全部行程18公里。</h1> <h1>2019年岁末,参加山后老刘户外队活动,从水关长城翻山越岭来到青龙桥火车站,然后顺公路至八达岭,参观长城博物馆,最后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无意中参观佛岩寺,让我十分兴奋,这是一个充足的星期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2月29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