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10月,我参加了“乡村教师访名校”的国培教育活动,在南阳师范学院参加了半个月的短训班培训。这次培训,受益匪浅。后来我先后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各自为期一周的校长培训。但对我的教育观念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南阳的学习。</h3> <h3>南阳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发源地。没有身临南阳的课堂,我觉得任何一个专家都没有资格和我们谈“三疑三探”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其教育的精髓部分不是三天两日领会并能阐释清楚的。在这里我要谈的不是“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而是想谈谈“三疑三探”模式下的“经典诵读”。</h3> <h3>在南阳的任意一所中学或小学里,都有“经典诵读”活动。除了利用大课间以外,而且渗透到早晚自习和吃饭的时间段。不同的年级安排有不同的内容,由班主任来完成:比如一、二年级每周一首古诗词,三年级诵读《三字经》,四年级诵读《弟子规》,五年级诵读《千字文》等等。而且很多学校的学生在课间玩游戏的时候,居然把《三字经》等演变成了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随意翻开他们的作文,处处引经据典。这当然与老师的作文要求有关。他们要求学生把平时背诵的经典名句或诗词名句要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而且明确规定恰当的引用一句奖励50分。学生为了能获得高分往往会提前完成老师安排的必须背诵的经典的内容。天长日久,他们所积累的古典文学方面的东西你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有的作文居然能得三、四百分。其实想想,分数在我们老师手里并不值钱,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激励,“分分学生的命根”吗。我 不知道身为老师的我们为什么要吝啬分数呢?</h3> <h3>在这些国学经典里,蕴含着的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里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从中不仅仅能学到知识性的东西,更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实现了全国统编,古典诗词由过去的几十首上升到教材总量的三分之一,分量的加大,以及中央电视台近几年举办《古诗词大赛》的赛事。可见我国国学经典的推广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节目主持人董卿和诗词评论家康正同时身上,我们找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涵。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什么是德?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就是对“德”字的最高的解释。更广泛的来说应该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来概括。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去翻开经典,去阅读经典,才能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达到我们教育人的目的。</h3> <h3>我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再高,不把它付诸实践,那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从南阳短训回来后,利用大课间时间,在我们学校极力推广《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及古典诗词等等的经典诵读。当时很多教师都不能接受,觉得我有点另类,既耽误时间又耗费精力。觉得让学生去诵读根本不理解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我却不这么认为,个人觉得先让他们不求甚解,对中国的文化底蕴作一定的积累,将来有一天自然会理解,对他们的人生尤其是对文学的造诣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当他们将来长大了,回忆小学的几年的学习生涯的时候,一定知道这几年的光阴没有虚度。三年来,我一直我行我素的坚持着,推广着。但是毕竟没有南阳那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收获甚微。</h3> <h3>今年九月开学,我们商城县教体局推行“晨读午练”活动。其中的“晨读”活动提出的就是经典诵读的推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觉得我的试行找到了良好的土壤,我将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我相信我校走出来的学生将是优秀的。</h3> <h3>上周,胡局长来我校检查教学工作,问到有关“晨读”方面的问题。我一一给与了回答。胡局长亲临教室,检查学生诵读的情况,学生们对本学期推行的《论语》“学而”篇流利而有感情的诵读,得到了认可。</h3><h3>我觉得对于我们的学生,既要培训其基本技能,更需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国文化的精髓部分,我们的文化自有我们的民族的东西,不可忘本。</h3> <h3>制作:李世忠</h3><h3>文字:李世忠</h3><h3>图片:李雪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