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

马铃叮当响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宁夏银川西行三十公里,就是贺兰山脉的贺兰口。<br><br>贺兰口有在石头上凿刻的图画,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过贺兰山岩画:“黄河又东北,西去五百里,山岩之上自然有纹,皆为虎马状,灿然成着,类似图焉,故谓之画石山也。”<br><br>据考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贺兰山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商周时期,这里是猃狁、羌戎狩猎游牧之地。<br><br>贺兰口岩刻是贺兰山岩画的荟萃之处,这里位于贺兰山东麓中部,水源充沛,气候宜人。据说,这里有岩画6000余幅,占贺兰山岩画总数的三分之一。据估算,贺兰口岩画因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至少应在10000幅以上,岩画题材有动物、人物、植物、人面像、符号等。<br> 有专家认为,岩画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的早期铁器时代,也有人认为大致是新时代晚期大约距今5000-4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甚至有人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大约距今一万五千年到六千年前。<br><br>人面鱼纹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属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代表作,距今6000年以上。<br> 1952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画的符号,共27种。<br> 根据考古及结绳记事的结论和推论,经过分析、整理和辨识,发现这些文字符号大部分是象形文字,可以分半坡陶符成两套,并且都是表示1-9数字的,其中有一套数字就是利用与河图、洛书中“五”象形的方法创造出来的。<br><br>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卜辞指占卜的记录,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br><br>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甲骨文的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br><br>在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生产实践中,单质存在的用木炭烧就能得到的铜成为人类最先发现的金属。人们最开始将铜制成鼎烧煮食物,渐渐地,因为青铜铸造的昂贵,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青铜器成为上层阶级的兵器和礼器,青铜器被视作沟通天地自然的渠道,鼎的多少反映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权力的大小。<br><br>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脉络里,青铜器步入铸造铭文时期,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先秦把铜称为金,所以这种钟鼎文又叫做金文。据容庚《金文编》记载,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的800年间的金文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br> 金文的书体是为铸造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因此,随着殷亡甲骨文渐渐消逝,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的金文代替了甲骨文。<br><br>西周后期,金文演变为大篆。<br><br>大篆的发展产生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图画的原形,奠定方块字的基础。<br><br>到先秦时期,秦王出猎的场面被以籀文刻在鼓形石上,这种石鼓文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石鼓文字行方正,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笔力稳健。<br> 周平王东迁之后,秦迁都於雍(陕西宝鸡),承袭西周故地。正因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一脉相承。秦朝丞相李斯对当时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删繁简化统一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同时进行线条化和规范化,使脱去象形文字痕迹,形成长方形的方块字体。<br><br>秦统一六国后实施书同文政策,小篆文字成为汉字正统。<br> 小篆的规范化在书写上有一个突出缺点,书写速度慢。在东周末期、春秋早期以前,文字书籍载体以动物骨甲、骨片以及青铜器为主,之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竹简。竹简使用后,书写的便捷性成为汉字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几乎同时,产生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也就是民间简便字体。<br><br>这种秦隶盛行开来,至汉代隶书发展成熟,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大大提高,形成汉隶。汉隶完全发挥毛笔的特点,出现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br> 西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div><br>随后,糅和隶书和草书自成一体的楷书在唐朝流行。</div><div><br>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是行书, 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div><div><br>以上是汉字七体的演变过程,也就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br></div> 到北宋,毕升发明雕版印刷,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深刻影响,产生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我们称为宋体。<div><br>后来的人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div><div><br>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div><div><br>人们现在推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早期先民使用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思想感情、文化文明传承和表达的需要,特定的图形被用来简化和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口头语言相对应的特定关系,便形成文字。</div><div><br>文字对于人类社会生存来说,并非必须条件,但文字是社会高度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br><br>文字记录语言,能穿越时空,长时间保存语言,保存人类的历史经验。</div><div><br></div><h3>文字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知识及生产经验的存储方式,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精神文明从算术级数增长转换为几何级数递增,文字的发明催生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哲学等等广泛的知识领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