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

老杨树

<h3>  上学前,我的主要任务是玩耍和照看妹妹。奶奶老了,哥哥已经上学,只有娘和爹每天出工挣工分,一天都不敢耽误,不然年终结算,工分抵不过口粮,是要倒找生产队钱的。所以,我人虽小但也要为家里承担一份责任。<br><br>  这段时间,是最快乐的时期。不知疲倦,尽情玩耍;不知苦难,无忧无虑;净想好事,快乐一天是一天。</h3> <h3>  一、妹妹出生<br><br>  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初秋。一天,几近晌午,天气异常闷热,我与西院玩伴大桥正在水坑边玩耍,忽见娘满头大汗,急急忙忙往家赶。张家奶奶扶着娘,一边对我大喊,“快叫你爹,你娘要生了”。<br><br>  我快速跑回家,还未进门,就大声喊,“爹,娘要生了”。<br><br>  我也不知道喊爹干什么?爹也是刚从地里回来。只见他,匆忙拿来一个大铁盆,放在西间屋的地上,又拿来一堆的旧衣物、旧被套,然后快速地掀锅盖、添凉水、点柴伙。好像是固定的模式,也是早就准备好的,忙而不乱。<br><br>  我傻傻地倚着门框,呆呆地看着娘,看着张家奶奶,看着西院婶子,看着爹。娘一手扶着炕沿儿,一手攥着爹的手,蹲在铁盆上,流着汗,喘着气,不停地一声大、一声小的喊着什么!张家奶奶、西院婶子蹲在娘的身后不停地忙活着。<br><br>  “哇…”一声婴儿的清脆啼哭声灌满了小屋,飞出了小院。<br><br>  妹妹出生了。<br><br>  我前面有三个哥哥,娘就缺一个女儿。大哥二哥四五岁时已经夭折。天遂人愿,娘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们一家子、张家奶奶、西院婶子、邻居们都欢快地乐起来。<br><br>  娘已四十有一,还冒险生下了妹妹!?<br><br>  </h3> <h3>  二、推磨<br><br>  我最腻歪的事情就是晚上推磨。<br><br>  生产队按人头分配口粮,不管大人小孩儿。一家的小孩儿多,全家人就能吃得饱,有可能还有剩余。相反,大人多的家庭,一般夏粮还未成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家里孩子多的七、八个,甚至十来个,少的也有三四个。<br><br>  分的粮食都是原粮。那时还没有机磨,都要用石磨石碾磨碎碾碎来食用。<br><br>  晒干的玉米、高粱、小麦等一般用石磨磨碎,比碾子快。刚分的玉米大部分年份,是等不急晒干就要食用,因为快揭不开锅了,这时只有碾子才能碾碎,虽然碾砣过后已成饼状,但一边碾压,一边用炒菜的铲子将粘在碾砣和碾盘上的铲下来就能继续碾压。还别说,未晒干的玉米蒸熟的窝窝头,粘粘的,甜甜的,好吃多了。<br><br>  我们队有两座石磨。一座三群家的,一座大周家的。只有雨天、雪天等不能出工的时候,或者是晚上,才有时间推磨。<br><br>  要想推磨,就要提前站队排号。我最腻歪的是晚上推磨,岁数小,睏得早,有时一边推磨,一边就睡着了,突然推磨棍掉到地上,砸痛了脚面才惊醒。于是,免不了娘一顿数落。<br><br>  这天,好不容易轮到我家了,但已经掌灯很长时间了。妹妹已经睡着,娘把妹妹用小被子裹起来,放在石磨旁的土炕上继续睡。<br><br>  娘一边往磨眼儿里续玉米粒儿,一边用簸萁挫起磨碎的玉米过箩,同时不断地抬头看看妹妹。<br><br>  磨棚里骚味很重,那是生产队里磨饲料,拉磨的驴拉屎撒尿造成的。生产队里的耕牛吃的精饲料也要磨碎,牛是反刍动物,原粮消化不了,而驴呀马呀就不需要磨碎。驴是拉磨最好的劳动工具,它身材小,干活灵活利索,只要给他戴上捂眼儿,它看不见东西,吆喝一声,它就会乖乖地沿着磨道、不停地转起来。不戴捂眼儿,它会偷懒儿,它会偷吃,有时它累了,用鞭子抽、用棍子打,它只会抽搐一下,就是不拉磨。我想,“驴拉磨”、“犟驴”就是这么来的吧?<br><br>  推磨兜起的风,把昏暗的煤油灯吹得左右摇摆;驴尿的骚味儿,不时窜入鼻中;磨道地上的尘土随着脚步地踏走,不断扬起;磨扇压着玉米粒儿和磨盘摩擦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响声,又好似老人睡着了打呼噜的声音。长时间的旋转,简直要晕了。<br><br>  没有办法,要断顿了。推一次磨,要吃上十天半月的,还好,若天天推,还不蒙圈了。</h3> <h3>  三、糖球儿<br><br>  娘生完妹妹三天就下地干活儿了,根本没有“坐月子”一说。<br><br>  妹妹会走之前,主要由我照看着,奶奶在一旁指导。换洗褯子(尿布)、晾晒衣被等,也能笨手笨脚地勉强办到。妹妹饿了、哭了,娘提前准备的白面糊糊,用筷子头沾一点儿抹在她的嘴里,她立刻就不哭了,还不断地朝我笑呢。<br><br>  不管离家多远,娘中途都要回家给妹妹喂奶,这是生产队里定下的规矩。若是干活儿的地儿离家近,我就抱着妹妹在娘不远的地方玩儿,娘会抽时间多几次来看看妹妹。<br><br>  妹妹会说会走了,我可以领着她到处玩儿了。<br><br>  西院是我本家叔叔家,已经出了五伏,但我们两家关系非常亲近。叔家三姐叫三丑儿,大我一岁,大弟叫大桥,小我一岁,二弟叫二桥,小我四岁。我领着妹妹,三姐、大桥领着她(他)们的弟弟,每天都在一块儿玩耍。<br><br>  一天,在大桥家玩儿。大桥家养了两只山羊,一大一小,是娘俩儿。满地刚拉的羊粪球,油光闪亮,冒着热气儿。<br><br>  “这是什么呀?”妹妹捡了一颗问。<br><br>  “是糖球儿!”我诡异地看看大桥,挤挤眼儿,神秘地说。<br><br>  妹妹吃过糖球儿,集上有卖的。我们村阴历三、七是集日,我们家出门南行几十步就到。集上有一老爷爷专卖糖球儿,一分钱五个,玻璃球大小,表面好多砂糖粒儿,红黄绿三种颜色,但没有黑色的,用手一拿还粘手指头呢。<br><br>  妹妹听说是糖球儿,她迫不及待地填到嘴里吃起来。<br><br>  我和大桥咧着嘴偷偷看着妹妹。妹妹的脸色由微笑,渐渐转为痛苦状,咧着嘴,黑灰色的哈喇流到了脚面上。<br><br>  我和大桥假装没看见,扭过脸儿“噗嗤…”偷着乐,努力控制着没有出音儿。<br><br>  不到六七岁,正是淘气儿的年龄。我强忍着笑脸,继续对妹妹说:“捡一些装兜里吧,留着吃”。<br><br>  妹妹可能也感觉到不好吃,没吃完,就吐了出来。但她还是听话,一个一个捡起来,装进葱绿色罩衣的小兜兜里。<br><br>  继续玩耍,这事儿早忘脖颈肘子后头了。<br><br>  中午回家吃饭。娘看见妹妹兜兜里鼓鼓的,掏出一看,立即质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儿?”<br><br>  我忽然记起来,坏了,忘了让她扔了。我慌忙的不知所措,恨不得地上有条缝钻进去。我只得把头低的低低的,不言语,吃着窝窝头,“嗤嗤…”地偷着傻笑。<br><br>  当然,娘又是一顿数落。娘从来不打我。</h3> <h3>  四、拿棍儿<br><br>  “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家里的粮食还是不够吃的。都是旱地,春天又少雨,小麦没水,产量很低,大部分交了公粮,只剩下高粱、玉米相对高产的作物作为主粮。到了秋后,山药熟了,就以吃山药为主。山药是高产作物,听爹说最多亩产万斤,五斤顶一斤主粮指标,种山药等于口粮指标增大,所以,各生产队都尽量多种些。冬天活儿轻巧,消耗少,省下主粮干重活儿时再吃。<br><br>  山药不好储存,时间一长,就要出芽或腐烂。所以,大部分晾晒成山药干儿,吃时,用碾子碾碎蒸窝窝头吃。<br><br>  山药窝窝头还有一种吃法。刚出锅的窝窝头,放碾子上轧过去,碾成一张薄饼,用炒菜的铲子把粘在碾砣上的薄饼铲下来,卷成卷儿状,回家沾着咸的蒜水吃,却好吃多了。因为比较麻烦,还要提前排号占碾子,所以也不常吃,只有来了亲戚或是太馋了,才改善一次。<br><br>  小米的谷糠,小麦的麸皮,都舍不得喂猪喂鸡,也要掺在窝窝头里吃掉。长期的粗粮,没有油水,没有蔬菜,更没有水果,大部分人都有便秘的毛病,憋得肚子生痛,三番五次蹲茅房,吭哧瘪肚、脸红脖子粗就是拉不出来,老人和孩子更是苦不堪言。<br><br>  “快拿棍儿来!”<br><br>  三姐又大声喊了。<br><br>  大桥听见姐的叫声,立即找一小棍儿,匆忙送去茅房,“老是记不住,你就不会拿着棍儿去拉屎?”<br><br>  三姐人挺好,就是脑子转得慢,不灵活。她肚子不好,经常拉不出屎来,闲用手抠恶心,倒是发明一招儿,先用木棍儿划掉,再用木棍儿撬,实在不行才用手抠。<br><br>  我们男孩子淘气,经常变着法儿偷食花生、青枣,生吃山药,渴了就喝凉水,反而拉不出来的情况就少多了,偶尔一次也是直接上手,完后在地上抹一抹了事儿。</h3> <h3> 五、过年<br><br> “四清”前,过年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些老的传统,一些旧的习俗,还是延续下来了。<br><br> 进入腊月,天寒地冻,粮食早就上交或归仓,生产队里已没有了什么活计,所以早早就收工了。只有耕牛、骡、马、驴仍须照看。爹就是队里的饲养员。社员们闲暇了,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有几项习俗和趣事值得赘述。<br><br>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天刚朦朦亮,娘就把早准备好的灶王爷年画贴在锅台旁的墙上,点上一只红色蜡烛,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上天吧,多向玉帝说好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吃饱饭”。我看着偷偷乐着。<br><br>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吃过早饭,喂好牲口,爹就开始张罗扫房子。“扫房子”,主要清扫房间的蜘蛛网,清扫房梁、椽子、墙角等犄角旮旯丁零当啷的塌灰。爹用支蚊帐的竹竿,绑上笤帚,身披摘棉花用的包袱,头戴破草帽,开始“扫房子”。我则拿起高粱苗的笤帚、柳条儿编的簸萁,不断打扫着爹弄下来的灰尘。常年烧柴做饭,房顶墙壁熏得漆黑,只能扫去浮灰,即便是这样,扫后的房间也显得立整多了。<br><br>  杀年猪。喂了一年的猪,勉强长到了一百斤上下,吃泔水长大,猪肉味儿特浓,比现在的不知好吃多少倍!杀几十斤肉,只留下头蹄杂碎和几斤五花肉,大部分到旧城年集卖了,全家一年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零花儿就指望它了。<br><br> 我们小孩子只关心猪蹄子上的猪脚。刚把猪从大锅里捞出,蒸腾的热气扑面而来,不管大人们的呵斥!一拥而上,用粗铁丝自制的铁钩子,沟下猪脚,抢在手中,并趁大人们不注意,抠一块猪油扭头就跑。<br><br> 把猪油塞进猪脚,掖上一条棉绳做灯捻儿,一个自制的猪脚灯笼就做好了。小孩之间互相攀比,看谁做得多,看谁做得大。天还没黑,就迫不及待地用火柴点燃。火苗渐渐变大,并“啪啪…”作响,喷出的油星不时溅到脸上,同时伴随着阵阵焦香味儿窜入鼻中。我们尽情地吸着肉香,沉浸在忘我的欢乐中,欢快窜动的火苗映红了小伙伴们激动的脸颊。<br><br>  放炮仗。男孩子最喜欢的过年活动当然要属放炮仗了。腊月二十八是最后一个年集,爹给了两毛钱,买了十八头的两挂鞭。我认真盘算好怎么燃放,要保证年节都有得放,可舍不得一次放完。<br><br> 买回即刻拆散一挂,先放一两个解解馋、过过瘾,大桥来了再放一个谝谝脸(显摆)。<br><br> 大年初一起五经。大年初一天还未亮,远处的“轰隆隆…”二踢脚声已连成一片,近处的“噼里啪啦”鞭炮声也震耳欲聋。本未熟睡的我一骨碌爬起来。娘已经在条几、锅台、佛龛、猪圈、鸡窝、茅房等处点上了蜡烛,祈祷家里的一切过年美好。我则用竹竿,挑起另一整挂炮仗,燃放起来。这时,娘已煮熟了饺子,催促家里的男人快吃饭。饭毕,天刚泛亮,穿上新衣新鞋,我和我哥跟上爹,开始奔向家族长辈、亲戚朋友、乡里乡亲家拜年了。出嫁或未出嫁的闺女不时兴拜年。<br><br>  拜年是真磕头!年纪大的、辈分大的都在家里等着辈分小的来磕头;小孩儿、辈分小的就要外出拜年。先拜家族,再拜亲戚,然后是乡亲,最后是同学朋友。对了,我还未上学,还没有同学,但有小朋友,可小朋友之间是不拜年的。<br><br>  我家辈分小,几乎整个村家家拜到。临近晌午,还未拜完,可膝盖已经疼得跪不下了。<br><br>  正月十二老鼠娶媳妇儿。白天,二壮他爹对我们说,“今个儿晚上老鼠要娶媳妇儿,叼着驴粪球,耳朵附在磨眼儿上,就能听到锣鼓唢呐的庆祝声”。<br><br> 我们小孩子好奇,信以为真,晚饭时也不敢告诉娘,怕娘不让出来玩儿。几个小伙伴如约来到三群家的磨棚里。磨棚里一片昏暗,驴的骚味儿扑面而来,强忍着呼吸,捏着鼻子,径直摸到墙角。白天已经看好,那儿地上堆了好多干巴的驴粪球儿。<br><br> 怎么刁驴粪球呀?几个小伙伴谁也不先试一下。还是二壮聪明,他找到了一片杨树叶子,裹住驴粪球儿,嘴唇翘得老高,刁在了嘴里。我和大桥相视一笑,学着二壮的样子也刁了起来,一股骚味儿直充脑门,呛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三人同时跳上石磨,我和二壮动作快,首先屏住呼吸,俯下身体,耳朵贴近磨眼儿……,哪有声音呀!?一盘石磨只有两个磨眼儿,大桥在一旁直直地看着。<br><br> 已经憋不住了,几乎同时,我俩吐掉驴粪球儿,站直身体,“听不见声音!”我俩大声说到。<br><br> 大桥不信,他马上去听,并摆摆手,不让我俩出声。“是没有声音!”他说。<br><br>  第二天,我们三个一块儿找到二壮他爹质问。他早已知道这事儿了。他幸灾乐祸地说:“你们心不诚,垫着树叶是听不到的。已经过了时辰,要等到明年了,叼着刚拉的新鲜驴粪球儿才能听到”。我们三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信半疑,惺惺地离开了。<br><br>  这事儿不久就传开了,大人们笑得前仰后合,这时我们才知道上当了。<br><br>  正月二十五崩囤。就剩下三个炮仗了,是留着崩囤用的。<br><br>  起床了,邻居家已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那是他们在崩囤。我立即从柴火灶里掏出半簸萁柴火灰,用手抓起一把,陆续撒了三个像一间房子大小的大圆圈,代表粮食囤,圆圈的中央分别放上玉米、高粱、小麦,粮食堆成蘑菇状如饭碗大小,中间各插上一个炮仗。三个粮食囤做好了,精彩一幕立刻显现。<br><br>  我拿着爹的老旱烟,吹亮烟头,依次点燃。瞬间,“啪、啪、啪”三声炸响,玉米、高粱、小麦冲出灰圈,四散而去。鸡们煽动着翅膀,欢快地啄食起来,眨眼儿间一粒儿也找不到了。<br><br>  鸡也该过过年了。<br><br>  没有出现哑炮,粮食粒儿全部冲出大圆圈,预示着秋天五谷丰登,收获的粮食多得没地方盛。<br><br>  二月二摊咸食。还没到晌午,我们兄妹三个早等在锅灶旁了。娘摊熟一张,我们三个人就马上分食一张,娘摊得没有吃得快。娘说,“不要烫着了,今天让你们吃个够。”娘满足地笑着,又加快了制作的速度。<br><br>  “咸食”是辛集一带民间的一传统美食,用面粉和水搅成糊状,锅少油、慢火摊制的薄皮软饼。过去因面粉、食油稀少,很少制作食用,一年食用一次,更显得珍贵。目前,黄韭肉丁水饺、摊咸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星级酒店均有供应。不过,现在的咸食中又添加了鸡蛋、虾皮、葱花、香菜等配料,更显得软糯清香。至于为什么二月二非得吃咸食,至今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br><br>  年过完了。大人们“破五”(正月初五)后早已开工,哥哥正月十五后也已开学,只有我领着妹妹,与三姐、大桥、二壮等玩伴,还未从年中出来,还沉浸在年节的欢乐中。<br><br>  “四清”时,烧香、拜年的习俗,作为“四旧”全面禁止,直到“文革”后,才慢慢兴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习俗的规模越来越小,很多项目已经失传。<br><br>  </h3> <h3>  我的童年既苦涩,又甜蜜。苦涩的是永远吃不饱、穿不暖;甜蜜的是年幼无知、无忧无虑。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熬过了那个年代,长大、成人、变老。但愿我们这代人老来幸福,体面地过去。</h3> <h3>  文中图片采集于网络,非常感谢提供者。如有侵权,深感抱歉!还请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