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的河滩会

陶然

<div>-----武功河滩会纪实</div><div><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2019年12月10日,西安函授学院30期学员相约武功,拍摄相传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河滩会集市。集市位于武功老县城漆河的河滩,故名“河滩会”。老县城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后稷教民稼穑的“稼穑”台,但是,其它历史遗存却并不多。<br>集市虽然历史悠久,但是,面对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物流快捷,农村社会结构与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农耕文化走向没落,作为传统农耕文化产物的农村集市,自然难以逃脱没落的命运。传统集市的生命力,在于从“物物交换”时代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交换,信息交流和人文交际。但今天,生产资料的交换已经很少见,除信息交流和人文交际外,最多的就是吃、喝、玩、乐这些东西了。古老的秦腔,只剩下老头老太太在看,棺材板、草席、动物的皮草交易,无不打上落寞的印记。夕阳西下,新建的牌楼,开发中的民俗旅游项目,不知道是没落还是新生。 &nbsp; &nbsp; &nbsp; 1.武功县的河滩会据说有了千年的传承历史。但在这个信息通畅、物流快捷的时代,决定了它已经风光不再。 &nbsp; &nbsp; &nbsp; 2.集会的形式虽然热热闹闹,但灵魂深处却显得落寞无奈。 &nbsp; &nbsp; 3.传统的生产资料交易,信息交流功能淡化,更多的只是人文信息交流,吃喝玩乐。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4.如今,集会最吸引人的,就是唱戏。秦腔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在这里仍然大受欢迎。 &nbsp; &nbsp; &nbsp; 5.唱戏的都是些半老徐娘,老头老太。 &nbsp; &nbsp; &nbsp; 6.看戏的也清一色的老头老太太。- &nbsp; &nbsp; &nbsp;&nbsp; 7.其次,就是号称西北最大的棺材板交易市场,尽管生意兴隆,但这种兴隆让人脊背发凉。&nbsp; &nbsp; &nbsp; &nbsp; 8.买皮草的小摊贩,总是让人想起杀戮与死亡。 &nbsp; &nbsp; &nbsp; &nbsp; 9.买草席的老人,也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建国前那个大饥荒的年代。 &nbsp; &nbsp; &nbsp; 10.夕阳西下,这新建的牌楼不知识代表着没落还是代表着新生。 &nbsp; &nbsp; &nbsp; 戏场 胡武功(1988年摄) &nbsp; &nbsp; &nbsp; 忠实观众 &nbsp; &nbsp; 2019年12月&nbsp; 摄于武功河滩会 <div>&nbsp; &nbsp; &nbsp; &nbsp; 最后这两幅照片,是笔者学习胡武功老师的作品《戏场》,在胡老师作品二十多年后拍摄的相同场景,但是,时代的变迁却是一目了然。</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产生于陕西关中这块古老而人文荟萃之地。千余年来,长盛不衰,深受关中以及西北各省市广大观众的喜爱。武功处在关中的腹地,唱秦腔,听秦腔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每遇集会,红白事,秦腔都是不可或缺的项目。著名摄影家胡武功先生,在1988年,曾经拍摄了一幅题名《戏场》的作品,生动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中集市唱大戏的情景。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刚刚走出“八个样板戏”的封闭年代,古老的秦腔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相对于那个时代人山人海拥挤着看戏的场面,作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开戏之前,老老少少早早来到戏场,坐在戏台前,等待开戏的场景。<br></div>&nbsp; &nbsp; &nbsp; &nbsp; 在胡老师的作品里,“帕帕头上戴”,“有凳不坐蹲起来”,这些关中特有的民俗特色,众多的自行车、看戏的娃娃这些时代的印记,以及看戏人那份悠闲自得、安贫乐道的神态,都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中。<br>&nbsp; &nbsp; &nbsp; &nbsp; 相比胡老师的作品,本人的照片拍摄于20多年后的2019年。为了学习胡老师的思想理念和表现手法,也选择了同样的场景。但在同样的场景中,人们的衣着外貌已经没有太多的关中特色,自行车,小学生这些过去时代的印记已经看不到了。自行车变成了三轮车和电动车、汽车;看戏人成了清一色的老头老太太。或许其中有20年前的他们,所以说,他们是忠实的观众;再看人们的表情,似乎少了20年前的悠闲,多了些落寞和惆怅。<br>&nbsp; &nbsp; &nbsp; &nbsp; 这些,似乎就是不同的历史年代给我们传达的不同的信息。只是本人的理解和拍摄,还太肤浅,不知是否学到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