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束束的阳光—-2019纽约马拉松后随笔 (下)

Lily Mao

<div><b>训练比赛篇</b></div><div><b></b><br><b>训练篇</b><br>训练我真没有多少可以分享的. 18年主要按美白教主的改良汉森在训练。所谓改良就是容易版,少跑interval. 19 年初打base , 按小狼山肖师父的base 计划跑。因为今年在准备申报新药,工作很忙,最后也没能坚持执行base 计划。肖师父说计划是科学,训练是艺术。我的理解是计划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训练还要按照每人的情况,比如工作的强度,身体的状况, 是否有伤来决定。于是我19年下半年的训练就很艺术. <br></div> 工作日要赶去上班,所以一般就跑个4迈左右easy,但周六的long就跑得很认真,一般16 到20迈。有时跟大家聊天一不小心就跑了20 迈。主要是跟着司令,方燕,王凯他们一起跑。有了小狼山的20迈,跑完纽马就有了信心。 <b>比赛篇</b><br><b>2017 RnR</b>: 2017山到海全马以后,以为BQ在握,就决定了以后跑情怀(就是慢慢跑的美称)。并把2017年RnR的bib给了领导。两个月后,party animal的我决定不要miss the big party. 让领导自己再报一个名。人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是十天打鱼九天晒网。 跑前跟死党Elisha说好,跟着她跑. 结果一上跑道就跟着大师兄张俊超表师妹雁黎直往前冲。大师兄沉稳靠谱,前段跟他跑得很好,后来停下来一喝水功夫,大师兄往前了,决定不追了。碰到师叔肖幼松,跟师叔跑了一点。巴拉表师弟出了一点状况,师叔吩咐我往前跑。我一个人在百无聊赖的时候,Elisha把我捡到。于是一路恶搞,还牵手冲线。<br> 还上了RnR 封面。2017年RnR玩得很爽! <div><b>2017 CIM</b>: 2017 CIM是我的二马. 严重训练不足,本来计划是酱油跑。但 在最后几周又想侥幸BQ。</div><div></div><div>张维师父来pace我,我们都奢望奇迹。</div> 最后虽然波士顿马拉松纸Q,Q了芝加哥马拉松,但把自己和师父跑得很辛苦。最后维哥抽筋,女神琬文来pace我。自那次后,决定 再也不跑没准备的马拉松,太辛苦了。 <div><b><br></b></div><b>2018芝马</b>: 2018年计划跑山倒海,但因小腿受伤,没能成行。2018年10 月回到阔别十年的芝加哥,居然是为了跑马拉松。住芝加哥的时候,不跑步, 根本不知道芝加哥马拉松, 更不知道她是世界六大马之一。2018芝马比赛前三周在跑10T时崴了右踝关节. 雯美女想起死回生助我一臂之力B Q。 <div>大马就是大马, 那么宽的马路,挤满了五万多跑者。超人需要动态走之字形,一不留神,就会绊倒自己和其他跑者。在第五迈雯美去帮我装水时我们俩跑散,直到终点我们再也找不到彼此. 风雨中跑马,对我尚是一种挑战 ,没有能力跟义工,观众互动。但大家的热情给我一路鸡血,除了停下来喝水,一直昂头挺胸跑到终点。最后挤不出笑容了,但是还记得理理风雨吹乱的头发。虽然Q了纽马和芝马,但10秒之遥没有Q波马,雯美女很是感到遗憾。凯哥的诗为证:</div><div><br>伤感总是在雨天,<br>熟悉的路旁,<br>一回头,<br>你已不见。<br>我在川息的人流中逐浪碰撞,<br>失落地飘到终点。<br></div> <div><b>2018 CIM </b>乘胜追击一马三Q。 2018 芝马和CIM都是美白教主指导的。<br></div> <div><b><br></b></div><b><div><b><br></b></div>2019 金门接力: </b>这次金门 接力 与 三年前很不一样. 三年前只 需要跑步, 什么 都被 照顾好. 这次我 是组织者之一 (co-captain).&nbsp;从招人到训练队友全部要负责。 招来的几个队友,有些根本没跑过步。周四的下午是我们的训练时间。我经常陪最慢的最没有信心的队友训练。 领导半夜赶过来陪夜跑, 第二天又惊喜地从天而降 带着小孩来到我最艰难的一腿加油, 很感动。 我们31 小时完成191 迈 (300 公里),没有事故。对于多数不跑步的人来说,已经是奇迹。公司CEO还发邮件给全公司表扬我master leader. 感觉自己 很幸运.&nbsp; <div><b>2019 RnR:</b>有了 2018 芝马 和 2018 CIM基础,加上2019 的base 训练,2019 RnR真是 跑爽跑high跑PR. 美女雯雯为了弥补芝马的遗憾再次pace 我, 我们以1:50:33的成绩拿了年龄组第三。 搞笑的是, 雯雯不停地要我 看前面的美女。我扫视一周, 目光仍落在她身上。如果她要我看前面的帅哥,也许我们会跑得更快。<br></div> <div>当你心中有温暖, 比赛就是party和诗。凯哥诗的下段:</div><div><br>又是在雨天,<br>同样的雨点我们又相见,<br>不离不弃,<br>年月未变。<br>赛程虽然只有一半,<br>但故事的结局就是应该的完满,<br>不象雨天。<br></div><div></div> <div><br></div><b>2019 纽马:</b>因为没有目标,打算按心率跑,把心率压在160以下, 按大家建议的享受纽马。酒店住在弋力建议的Newark机场旁边。搭车出行按弋力2017纽马报告办。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比赛当天早上7点多不慌不忙与weisong,原野 搭Lyft一同去起点。起点有点偏,Lyft小哥借着Waze, 横冲直闯,不到45 分钟,我们被送到了起点的运动员村附近,下车之后只需要走两个block就到了运动员村。比起住纽约3点多起来赶bus, ferry, 要轻松很多。<br> 托纽约百俊跑团的福,我分在本地精英(Local Competitive) 区(号码550-999) 9:40出发,否则得11点出发。 到了比赛场地慌了. 这么大的比赛, 马拉松村都有三个, 我在绿村。有三个出发点,我不知道我自己在哪个出发点。于是又从绿村出来找出发点。临出发的时候碰到了一群中国朋友。 其中纽约岚山跑团的Julia,正好与我的速度相差不是很远, 打算跟她一段。手表不准, 第一迈大上坡跑出8:18 ,手表显示9:20。正喘粗气,肖师父爱徒沈岚,从我身边轻快飞过。她没有拍我的肩,只是喊:”Lily, 加油!“。 Julia 很nice, 一直带我。告诉我沿着蓝线跑, 告诉我快转弯了, 有照相的了。 大概跟到21迈觉得力不从心了, 示意Julia先走。我就凭感觉跑了, 不push自己。一直觉得还保持着flow的感觉, 过了23迈就 开始怀疑人生了, 问自己为什么跑马拉松, 这么不健康的运动。中央公园的坡和拐弯似乎无穷无尽,终点似乎遥不可及。 在24 迈拐弯处, 我停了下来.“放弃吧,放弃就舒服了。”我对自己说。" Keep running, keep running(继续跑, 继续跑) " 呼喊声震耳欲聋,又似来自遥远的地方。广播里激情高昂:“Don’t believe the journey is your destination, today your Destination is the <b>finish line! </b>(不要相信旅途就是你的目的地,今天,终点才是你的目的地!)<b>&nbsp;</b>&nbsp;想起坐在荧幕前的家人在跟踪现场我的每一步 (其实,事后他们告诉我,人太多,人群中基本找不到我),和live track我的小狼山小伙伴们,五座桥的坡我都杀过来了,冲!一路冲到终点。耳徬响起: 。。。<br>Right through the very heart of it<br>New York, New York<br>If I can make it there<br>I'll make it anywhere<br>。。。<br> <div>过了终点我的脚就锁住了。义工推来轮椅,我被送进医疗帐篷。俩小帅哥问我, “今天几号?” “2019/11/3”,“ 你在哪?”“纽马终点”。难道我看起来不省人事?“你怎么了?”我示意我的腿锁住了。他们很专业的给我按摩双腿,舒服极了,我躺在那里尽情享受。但没过几分钟就来了一个面色严肃的小领队,她说,来,我们试试看你能不能走路。走着走着就把我送出了帐篷。我说我还需要按摩,我的腿还没恢复。她说你最终还得自己走去拿存包,还得你自己走回你的酒店。</div><div><br>去取存包的一个多迈,是那么的漫长,像是另外一个马拉松。因为我在当地精英组,精英组号码最小。寄件是从大号70,000 到500。70,000最近, 500 最远。早出发拿到好处回来就要吃亏了。终点只有跑者能进,过了终点后没有照相没有欢呼, 只有冷清。11月的纽约很冷。穿着短打赛服的我们,只听到牙齿哆嗦的声音,与跑道上的欢呼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阵寒风吹来,让我想起了红军二万五。</div><div></div><div>好不容易拿到存包,坐在地上穿衣服。一俊男轰然倒下,然后跪在我面前。见他一脸尴尬。我伸手握着他的手:兄弟我也没有力气拉你起来。<br></div> 出了中央公园,力气慢慢回来。感觉也好了许多。街道上 所有的人都向你致贺. 中央公园旁的大道 (Central Park West), 只有跑者才能进。穿着纽马披风的跑者, 接受家人朋友和所有观众的欢迎, 俨然像打仗回来的英雄。看着这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观众, 我蹒跚的脚步立即变得自豪起来。 <div>这份自豪里有家人朋友的支持,burn组织的带领,还有前辈们的指导。每一场比赛,都有无数义工, 拉拉队的奉献。所谓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LD你也听到了吗?)。</div><div></div><div>如果说生命是一场高高低低的旅行, 那么那一场场的比赛,那一次次的挑战,和那日复一日的训练, 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旅途。 幸运如我, 每个旅途都有一束束的阳光照耀,不求回报。让本先天不足的我,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 旅途日日刷新, 唯有沿途收集的美好和温暖长在,泉涌感恩!</div><div></div><div>让我们都成为那一束束的阳光,温暖自己,温暖周围的人。</div> <div><b>后记</b><br>冰哥在2019 CIM报告中问我,既然我在“&nbsp;淬火”中,把跑马比作生孩子,那是不是老二老三比老大好生。回答是也许。如果你是足够年轻,身体已经适应,然后第一次生孩子积累了经验,那应该是容易些。但如果是高龄产妇就不一定了。身体各个器官没有像年轻人那么耐虐了。同意他说的“对我们这把年纪的人来说,运动生命的长短比运动成绩的好坏重要得多。” 其实这也适合我们每个跑马的人,年轻或不年轻。 Q与不Q, 我们共勉。</div><div></div><div></div><div>2019/12/29 笔<br><br></div>